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侯萍
我知道「吃在英國」這個標題並不美味,因為英國飯菜是出了名的不好吃。
法國作家愛彌爾·左拉流亡英國時,幾乎一句英語也不會說,除了思念家人,他最不適應的就是英國飯菜。「我承認我感到這裡的烹飪方式讓我很難適應。給我做飯的的確是一位熱心的太太,她只為儉樸的人做飯。但是這至少讓我深刻了解了這兒儉樸的人們都吃什麼。」左拉在《流亡筆記》一書中的措辭儘管含蓄,卻也百般無奈地表露出一種深深的絕望……
其實,英國菜餚在中世紀之前也曾譽滿歐洲。然而自17世紀起,美食與暴食被混淆視為感官享受而嚴加斥責,因為暴食是「七宗罪」之一。從此,家常便飯逐漸成為正派英國人的日常食物,美食便從藝術神殿下凡,蹲伏於燒火做飯的灶臺上。繼而英國步入工業大革命時期,農民離開鄉村湧入城市,放棄農耕與畜牧,從而基本切斷了傳統食物鏈供應。在二戰開始之後的14年裡,因食物嚴重匱乏實施配給制,連溫飽都成了問題,所以英國傳統烹飪的昔日榮光,早已成為遙遠模糊的黃粱一夢。
圖/宋蘇晨
「不過令英國人振奮的是,有一種英國食品在世界上所有國家中都算得上出類拔萃,那就是早餐。」英國作家伊特維爾寫道,同時還引用了毛姆的精闢總結:「要想在英國吃好,你只須一天三頓都吃早餐。」
還真是這樣的!毛姆說得沒錯。想起幾年前,我們住在蘇格蘭天空島的日子,英國黑暗料理在這裡被徹底洗白正名。且不說中飯晚飯連吃龍蝦也從不厭倦,就連房東蒂娜做的早餐,現在想想都會垂涎生津。真希望具有駱駝的反芻功能,可以隨時回甘蒂娜的出色廚藝……
天空島很美,有「北方雅典」之譽。蒂娜也很美,且美得端莊高貴。生長在如畫風景裡的女人,想必就是坐著調色板出生的!
蘇格蘭高地八月裡的清晨,竟然寒涼徹骨,我們肩上搭著羊絨薄披巾,坐在蒂娜家的大餐廳裡享用早餐。六把高背古典椅子,居高臨下地圍著一張鋪了金線刺繡絳紅臺布的六人西餐桌,滿桌的美食美器令人眼花繚亂,真懷疑自己是夢遊誤入王宮御宴廳。
蒂娜見我兩眼迷離一籌莫展的樣子,便雙手交握攥在胸口,說她非常抱歉,不能為我們做中國飯。蒂娜站在我的座位右側,腰背筆直,嘴角努力抿成一彎新月的模樣,湖藍色的眸子裡漾出母愛的柔輝。
蒂娜的真心誠意,不僅打動了我們兩個中國人,四個加拿大旅伴也相繼抬起頭來看著蒂娜——房東蒂娜頓時變成了各人的蒂娜媽媽或蒂娜奶奶……
我們六人把蒂娜家的長餐桌坐得滿滿當當,像是人丁興旺的一大家子。蒂娜真了不起,一個人即做廚師又當侍者,聲音極其柔和地詢問每個人想吃什麼想喝什麼。她穿著一件酒紅色高領套頭衫,愈發顯得優雅。蒂娜待我們如同離家多年回來探親的孩子,恨不得傾其所有端出全世界的美食,才能盡情表達她的欣喜、她的滿足、她的母愛。
餐桌上盛在彩花白瓷碗裡的草莓和藍莓,小巧可愛,晶瑩剔透。我們吃飽喝足時,蒂娜進來徵求意見。大家讚不絕口,連聲稱謝。只有我女兒贊過謝過之後,提出了一個要求:她請蒂娜第二天早上給她準備一份兒童餐,因為早餐太過豐盛,女兒不想浪費珍貴的食物。
圖/視頻截圖
最近英國疫情加劇,也不知蒂娜是否安好?聽說英國政府會給弱勢群體派發食物包,蒂娜是空巢老人,兒女都不在身邊,她應會收到食物包吧?食物包隨附清單上除了列出食品成分外,還提示某些食品存在過敏源。英國政府的小小善舉,堪稱艱難時世的光明天使,讓寒冬裡的人們感到心暖。我看到視頻上的食物包裡大多是罐裝食品,便自作多情地想像蒂娜在感恩之餘是否會生出一絲感傷。因為她一向感到自豪的英國早餐,恐怕一時難得再見了……
—————————————————
長按二維碼👇一鍵關注《目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