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的新冠病毒疫情席捲全球,讓人措手不及。其實在日常生活中,地震、海嘯等自然災害,就像身邊的定時炸彈一樣,隨時可能發生。
根據日本氣象局的數據統計,每年在日本及其周圍地區發生5級或以上的地震,平均有140次。對於日本來說,地震並非緊急的特殊情況,而是日常事件。因此,要把地震當做日常事件來看,需要在生活中時刻準備著。
2011年東日本大地震後,日本政府提倡每個家庭日常儲備7天的防災用品。圖片來自日本消防廳什麼是「地震日常」?1995年的阪神淡路大地震(7.3級)中,死亡人數超過六千。親眼目睹了地震帶來的破壞景象後,出生於1970年代的日本著名設計師寄藤文平感到痛心,他希望從慘痛的經歷中總結出防災經驗。
在聽了167位親歷大地震的故事後,寄藤文平深刻意識到普及日常防震知識的重要性,他決定從撰寫防災相關的書籍開始行動。2007年,他設計的第一本防災讀物《地震日常筆記》出版後廣受好評,他把受訪者提到的防災經驗以細膩的插圖形式呈現出來,讓凝重複雜的話題變得易懂易讀。
然而,2011年的東日本大地震(9.0級)悄然來臨,繼而引發的海嘯、火災等導致更多的受災者。據日本警察廳公布的數據,死亡人數達15899人。
同樣的錯誤,為什麼一再出現?防災再次成為日本社會的焦點。
寄藤文平和他的夥伴希望將防災知識進行商品化推廣,他們認為防災與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密切相關。於是,圍繞著「地震日常」(即對於地震,抱著的心態並不是「如果」,而是「總是」,365天的防災日常),他們開發了各種商品,建立網站,並在全日本各地展開推廣。為了向更多人傳遞「把地震當作日常」的理念,他們也積極和日本各地的企業及組織合作,發行更有針對性的防災指南。
就這樣,「地震日常」被打造成了一個獨立品牌。他們陸續出版了一系列防災書籍。
「地震日常」出版物 由地震日常項目組編著,寄藤文平繪製插畫的《地震日常筆記》(2007年出版)本文圖片均由作者提供。和其他的防災手冊相比,2007年出版的《地震日常筆記》總結了一些獨特的防災經驗。
比如其中一條經驗是:「在發生地震時,比起防災袋和頭盔,每天和周圍的鄰居打招呼是最關鍵的第一步。」
根據對地震親歷者的採訪總結,設計師發現,在地震發生後,很多人因為得不到及時救援而被掩埋窒息。如果在平日,你和鄰居保持友好的往來,他們很可能成為你的救命恩人。
《地震日常筆記》主要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關於地震發生後該怎麼做,另一部分是關於地震後的避難生活如何進行。作者用簡單易懂的插畫,描繪了地震發生時的各種情況,以及地震後受災群眾的各種生活場景,這些都是普通人平時無法接觸甚至無法想像的。
書中描繪災後發生的幾個具體場景,介紹了受災者的特殊心理。比如,書中描繪了當災後物資到達後,出現了一件比較好看乾淨的衣服,就有人開始搶這件衣服,一個主婦看見了,大聲喊道:「真的太讓人感到可恥了,快別這樣了。」說完,她就大聲哭了,爭搶的人都放手了,也開始嚎啕大哭。而周圍的人也都邊哭邊吃東西。
書中描繪災後物資送達災區後的場景與故事。書中還介紹道,在剛開始的一周,災區會收到很多捐助物資,大家會把物資捐到避難區,所以避難區的人即使有了很多物資,還是想拿更多。而那些家裡受損不嚴重沒有去避難區的人,物資相對更緊缺。他們也需要吃的,卻無法去採購東西,也很難收到捐贈物資。因此,這都是救援時需要考慮的問題。
災害發生後,很多人抱著一顆熱忱救援的心,想要成為志願者,但如果不了解受災地區的情況,就很難進行正確的幫助。不管是物資配送過程中遇到的狀況,還是受災者不同的心理,書中描述了很多容易忽略的細節,也為志願者提供了有價值的信息。
書中介紹「火會成為危險的存在」。書中建議,平日,最好在家裡放一個滅火器,並知道怎麼使用。家裡還要多備手電筒,最好每個房間都有,且電源充足。地震後,有可能造成煤氣洩露,不能使用打火機照明,以免引起火災。當一個人在黑暗中,會產生恐懼,很難準確找到逃生路口。此時,一個能用的手電筒也許就能拯救生命。
書中介紹「家裡是危險的」。而對於普通人來說,地震發生時,家也可能成為危險的場所。書中有這樣的描述:
「首先,平時要注意,在門邊不要放置家具,地震發生時,家具倒塌會影響我們逃生。」
「在地震發生後,還會不斷有餘震發生,因此車會成為我們的第二個家...... 把一些生活必需品放在車裡,尤其是食品、水,要準備充分。」
書中介紹人們「會變得脆弱」在災難發生時,最重要的是自己的體力。所以平時要注意身體,多運動,培養獨立自主的精神,在面對災害時,不僅有體力支撐,還可以快速做出準確的判斷。不過,也不用過於擔心。做好準備就能從容應對。
2011年東日本大地震過後沒多久,「地震日常」項目組又出版了親子版的地震日常筆記。
書中介紹了「用打招呼來防災」。書中告訴孩子們,平時要和周邊的人打招呼,互相幫助,要學會分享,並且要多留心周邊的老人。這樣在地震發生時,大家就會互相照顧。對於孩子來說,這不僅是防災教育,也是成長教育。
書中介紹「活用運動來防災」。在日常生活中,集體運動可以加強人與人之間團結協助的關係,運動精神也是防災需要的。由地震日常項目組編著、寄藤文平繪製、NPO法人Plus Arts監製的《地震日常指南》(2016年出版)《地震日常指南》是2016年推出的實踐手冊,介紹了在各種環境下的預防策略與工具包。內容包括家具的防倒措施、生存廚房、生存衛生間、應急措施等。
書中關於「家具的防倒措施」的介紹。根據阪神淡路大地震的數據顯示,50%的家中受傷是家具倒塌造成的。根據受災者的描述,「在地震中,這些家具不是倒下來,而是飛過來的」。所以怎麼固定家具也是生活中需要注重的細節,書中詳細介紹了怎麼固定書櫃、照明燈、電腦等。
書中關於「家具的防倒措施」的介紹。而家具的擺放也非常重要,很多人更注重美觀,而忽略了安全。書中提醒我們,不要在家具上放一些易倒且不好固定的東西,如花瓶之類的玻璃製品,地震時,玻璃碎片很容易讓人受傷。此外,在自己睡覺的房間,不要放大型家具,以免東西倒塌壓住自己,無法逃生。
書中介紹受傷後的應急措施。即使不是在災害中,流血、骨折也是在生活中常見的現象。地震日常工具也介紹了一些應急醫療措施,如何利用身邊的工具應急處理。
把「地震日常」作為一個IP除了一系列防災類書籍出版物,「地震日常」項目組還推出了各種形式的工具套裝,以及不同企業的專屬版指南等產品。
地震日常工具套裝包括一本防災手冊,一塊多功能手帕,一個小型手電筒和口哨,緊急聯絡卡片。 以地震日常為主題的多功能手帕。在日本使用手帕是非常普及的現象,可以把一些防災知識印在上面。當災難發生時,還可以用來包紮傷口,或當做防塵的臨時口罩,實用性很強。可以看出,相比於普通防災手冊,地震日常的防災手冊是根據受災的真實經歷匯成的經驗之書,而且從出版物到講座等一系列產品的推廣,都具有鮮明的特色和標識性。而從內容到形式,都體現了對民眾生活細節的周全考慮,這正是「地震日常」項目可以不斷擴大發展的原因。
在中國,地震的危害也不容小視。雖然中國的防震減災工作體系在不斷完善,但防災宣傳仍有待提升。只有把防災當做日常事情來看待,當災難來臨時,我們才可以從容應對,保護自己,保護更多生命。
參考資料(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