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防災︱如何讓防災教育充滿樂趣

2020-12-13 澎湃新聞

日本防災︱如何讓防災教育充滿樂趣

汪浩巖 王山

2020-04-14 12:44 來源:澎湃新聞

【編者按】

眾所周知,日本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上,可謂多災多難。而日本民眾在面對天災時的鎮定有序與他們平日裡重視防災宣傳及教育不無關係。

澎湃新聞市政廳欄目與日本早稻田大學早稻田社會創新研究會(WSIC)的易思實驗室(EASI Lab項目)、社區防疫互助網絡(CAN計劃)合作推出日本防災教育系列。在日常生活中,怎樣保持對災難的關注和想像力?本篇將介紹日本的公益組織+arts(plus-arts)如何運用設計的力量,將好玩的防災訓練和遊戲融入日常生活中。

提到防災教育,你第一個想到的是什麼?警報鈴聲、抱頭躲在書桌下,集體疏散到空地上,相信這是很多中國孩子對「防災教育」的記憶。而日本的防災教育卻有截然不同的場景。

小男孩吃力地進行單人拔河運動,這是一項模擬救援落水者的趣味運動項目。本文圖片均來自+ art官網。這像不像公園裡的 「射擊遊戲」?其實這是在模擬緊急救火的「水桶射擊」。這是在進行模擬火災逃生的爬行競速運動。

上面這些圖片,是一個叫「防災運動會」的項目。除了運動會,防災和戲劇也可以結合。

這是讓大人和小孩都參與進來的體驗式防災學習活動《防災博士的挑戰》。

以上這些都是 + art 的防災項目。除了活動形式豐富多樣,+arts 的防災項目還特別「接地氣」,比如「豐洲防災展」就以東京的豐洲街為舞臺,在商場、博物館等人流密集的地方舉辦。

在商場裡搭起的防災咖啡廳是一個讓人放鬆談笑的空間。

以「有趣的事情比正確的事情更容易讓大家理解」為理念,+arts常常將「防災」的概念融入本就很受歡迎的活動中,讓人們更容易接受和理解防災教育的意圖。

設計小孩子也會愛上的「防災遊戲」

+arts 認為,在極端氣候和環境變化造成的災害日益增多的背景下,未來的防災教育應當包括兩部分:作為「適應手段」的防災教育和作為「緩和手段」的環境教育。

在災難中,保護自己和幫助他人的操作能力是防災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傳統的演習與訓練對孩子們來講顯得有些枯燥乏味。「一起來!青蛙大篷車」就是 +arts以「隨時都有準備」的防災為目標而設計的防災教育活動。

「一起來!青蛙大篷車」設計理念

「一起來!青蛙大篷車」參考了由日本美術家藤浩志於2000年設計的玩具交換活動。在玩具交換活動中,小朋友們可以將自己的玩具兌換成積分,再用積分兌換其他玩具。在此基礎上,「一起來!青蛙大篷車」增加了以青蛙吉祥物為主角的防災訓練,孩子們可以通過參與防災訓練獲得額外積分,這些積分不僅可以兌換玩具,還可以在活動的拍賣會上競拍特殊玩具。

在玩具山中尋找喜歡的玩偶的孩子

在活動中出現的防災體驗項目不僅重視趣味性,更具有實用性。所有的防災項目都以1995年阪神淡路大地震的經歷者採訪為基礎而設計出來的,活動中的體驗項目在災難發生時都是拯救生命的技能。

活動中的滅火器體驗項目

比如滅火器體驗項目,孩子們將體驗火災發生時,從大聲呼救到操作滅火器瞄準等必要操作。項目中使用的模仿真實滅火器的水槍,也是為了鍛鍊孩子們在真實火災時的瞄準技術。於是,在重複挑戰遊戲時,孩子們不知不覺具備了應對火災的能力。

活動中的擔架救援體驗項目

再如,擔架救援項目模擬了搬運傷者時的場景,告訴孩子們如何用易於獲取的毛毯製作簡易擔架。活動中使用青蛙人偶模擬傷員,孩子們在遊戲中就學到了協力救助傷員的方式。

防災知識卡牌SHUFFLE

此外,「一起來!青蛙大篷車」還以「救火」、「急救」、「儲備」為主題,設計了許多有趣的遊戲,比如融合了防災知識和桌遊的「防災卡牌SHUFFLE」,防止家具傾倒傷人的工作坊,普及防災儲備知識的「紙芝居」等等。與傳統的訓練演習相比,這些寓教於樂的項目更易於讓孩子們接受,是一種具有參考價值的教育方式。

如何讓大家更好地理解防災?

如何以簡單易懂的形式,將防災和環境教育傳達給孩子們?對此,+arts採用了「紙芝居」的表現形式,製作了與防災和環境教育相關的插畫教材。

由+arts 組織的活動中的「紙芝居」表演

所謂「紙芝居」 (註:日文「芝居」,中文譯為「戲劇」),可以理解為一種連環畫小劇本,一般以特大尺寸印刷,獨立成頁。每頁正面是圖片,背面印著臺詞和表演時的要領。孩子們需要舉著圖片,根據背面指示,表演圖片上的內容。由於「紙芝居」製作簡單、互動性強,深受教育者和學生的歡迎。

由+arts企劃設計的「紙芝居」教材之一「桃太郎物語第四章:生態覺醒」

比如,+arts製作一個教材是將「桃太郎」的故事進行現代改編,講述桃太郎如何擊敗帶來突發暴雨的「暴雨猩猩」的故事。希望讓孩子們學到突發性暴雨的成因及氣候變暖的知識,同時對生活便利背後帶來的環境問題進行獨立思考。

由+arts企劃設計的「紙芝居」教材之一,「減少二氧化碳,猜猜是哪邊?」

在減少碳排放的課題上,他們通過「紙芝居」介紹氣候變暖的原理與成因,讓孩子們參與思考日常生活中如何減少碳排放的遊戲。在遊戲中,孩子們將面對兩張插圖,思考哪一種行動能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用肢體語言的問答形式進行學習。

在提問環節裡,小朋友和主持人進行互動

這種「紙芝居」結合耳熟能詳的故事,使得「遙遠」的防災與環保命題更貼近孩子們的生活,故事中穿插的「我能做到什麼」或「大家都是怎麼做的」等問題,也向孩子們提示,自己在環境變化與防災中的主人公位置。 

此外,「紙芝居」的製作與表演都相對簡單,也為教材的開發和主題設定提供了更多可能性。教材的製作過程中,+arts 同志願者一起舉行多次工作坊,既可以集思廣益,也讓這種教育方式得到更廣泛的應用。

小結

日本是一個自然災害多發的國度,對挽救生命來說,防災的緊急應對能力和理論知識都至關重要。而這樣的知識,必須在平日裡就有所掌握、準備,才能在災難來臨時派上用場。

在日常生活中,怎樣保持對災難的關注和想像力呢?+arts 的活動設計提供了一種嶄新思路:通過有趣的、易於接受的方式,以一種喜聞樂見的形式,讓防災知識在大家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時,+arts的防災教育活動立足於社區,不僅增強了大家的防災能力,也讓社區藉此機會聚在一起,使社區作為一個整體,共同應對災難。

參考資料

防災+環境教育プログラム

「防災+環境」をテーマにした、新たな教材を開発しました! 

「浜キャンプSUMA」にて、環境+防災プログラムのブース出展を行いました

イザ!カエルキャラバン!

みんなが楽しめる防災訓練!イザ!カエルキャラバン!

(作者汪浩巖系日本早稻田大學政治經濟學部本科生,王山系早稻田大學政治經濟學部本科生、早稻田社會創新研究會負責人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日本防災,日本,防災教育,環境教育,兒童,社區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日本幼兒園的安全教育,把小朋友練成了防災專家
    小朋友的日常安全一直是不少家長、老師擔憂的焦點,而大家常常感嘆日本幼兒園的小朋友,在安全意識和自我保護上展現出更加熟練的能力,他們是怎麼做到的呢? 災難安全 日本是地震高發的國家,幼兒園常常組織各種防災演練,2.3歲的小朋友從入園起就會學習如何正確佩戴防災帽,這項訓練會在幼兒園階段持續下去,小朋友也越來越熟練
  • 日本防災|防災活動是社區的最後一根稻草
    此前,我們介紹過+arts的創意防災教育活動,4月底,我們採訪了+arts的創始人兼理事長永田宏和先生,了解社區防災如何與社區營造互相促進。故事要從1995年日本阪神大地震開始講起。永田宏和是神戶人,地震發生時,他在外工作,沒有參與到家鄉的救災和重建中,心中一直留有遺憾。
  • 日本防災 | 地震日常:在生活中時刻準備著
    【編者按】日本民眾在面對天災時的鎮定有序與他們平日裡重視防災宣傳及教育不無關係。澎湃新聞市政廳欄目與日本早稻田大學早稻田社會創新研究會(WSIC)的易思實驗室(EASI Lab項目)、社區防疫互助網絡(CAN計劃)合作推出日本防災教育系列。
  • 日本防災|從東京防災到開源網站,如何將信息翻譯成設計
    但是對普通人來說,如何在生活中量化社交距離?社交距離創意海報。圖片來自NOSIGNER官網最近,在日本的社交媒體上,一組宣傳社交距離的創意海報開始流行。設計師將近兩米的社交距離具像化為一條金槍魚、一塊榻榻米、一架單車,甚至是披頭四樂隊著名的專輯《艾比路》封面的頭尾間距。這組叫人不禁莞爾的海報來自日本NOSIGNER設計事務所。
  • 日本探索防災減災新思路
    這得益於日本長期以來與災害共同演進的防災減災體系建設。2020年6月,為了應對氣候災害頻發和複合型災害增加帶來的挑戰,日本政府公布了《氣候危機時代的「氣候變動與防災」戰略》(以下簡稱《戰略》),力圖找到解決有關問題的新思路。
  • 日本防災食品,米飯套餐最受歡迎
    【環球時報駐日本特約記者 許黛如】日本經常發生地震、颱風、洪水等自然災害,也正因此,日本人擁有很強的防災意識和豐富的防災知識,家家戶戶都常備「防災食品」,以備不時之需。日本各地方、機關團體等多設有防災倉庫,一旦遇到災患,便「開倉」將所儲物資分發給民眾。如2019年東京遭遇超強颱風,筆者和朋友躲在家附近的區政府避難時,就領到了壓縮餅乾和罐頭。但當遭遇嚴重災害時,政府準備的防災食品在分發時可能會有延遲,所以日本政府鼓勵民眾最好提前在家中備好防災食品。
  • 日本52名小學生從沉船事故中自救逃生!日本的安全教育有多牛?
    #01、從小普及安全教育作為教育大國的日本,安全教育是其教育體系的重中之重,並上升到了法律的高度。因為日本是一個多發地震、颱風等自然災害的島國,國民從幼兒園開始就要接受防災知識教育、培養危機意識,並通過各種防災演習學會保護自己的方法。
  • 增強師生防災減災意識!淄川區第二中學開展主題班會教育活動
    2020年5月12日是我國第12個全國防災減災日,5月9日至15日為防災減災宣傳周。為了增強全校師生的防災減災的安全意識,進一步做好學校防災減災知識宣傳,提高廣大師生在突發事件中的逃生自救互救能力和抵禦應對緊急突發事件的能力,保障廣大師生的生命安全,確保災難來臨時把損失降到最低限度,結合淄川區第二中學工作實際,在全校各班開展了「提升基層應急能力,築牢防災減災救災的人民防線」主題班會教育活動。
  • 「海貝思」襲日,我在東京防災
    筆者在東京與日本人一起經歷了這場強颱風,雖然因為住在大城市,防災系統好,沒有受到很大衝擊,但從颱風來之前的各種防災準備,到颱風來時的緊張恐怖和颱風過後的心有餘悸,筆者都經歷了一遍,了解到日本人對颱風有不少應對方法。此外,筆者發現,從前期預警到後期疏散,日本社會整體上沉穩有序,這與其長期的防災教育密切相關。如果沒有完善的防災體系,也許會遭受更大的損失。
  • 小小海報助力防災意識建設
    為了不斷完善展示中心科普基地防災區域建設,進一步提高全員防災減災意識和避險能力,11月24日,展示中心科學顧問顧林生教授圍繞「從日本防災海報比賽,看日本防災文化建設」這一主題,選取日本中小學生防災減災海報比賽中獲勝的優秀作品,開展了一場從科學場館的策劃到家庭、學校乃至社會避難場所的全方位防災減災的科普培訓
  • 開展宣傳教育活動 增強市民防災減災意識
    {"title":"開展宣傳教育活動 增強市民防災減災意識", "url":"https://www.cqcb.com/county/yubeiqu/yubeiqunews/2020-10-30/3197186.html", "image":"", "smalltext":"來自上遊新聞客戶端"
  • 「加強防災文化建設,提升公眾防災意識」新聞發布會
    為此,市應急管理局與市農委聯發《關於進一步推進安全生產宣傳教育「進農村」工作的指導意見》,將農村安全應急和防災減災宣傳教育納入區、鄉、村三級聯創工作,納入各類幹部教育培訓工作中。試點推出安全應急和防災減災體驗進鄉(鎮)、村服務活動。積極開展農村安全與防災減災社區培訓幫扶活動,打牢農村安全應急與防災減災文化基礎。
  • 把防災食品做到極致,日本食品企業給了我們這些啟示
    對於地震多發國的日本而言,這個問題的回答非常簡單。因為在日本,每個家庭都配備應急防災包,裡面包括飲用水、耐存的防災食品及一系列求生工具,不用為吃而擔憂。日本的防災食品不僅僅有耐存這一特點,日本食品企業更是別出心裁地將「美味化」作為防災食品的一個研發標準,鬆軟可口的紅豆糯米飯、蓬鬆香甜的罐頭麵包、美味的親子丼……這些竟然都被日本人做成了可以長期儲存的防災食品,就算是在危難中也要享用美味。誰也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一個先來臨,防災食品,備著點!
  • 新冠疫情增強日本人防災意識,1/4家庭增加防疫物品
    人民網東京9月1日電(吳穎)9月1日為日本的「防災日」,據日本氣象協會在「防災日」前夕進行的問卷調查顯示,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四分之一的日本家庭增加了口罩、酒精消毒液等的防疫物品儲備。同時,日本政府和專家也呼籲家庭自行儲備,防止避難所防疫物資供應不足。
  • 日本的防災儲備食品好吃嗎? - 「非常食」試吃會~
    今年年初,日本專家媒體又發出了「未來30年內發生大地震的概率為70%」的消息,雖然霓虹民眾似乎對這些消息已經持視而不見的態度,但是日本政府對防災意識的宣傳也明顯有所加強。上圖就是日本每家每戶都必備的防災避難包,裡面總是配備著手電筒、收音機、水、安全帽和防災糧食等等。
  • 這方面的教育,國內緊缺,日本卻已遙遙領先
    這種危急時刻,才能夠看到平時危機教育的意義,日本未雨綢繆的教育機制,或許是這次事件能夠以最小損害而結束的原因。日本學校的危機教育平成21年(2009年)日本實施了《學校保健安全法》,其中規定各個學校必須制定學校安全計劃以及危險等發生時的對應措施要領。
  • 日本人的防災物品,竟然還能這樣用?
    日本向來就是一個「多災多難」的國家,日本人所面臨的災難不僅僅是疫情,還有海嘯、地震等自然災害。日本人為了應對突然發生的災難,開發了許許多多防災物品。有成套的防災物品包,價格上萬日元,但是這些物品往往都是提前備好的,有些可能不太符合一個家庭的情況。我的一位日本朋友,給我介紹了一些日本百元店銷售的防災物品,初看之時,還真是打開了另外一個世界的大門。
  • 日本旅行防災避難包必備清單:地震、颱風時的實用防災物品10選
    處於地震帶的日本,隨時都有可能發生地震,而颱風豪雨引發的停水停電也是每年都有可能發生。防災避難包是每個家庭絕對需要有的裝備,同樣來日本做長期旅行度假也最好要準備齊全。小編整理了日本的防災用品,包括防災食品、衛生用品、電器給大家。▋這些防災用品你準備好了嗎?
  • 日本專業防災手冊《地震書》,在生活中時刻準備著!
    日本人在面對地震等自然災害的做法,一直被全世界誇讚,他們在面對天災時的井然有序著實是讓人佩服。對於日本來說,他們那兒的地震並非緊急的特殊情況,而是日常事件。因此,他們會把地震當做是日常事件來看,時常準備著對抗災難的降臨。我倒覺得,這一項在生活中時刻準備著抗災的做法,值得我們去學習。
  • 如何向孩子講述災難?看看日本的繪本是怎麼做的
    防災日,日本的學校組織學生進行防火災演習。圖源新華社早在1960年,日本內閣就將每年的9月1日制定為防災日。防災日當天,基層行政單位會組織當地居民進行防災演習,發放防災相關的資料和必要的急救包。不少民眾也會自覺地檢查自家的防災物資庫存,查漏補缺,及時更換已經過期的貯藏食品。然而,日本為防災教育作出的努力,遠遠不止不限於防災日這一天。除了面向公眾的防災宣傳,日本對防災意識的普及可謂「從娃娃抓起」,防災教育滲透方方面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