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摒棄前嫌,共同抗敵」,波斯帝國走向分裂,迎來希臘化時代

2020-12-16 史實新說

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盛行

在希波戰爭之後,古希臘城邦文明得到了空前發展,但是個別城邦實力的強大以及勢力的擴張,這在戰後形成的以雅典為首的提洛同盟和以斯巴達為首的伯羅奔尼撒同盟當中,體現得最為明顯。儘管在此之前,我們一直認為雅典是古希臘民主政治文明的傑出代表,但是戰後的強大,依然令其暴露出了稱霸半島的野心。

而斯巴達雖然在萊庫古改革之後建立了公民大會、雙王制以及監察機構,但是這種名義上的民主實際上在以軍事立國的斯巴達城邦根本無法得到貫徹實施。從根本上來說,當時的斯巴達依舊是貴族政治,平民的權力始終未能夠得到充分發揚,這就使得斯巴達具有了在強大軍事力量加持之下的對外擴張的野心。

託勒密公民

在成功地擊退了波斯大軍之後,波斯帝國雖然戰敗而歸,但是由於擁有大流士一世改革之後遺留的強大家底,並且在東方地區佔有廣闊的統治範圍和人口,這使得薛西斯一世時代的波斯帝國儘管遭遇對外戰爭上的軍事重創,但是卻並沒有對其今後的發展產生決定性的影響。而古希臘諸城邦在完成了保家衛國護民族的軍事戰爭之後,也迅速進入到了前所未有的城邦繁榮與強大局面。

兩大城邦為核心:兩大軍政聯盟開始對抗

由此,在希波戰爭結束之後不久,得益於外族勢力威脅的成功結束,同時也獲得了波斯帝國大量的戰爭賠款,這使得古希臘城邦進入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繁榮時期。在這個階段中,以雅典為核心的民主政治城邦文明得到進一步發展,以斯巴達為核心的軍事城邦在實力上也得到加強。

就這樣,戰後不斷走向強大的雅典和斯巴達同時矗立在古希臘半島,這就形成了一山出現兩頭猛虎的局面,在這種軍政矛盾不斷突出的情況之下,雅典與斯巴達必然要爭出最強者,勝者為王敗者寇。而這不僅僅是兩個城邦之間的事情,更是以兩大城邦為核心的兩大軍政聯盟之間的對抗。

三大希臘化王朝

一時間爭霸戰爭迅速從兩個小的半島,擴展到了整個古希臘半島,涵蓋了幾乎所有城邦。這樣一來,在希波戰爭之後逐漸發展起來的社會經濟和軍事力量,在希臘城邦雅典和斯巴達的爭霸戰爭中,逐漸消耗殆盡,而兩大城邦在經過激烈的軍事角逐之後,也紛紛走向衰落。

帝國走向分裂,迎來希臘化時代

希臘城邦危機時代的來臨,給了北方馬其頓人趁虛而入的時機,隨著馬其頓王國的建立,在亞歷山大一世的發展之下形成了空前龐大的帝國。不過好景不長,帝國很快走向分裂,塞琉古王朝、託勒密王朝以及馬其頓王國,成為帝國分裂後的三大政權,由此地中海地區進入到了希臘化時代。

其中作為實力最強的塞琉古王朝在首任國王安條克三世的擴張下,逐漸侵吞了託勒密王朝在小亞細亞以及埃及地區的大面積領土,一躍成為地中海的新霸主。可是當安條克三世想要插手希臘半島和羅馬人的事務之時,卻遭到了強烈反抗,塞琉古王朝也逐漸走向了衰落,其中原因請跟隨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塞琉古象兵

古希臘城邦時代的強大使其在世界文明史上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特別是在面對東方古老而又強大的波斯帝國軍事力量的入侵,身處兩個小半島上的分別以雅典為首的城邦聯合,與以斯巴達為首的城邦聯盟,能夠在民族危機時刻團結起來,摒棄前嫌,共同抗敵,結成了堅固而又紮實的古希臘軍隊。與此同時,在與波斯大軍的多次軍事角逐中,古希臘人展現出了前所未有的堅韌品質。

結束語

希波戰爭後,古希臘城邦時代的奴隸制經濟已經達到了全新的高度,大量的奴隸被古希臘人統治,在促進當地社會經濟發展和增加勞動力的同時,也讓古希臘人有了更多的精力從事生產生活意外的哲學、數學、醫學以及文學等方面的研究。這對於日後輝煌而又燦爛的古希臘文明的形成,提供了必要條件和經濟基礎,為一個全新的希臘化時代的到來吹響了號角。

古希臘人

塞琉古王朝雖然在文化上沒有太多的代表性,因為如果說希臘文明的話,它不如馬其頓王朝來得正統,繼承的全面,而東方文明的話,它又比不上託勒密王朝頗具東西方文化相結合的優勢。因此塞琉古王朝只得在地中海地區不斷發展軍事力量,以求獲得長期生存。

這樣的任務最終落在了年紀輕輕的安條克三世身上,他高瞻遠矚,擁有遠大的政治抱負。同時他也渴望人才,當時被擊敗的腓尼基名將漢尼拔就是投靠他才又獲得了重生。不過也正是因為安條克三世本人的高傲,才會使得塞琉古王朝不斷走向衰落,最終滅亡於羅馬人之手。

參考文獻:《希臘化時代》

相關焦點

  • 戰爭衝突與文明傳播並行,亞歷山大的東徵,開啟了希臘化時代
    那麼今天我就來講講,亞歷山大東徵究竟是如何開始希臘化時代的,而希臘化時代又給世界文明帶來了什麼。亞歷山大東徵開始於公元前336年,繼承腓力二世王位的亞歷山大在鎮壓了反馬其頓運動之後開始了他長達十年的徵服。
  • 面對羅馬帝國的崛起,馬其頓希臘化各國是否註定失敗?
    亞歷山大大帝死後,繼業者戰爭雖然未能讓帝國再次統一,但是也算是打出一個三足鼎立的比較穩定的局面:塞琉西帝國、安提柯馬其頓、託勒密埃及三足鼎立。 希臘化時代,希臘馬其頓人佔據東地中海到印度河地區霸權,然而,這一切不過曇花一現,轉眼就在羅馬和帕提亞波斯的徵服浪潮中凋零。
  • 伊朗前世今生:波斯帝國與阿伯帝國,究竟是波斯化還是阿拉伯化?
    在三到七世紀,波斯人再一次崛起,成立了薩珊波斯帝國。當時信奉索羅亞斯德教的波斯帝國擁有強大的中央政府,疆域雖有變化但一直控制著當時的中亞高原,兩河流域。波斯對於很多文化和宗教都持開放態度,繼承並保持了兩河流域和古代波斯文化的傳統,當然也受到拜佔庭文化,羅馬文化和希臘哲學的影響。
  • 波斯帝國的復興與薩菲王朝的建立
    一、 波斯復國公元前550年居魯士大帝建立了地跨亞歐非三大洲的波斯帝國,開創了阿契美尼德王朝。公元前247年建立安息王朝。公元224年建立薩珊王朝。651年被阿拉伯帝國所滅,波斯的宗教也由拜火教變為伊斯蘭教,淪為了阿拉伯帝國的行省,末代王子俾路斯逃到中國。
  • 四大帝國時代之貴霜、安息,東西的門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阿育王讓佛教以及印度走向了第一個黃金時期,可是好景不長,隨著阿育王的去世,後繼者沒能延續下去阿育王的輝煌,孔雀王朝很短命的分裂了,而北邊還沒有開化的雅利安人,也就是我前面無數次提到的——塞種人開始衝擊塞琉古帝國。
  • 曾經輝煌的波斯帝國去了哪裡?
    波斯帝國很多人都不太熟悉,其實伊朗就是波斯帝國的繼承者,波斯帝國有多麼強大,看我之前的波希戰爭就知道,為什麼繼承者要用伊朗這個國名而不用輝煌的波斯呢?波斯人曾經被稱為野蠻的人,善於打仗擴張,在公元前2000年時,古波斯人自中亞進入侵伊朗地區,驅逐當地土著居民而定居下來,此後建立了多個帝國,波斯帝國綿延上千年,是波斯人建立的幾個帝國總稱。
  • 拜佔庭帝國:羅馬帝國的繼承者為何竟被徹底希臘化?
    作為羅馬的最後遺存,拜佔庭帝國頑強地在巴爾幹半島之上存在了上千年之久。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羅馬帝國的繼承者卻不再像當年的那個羅馬拉丁式的國度,反而越發像一個希臘式的國家。 拜佔庭,這個傳承著羅馬帝國衣缽的國度,為何會走向徹底的希臘化呢?
  • 會議︱古代世界的「帝國」與「帝國治理」
    在第一個議題「古典世界的『帝國』與『帝國治理』」相關問題中,魯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的魏鳳蓮教授通過例舉公元前5世紀期末雅典帝國政治鬥爭中的宗教事件,如赫耳墨斯神像被毀、亞西比德保護下的厄留斯密儀式遊行,以及阿吉紐斯戰後將領的判決等,分析宗教禮儀制度作為雅典城邦的政治基石在希臘人民中的重要作用,闡釋了宗教禮儀制度與雅典城邦的關係;南京大學世界歷史系的祝宏俊教授認為,由於斯巴達公民人數銳減、公民內部分裂、
  • 年僅21歲的「古希臘少年」,憑什麼敢挑戰數倍於自身力量的帝國?
    如果帝國與帝國之間迎頭相撞,那一定是地動山搖的戰爭,如果是文明與文明的較量呢?在戰爭之外還會產生何種後果?公元前336年,馬其頓國王腓力二世,被刺客殺死在他女兒的婚禮上,刺客是波斯派來的,這說明作為傳統帝國,波斯對外來威脅有著本能的敏感,對馬其頓的崛起也是有防範的。
  • 變「受制於人」為「徵伐四方」,波斯帝國「東徵西討」中夯實基礎
    米底人的崛起要比波斯人早兩到三個世紀,公元前8世紀左右,米底人雖然在亞述帝國的統治之下,但是其內部已經出現了具有一定政治軍事性質的部落聯盟,並且這種社會形態在亞述帝國的影響下迅速發展,大有國家政權建立之勢。
  • 伊朗與波斯帝國:古代的貴族語如今是官方語,波斯為何改名伊朗?
    而"波斯Persia"一詞來源於地名"法爾斯Fars",這是當地的一個行省,位于波斯灣西南部。歷史上的法爾斯省比今天的波斯要大得多,居魯士大帝所創建的古波斯帝國亦是從這裡發跡,這一時期又被稱作阿契美尼德王朝。由於阿契美尼德王朝疆域廣闊,對周邊國家的影響非常大,故此,古代外國人都將伊朗這一地區稱作"波斯"。
  • 伊朗境內發現漢字文物,經過翻譯後,專家感慨:波斯曾隸屬於中國
    有人說是中國出口貿易的原因,也有說曾經波斯是中國的一個省。事實是這樣嗎?第一、四大汗國在弄清楚波斯是不是中國的一個省之前,我們需要回到那段蒙古帝國稱霸世界的時代;時間來到十三世紀初期,大蒙古帝國的建立者成吉思汗大兒子開始內鬥,阿里布哥與忽必烈進行了汗位之爭。在這之後帝國走向分裂。
  • 中東地區的帝國因波斯人開啟,阿拉伯人完善,突厥人使之達到巔峰
    第二次統一,阿拉伯帝國的崛起薩珊王朝保持了兩百多年的強盛,但在與羅馬帝國長時間的戰爭中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衰弱。這時候,阿拉伯人在穆罕默德及其四大哈裡發的帶領下逐漸強盛起來。公元651年,穆阿維葉一世建立了阿拉伯帝國伍麥葉王朝(白衣大食),滅掉了波斯薩珊王朝,從這時候起,中東地區進入了阿拉伯文明的時代。
  • 古埃及融合了波斯、希臘、羅馬文明,為何會隕落在歷史的長河中?
    公元前525年,波斯帝國的第三位皇帝岡比西斯率領大軍遠徵埃及,在邊境一戰中打敗埃及第二十六王朝,一路攻到埃及首都孟菲斯,埃及第26王朝法老普撒美提克三世法老被俘虜,古埃及成為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埃及行省。後來,埃及爆發了四次反波斯的大起義。古埃及第四次反波斯起義是由三角洲地區的利比亞人主導的,領導人叫阿米爾塔伊俄斯二世。
  • 唐朝與波斯的交流往事:波斯帝國被大食國所滅,末代王子客居長安
    魏文帝黃初五年(公元224年),薩珊王朝取代了安息王朝,建立起了波斯帝國。此後,波斯帝國與中原的王朝保持了友好的交往。據《魏書》記載,波斯王曾十一次派使臣來訪問北魏、西魏,並帶來了各種禮品,有珍物、馴象等。而中原的王朝也每次都隆重接待來自波斯的使者。唐朝時期,中原與波斯的交往更加頻繁,不僅有商業的往來,還有技術上的交流。波斯商人以長安、廣州為兩大中心活躍於唐朝各地。
  • 公元七~八世紀阿拉伯帝國的擴張| 穆罕默德十年 四大哈裡發時代 倭馬亞王朝
    公元635年,徵服拜佔庭帝國的重要城市大馬士革,土耳其被徵服;公元638年,徵服耶路撒冷;公元640年,徵服敘利亞;公元641年,佔領埃及;公元636年-650年,徵服了波斯帝國; 這位哈裡發在徵戰波斯期間,波斯國王逃亡到錫爾河流域(根據地圖推測應當是現在吉爾吉斯坦境內的那一截),國王派出使者向中國皇帝求援。
  • 沙烏地阿拉伯,是古代阿拉伯帝國的直系繼承人嗎?
    死前並沒有指定繼承人,這導致阿拉伯帝國差點走向分裂。二、阿拉伯帝國的興衰穆罕默德死後,穆斯林就由誰擔任哈裡發(先知的繼承者,即阿拉伯帝國的最高統治者)發生了內訌,麥加和麥地那的穆斯林發生了矛盾。最終,遷士和輔士兩派舉行了塞基法會議,發生了激烈的爭論後最終達成協議,規定哈裡發由選舉產生,最終選舉麥加元老派的伯克爾擔任哈裡發,這維護了阿拉伯帝國的統一,阿拉伯帝國進入了四大正統哈裡發時代。作為先知的繼承者,四位正統哈裡發不負眾望,在四大正統哈裡發時代,阿拉伯帝國衝出阿拉伯半島,走向世界,成為第五個地跨亞歐非三洲的帝國,史稱「阿拉伯的開拓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