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防災 | 地震日常:在生活中時刻準備著

2020-12-13 澎湃新聞
【編者按】

日本民眾在面對天災時的鎮定有序與他們平日裡重視防災宣傳及教育不無關係。澎湃新聞市政廳欄目與日本早稻田大學早稻田社會創新研究會(WSIC)的易思實驗室(EASI Lab項目)、社區防疫互助網絡(CAN計劃)合作推出日本防災教育系列。在日常生活中,怎樣保持對災難的關注和想像力?本篇將介紹日本的「地震日常」項目,如何把防震理念清晰易懂地傳遞給公眾。

2020年的新冠病毒疫情席捲全球,讓人措手不及。其實在日常生活中,地震、海嘯等自然災害,就像身邊的定時炸彈一樣,隨時可能發生。

根據日本氣象局的數據統計,每年在日本及其周圍地區發生5級或以上的地震,平均有140次。對於日本來說,地震並非緊急的特殊情況,而是日常事件。因此,要把地震當做日常事件來看,需要在生活中時刻準備著。

2011年東日本大地震後,日本政府提倡每個家庭日常儲備7天的防災用品。圖片來自日本消防廳

什麼是「地震日常」?

1995年的阪神淡路大地震(7.3級)中,死亡人數超過六千。親眼目睹了地震帶來的破壞景象後,出生於1970年代的日本著名設計師寄藤文平感到痛心,他希望從慘痛的經歷中總結出防災經驗。 

在聽了167位親歷大地震的故事後,寄藤文平深刻意識到普及日常防震知識的重要性,他決定從撰寫防災相關的書籍開始行動。2007年,他設計的第一本防災讀物《地震日常筆記》出版後廣受好評,他把受訪者提到的防災經驗以細膩的插圖形式呈現出來,讓凝重複雜的話題變得易懂易讀。

然而,2011年的東日本大地震(9.0級)悄然來臨,繼而引發的海嘯、火災等導致更多的受災者。據日本警察廳公布的數據,死亡人數達15899人。

同樣的錯誤,為什麼一再出現?防災再次成為日本社會的焦點。

寄藤文平和他的夥伴希望將防災知識進行商品化推廣,他們認為防災與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密切相關。於是,圍繞著「地震日常」(即對於地震,抱著的心態並不是「如果」,而是「總是」,365天的防災日常),他們開發了各種商品,建立網站,並在全日本各地展開推廣。為了向更多人傳遞「把地震當作日常」的理念,他們也積極和日本各地的企業及組織合作,發行更有針對性的防災指南。

就這樣,「地震日常」被打造成了一個獨立品牌。他們陸續出版了一系列防災書籍。

「地震日常」出版物

 由地震日常項目組編著,寄藤文平繪製插畫的《地震日常筆記》(2007年出版)本文圖片均由作者提供。

和其他的防災手冊相比,2007年出版的《地震日常筆記》總結了一些獨特的防災經驗。

比如其中一條經驗是:「在發生地震時,比起防災袋和頭盔,每天和周圍的鄰居打招呼是最關鍵的第一步。」

根據對地震親歷者的採訪總結,設計師發現,在地震發生後,很多人因為得不到及時救援而被掩埋窒息。如果在平日,你和鄰居保持友好的往來,他們很可能成為你的救命恩人。

《地震日常筆記》主要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關於地震發生後該怎麼做,另一部分是關於地震後的避難生活如何進行。作者用簡單易懂的插畫,描繪了地震發生時的各種情況,以及地震後受災群眾的各種生活場景,這些都是普通人平時無法接觸甚至無法想像的。

書中描繪災後發生的幾個具體場景,介紹了受災者的特殊心理。

比如,書中描繪了當災後物資到達後,出現了一件比較好看乾淨的衣服,就有人開始搶這件衣服,一個主婦看見了,大聲喊道:「真的太讓人感到可恥了,快別這樣了。」說完,她就大聲哭了,爭搶的人都放手了,也開始嚎啕大哭。而周圍的人也都邊哭邊吃東西。

書中描繪災後物資送達災區後的場景與故事。

書中還介紹道,在剛開始的一周,災區會收到很多捐助物資,大家會把物資捐到避難區,所以避難區的人即使有了很多物資,還是想拿更多。而那些家裡受損不嚴重沒有去避難區的人,物資相對更緊缺。他們也需要吃的,卻無法去採購東西,也很難收到捐贈物資。因此,這都是救援時需要考慮的問題。

災害發生後,很多人抱著一顆熱忱救援的心,想要成為志願者,但如果不了解受災地區的情況,就很難進行正確的幫助。不管是物資配送過程中遇到的狀況,還是受災者不同的心理,書中描述了很多容易忽略的細節,也為志願者提供了有價值的信息。

書中介紹「火會成為危險的存在」。

書中建議,平日,最好在家裡放一個滅火器,並知道怎麼使用。家裡還要多備手電筒,最好每個房間都有,且電源充足。地震後,有可能造成煤氣洩露,不能使用打火機照明,以免引起火災。當一個人在黑暗中,會產生恐懼,很難準確找到逃生路口。此時,一個能用的手電筒也許就能拯救生命。

 書中介紹「家裡是危險的」。

而對於普通人來說,地震發生時,家也可能成為危險的場所。書中有這樣的描述:

「首先,平時要注意,在門邊不要放置家具,地震發生時,家具倒塌會影響我們逃生。」

「在地震發生後,還會不斷有餘震發生,因此車會成為我們的第二個家...... 把一些生活必需品放在車裡,尤其是食品、水,要準備充分。」

 書中介紹人們「會變得脆弱」

在災難發生時,最重要的是自己的體力。所以平時要注意身體,多運動,培養獨立自主的精神,在面對災害時,不僅有體力支撐,還可以快速做出準確的判斷。不過,也不用過於擔心。做好準備就能從容應對。 

2011年東日本大地震過後沒多久,「地震日常」項目組又出版了親子版的地震日常筆記。

書中介紹了「用打招呼來防災」。

書中告訴孩子們,平時要和周邊的人打招呼,互相幫助,要學會分享,並且要多留心周邊的老人。這樣在地震發生時,大家就會互相照顧。對於孩子來說,這不僅是防災教育,也是成長教育。

書中介紹「活用運動來防災」。在日常生活中,集體運動可以加強人與人之間團結協助的關係,運動精神也是防災需要的。

由地震日常項目組編著、寄藤文平繪製、NPO法人Plus Arts監製的《地震日常指南》(2016年出版)

《地震日常指南》是2016年推出的實踐手冊,介紹了在各種環境下的預防策略與工具包。內容包括家具的防倒措施、生存廚房、生存衛生間、應急措施等。

 書中關於「家具的防倒措施」的介紹。

根據阪神淡路大地震的數據顯示,50%的家中受傷是家具倒塌造成的。根據受災者的描述,「在地震中,這些家具不是倒下來,而是飛過來的」。所以怎麼固定家具也是生活中需要注重的細節,書中詳細介紹了怎麼固定書櫃、照明燈、電腦等。

 書中關於「家具的防倒措施」的介紹。

而家具的擺放也非常重要,很多人更注重美觀,而忽略了安全。書中提醒我們,不要在家具上放一些易倒且不好固定的東西,如花瓶之類的玻璃製品,地震時,玻璃碎片很容易讓人受傷。此外,在自己睡覺的房間,不要放大型家具,以免東西倒塌壓住自己,無法逃生。

 書中介紹受傷後的應急措施。

即使不是在災害中,流血、骨折也是在生活中常見的現象。地震日常工具也介紹了一些應急醫療措施,如何利用身邊的工具應急處理。

把「地震日常」作為一個IP

除了一系列防災類書籍出版物,「地震日常」項目組還推出了各種形式的工具套裝,以及不同企業的專屬版指南等產品。

 地震日常工具套裝包括一本防災手冊,一塊多功能手帕,一個小型手電筒和口哨,緊急聯絡卡片。

 以地震日常為主題的多功能手帕。在日本使用手帕是非常普及的現象,可以把一些防災知識印在上面。當災難發生時,還可以用來包紮傷口,或當做防塵的臨時口罩,實用性很強。

 「地震日常」的負責人會在日本各地進行防災分享會,通常結合遊戲問答和防災商品的演示。圖為演講者在現場演示,節約用水的烹飪方法,日常食品和水的儲存方法。

 「地震日常」團隊不定時在政府大樓的等候大廳或公寓的入口大廳進行展出。線下展示包括各種防災知識、技能以及防災物品,每個防災物品都有詳細說明。

 「地震日常」和日本30多個企業和組織合作,生產可以啟發客戶、員工和民眾防災意識的商品,也為公司定製專屬的防災指南。

 地震日常和各公司合作的手冊,有各公司的商標及專屬顏色

可以看出,相比於普通防災手冊,地震日常的防災手冊是根據受災的真實經歷匯成的經驗之書,而且從出版物到講座等一系列產品的推廣,都具有鮮明的特色和標識性。而從內容到形式,都體現了對民眾生活細節的周全考慮,這正是「地震日常」項目可以不斷擴大發展的原因。

在中國,地震的危害也不容小視。雖然中國的防震減災工作體系在不斷完善,但防災宣傳仍有待提升。只有把防災當做日常事情來看待,當災難來臨時,我們才可以從容應對,保護自己,保護更多生命。

參考資料

地震ITSUMO

地震ITSUMO +art

國土交通省気象庁

文平銀座

excite ニュース

(作者郭曉如系東京都立大學博士研究生,王山系早稻田大學政治經濟學部本科生、早稻田社會創新研究會負責人)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日本專業防災手冊《地震書》,在生活中時刻準備著!
    2020年註定是一個不平凡的年份,從年初的新冠疫情到夏季南方的洪澇災害,哪一項都讓人措手不及,在人們毫無防備的情況下突發災難,確實會毀了人們的生活,而且日常生活中,地震、海嘯等自然災害,就像定時炸彈一樣,隨時可能發生。
  • 日本旅行防災避難包必備清單:地震、颱風時的實用防災物品10選
    處於地震帶的日本,隨時都有可能發生地震,而颱風豪雨引發的停水停電也是每年都有可能發生。防災避難包是每個家庭絕對需要有的裝備,同樣來日本做長期旅行度假也最好要準備齊全。小編整理了日本的防災用品,包括防災食品、衛生用品、電器給大家。▋這些防災用品你準備好了嗎?
  • 日本幼兒園的安全教育,把小朋友練成了防災專家
    小朋友的日常安全一直是不少家長、老師擔憂的焦點,而大家常常感嘆日本幼兒園的小朋友,在安全意識和自我保護上展現出更加熟練的能力,他們是怎麼做到的呢? 災難安全 日本是地震高發的國家,幼兒園常常組織各種防災演練,2.3歲的小朋友從入園起就會學習如何正確佩戴防災帽,這項訓練會在幼兒園階段持續下去,小朋友也越來越熟練
  • 保質期25年還好吃 這就是日本的「防災食品」
    在 2019 年 8 月,關西地區的多個企業正在為日本預測到的日本南部海域大地震做著準備。此時,日本的一家超市正在銷售六種防災儲備產品,其中包括蒸糯米和土豆燉肉。但值得一提的是,這些食品都不含有『七種主要過敏原』,沒有小麥,也沒有雞蛋。對過敏原的關注是日本防災食品屆的一種約定俗成。
  • 保質期 25 年還好吃,這就是日本的「防災食品」
    在 2019 年 8 月,關西地區的多個企業正在為日本預測到的日本南部海域大地震做著準備。此時,日本的一家超市正在銷售六種防災儲備產品,其中包括蒸糯米和土豆燉肉。但值得一提的是,這些食品都不含有「七種主要過敏原」,沒有小麥,也沒有雞蛋。對過敏原的關注是日本防災食品屆的一種約定俗成。
  • 日本防災︱如何讓防災教育充滿樂趣
    而日本民眾在面對天災時的鎮定有序與他們平日裡重視防災宣傳及教育不無關係。澎湃新聞市政廳欄目與日本早稻田大學早稻田社會創新研究會(WSIC)的易思實驗室(EASI Lab項目)、社區防疫互助網絡(CAN計劃)合作推出日本防災教育系列。在日常生活中,怎樣保持對災難的關注和想像力?
  • 日本地震避難包裡有什麼?
    ——14時28分  課前預備的回憶我們都知道日本是一個島國,地震頻發,島國人並非不恐懼頻發的地震和颱風,相反,正因為恐懼,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做好萬全準備,人們也再次審視自己的安全措施,假定地震來臨時的種種情況。比如,在玄關放一個地震避難包並研究清楚其中每一樣東西的用途,在災難來臨時懂得自救,不僅是出於惜命,更因為不給別人添亂是救人的第一步。
  • VR虛擬實境中體驗地震逃生,增強防災意識!
    地震災害給人們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傷痛記憶,為了減少地震帶來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VR地震逃生系統應運而生,將VR與地震教學相結合,用於地震體驗、民防安全宣傳、地震科普教育等。VR虛擬實境VR虛擬實境中體驗地震逃生,增強防災意識!將VR虛擬實境技術應用於地震等災害的預防和科普教育中。防治地震的唯一方法不是預測地震,而是在地震來臨時的應急措施和逃生方法。
  • 日本防災|防災活動是社區的最後一根稻草
    此前,我們介紹過+arts的創意防災教育活動,4月底,我們採訪了+arts的創始人兼理事長永田宏和先生,了解社區防災如何與社區營造互相促進。故事要從1995年日本阪神大地震開始講起。永田宏和是神戶人,地震發生時,他在外工作,沒有參與到家鄉的救災和重建中,心中一直留有遺憾。
  • 日本暴雨、地震頻發,這些避難信息一定要了解,關鍵時刻可救命!
    氣象廳當日表示,這次地震很有可能是2011年東日本3·11大地震的餘震,而且約一周後在同一範圍內很可能再次發生相同規模的地震。這一消息令很多朋友感到提心弔膽,很多人都說最近睡覺都不敢睡穩,要提前準備好地震應急包以備不時之需。但在日本的小夥伴其實不必過分擔心,因為日本有著十分完善的災害避難體系。
  • 日本防災食品,米飯套餐最受歡迎
    【環球時報駐日本特約記者 許黛如】日本經常發生地震、颱風、洪水等自然災害,也正因此,日本人擁有很強的防災意識和豐富的防災知識,家家戶戶都常備「防災食品」,以備不時之需。筆者剛到東京時,發現房東提前在要出租的房子裡放置了急救包和防災食品,還有幾瓶飲用水。當時還覺得很奇怪,直到後來參加了學校組織的「防災訓練」,才知道防災物資的重要性。因為一旦發生災難,交通癱瘓,超市或便利店的食品可能無法正常供給。再加上水、電、天然氣等一旦停供,基本的生活將很難維持。
  • 阪神大地震24周年|血與淚換來的日本防震減災體系的轉折點
    阪神地震後,日本政府公布了阪神地震所有死者死因、時間的名單,89%的死者為「埋壓致死」。但我們要說的,是造成地震死亡的真正原因,之所以會造成這場對日本來說「前所未有的大災難」,除了城市直下型地震破壞力大之外,更主要的還是城市抗震設防標準低、救災準備不到位。
  • 日本人的地震避難包裡藏著什麼?
    日本政府最新發布的未來30年地震預測圖也是在那個晚上,我第一次有了生活在日本的危機感,島國人並非對頻發的地震和颱風不感到恐懼,因此他們在日常生活中更要做好萬全準備。無論是5年前的東日本大地震還是最近的熊本大地震,人們在支援災區的同時,也再一次審視自己的安全措施,假定自己的城市在地震來臨時的種種情況。
  • 日本人的防災物品,竟然還能這樣用?
    日本向來就是一個「多災多難」的國家,日本人所面臨的災難不僅僅是疫情,還有海嘯、地震等自然災害。日本人為了應對突然發生的災難,開發了許許多多防災物品。有成套的防災物品包,價格上萬日元,但是這些物品往往都是提前備好的,有些可能不太符合一個家庭的情況。我的一位日本朋友,給我介紹了一些日本百元店銷售的防災物品,初看之時,還真是打開了另外一個世界的大門。
  • 日本探索防災減災新思路
    在全球氣候變化的背景下,日本近年來連續遭受重大自然災害的打擊,包括2016年4月熊本地震,2017年7月九州地區暴雨災害,2018年6月大阪府北部地震、7月西日本地區暴雨災害、9月颱風災害和北海道地震,2019年10月的颱風災害,以及2020年7月九州地區及長野、岐阜兩縣遭遇的暴雨洪災等。
  • 危難中的美味!2017年日本防災食品市場大幅增長
    原標題:危難中的美味!2017年日本防災食品市場大幅增長   據日本媒體報導,富士經濟總結的調查結果顯示,2017年耐存的米飯和麵包等防災食品市場規模是1187億日元,與發生東日本大地震的2011年相比,增長了近五成。
  • 日本防災|從東京防災到開源網站,如何將信息翻譯成設計
    《東京防災》手冊,圖片來自NOSIGNER官網早在2011年,NOSIGNER就憑藉為311東日本大地震設計的災後生活信息百科「OLIVE」 項目斬獲包含日本優良設計大獎 (Good Design Award)在內的20多項大獎。那麼,NOSIGNER 是如何用設計回應災害和突發公共事件的呢?
  • 從日本的防災措施,談談中日兩國憂患意識,反映憂患意識的重要性
    1923年的關東大地震中,東京40%的房子被夷為平地,受害者超過百萬人,九萬人死亡,90%以上的死者都是被大火燒死的,在這場大災難中,城市的綠地、廣場和公園等公共場地對阻止火勢的蔓延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大部分人在因為躲避在公園內而倖免於難。這次教訓促使日本政府將建設城市公園作為抗震救災的一項基本方針。
  • 地震時可以救你一命的摺疊安全帽 裝進包裡防地震必備
    地震帶來的災難是毀滅性的,前兩天台灣花蓮發生了6.5級地震,而且最近幾年總有不同地區頻繁發生地震的情況,不要以為危險遙不可及,有可能真的會發生在你的身邊,地震發生時最重要的是保證頭部安全,不要被重物砸到,最好的方法是有一個安全帽,但是普通的安全帽都是工地施工時才會戴的,又大又重,平常沒有人會攜帶這樣的安全帽
  • 小小海報助力防災意識建設
    為了不斷完善展示中心科普基地防災區域建設,進一步提高全員防災減災意識和避險能力,11月24日,展示中心科學顧問顧林生教授圍繞「從日本防災海報比賽,看日本防災文化建設」這一主題,選取日本中小學生防災減災海報比賽中獲勝的優秀作品,開展了一場從科學場館的策劃到家庭、學校乃至社會避難場所的全方位防災減災的科普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