日本人的防災物品,竟然還能這樣用?

2020-12-13 日本二三事

疫情,其實就是一場危機,也是一場災難。一個國家應對災難的情況,反映著國家的軟實力水平。日本向來就是一個「多災多難」的國家,日本人所面臨的災難不僅僅是疫情,還有海嘯、地震等自然災害。日本人為了應對突然發生的災難,開發了許許多多防災物品。有成套的防災物品包,價格上萬日元,但是這些物品往往都是提前備好的,有些可能不太符合一個家庭的情況。我的一位日本朋友,給我介紹了一些日本百元店銷售的防災物品,初看之時,還真是打開了另外一個世界的大門。

畢竟作為中國人,思維當中就沒有「防災」的意識,當真正了解到以後才發現,原來防災物品還能夠這樣做!

日本的防災物品分類

日本的防災物品一般可以分為兩類:

保護人身的物品在避難所使用的物品

保護人身的物品,其實是防災物品的最基本物品,比如水、緊急食品、電池(包含手機電池)、繃帶、地圖、口罩以及手套等。

在避難所使用的物品多是一些生活上的物品,因為日本避難所屬於集體生活,並且災難結束日程不好確定,有可能在避難所待的時間較長。這些物品有:收音機、耳栓、保鮮膜、杯子、取暖用品等。

上述的一些用品,其實都是日常用品,對於有些物品,最開始聽到的時候,也不知道為何日本人將其歸類為防災物品。但是經過日本人的一解釋,恍然大悟!

比如收音機,當自然災害導致失去了所有通信手段時,收音機就成為了了解信息的唯一渠道。在一些末日電影當中,很多人都會使用收音機來收聽情報,而非現代的電子化設備。

再比如手套,很多人認為手套的作用不大,其實不然。如果出現一些需要搬運或者幫助他人搬運的情況,還是需要保護好自己的雙手的,這樣才能夠保持「戰力」,不被災難打敗。

保鮮膜的作用其實也很大,因為災難發生的突然,自然無法帶著碗筷前往避難所,此時保鮮膜就可以起到碗筷的作用,不至於讓自己赤手空拳地吃東西。

日本的百元防災物品

很多日本人的防災物品多是自己挑選的,日本人的防災意識已經滲透到了社會的各個階層,因此許多店鋪也推出了各種各樣的防災物品。日本的百元店,就有很多實用的防災物品,雖然平時看起來不起眼,但是經過日本人的一介紹,才發現發明這些東西用法的人,真的是太聰明了。

日本的百元店一般銷售的有鋁薄膜,但是這些薄膜一般是在廚房當中使用的,放在靠近牆的火爐旁,可以隔熱,並且也能夠防止鍋中的油濺到牆體之上,容易打掃。但是同樣可以將此物用在防災之上,因為其較好的隔熱效果,可以披在身上,能夠保存身體的熱量。特別是冬天的災難,保持身體的熱量,就意味著能夠看到第二天的太陽。

在百元店銷售的有兩種水存儲相關的產品,一個是水袋一個是水箱。水袋的話,可以作為私人用品,水箱可以多人使用。

水箱是可以拉起的,能夠裝3.5L左右的水。

水箱還帶有一個水龍頭,可以放水引用。綜合來看,其實我更願意購買這個水箱,拿起來方便,用起來省心。(笑)

廁所袋是我很在意的一個物品,其實將如廁之事作為一個重點去考慮一點兒不為過。因為人有三急,是物理規律,不能因為「廁所」比較髒,我們就不去考慮。遇到水或者人體排出的液體時,會直接固體化。

倒入200CC的水(大概一次小便的量)後,形成固體化,並且也不大,隨地可以處理。人多的時候,公共廁所肯定會不足,如果有孩子的家庭,或許可以多準備幾個。

一次性收納袋也是不錯的選擇之一,比如毛巾或者手套等都是布產品,很容易打溼或者弄髒。慌亂當中,就更不能保持這些東西的乾淨了。在平時,給這些東西套上袋子,即便是下雨天,也不會弄髒了。

上面介紹的一些東西,其實都是比較有特色的物品。日本人家庭的這些防災物品也都是隨時更新的,比如水或者緊急食物也都有保質期,需要定期更換。雖然使用的機會並不是很多,但是這種未雨綢繆的精神是值得學習的。我雖然在日本待了許久,但是依舊會有一種「災難不會降臨到自己頭上」的先入觀念,而日本人的觀念則是「災難不知道何時會降臨到自己頭上」!這種思維的差異,就導致日本人家庭當中對於防災物品的準備比較齊全。

相關焦點

  • 日本旅行防災避難包必備清單:地震、颱風時的實用防災物品10選
    處於地震帶的日本,隨時都有可能發生地震,而颱風豪雨引發的停水停電也是每年都有可能發生。防災避難包是每個家庭絕對需要有的裝備,同樣來日本做長期旅行度假也最好要準備齊全。小編整理了日本的防災用品,包括防災食品、衛生用品、電器給大家。▋這些防災用品你準備好了嗎?
  • 新冠疫情增強日本人防災意識,1/4家庭增加防疫物品
    人民網東京9月1日電(吳穎)9月1日為日本的「防災日」,據日本氣象協會在「防災日」前夕進行的問卷調查顯示,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四分之一的日本家庭增加了口罩、酒精消毒液等的防疫物品儲備。同時,日本政府和專家也呼籲家庭自行儲備,防止避難所防疫物資供應不足。
  • 日本防災|防災活動是社區的最後一根稻草
    日本有豐富的防災知識和經驗儲備,街道上經常可以見到臨時避難場所的標識,災害來臨時,預警也會通過電視、廣播、手機等第一時間傳達給民眾。在國家主導的防災體制與設施高度發達的背景下,社區防災還能做些什麼呢?在+arts與學校合作開展的課程中,學生會用一年的時間學習防災知識、採訪實際的受災者,然後自主組織活動,把所學所感與周邊居民、低年級學生及更小的孩子們分享。在這個過程中,大人和孩子的角色是反轉的,如永田先生所說,"不是大人去教小孩,而是讓孩子們去教大人"。這樣的活動讓孩子們有機會去教爺爺奶奶們,促進代際交流。
  • 日本防災 | 地震日常:在生活中時刻準備著
    作者用簡單易懂的插畫,描繪了地震發生時的各種情況,以及地震後受災群眾的各種生活場景,這些都是普通人平時無法接觸甚至無法想像的。書中描繪災後發生的幾個具體場景,介紹了受災者的特殊心理。比如,書中描繪了當災後物資到達後,出現了一件比較好看乾淨的衣服,就有人開始搶這件衣服,一個主婦看見了,大聲喊道:「真的太讓人感到可恥了,快別這樣了。」
  • 把防災食品做到極致,日本食品企業給了我們這些啟示
    「下一頓還能吃什麼?」對於地震多發國的日本而言,這個問題的回答非常簡單。因為在日本,每個家庭都配備應急防災包,裡面包括飲用水、耐存的防災食品及一系列求生工具,不用為吃而擔憂。日本的防災食品不僅僅有耐存這一特點,日本食品企業更是別出心裁地將「美味化」作為防災食品的一個研發標準,鬆軟可口的紅豆糯米飯、蓬鬆香甜的罐頭麵包、美味的親子丼……這些竟然都被日本人做成了可以長期儲存的防災食品,就算是在危難中也要享用美味。誰也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一個先來臨,防災食品,備著點!
  • 日本防災|從東京防災到開源網站,如何將信息翻譯成設計
    圖片來自NOSIGNER官網最近,在日本的社交媒體上,一組宣傳社交距離的創意海報開始流行。設計師將近兩米的社交距離具像化為一條金槍魚、一塊榻榻米、一架單車,甚至是披頭四樂隊著名的專輯《艾比路》封面的頭尾間距。這組叫人不禁莞爾的海報來自日本NOSIGNER設計事務所。
  • 日本防災︱如何讓防災教育充滿樂趣
    而日本民眾在面對天災時的鎮定有序與他們平日裡重視防災宣傳及教育不無關係。澎湃新聞市政廳欄目與日本早稻田大學早稻田社會創新研究會(WSIC)的易思實驗室(EASI Lab項目)、社區防疫互助網絡(CAN計劃)合作推出日本防災教育系列。在日常生活中,怎樣保持對災難的關注和想像力?
  • 日本探索防災減災新思路
    這得益於日本長期以來與災害共同演進的防災減災體系建設。2020年6月,為了應對氣候災害頻發和複合型災害增加帶來的挑戰,日本政府公布了《氣候危機時代的「氣候變動與防災」戰略》(以下簡稱《戰略》),力圖找到解決有關問題的新思路。
  • 從日本的防災措施,談談中日兩國憂患意識,反映憂患意識的重要性
    那麼本期話題:以日本的防災措施為題,聊一聊日本人的憂患意識與我國顧炎武的憂患意識,體現了憂患意識的重要性。此外,日本內閣會議先後設定了「防水月」、「防山崩周」、「危險品安全周」、「防雪安全周」和「防災志願活動日」等。在此期間,各地會舉辦各種防災訓練、演講、防災物品展覽會、模擬體驗等活動,普及防災知識,交流防災經驗,以增強國民的防災意識。每年的9月1日,政府會舉行全國性的綜合防災訓練,通過重複訓練,讓閣僚和各級政府,以及有關公益團體的成員熟悉防災業務,提高對災害的應對能力。
  • 日本防災食品,米飯套餐最受歡迎
    【環球時報駐日本特約記者 許黛如】日本經常發生地震、颱風、洪水等自然災害,也正因此,日本人擁有很強的防災意識和豐富的防災知識,家家戶戶都常備「防災食品」,以備不時之需。日本各地方、機關團體等多設有防災倉庫,一旦遇到災患,便「開倉」將所儲物資分發給民眾。如2019年東京遭遇超強颱風,筆者和朋友躲在家附近的區政府避難時,就領到了壓縮餅乾和罐頭。但當遭遇嚴重災害時,政府準備的防災食品在分發時可能會有延遲,所以日本政府鼓勵民眾最好提前在家中備好防災食品。
  • 日本專業防災手冊《地震書》,在生活中時刻準備著!
    日本人在面對地震等自然災害的做法,一直被全世界誇讚,他們在面對天災時的井然有序著實是讓人佩服。對於日本來說,他們那兒的地震並非緊急的特殊情況,而是日常事件。因此,他們會把地震當做是日常事件來看,時常準備著對抗災難的降臨。我倒覺得,這一項在生活中時刻準備著抗災的做法,值得我們去學習。
  • 保質期25年還好吃 這就是日本的「防災食品」
    變異的人在樓下拍打著牆壁,除了他們拍擊牆壁的聲音,世界上仿佛只剩下了我的呼吸聲。不對,旁邊還傳來了重物墜地的悶響聲。樓下那些已經不能稱為人的喪屍群裡突然開始激動地吼叫。但我已經不願意想發生什麼了,我只是在思考——沒辦法出門,我還能活多久呢?
  • 日本的防災儲備食品好吃嗎? - 「非常食」試吃會~
    很多去日本留學工作的朋友,首先要做的事情也是配備自己的一個防災避難應急背包。在日常生活中都非常重視防災訓練的日本民眾,每年還會定時更換防災背包中的應急糧食。日本把防災應急食品稱為「非常食」,也就是為「非常時期」儲備的糧食。
  • 保質期 25 年還好吃,這就是日本的「防災食品」
    變異的人在樓下拍打著牆壁,除了他們拍擊牆壁的聲音,世界上仿佛只剩下了我的呼吸聲。不對,旁邊還傳來了重物墜地的悶響聲。樓下那些已經不能稱為人的喪屍群裡突然開始激動地吼叫。但我已經不願意想發生什麼了,我只是在思考——沒辦法出門,我還能活多久呢?
  • 日本幼兒園的安全教育,把小朋友練成了防災專家
    小朋友的日常安全一直是不少家長、老師擔憂的焦點,而大家常常感嘆日本幼兒園的小朋友,在安全意識和自我保護上展現出更加熟練的能力,他們是怎麼做到的呢? 災難安全 日本是地震高發的國家,幼兒園常常組織各種防災演練,2.3歲的小朋友從入園起就會學習如何正確佩戴防災帽,這項訓練會在幼兒園階段持續下去,小朋友也越來越熟練
  • 看看全世界最有危機感的日本人的地震緊急避難包裡備有什麼東西?
    在日本,地震可以說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地震多了防範自然要做到位,日本警視廳經常透過推特分享實用防災知識,同時也不斷推廣家家都該準備一個緊急避難包,有這一包碰上地震等天災都能夠大幅提高自己與家人的求生機會,真的是防災神器啊!
  • 這個細節,日本人永遠超標
    但研究了日本人的防災食品之後,我給跪了:包裝可愛,口味繁多,售價便宜,他們甚至評選出了防災食品裡的「米其林三星」。如果你去翻一下這個麵包的買家評論,明明是可以保存3年,緊急情況下食用的麵包,大部分人竟然都忍不住提前打開來吃掉了……
  • 日本餐飲店嚴防病毒傳播推出非接觸式觸控螢幕 日本家庭用防災房需求...
    據日本東京前線/J-CAST報導,日本多家旅遊和餐飲公司,在藉助日本政府推動的「去旅遊」和「GoToEat」活動刺激經濟的同時,也在紛紛展開多種促銷活動,以爭取更多的商機。對於顧客來說最有效的防疫方法是實現與他人的「免接觸」。在日本的部分餐飲店和酒店等,已將店內避免接觸這一項服務做到了極致。
  • 2017年日本防災食品市場大幅增長
    2017年日本防災食品市場大幅增長   據日本媒體報導,富士經濟總結的調查結果顯示,2017年耐存的米飯和麵包等防災食品市場規模是1187億日元,與發生東日本大地震的2011年相比,增長了近五成。該公司認為「今後由於企業和行政等的儲備意識高漲,業務用的比例預計將會增加」。   從2017年的食品分類比例來看,最多的是米飯類佔39%。麵包、壓縮餅乾佔18%,儲存水佔16%,椒鹽餅乾等佔12%。米飯當中阿爾法米了佔大半,但是近年來,速食粥、速食飯糰等產品也在增加。   業務用和家庭用的比例分別是81%、19%。
  • 日本擬修改富士山防災對策
    日本擬修改富士山防災對策楊舒怡日本一個防災對策委員會30日說,如果富士山噴發產生火山碎屑流,可能造成多條交通幹道阻塞,導致利用這些道路疏散人員的現有應急方案行不通。【如果道路不通?】富士山火山防災對策協議會30日發布一份關於「富士山防災地圖」的中期報告,預測如果這座活火山噴發產生火山碎屑流,其蔓延範圍將大於先前估算,打亂原先制定的人員疏散方案。具體來說,火山碎屑流在山梨縣富士吉田市的流動距離比原先估算多4公裡,在靜岡縣富士宮市的流動距離比原先估算多2公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