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臘帝國的西流基和多利買兩個王朝的統治及聖經中與此相關的預言

2020-12-21 阿英漫談基督教歷史

關於亞歷山大大帝以及他死後帝國的狀況,聖經中有奇妙的預言,今天我們就藉著歷史記載了解一下這些預言,以期能夠幫助我們更加明白聖經所記的。

主前323年,亞歷山大死後,由於只有兩位算是合法的繼承者(一位是其白痴堂弟亞歷第烏Philip Arrhideaus,另一位是其首任妻子洛莎拿的遺腹子亞歷山大),所以臨死時留遺命,任命潘秋加將軍(Perdiccas)作這兩位繼承者的監護人。

而其帝國的主要地區則交由他的四個大將分別攝政,然而這四位卻不像亞歷山大預想的那樣安於現狀、盡忠職守。想要獨掌大權的四人很快就將潘秋加殺死,引起內亂,除掉所有合法繼承者。他們以及其餘將領之間相互不停爭鬥,最終其中一位管理亞洲西部的攝政王安提崗(Antigonus)被特拉西的呂西馬古取代,經過了差不多20多年的混戰後,形成四分帝國的局面:

(1)馬其頓的加山大(Cassander)王朝—西方;(2)特拉西的呂西馬古(Lysimachus)王朝—北方;(3)敘利亞的西流基(Seleucus)王朝—東方;(4)埃及的多利買(Ptolemy)王朝—南方。

這樣的形勢正如但以理書11:2—4節所預言的:

……波斯還有三王興起,第四王必富足遠勝諸王,他因富足成為強盛,就必激動大眾攻擊希臘國。必有一個勇敢的王興起,執掌大權,隨意而行。他興起的時候,他的國必破裂,向天的四方(「方」原文作「風」)分開,卻不歸他的後裔,治國的權勢也都不及他,因為他的國必被拔出,歸與他後裔之外的人。

這國果然是歸於了他後裔之外的人,而且國也破裂,分為了四個部分。

然而,這樣的狀況也沒有維持多久,這四個王朝在往後的日子當中不斷爭鬥,都想著吞併彼此,到主前275年,希臘帝國成了三王並立:

敘利亞的西流基王朝(即但以理書中所提到的北王)、埃及的多利買王朝(即但以理書中所說的南王),以及希臘本土的馬其頓王朝(由於我們主要探討的是與巴勒斯坦的猶太人相關的事件,所以我們以下就不對馬其頓王朝多做介紹了)。

那勢力比較強且又與巴勒斯坦有關的就是南北二王。這兩個王朝在200多年以來時而冷戰、時而動武,有時還要以相互間的政治聯姻維持著表明上的和平,而介於兩者之間的巴勒斯坦的猶太人也就常被牽連進入戰亂當中。

西流基王朝——北方王

第一任君王西流基一世尼加奪(SeleucusⅠNicator),原是亞歷山大手下的一位較次要的將軍,亦是主張瓜分領土的主要人物之一。亞歷山大死後,他就控制了東面的省份,主前311年左右以巴比倫為都城建立了西流基王朝後,逐漸向西擴展王朝勢力,直到敘利亞,且以敘利亞的安提阿為王朝的新都城。這座城市後來發展為世界大都會之一,也是新約初期教會的重要據點和宣教中心。

據說主前301年,稱為西流基一世的尼加奪在葉普塞之役後,就建立了西流基,使之成為安提阿的港口。並且從此後,「西流基」就成為這個王朝的所有君主的稱號之一,此外還有稱作是「安提阿古」(Antiochus)、底米丟等的,而南方的多利買王朝所有男性君主們都只以「多利買」為他們的稱號)。

西流基王朝最後以敘利亞為中心,維持了差不多有250年的統治,最後被羅馬所滅。

多利買王朝——南方王

此王朝的第一任君王為多利買一世蘇他(Ptolemy Ⅰ Soter,主前311—285年,據傳說有可能是亞歷山大同父異母的兄弟)當西流基一世忙著瓜分帝國領土之時,這位昔日亞歷山大手下的大將也同樣在忙著取得屬於自己的領土控制權,最終掌控埃及政權,以亞歷山大港為首都,建立了多利買王朝。

這位王在原有的基礎上不斷建設亞歷山大港,使之成為可以與北方敘利亞的安提阿比肩的世界大都會之一。這座城市不單規模龐大,而且後來不但在猶太人的歷史中,更在基督教會歷史和世界歷史中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多利買也效法亞歷山大,在埃及大肆推行希臘化運動,以致這個王朝中所有的君王除了聰明絕頂的「埃及豔后」之外,只會說希臘語,可想而知,作為普通百姓的埃及人對原本的母語又怎麼可能不生疏呢?

多利買王朝統治埃及幾百年的時間,直到被稱為「埃及豔后」的克裡奧佩特拉第七(Cleopatra Ⅶ )時,埃及才在主前31年的亞克田之役(Battle of actium)後成為羅馬的一個省。

多利買與西流基的交好期

希臘帝國瓜分初期,多利買與西流基關係良好。主前312年時,多利買和特拉西的呂西馬古聯手,幫助被安提崗趕出巴比倫的西流基一世於迦薩打敗安提崗,返回巴比倫,而西流基一世就以他回到巴比倫的那一年(主前311年)為其王朝的紀元開始,與此同時,多利買一世也以這一年為其王朝紀元的開始。儘管此前自亞歷山大死後,這兩王朝的勢力都已存在不難理解,這應當是這二人相互彼此之間的示好之舉。

多利買王朝接管巴勒斯坦

主前301年,原管理亞洲西部的安提崗在弗呂家(Phrugia)的葉普塞之戰中再度被擊敗,西流基成為西亞大半個西亞的統治者(當時特拉西的呂西馬古仍擁有若干土地),而多利買一世則藉著這場戰役成功自安提崗手中奪取腓尼基和巴勒斯坦的統治權,不巧的是,這兩個地方也正是西流基一世想要佔有的,於是,南北兩個王朝之間的仇恨也就此埋下。

正像但以理書所說的「南方的王必強盛」(但以理書11:5節),由於多利買王朝掌管了如推羅、西頓等腓尼基的優良港口,因此這王朝有很大的海軍和商業優勢,同時又加上沿岸地帶一直是埃及與亞洲之間的重要橋梁,隨著商業買賣地不斷運作,多利買王朝從中獲益良多,像亞歷山大港那樣的大城也就能夠得以順利建成。

後來,此王朝把亞柯(Acco)海港更名為多利買斯(Ptolemais),此地也成為多利買王朝北面疆界的標誌,這海港在馬加比革命乃至國際間糾紛中也扮演著重要角色,我們將在以後的文章中詳細描述。使徒保羅也曾於第三次旅行布道回程途中到過這裡(徒21:5)。

後來西流基王朝於主前200年時佔領了巴勒斯坦地區,此地依然沿用「多利買/或多利買斯這個名字。

多利買王朝管治巴勒斯坦100多年中,都以埃及為其政治中心,而這裡則是作為與西流基王朝的緩衝區存在著。統治者對猶太人的態度是相當寬厚的,猶太人可以像在波斯時期一樣擁有一定的自治權,宗教領袖們仍然也是百姓的民間領袖,耶路撒冷也還是猶太百姓的政治、宗教中心。除了有時會因南北二王的爭奪而陷入到戰爭中以外,生活在這裡的猶太人生活還是比較安舒的。

從主前301年多利買王朝正式接管巴勒斯坦起,一直到主前198年西流基王朝攻陷巴勒斯坦為止,共興起六位大祭司,足見多利買王朝真是給予百姓的宗教自主與自由權是何等之大了。這六位大祭司作為了解分列如下:

安尼亞一世(Onias),約主前320—290年;西門一世(Simon Ⅰ),約主前290—275年;以利亞撒(Eleazar),約主前275—260年;瑪拿西(Manessah),主前260—245年;安尼亞二世(Onias Ⅱ),約主前245—220年;西門二世(Simon Ⅱ),主前220—198年。

這六位當中,最出名的就是西門一世,他被稱為「義者」,次經中《便西拉智訓》稱頌他說:「同胞尊他為貴,族人以他為榮。」按猶太傳統說法,他不僅是一位值得尊敬的好的大祭司,而且也是一位非常有智慧的優秀教師。

他更組織重建多利買一世在奪取猶太時拆毀的耶路撒冷城牆,也修理了聖殿,更在聖殿附近挖掘了一個巨大的、作為乾旱或戰亂被困時所使用的蓄水池。

這南北兩朝在主前280年之前都處於鞏固內政時期,雙方相安無事了幾十年的時間,人民也得以享受這短暫的太平時光。如果不是統治者們的野心,或許世界要遠比我們所看到的更為美好。可惜,人的欲望總是無止盡的,尤其是想要一統天下的那些所謂王者,他們的興起也預示著戰爭的開始、太平的結束。

相關焦點

  • 多利買和西流基兩王朝間的爭鬥與但以理書中的南、北王有何關聯
    《但以理書》11:5—35節這段的內容歷來都是《聖經》中最為使人感到迷惑的預言經文之一,因為資料欠缺的緣故,一般人讀到這裡時,都會選擇跳過去,很是可惜。筆者在查閱了一些資料後,在此將自己所了解的一點相關內容分享與各位親愛的讀者,以作日後讀經時的一個簡單參考。因為所牽涉事件比較多,所以筆者將以兩篇文章,分兩個階段來介紹。
  • 北方王攻擊南方王:西流基王朝對多利買王朝發起的進攻
    但以理書中記載的南方王和北方王間的爭戰按照發起方的不同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由南方王朝發起,先後經歷了三次大的爭戰,最後以南方大勝,北方無還手之力為此階段的終結。而第二階段則由北方王朝興起,事情到底是如何發生和進展的?這是我們單從聖經的描述所無法知曉的,因而,我們依然需要從歷史中找尋其蹤跡,以求明了。
  • 兩約之間:猶大國的獨立以及當時的西流基王朝和多利買王朝
    主前142年,他宣布承認底米丟二世(主前145—139年)為敘利亞西流基王朝的合法君王。而作為交換條件,底米丟二世也向西門頒布豁免賦稅的詔令(詔令所寫日期為142年5月),這意味著北方西流基王朝承認猶太人的獨立自主權,這詔令也等同於猶大的獨立憲章。
  • 但以理書中的公綿羊與公山羊同波斯和希臘帝國有什麼內在聯繫?
    但以理書8:3—4節)有人相信但以理書的內容是神透過六世紀的人物但以理,預言著三、四個世紀甚至更遠時期以後將發生的事;當然,也有人相信這卷書根本不是預言書,而是歷史書,作者是二世紀的人物,他以預言和異象的方式寫歷史,只是為了安慰當時代的猶太同胞。
  • 聖經中提到的古國如今在何處?
    ,應該對聖經中提到的那些古國的名字不會陌生:埃及、巴比倫、亞述、亞蘭、腓尼基、波斯、希臘、羅馬……不過你是否想過,聖經中提到的那些古國如今都在哪呢?亞述和巴比倫都出現於距今四千多年前,他們在不同的時代先後稱雄兩河流域,並分別滅亡了以色列國(北國)和猶大國(南國),但猶大國在後來的歷史中再次重建,這兩個文明古國卻在公元前612年(亞述)和公元前539年(新巴比倫)徹底消亡,再也沒能復國。亞蘭和腓尼基人都曾經是猶太人的勁敵,他們最終被希臘羅馬人同化,後來又被同化為阿拉伯人。
  • 波斯帝國的復興與薩菲王朝的建立
    一、 波斯復國公元前550年居魯士大帝建立了地跨亞歐非三大洲的波斯帝國,開創了阿契美尼德王朝。公元前247年建立安息王朝。公元224年建立薩珊王朝。651年被阿拉伯帝國所滅,波斯的宗教也由拜火教變為伊斯蘭教,淪為了阿拉伯帝國的行省,末代王子俾路斯逃到中國。
  • 城牆、城堡、護城河,查士丁尼一世為何在希臘做起了「建築設計」?
    畫面表現的是1453年5月29日那場激烈的戰鬥,那是一場實力相關懸殊的戰鬥。數百年後,學者們在大量文獻中發現了這段塵封的歷史,拜佔廷帝國輝煌的歲月和燦爛的文化,重新展現在人們面前。一、查士丁尼一世通過一系列活動建造他的帝國之路拜佔廷帝國在公元五世紀後期和六世紀初期實力大為增強。
  • 【古印度列國志】孔雀王朝(二):旃陀羅笈多
    亞歷山大前腳一走,印度人民就掀起了一浪高過一浪的起義,王公們乘機推波助瀾,企圖恢復原來的統治。但在這些起義中成為堅強領導核心的,正是上文所述的名叫旃陀羅笈多的年輕人。旃陀羅笈多出身於印度一個世代養孔雀的家族,名叫莫裡亞家族(另一種說法,「孔雀」的名稱只是出於對「莫裡亞」的音譯)。
  • 素可泰王朝:泰國第一個王朝,13世紀泰族人成為這個地區統治力量
    東南亞泰國古稱暹羅,在中國古代正史中經常可以看到。後來根據族名「泰族」,改稱泰國,取其「自由」之意。歷史上,泰國出現了很多王朝,大多和中原王朝保持著長久的朝貢關係和文化交往。在素可泰王國開始之前,該地區的大部分地區,即現在的泰國,處於高棉王朝的統治之下。由於高棉人居住在柬埔寨,因此被認為是外國。然而,素可泰王國是由當地的一位泰族統治者建立的。
  • 古埃及融合了波斯、希臘、羅馬文明,為何會隕落在歷史的長河中?
    託勒密王朝崩潰之後,埃及被劃入羅馬帝國的行省,由羅馬帝國派遣總統管理。但羅馬帝國的專制統治激起了埃及人的強烈反抗。農民、牧民和奴隸發動武裝起義。公元前639,阿拉伯帝國岀兵將其伊斯蘭化,宣告古埃及正式隕落。
  • 希臘史25:腓力二世改革和亞歷山大東徵——馬其頓帝國的崛起
    同時,削弱貴族會議和公民大會的權力,將軍政財權集中到國王手裡。(2)經濟上,腓力二世推行了幣制改革。為了促進同波斯、希臘的貿易往來,腓力二世採用了金銀雙本位制(當時波斯採用金幣,希臘採用銀幣)。規定金幣採取阿提卡制,銀幣採取色雷斯制,並鼓勵國內工商業的發展。這樣一來,馬其頓的商人無論是和希臘人還是和波斯人做生意,都更加方便省事。
  • 「聖經密碼」的驚人訊息 預言歷史大事件 未來已來
    原來,聖經密碼隱藏在希伯來文的原版聖經中,排列方式就像巨大的縱橫字謎,可以向左、向右或上下,以等間距跳躍的方式拼出詞句,而在這些詞句附近,也會有跟它相關的訊息出現,構成一個完整事件。 例如「創世紀」中的這一篇,就出現納粹那段黑暗歷史的訊息,還有「民數記」這一篇,則同時出現了柯林頓跟總統這兩個訊息,不只是歷史人物,甚至連天災,聖經中也早有預言。
  • 論勃艮第以及哈布斯堡王朝的統治
    引言研究尼德蘭地區歷史的歷史學家如畢倫、赫伊津哈、科斯曼以及蘭伯特都認為,勃艮第王朝統治尼德蘭地區的時期,是現代荷蘭以及比利時形成的奠基時代。在這個時期,尼德蘭各省在勃艮第王朝的領導之下走向了鬆散的統一。 當時的尼德蘭地區,無論在政治、經濟以及文化藝術各個方面都呈現出一種與以往中世紀時代不同的改變以及進展。
  • 東部帝國在公元500年時,實際上只統治了半個基督教世界
    這裡要指出的是,羅馬帝國的行政體系在西部衰亡之後,整個帝國的東半部分還繼續存在了將近1000年。那裡的統治者和官員們繼續自稱為「羅馬人」,他們東部的鄰居也經常這樣稱呼他們。然而,西部人則稱呼東部人為「希臘人」,並且談論的是「希臘皇帝」。
  • 神秘「希臘火」:破壞力巨大,拜佔庭帝國的守護神
    希臘火在古代,當人類還未發明火藥並應用在戰爭中時,便已經懂得在弓箭上塗抹易燃物料,點燃後射向敵人加強破壞力。到了中世紀時期,雖然冷兵器還是戰場上的主要武器,但在東歐,便已出現一種在當時十分神秘而又擁有巨大破壞力的武器-希臘火。
  • 阿拉伯帝國崛起於倭馬亞王朝時期,興盛於阿拔斯王朝前期
    阿拉伯帝國崛起於倭馬亞王朝時期,興盛於阿拔斯王朝前期。倭馬亞王朝統治時期,民主選舉制度下的哈裡發國,演化為世襲的君主國,即通常所言阿拉伯帝國。帝國的重心轉移到阿拉伯半島以北的敘利亞。倭馬亞王朝重整旗鼓,東徵西戰,南攻北伐,以摧枯拉朽之勢,吞併西亞,席捲埃及,橫掃北非,囊括西班牙,進兵藥殺水,飲馬印度河,建立起一個以敘利亞為中心,西起庇里牛斯山和大西洋東岸,東至印度河和中國西部邊境,北起中亞的綠色山谷,南至撒哈拉沙漠,地跨亞非歐三大洲的空前大帝國。
  • 「摒棄前嫌,共同抗敵」,波斯帝國走向分裂,迎來希臘化時代
    託勒密公民在成功地擊退了波斯大軍之後,波斯帝國雖然戰敗而歸,但是由於擁有大流士一世改革之後遺留的強大家底,並且在東方地區佔有廣闊的統治範圍和人口,這使得薛西斯一世時代的波斯帝國儘管遭遇對外戰爭上的軍事重創
  • 歐洲最強的家族,統治十三個歐洲國家,今天仍統治西班牙和盧森堡
    現在要介紹的這個家族,絕對是歐洲歷史最強的家族,因為這個家族從誕生至今已經延續了一千多年,統治過十幾個歐洲國家,而且這個家族的旁系今天仍然統治西班牙和盧森堡兩個歐洲國家。 這個家族就是大名鼎鼎的卡佩家族。
  • 從元首政制到王朝統治:羅馬帝國早期政治史研究路徑考察
    被塞姆忽視的羅馬社會中、下層人群,如平民和被釋奴、軍團士兵和帝國行省居民都進入了他的視野之內。1977年出版的《羅馬世界的皇帝》是米拉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在這本書中,他藉助皇帝和被統治群體之間的互動視角來考察羅馬皇權的性質。正基於此,他提出了「皇帝即皇帝所做之事」的著名論斷。
  • 《但以理書講座》第九講:聖經中最長的預言
    在聖經預言中,一日代表一年,2300日指的是2300年的時期,2300日的預言是聖經裡時間最長的預言。大家好!真誠地歡迎你們來到「聖經預言研究——但以理書講座」當中!上堂課我們學習了第8章,聖經預言了「小角」勢力的興起及其離道反教的暴行;然後,在8章14節說到「到二千三百日,聖所就必潔淨」,在聖經預言中,一日代表一年,所以2300日指的是2300年的時期,2300日的預言是聖經裡時間最長的預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