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葵鵪鶉蘿蔔等,這些食物賽人參
南方醫科大學中西醫結合醫院營養科主任張廣煥
人參是深受人們喜愛的補品之一,但價格高,讓人望而卻步。其實,不少食物營養價值高,堪稱食物界的「人參」。
秋葵,綠人參
嫩綠的秋葵在其原產地非洲是運動員的首選,如今成了國人的餐桌新寵。秋葵最大的特點是富含黏液蛋白,吃到嘴裡滑溜溜的,這種成分可以保護胃腸道黏膜。秋葵中的可溶性膳食纖維能促進胃腸蠕動,有降脂、通便作用,有助控制血糖。秋葵還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和礦物質,每100克秋葵的嫩果中,約含1.03毫克的維生素E,以及310微克的胡蘿蔔素,還富含鋅和硒等微量元素以及植物黃酮,有抗氧化、抗衰老的功效。秋葵要吃新鮮的,買回家應該放在冰箱冷藏室,否則口感欠佳。焯水後涼拌或清炒是比較好的做法。脾胃虛弱或患有腎結石和高尿酸血症的人群不宜食用。
鵪鶉,動物人參
俗話說:「要吃飛禽,還數鵪鶉」。早在春秋戰國時期,鵪鶉肉就是一道佳餚。鵪鶉是一種高蛋白、低脂肪、低膽固醇的食物,蛋白質含量高達24.3%,還含有卵磷脂以及多種無機鹽和必需胺基酸,適合胖人、中老年人及高血壓患者食用。鵪鶉蛋的營養價值也很高,蛋白質、鐵、維生素B1、維生素B2、卵磷脂等含量比雞蛋還高,含有降壓素蘆丁等成分。鵪鶉適用於炸、炒、烤、燜、煮湯等烹調方法,其中以煲湯最營養。
蘿蔔,小人參
蘿蔔是百姓口中的「小人參」。李時珍稱讚其「可生可熟,可菹(讀音[zū])可醬,可豉可醋,可飯」。蘿蔔對消化不良、泌尿繫結石、腎病水腫、咽喉炎等病症有緩解作用。蘿蔔全身都是寶:蘿蔔葉可以緩解積食、痰多;蘿蔔籽能抗真菌;蘿蔔皮能治療便血,緩解頭疼;隔年老蘿蔔利水消腫,可治療痢疾。
蘿蔔的吃法有很多,比如蘿蔔海帶燉排骨、蘿蔔燉牛腩、涼拌蘿蔔片,都是不錯的美食。眼下霧霾嚴重,不妨用大白蘿蔔加水煮熟,加冰糖或蜂蜜適量,趁熱喝,能夠緩解呼吸道不適。
泥鰍,河中人參
泥鰍是水中的補養佳品。每100克泥鰍肉含蛋白質17.9克,脂肪2克,鈣299毫克,磷302毫克,還含有較高的不飽和脂肪酸,是典型的高蛋白、低脂肪食物。泥鰍可以增加皮膚彈性,改善視疲勞,增強記憶力和免疫力。它適合與豆腐一起烹調,也可以煎炸。
芡實,水中人參
芡實又名雞頭米、水雞頭,是睡蓮科植物芡的種仁,與蓮子有些類似。芡實是藥食同源的食材,能健脾益胃、補中益氣、開胃進食、益腎固精、助氣培元,常被稱為「水中人參」。芡實含有維生素B1、維生素B2、維生素C、蛋白質、鈣、磷、鐵等營養物質,能增強小腸吸收功能,調整機體平衡。據稱,蘇軾天天吃煮熟的芡實,到老依然身健體壯、面色紅潤、思維敏捷。芡實可以煲湯、煮粥或煮紅糖水,也可與排骨、牛肉等一起燉著吃。
絞股藍,茶中人參
絞股藍又稱天堂草、五葉參等,號稱「南方人參」或「茶中人參」。它含有皂甙、植物多糖、水溶性胺基酸、黃酮類、多種維生素、微量元素、礦物質等營養物質,有保肝解毒,有助控制血壓、血糖。絞股藍有苦味、微苦、甜味三種味道,是不錯的茶品,分為絞股藍葉片茶、絞股藍龍珠茶、絞股藍龍鬚茶,用沸水衝泡10分鐘即可。▲(來源:人民網-生命時報2017年1月15日)
植物胰島素還只是概念
黑茶苦瓜等靠吃難生效
沒有一種食物能取代降糖藥
受訪專家:北京協和醫院內分泌科副主任醫師李文慧
提到「血糖」二字,很多糖尿病患者是既緊張又苦惱。一方面,想控制好血糖,必須做好飲食、運動、藥物等方面的管理,而這需要很高的生活自律性,很多人覺得實在做不到;另一方面,血糖控制不好又常常帶來糖尿病併發症,患者對此提心弔膽,恐懼和危機感影響心情。基於這樣的認識和心態,很多號稱「吃某種食物就能輕鬆降低血糖」的傳言在糖尿病患者中蔓延開來,黑茶、苦瓜、秋葵等均榜上有名。然而,在專家看來,雖然某種食物對某些個體能起到控制血糖上升的作用,但仍不能說有「降糖」療效。
食物「降糖」坑了患者
幾天前,北京市張女士起床後照鏡子嚇了一大跳,她的左眼一半白眼球變成了紅色。醫生告訴她,這是球結膜出血,檢查顯示,眼底有很多出血點;眼底出血跟糖尿病關係很大,幸好發現得早,沒對視力產生更大影響。醫生問是否按時服藥控制血糖,張女士吞吞吐吐,不知如何回答。站在旁邊的女兒忍不住了,對醫生說:「我媽查出糖尿病十幾年了,前些年一直聽醫生的話好好吃藥,可這兩年卻突然不吃了。」
醫生追問下去,張女士終於道出實情。原來,她在同事介紹下認識了一位開黑茶專賣店的老闆,老闆聲稱自己原來也是糖友,喝了一段時間黑茶後,血糖就自然降下來了,現在連藥都不用吃了。「與其吃西藥傷肝傷腎,幹嘛不通過喝天然的茶葉來降糖呢?」張女士腦門一熱,當即加入會員,一下子買了兩萬塊錢的黑茶,每天大量飲用,同時放棄了口服降糖藥。兩年來,張女士沒做過一次血糖監測,卻對黑茶的降糖功效深信不疑,還把茶葉分發給長輩、朋友等,讓大家一起喝。
聽了張女士的故事,醫生滿臉無可奈何地說:「您被忽悠了!即使喝茶,也不能丟掉降糖藥啊。眼底出血可能就是高血糖長期沒得到控制,導致微血管病變才引起的。」張女士悔不當初,她告訴記者,其實,除了黑茶,這些年她還看到過很多「食物降糖」的說法,比如苦瓜,一到夏天,她就會買很多來吃,熬水喝、炒著吃,愛不釋手。還有最近比較火的秋葵,也說有降糖功效,成了她家餐桌上的常客。張女士苦惱地說,有關這些食物能「降糖」的證據都是長篇大論,還有國外科研院校支持,真不知道哪個該信。
食物「降糖」至今沒證據
張女士通過微信轉發給記者一篇文章,文中寫道: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就不斷有研究發現,苦瓜汁液提取物中含三萜類、甾類、苷類和多肽等「降糖活性成分」,其中多肽類物質的結構與胰島素相似,能模擬胰島素的生理作用,被稱為「植物胰島素」。研究者將這些多肽物質注射到糖尿病小鼠皮下,發現小鼠血糖出現一定程度降低。因此,吃苦瓜可能治癒糖尿病。
對此,記者向北京協和醫院內分泌科副主任醫師李文慧進行求證。她表示,從營養成分來看,苦瓜確實有獨特的一面。苦瓜中水分多、碳水化合物少,升糖指數低,還含人體必需的膳食纖維、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是糖尿病患者的理想食物,這同時也是大多數蔬菜的共同特點。
苦瓜中的一些獨特物質確實可使一些糖尿病患者吃飯後血糖升得不太高,但要達到這一目的,需每天甚至每頓都吃,而大量吃苦瓜可能對其他營養素產生幹擾。另外,中醫認為,苦瓜屬於清苦類食物,大量食用可能傷及脾胃,很多人的胃也難以承受。因此,苦瓜只能短時間用,還只能是輔助用,降糖藥不能斷。既然不能長期用,就跟血糖需要長期控制存在矛盾,再加上很多人用後效果並不如意,就更沒必要付出胃腸代價了。
有些產品號稱含苦瓜中的「植物胰島素」,能夠降糖,但其含量、純度、療效恐怕只有產品發明人和生產者心知肚明。並且,目前植物胰島素概念只是一種說法,尚未見到可溯的科學依據,建議糖尿病患者不必聽信商業宣傳,多分析,多思考,多向專業醫生求證,不要貿然實踐。
苦瓜「降糖」不太靠譜,那麼黑茶、秋葵的「降糖」作用如何,南瓜、魔芋等食物能「降糖」是否可信?在專家看來,其實道理都是一樣的。李文慧指出,所有食品都不適宜談「降糖」。從醫學上評估降糖效果要從療效出發,即用了這種物質後,空腹、餐後血糖以及糖化血紅蛋白比不吃時能降多少。有實驗數據,並經過科學驗證,才能說有「療效」。也就是說,驗證療效要有代表性和覆蓋面,不能只看個體,要看較大規模人群的情況,比如這些人平均血糖降了多少。目前,還沒一種食物經過這樣的論證,因此食物充其量只能是有一定的控糖效果,對降糖有輔助作用,且輔助作用的大小也無法明確預期。倒是有一些號稱含有這樣特性食物的商品自稱效果不錯,但難免有「老王賣瓜」之嫌,缺乏有力的科學依據。
有人可能會說,在西方不是也有一些草藥可輔助治療某些疾病嗎?為什麼作為中醫大國的中國就不能推出幾個有「療效」的藥食同源方呢?這裡需要解釋的是,我們從來沒有反對講食物的特性及功效,問題是不能過度誇大這一作用,甚至使一些患者達到了盲信的程度。
如果把「降糖」的說法改為「利於控制血糖升高」,一些食物可能還能搭上邊兒。李文慧表示,某些食物可能在一些人身上具有控制血糖升高的作用,這是真實存在的,比如吃同樣的飯,有些人搭配一點苦瓜等苦寒類食物,或飯後喝點綠茶、絞股藍茶,血糖、血脂升高幅度便會降低。我們可以說,苦瓜、綠茶對患者有控制血糖、血脂升高的作用,但這往往具有強烈的個體化差異,有些人效果好,有些人則效果不明顯,甚至完全不耐受。因此,這種控制血糖升高的作用可以理解為輔助保健作用,但絕不是療效。雖然廠家可以將其作為保健品來賣,但患者絕不能當作藥物去吃,更不建議代替藥物大量吃。
李文慧再三強調,不同年齡、不同病情、不同病程的人,對降糖藥物的反應都是千差萬別的。臨床上,一些高血糖的人用西藥和胰島素都降不下來,更別說反應非常弱效的某種食物了。最危險的莫過於,那些苦苦降不下來血糖的患者,單純地認為某種食物能幫自己,盲目信任,耽誤病情。
科學看待血糖
為什麼有關「食物降糖」的謠言傳播很廣,很多糖尿病患者又深信不疑呢?李文慧認為主要有兩點原因:一是很多糖尿病患者對西藥存在錯誤認識,認為無論哪種西藥都對人體不利,不僅損傷肝腎功能,還對胃腸不好,為了迴避西藥,主觀上更願意相信「食物降糖」;二是很多患者滿懷希望地想要逃出糖尿病的「陰影」,這種心理卻被保健品公司利用,不知不覺落入陷阱,被銷售人員口中的「新理論」所蒙蔽,聽信誇大的廣告宣傳。
李文慧表示,糖尿病患者由於擔心安全性而迴避西藥,完全沒有必要,因為臨床上用的降糖藥都經過嚴格的科學論證,每個藥物都有明確的適應症和禁忌症,還有不良反應說明。相反,保健品往往在標準、規格、證據、建議等方面差異較大、參差不齊。另外,糖尿病雖不能根治,但希望糖友能正確看待糖尿病,將糖尿病理解為一種需要及時預防相關併發症的特殊身體狀態,而不是不當回事或過分恐懼。聰明的糖尿病患者應具備三點技能:
注重飲食管理。單一的某種食物雖沒有「降糖」作用,但整體的飲食管理對糖尿病患者來說卻極為重要。注意營養搭配,禁用含碳水化合物過高的甜食,控制精白米麵和高脂肪、高膽固醇食物的食用量,多攝入五穀雜糧,增加新鮮蔬菜,不僅對血糖管理大有益處,還會促進整體健康。
不信誇大宣傳。根據自己的身體情況,在堅持用藥的前提下,合理使用可能控制血糖升高的單一食物和保健品,但動機要明確,對商業宣傳保持足夠警惕,聽專業醫生的,切勿滿懷希望,輕信狂言,被商業宣傳左右。有關部門應對保健品的宣傳加以規範和限定,以免誤導消費者。
全面看待血糖。很多糖尿病患者為控制血糖水平,都會選擇低升糖指數的食物,殊不知這不是一條適用於所有人的標準。血糖控制不僅要考慮吃飯後血糖穩定,升高得不快、不多,降低得不過快,還要考慮長時間對整體健康的影響。因此,一定要用更多維度來衡量食物對健康的作用。對腦細胞處於衰退狀態、腦循環也不太好的老年人來說,食物血糖指數太低不太有利,血糖控制過度,往往導致精神疲憊、腸胃不好。因此,針對65歲以上老年人,我們常常不特別主張飲食控制,而是要去掉飲食中的不利因素。而對70~75歲以上或有消化吸收障礙的人,往往積極鼓勵進食,不必太避諱好消化、易吸收的高升糖指數食物,以便更好地利用糖,同時搭配藥物和食物平衡血糖。▲(記者李迪,來源:人民網-生命時報2017年1月15日)
更多精彩內容請參見鄂州黨建網:
http://www.ezdj.gov.cn
請長按以下二維碼圖片
識別公眾號後添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