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羅馬帝國的崛起,馬其頓希臘化各國是否註定失敗?

2020-12-09 騰訊網

作者:長樂夜未央。

亞歷山大大帝死後,繼業者戰爭雖然未能讓帝國再次統一,但是也算是打出一個三足鼎立的比較穩定的局面:塞琉西帝國、安提柯馬其頓、託勒密埃及三足鼎立。

希臘化時代,希臘馬其頓人佔據東地中海到印度河地區霸權,然而,這一切不過曇花一現,轉眼就在羅馬和帕提亞波斯的徵服浪潮中凋零。

安提柯馬其頓苦心經營,終於不免於被羅馬滅亡,塞琉西在帝國中興的極盛期被羅馬當頭一棍打暈,然後逐漸衰亡被羅馬和帕提亞波斯瓜分,埃及託勒密空有財力,未戰已經拜倒在羅馬腳下,然後自取滅亡。

那麼,以當時情勢而論,馬其頓希臘化世界是否註定失敗? 亞歷山大大帝的輝煌,希臘化世界的輝煌,註定成就羅馬和波斯帝業的夾心餅嗎?

這其中,安提柯馬其頓距離羅馬太近,希臘本土地區的城邦獨立勢力又是大泥潭。

而託勒密埃及空有財力,其在地中海世界地位是自守賊也,雖然富裕,但是地理位置不利擴張,就算偶爾取得勝利,以埃及的地理位置也無法作為帝國中心,而統治者眷戀埃及不敢不能斷然把重心轉移出去建立帝國,因此只能發揮攪屎棍的作用,而不能成為整合馬其頓希臘世界的中流砥柱。

只有塞琉西帝國,感覺是比較有可能有前途,畢竟縱深廣大,歷史能夠和羅馬瓜分西方世界的也只有控制波斯和兩河的帕提亞波斯帝國,那麼,塞琉西帝國是否有機會取代歷史帕提亞波斯呢?畢竟帕提亞開始也不過就是個小民族而已,馬其頓希臘人論人口和文明水平應該是在其之上的,如果政策對頭,自能取而代之,和羅馬打長期持久的帝國爭雄戰爭。

當然,馬其頓希臘的軍事體制,和羅馬相比,不夠靈活,軍隊數量太少,和帕提亞相比,騎兵力量和戰術都不足,此外體制不穩定,具體說王權太弱,內亂太多。但是如果帝國能建立穩固的版圖,一切都可以慢慢調整。

歷史上,羅馬能以少量兵力所向無敵,是馬其頓希臘化世界自己的三分天下,讓羅馬可以拉一個打一個各個擊破,而三大強國的分裂,讓馬其頓人根本無力鎮壓各種獨立的小勢力,讓羅馬有太多力量可以借用。如果真面對一個統一的馬其頓希臘化帝國,那是另一回事。

歷史上,馬其頓一分為三,還分裂了不少小國, 馬其頓自己加上希臘城邦也能輕鬆弄出4萬人馬,埃及這一時期也能有3-4萬希臘人,塞琉西也有10萬人以上的能戰之兵,三國加起來,希臘馬其頓人口能提供20萬軍隊。

如果希臘化世界是一個統一的帝國(至少塞琉古王國+埃及託勒密王國+馬其頓色雷斯+小亞半島諸小國沒三分天下是不可能長期自立的,可能鬧獨立的無非是最東部和最西部),至少在希臘地區集結10萬素質良好的大軍,在亞洲保持10萬人以上的後備精銳問題不大, 都是質量絕不亞於羅馬軍團的精兵,再加上波斯等被徵服民族的高質量附庸兵,30萬人是拿的出來的。

事實上,塞琉西帝國也大量武裝被徵服民族了,並沒有什麼大患,埃及託勒密王朝之所以出大問題,是因為馬其頓希臘人自己的戰鬥力衰弱,而且對土著精英吸收不足,不代表被徵服民族對帝國不可用。這樣的兵力儲備,已經足以和羅馬展開長期戰爭了。

對面的羅馬,也不過是20多萬兵力,第二次布匿戰爭後,還有10多萬人,固然可以加上同盟城市那30萬人,但是這是整個義大利半島,不要農業生產的全部兵員總數, 極限總動員的結果,要維持農業生產, 又要渡海遠徵,絕無可能湊得出來50萬人這種級別的龐大兵力。

歷史上,羅馬在第二次布匿戰爭巔峰時候維持了20個軍團,在布匿戰爭後,馬略改革前,義大利半島外的對外戰爭, 出兵就從沒超過10萬人。

而且,歷史上羅馬在布匿戰爭的極限動員,很大程度是購買埃及糧食支撐的。因此,如果羅馬第二次布匿戰爭結束後大舉東進,估計能動員10萬軍隊,已經到極限了。 羅馬要超過這個級別的遠徵軍,得到馬略改革後了。 甚至到了羅馬軍力達到巔峰的凱撒到屋大維時期內戰,義大利方面出兵遠徵軍,也沒超過15萬人。

假如面對統一的馬其頓帝國,經過布匿戰爭的消耗,然後沒有了埃及的糧食,為了保證義大利本土的農業生產,羅馬根本不可能拿出什麼人海後備軍來淹沒對手。所謂的70萬人總兵員數字,是在布匿戰爭前整個義大利半島壯丁的數字,如果外敵大舉入侵,羅馬可以全民皆兵,但是如果是對外戰爭遠徵,根本不可能。 因此,相對於馬其頓,並沒有多大兵力優勢可言。

如果馬其頓帝國初戰失利,到了極限,退守希臘,不成則退守馬其頓和小亞, 也可以全面動員附庸民族兵員,而且主場作戰,不需要考慮糧食生產問題,大家沒太明顯兵力差距,加上帝國財力充足,海軍強大,足夠與羅馬人華麗一戰了。

另外,東西帝國較量,海軍的重要性很大,而這方面控制了亞洲的馬其頓帝國的國庫肯定比羅馬充足的多,即便失利,也可以反覆造艦捲土重來,只要馬其頓帝國野心不大到大舉入侵義大利,以優勢海軍騎兵戰象和充足的財富支撐,不斷收買城邦和拉僱傭軍,對羅馬的本土作戰,優勢十分明顯,絕非羅馬可以輕易吃掉的對手。

兩大帝國以地中海和愛琴海為疆界長期對峙,也就是必然了。

相關焦點

  • 英法俄等強國,為什麼面對普魯士的崛起而坐視不管?
    說起來普魯士這塊地方是蠻荒之地,也不屬於神聖羅馬帝國的疆界範圍,還時常受到鄰國的欺負。德意志人不斷東侵尤其是條頓騎士團,慢慢地同化了古普魯士人,使得普魯士開始接受德語。 1701年,普魯士王國建立了,雖然跟很多邦國相比,實力很強,但跟大國相比,隨時都面臨國破家亡的危險。
  • 「摒棄前嫌,共同抗敵」,波斯帝國走向分裂,迎來希臘化時代
    帝國走向分裂,迎來希臘化時代希臘城邦危機時代的來臨,給了北方馬其頓人趁虛而入的時機,隨著馬其頓王國的建立,在亞歷山大一世的發展之下形成了空前龐大的帝國。不過好景不長,帝國很快走向分裂,塞琉古王朝、託勒密王朝以及馬其頓王國,成為帝國分裂後的三大政權,由此地中海地區進入到了希臘化時代。
  • 戰爭衝突與文明傳播並行,亞歷山大的東徵,開啟了希臘化時代
    那麼今天我就來講講,亞歷山大東徵究竟是如何開始希臘化時代的,而希臘化時代又給世界文明帶來了什麼。亞歷山大東徵開始於公元前336年,繼承腓力二世王位的亞歷山大在鎮壓了反馬其頓運動之後開始了他長達十年的徵服。
  • 拜佔庭帝國:羅馬帝國的繼承者為何竟被徹底希臘化?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羅馬帝國的繼承者卻不再像當年的那個羅馬拉丁式的國度,反而越發像一個希臘式的國家。 拜佔庭,這個傳承著羅馬帝國衣缽的國度,為何會走向徹底的希臘化呢? 01 精神上的希臘人 公元前後,羅馬帝國徵服了巴爾幹半島上的希臘城邦,並將當地劃為數個行省。
  • 強推五本外國歷史架空小說,帶你體驗各國史詩的恢弘壯闊
    今天我給大家推薦五本精彩的外國歷史架空小說,帶你提現各國史詩的恢弘壯闊!一《神聖羅馬帝國》 【新海月1】【簡介】: 一部奧地利的復興之路,一部哈布斯堡家族的奮鬥史!!!既不神聖,也不羅馬,更不帝國的神聖羅馬帝國復興了!!!
  • 希臘史25:腓力二世改革和亞歷山大東徵——馬其頓帝國的崛起
    因此,相對來說下馬其頓的經濟、政治、文化也比較發達,在整個馬其頓王國中佔主導地位。馬其頓人來源不清,可能是伊利裡亞人、色雷斯人、希臘人的共同後裔。由於僻處一隅,馬其頓長期處於落後狀態,基本被排除在希臘邦際生活之外。而馬其頓人則粗獷勇武,被看作是非嚴格意義的希臘人,許多希臘人甚至稱他們是異族蠻人。馬其頓國家形成的過程極為模糊。
  • 基諾斯山戰役中「新」「舊」之爭,馬其頓方陣與羅馬中隊戰術的對決
    在東徵過程,亞歷山大戰無不勝,「馬其頓方陣」成為他東徵路上的一大功臣。伴隨著亞歷山大的功績,馬其頓方陣在人們心中的地位也越加高大。然而,在公元前197年發生的基諾斯山戰役中,馬其頓方陣在面對羅馬的中隊戰術時,顯得僵硬而又笨拙,被羅馬靈活而又富彈性的中隊戰術打得毫無還手之力。
  • 傳聞還是史實——漢史記載中有關西域希臘化國家與城市的信息
    他對蔥嶺之外西域各國的情況的了解程度可能不如其父,但還是補充了不少新的見聞。公元1世紀至2世紀之交,西域的政治格局與公元前1世紀已經大為改觀。其一,東地中海的塞琉古王國和埃及託勒密王國都被羅馬吞併。幼發拉底河一線成了羅馬帝國與帕提亞(安息)帝國的相持之地。其二,印度西北部的希臘人、斯基泰人和帕提亞人建立的小王國被來自巴克特裡亞的貴霜人(大月氏五翖侯之一,後統一其他四部,國號貴霜)所取代。
  • 《古羅馬千年史》羅馬帝國之帕提亞戰爭2
    (羅馬帝國的皇帝)尼祿認為戰爭已經結束,便將科爾布洛調回敘利亞。62年,被罷黜的提裡達特斯(梯裡達底一世),在帕提亞軍隊的保護之下,再度進入亞美尼亞。(羅馬帝國的皇帝)尼祿派帕伊圖斯率領羅馬軍團迎戰,但卻遭到嚴重的失敗,帕提亞再度掌控了亞美尼亞,提裡達特斯再度登上王位。於是尼祿再度任命在敘利亞的科爾布洛出戰。
  • 馬其頓的異象—福音巨流的奔放
    保羅在福音傳講的過程裡,本來的計劃想要到亞洲去,但是聖靈引導,要他去歐洲,聖經記載,有一個馬其頓人,站著求他說,請您過到馬其頓來幫助我們。(參使16:9-10)保羅就知道主要他去傳福音給那裡的人聽。    在使徒行傳16章第10節裡特別強調一個字,那就是「去」,那麼「去」字表明什麼意思呢?
  • 朱鋒:面對中國的崛起,西方為什麼憂慮
    中國崛起是否會引發諸多的不確定性,大國間的競爭和衝突是否會引發戰爭,中國的真實戰略意圖究竟是什麼,中國強大了是否就會走上擴張主義,甚至軍事冒險主義的道路?西方對此的「憂慮」普遍而又真實。然而,中國是近30年來世界政治中最具和平主義特徵的國家。中國過去30年從未在海外使用武力,更沒有捲入任何一場新的地區軍事衝突。
  • 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個,基督教也隨之分裂為東西兩派教會
    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個,基督教也隨之分裂為東西兩派教會基督教世界的大分裂——天主教與東正教之爭基督教的分裂,從羅馬帝國分裂的那一天就開始了。由於東西方在地理、政治、尤其是文化傳統方面的種種差異,基督教會逐漸形成了東西兩派。
  • 亞力山大若東徵中國,馬其頓方陣將橫掃戰國七雄?學者一語說破
    在不少西方網友和學者看來,馬其頓方陣堅不可摧不可戰勝,足以橫掃戰國七雄的軍隊。那麼,亞歷山大若東徵中國,馬其頓方陣真能橫掃戰國七雄?學者一語說破!    但羅馬軍團能擊敗馬其頓方陣,不代表戰國七雄可以,那麼面對率領「3萬步兵、5000騎兵、160艘戰船」龐大兵力的亞歷山大,公元前330年的戰國七雄有沒有破解手段?
  • 馬其頓戰爭開始時羅馬的綜合國力已超越馬其頓
    與此同時,羅馬決策者的能力也要比這一時期的馬其頓強。 馬其頓軍事上的諸多缺陷 這其中包括了馬其頓軍事水平的下降、兵源水平等一系列問題。 在亞歷山大大帝死後,帝國三分,作為繼承亞歷山大大帝遺產之一的馬其頓,在使用馬其頓方陣上,並沒有在亞歷山大大帝死後隨著戰爭而改良,反而隨著時過境遷變得呆板起來。 原本在亞歷山大大帝時期打造的馬其頓方陣講究的是多兵種之間的優劣互補,以保證馬其頓方陣的強大。
  • 歷史上的驚人相似,羅馬帝國與阿拉伯帝國,都毀於引入的蠻族之手
    這一地區先後有波斯人建立的統一波斯帝國和歐洲馬其頓人建立的馬其頓帝國,再其後就是今天要講的主體歐洲的羅馬帝國與中東的阿拉伯帝國,兩大帝國有著共同的相似點。羅馬帝國的統一不單單是版圖的統一,還有宗教上的統一,從羅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皈依基督教起,基督教在羅馬帝國境內不斷擴張,最終成為羅馬帝國的國教,將歐洲的文明世界變為基督教世界。阿拉伯帝國起源於宗教,在穆罕默德和他的繼任者的努力下,成功建立了帝國,統一了中東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