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系青年」張一山:想當明星就不要做演員

2020-12-16 瓜皮菌

他是童星,因《家有兒女》出道,陪伴了無數90後人的童年生活。

他是青年青年演員,主演的網劇《餘罪》,不到半個月網絡點擊破五億。

她是劉星,也是餘罪,更是沈亦臻——張一山

1992年的夏天,張一山出生於北京一個普通家庭。

由於爸爸是話劇演員,

張一山從小在家庭的耳濡目染下,就展現了與常人不同的表演欲。

5歲那年,因為調皮,張一山被父親送往北京什剎海學習武術。

沒想到這一學就是五年。

五年後,張一山從武術學校轉到正常的小學上課,

或許是上課內容不同,已經上慣那種「打打殺殺」課的張一山在課堂上一點也坐不住。

經常在上課期間上躥下跳,為此同學們還給他取名「小猴子」。

那時的張一山和普通的小朋友一樣,每天正常上課下課,和同學打打鬧鬧。

他從未想過有一天能進娛樂圈,成為一名「家喻戶曉」的童星。

10歲那年,張一山經老師介紹,報名參加一所兒童中心的朗誦班,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

在一次朗誦表演中,他被當時正在選角的導演徐耿相中,

因為體型較瘦,他出演了《小兵張嘎》裡日本軍官司令員兒子一角。

這是張一山首次觸電熒幕,也讓他體會到了小火一把的滋味。

回憶起這段時光,張一山表示那段時光其實一點也不快樂。

在白洋澱拍戲的日子裡,他必須光著腳在蘆葦地裡追嘎子哥。

蘆葦叢裡的小枝把張一山的腳,劃得天天都是血。

一次,父母和親戚朋友組團來探班,看到張一山穿著破舊的戲服。

蹲在一旁,吃著拌辣椒油的盒飯,父母一下就哭了。

但生性倔強的張一山忍著不哭,還樂呵呵的招呼父母「你們來了」。

和父母相處的幾天,張一山都裝著很開心的樣子。

而父母走後,他就一個人在房間裡哭。

他自己說:「我不想讓別人看到我脆弱的樣子」。

那年張一山才10歲,過早進入成人世界的他,變得早熟。

懂得為人著想,懂得察言觀色,也懂得偽裝自己情緒。

而演戲對於他來說更多的是苦,而不是樂趣。

過了一年,張一山迎來他人生「最重要」的角色——劉星,

在經《小兵張嘎》裡演張一山爸爸的李迎旗介紹,他去了《家有兒女》試鏡。

憑藉調皮搗蛋的形象,他成功當選。

由於劉星本人性格和張一山私下相差無幾,張一山演起來得心應手。

在電視劇一經播出後,劉星的形象深入人心。

很多人認識了劉星,也認識了張一山。

童星這個頭銜至此蓋在他頭上,

那個時候,張一山只要一出門就會被劇迷認出來。

連杵拐杖的老大爺遠遠看到張一山都說「哎!劉星!」

張一山體會到了真正紅的滋味,也感受到了不少壓力。

那時候的他和爸爸一起去遊樂園過六一兒童節。

本來想興高採烈的體驗一下娛樂項目,沒想到正巧碰到一個學校組織學生春遊。

遠遠的張一山聽到老師說:「同學們,你們看那是誰」。

張一山一想完了,今天什麼也玩不成了,只能給這些同學合影籤名了。

漸漸的,隨著《家有兒女》的越播越火爆,張一山的生活學習都不同程度的受到了影響。

年少成名的壓力,不是誰都承受。

慢慢的,張一山決定淡出娛樂圈,專心學習,認真生活。

2010年,張一山迎來了高考,考慮到從小到大就開始接觸了演戲,對於其他好像沒有什麼擅長的,張一山決定考北京電影學院,進行系統專業的演戲訓練。

頂著童星的壓力,張一山開始進行瘋狂補習文化課與專業課。

最終張一山不負眾望,以超出錄取線78分的成績進入電影學院學習。

在電影學院的四年裡,可謂是張一山最幸福的四年。

那段時間他過得很充實,同學們不會因為他是童星,而對他有所距離;相反的是,他們打成一片,會在周末相約一起坐很久的公交車去吃好吃的。

很多人說,張一山那段時間為什麼不演戲。

張一山說:「我讀的書太少,看過的電影也太少,這對於一個專業的演員,是遠遠不夠的」。

那時,他就打算做一個好演員。

在這四年裡,張一山一天都沒進組拍攝,他不像他的同學那樣,天天去劇組面試碰機會,相反他只是沉下心來好好打磨演技。

畢竟年少成名帶來的榮耀與讚美,讓他變得浮躁與空虛。

那時候,老師經常在張一山面前說:「畢了業,可能就意味著失業」

張一山內心也曾擔心過,畢了業可能拍不了戲,或者從此和演戲無緣。

但他的內心有個聲音告訴他:你一定可以,因為你熱愛它

因為熱愛,所以堅持。

張一山經歷過沒戲拍的日子後,終於迎來了自己的第一個角色——《食來孕轉》中飾演馬瑞,打開自己童星之後的另一扇門。

接著的四年裡,張一山陸陸續續演了七八個電視劇和電影。有的不溫不火,有點卻一點火花也沒有。大家對於他的印象,還是停留在「童星」裡。

但張一山卻不覺得,因為他自己一直在努力。

「其實我很珍惜每次機會,因為我有過沒有戲拍的日子,所以現在有好的角色時,我特別想演的同時,我覺得是對自己負責,也是對觀眾負責任」

2016年,他終於迎來了事業巔峰的《餘罪》,片子中他古靈精怪,將一個小混混與警察之間的來回切換演繹的淋漓盡致,給人感覺這個人物亦正亦邪,很多人評價張一山:「演技炸裂」「演技超好」等等,甚至還封他為「國民老公」。

但謙虛的張一山卻說:「感謝小說、感謝編劇,很榮幸演這一個角色」「演員是為老百姓服務的,希望他們看到以後很開心,我就很滿足了」

經歷爆紅後的張一山,並沒有快節奏的拍戲圈錢,反而是每年兩部戲的進度在拍著。

在這個鮮肉霸屏,流量藝人佔主導的演藝圈裡,張一山一直保持著初心。當周圍的經紀人都叫他積極「營銷自己」時,炒炒緋聞什麼的,他拒絕了,因為在他看來,做演員出名並不是最重要的,「小時候我沒有特別大的理想和志向,偶然拍戲後發現還挺喜歡的,所以就堅定了走這條路的信心」

一直以來,張一山就從來沒有將自己標榜成明星,他只是將演員當成自己的一份職業,只要能夠讓大家在螢屏上看到自己演的戲,有一种放松的感覺就已經達到了他的目的。

這個時候的張一山給我的感覺更多的不是演員,而是一位藝術家。

藝術家是什麼?藝術家的底色是普通人,他們將自己創造性的勞動成果——藝術作品來滿足人們特殊的精神需求。

顯然張一山就是這樣做的,他用他的演技徵服了觀眾,他值得。

如今的他已經成功擺脫「童星的桎梏」,殺出一條血路,向優秀青年演員邁進。

就像他說的:「我們現在買會員看電視劇,要花好幾十塊錢呢,你不能讓人家白花錢」

相關焦點

  • 做佛系青年 Or 苦行主義者?
    這一段話是不是讓一眾佛系青年有當頭一棒的感覺?OH,My God!我明明躺在舒服區裡很享受,你讓我去做苦行主義者,還讓肉體去經受磨難?佛系青年和苦行主義者,你站哪邊?一、何謂佛系?佛系,是一種有目的地放下的生活態度。該詞最早來源於2014年日本的某雜誌,該雜誌介紹了"佛系男子"。2017年12月,"佛系青年"詞條刷遍朋友圈,火遍網絡。佛系作為一種文化現象,有看破紅塵、按自己的方式生活的一種生活狀態和人生態度。
  • 佛系青年不可取
    每個人都有一種生活態度,對於佛系青年在這個大千世界裡也無可厚非。但如何追究一下佛系的形成,也許對佛系這樣的人生態度並不贊同。佛系,該詞最早來源於日本,2014年,日本雜誌介紹最近流行的一種男性新品種——佛系男子。
  • 「佛系青年」的5個必備素質,你具備幾項?
    「佛系」是這樣一種淡然的生活態度:有也行,沒有也行,不爭不搶,不求輸贏。至於佛系生活方式——佛系乘客:給司機打電話說,你不要動,我來找你。佛系健身:下班後去健身房走一走,就很開心。佛系好友:朋友圈隨緣點讚,都是愛的鼓勵。……
  • 史上那些如雷貫耳的佛系青年
    事實上這款遊戲同樣吸引了大量男同胞,他們身上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佛系,所謂佛系青年的概念來自日本,大意就是隨緣、平和、無過多欲求的人。那麼歷史上有哪些佛系青年呢?今天我們就來盤點一下。王羲之相親都如此隨意浪蕩,也真是不負書聖、佛系的名號了!對了,東床快婿這個典故也是從這來的。
  • 佛系追星、佛系愛豆,最近爆紅的「佛系」到底什麼意思?
    」青年的日常。,當然也有佛系愛豆。【佛系愛豆】遇到鏡頭不爭不搶,不理會流言蜚語,不和別人撕逼,粉絲去留隨意,人生信條順其自然,除了作品上線期就處於人間蒸發狀態的明星。佛系愛豆突然變真·佛系是一種怎樣的體驗,竇靖童粉絲真的很適合回答這個問題。作為王菲的女兒,童童可能耳濡目染,做歌手的風格和她媽也是如出一轍。
  • 即使我是「佛系」青年,我也要做個戰鬥勝佛!
    「佛系追星」 VS 「儒系追星」該詞走紅之後,網絡上又衍生出了一「道系追星」和「儒系追星」的說法,「道系追星」意為小圈寡民,清靜無憂,冷門圈子少煩憂。「儒系追星」意為積極進取,入圈精神,和愛豆一起變的更好,再按照這個思路來比較的「佛系追星」就是慈悲為懷,萬物皆空,不撕逼love&peace。
  • 第一批「佛系」青年,現在都怎麼樣了?
    2有一個詞語叫「佛系」,形容現在很多年輕人,不爭不搶,不論輸贏,有也好,沒有也好。職場上所謂的「佛系青年」,就是這樣安分守己,不喜歡邀功也不主動攬活兒,面對不合理的工作安排,臨時派發的任務,哪怕心裡有情緒也會堵在喉嚨裡,變成嘴邊的一句「好的」「沒事」「沒問題」。
  • 成長對話 丨你是這樣的「佛系」青年嗎?
    當「佛系」成了習慣,那渴望進步的想法就會被拋擲腦後。可能每個人在入學後都有一段特別迷茫的時候,有些難度的事情都想主動放棄。但其實堅持住了,熬過來了,視野就開闊了。你可以慢慢的變優秀,但絕對不能逃避、停滯不前。
  • 當代佛系青年現狀:戀愛隨緣,一心賺錢
    佛系。什麼是「佛系」用一段話來描述佛系的含義:不發、不評、不轉;不撕、不怒、不傳。一切愛豆,皆是虛妄;種種謠言,過眼雲煙;熱搜熱榜,不過夢幻泡影;明星劈腿,菩提靜靜吃瓜;自在刷新,歡喜圓如。隨緣點讚,善哉善哉。
  • 佛系青年:不是我們喪,只是我們與人為善
    2017年馬上過去了,整個下半年的流行詞好像都人不大友好,「佛系青年」一詞繼「豬精女孩 」「油膩大叔」為2017年年度熱詞語畫上了一個符號。 有一群這樣的九零後,他們生活隨意,看淡一切,身邊的所有仿佛都可以雲淡風輕,口頭禪基本就是:「就這樣吧,算了還可以,我覺得挺好」,有人說90後活的喪喪的,其實我們只是與人為善。
  • 「佛系青年」是一種社會偶然現象
    「佛系青年」既指將「一切隨緣」作為精神行為指導準則的部分青年,也指當代青年群體中出現的「做什麼都無所謂,隨波逐流」的一種社會現象。看到「佛系」一詞,不免與佛教超然物外的處世態度聯繫起來。然而,它與佛教的教義大不相同。佛教中的淡然,是經歷過世俗生活的大徹大悟。
  • 嗨,你是佛系青年?我是佛系醫生啊~
    這陣子,幾乎每個人的朋友圈都被「第一批90後已經出家了」刷屏,不管是80後90後,還是00後,大家紛紛感嘆自己是佛系青年。 「佛系買家」不退貨不差評,等系統自動確認收貨打款。「佛系設計師」手握枸杞保溫杯,「你說改哪兒就改哪兒」……不爭不搶、不悲不喜、不哭不鬧的「佛系青年」,其實就是「鹹魚青年」,他們往往對生活煩惱備感無力,卻又找不到解決的辦法。
  • 妖系青年是什麼意思什麼梗? 佛系青年的衍生梗了解一下
    妖系青年是什麼意思什麼梗? 佛系青年的衍生梗了解一下時間:2020-06-03 18:34   來源:互動百科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妖系青年是什麼意思什麼梗?佛系青年的衍生梗了解一下 妖系青年,網絡流行語,是從佛系青年衍生出的一個詞,指的是比較變幻無常的一類年輕人,他們能腹黑也能撒嬌賣萌,容易迷惑他人。 妖系青年,表面上人畜無害,實際上極度能麻煩別人的事情,決不自己做。善   原標題:妖系青年是什麼意思什麼梗?
  • 佛系青年是什麼意思?他們的生活態度是怎樣的?
    佛系青年是什麼意思?他們的生活態度是怎樣的?網絡上說「佛系青年」「佛系**」是近幾年的流行熱詞,它們究竟代表什麼現象呢?其實,這些詞只要是綴在「佛」字的後面,不管怎麼變它就是個帶有佛性詞語,這樣的人就是帶有佛性或嚮往佛性的人!
  • 青年幹部當理性看待「佛系」
    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人們的生活壓力越來越大,由此,越來越多的人有了「佛系」的生活態度,指的就是追求內心生活的平靜,無欲無求、不悲不喜。活在當下,知足常樂是一種積極的生活態度,青年幹部正處於發展的最好時期,是否應該逃避一切壓力,提前步入「退休」生活呢?
  • 佛系青年與普通青年之間,只差一輛車
    最近,「佛系」一詞突然流行,在青年人間掀起一場狂歡,各種佛系紛紛登場:佛系粉絲、佛系員工、佛系甲方甚至佛系前任,還衍生了諸如佛繫戀愛、佛系健身等一系列佛系生活方式
  • 負性幻覺:患上時代病的「佛系」青年-虎嗅網
    無論「喪文化」還是「佛系青年」都以消極厭世為主要特徵,儘管「喪」似乎比「佛系」更決絕一些,譬如「喪」什麼都不想幹,而「佛系」該工作工作著,只是別指望我努力,「喪」不談戀愛,而「佛系」該戀愛戀愛,只是不吵不鬧不作,對待對方更像是一名長期飯友,但事實上他們分享著共同的價值觀:「太多選擇,我選擇不選擇。」
  • 夏雨:一個佛系演員的誕生
    其實我們「笑著」所說的佛系,是對底色是「無奈」的現實生活,一種帶調侃性質的「非暴力」平和對抗態度,一種盡人事聽天命,戴上「隨緣」的心理袈裟,底限之上不再苛求結果的坦然心態。那身在紅塵漩渦,大家努著勁兒向上走的娛樂圈,也有這樣的「佛系」明星嗎?嗯,還真有,就是夏雨。
  • 佛系是什麼意思 佛系是什麼梗?佛系出處是哪裡?
    最近小編發現佛系這個詞出現頻繁非常高,對於佛系一詞的由來,很多人都是一臉懵逼,都不清楚這個流行語是哪裡跳出來的?佛系出處是哪裡?這個詞最早來源於2014年日本的某雜誌,該雜誌介紹了「佛系男子」。2017年12月,「佛系青年」詞條刷遍朋友圈,火遍網絡。佛系作為一種文化現象,有看破紅塵、按自己生活方式生活的一種生活狀態和人生態度。
  • 古代的「佛系青年」和近代「佛系青年」都是震爍古今的典範
    他們外表看上去和普通人一樣,但內心往往具有以下特點:自己的興趣愛好永遠都放在第一位,基本上所有的事情都想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和節奏去做。【百科】現在所謂的「佛系青年」是形容一些現代青年想逃避世俗、只想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去過日子的一種生活態度,主要的表現形式就是「怎麼都行,隨緣就好,與世無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