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西上饒,鉛山因為歷史上的「紙、茶、銅」三寶產業,經濟開發的較早,外來的食品種類多。但我還是喜歡吃鉛山「土生土長」的「燈盞粿」。小時候我最愛和母親去信江河北岸赤巖村的姑姑家,一年中的清明、立夏,冬至等時節,農村人都要做「燈盞粿」。到了這一天我就吵著要早點去,看到赤巖村他們村家家戶戶做「燈盞粿」的那個歡樂勁,和吃著那個地道美味的「燈盞粿」至今讓我不能忘卻。「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辛棄疾的這首《西江月》讚美的就是江西省鉛山縣的風土人情,鉛山縣地處武夷山脈北側的,屬上饒市轄區,境內山多水多,是典型的江南水鄉。
在鉛山,最有名氣的小吃要數燈盞粿了,這也是當地獨有的一種漢族特色小吃。由於成品形似「燈盞」,故得名「燈盞粿」。鉛山「燈盞粿」自明朝嘉靖年間傳於世,至今400餘年歷史。如今在鉛山各地已是家喻戶曉,市民的早餐有些吃的就是燈盞粿。歷史上過去很長的一段時間,沒有煤油而使用菜油點燈照明時,用於裝盛菜油的直徑大約10公分左右,中間低四周略高的圓型鑄鐵,「燈盞」下用竹或木片製作成腳架,在「燈盞」中注入清油加上「燈芯草」即可點亮油燈照明。江西省撫州地區有的縣過去就出產燈芯草,是點亮清油燈的「燈芯」。現在恐怕60歲以下的中青年人都沒有見過這樣的油燈了。鉛山先人從「燈盞」的外形上得到啟發,發明了一種以大米為原料而製作的形似「燈盞」,四周高中間低可裝滿餡料,而蒸製的美味食品「燈盞粿」傳世到現在,經久不衰。
做「燈盞粿」需要的工具簡單。一是能磨米漿的石磨。在農村幾乎家家都有大小不一的石磨。二是要有大鍋大灶,這也是農村常用的炊事設備。而在城市裡的人家是缺少的。做「燈盞粿」要使用晚秈米,製作流程是:首先將晚秈米淘洗乾淨,然後用清水浸泡3、4小時左右,夏天氣溫高可以適當縮短時間。浸泡後的秈米要帶水磨。要控制好用水量。過去用人工石磨研磨,勞動強度大,產量低。現在用電動機械研磨米漿。雖然速度快產量大,但是總感覺沒有人工石磨的製成的「燈盞粿」的粿皮更有勁道。做燈盞粿比較繁瑣,要經過浸米、磨漿、搞粿、做胚、配餡、蒸粿等工序。其中搞粿就算得上是一門技術活,首先它得挑選上好的秈米,並用清泉水將米浸透,再將秈米用手工磨磨成米漿,然後將米漿倒入柴火灶的大湯鍋裡慢慢地熬……家鄉人把這熬米漿稱之為搞粿。他們一邊不斷地往灶裡添柴,一邊不停地用鍋鏟在鍋裡攪拌米漿,這時添柴的比較難以把握分寸,柴火添多了米漿會燒有很多鍋巴,柴火放少了熬米漿又少了一定的火候。隨著時間的推移,米漿裡的水分慢慢地被鍋底的火逼幹,待米漿快要變成了米糰時,掌控鍋鏟的把手,倘若手上沒幾斤力氣和幾分技巧是不敢領這把鍋鏟的,這時他既要將米糰不停地攪動,又要注意米糰球面各個部位是否受熱均勻,這樣才能避免米糰內部半生不熟而米糰球面卻沒有燒成鍋巴的跡象。
人工製作燈盞粿,工藝十分複雜,首先要準備好磨臺,用木盆浸泡大米;拌少許白鹼,加上手推石磨,把米一勺勺灌入磨孔,磨成漿;磨完米,再把米漿倒入湯鍋,燒旺火攪成糊狀起鍋,揉成條切段搓圓再捏成一隻只燈盞形粿皮,放進柳木蒸籠內;盛上剁碎並拌有米漿和調味品的五花鮮肉、黃豆芽、目魚、竹筍絲、蘿蔔絲等佐料蒸熟,再淋上熟豬油、撒上辣椒末、蔥花即成。這樣製成的燈盞粿柔軟不粘牙,有筋道,味道十分鮮美。鉛山「燈盞粿」的粿餡一般用黃豆芽或白蘿蔔為主,再加入香菇,水筍做成素餡。如果要吃葷菜,則放進豬肉,蝦仁,或者墨魚都可以。全部餡料都要切碎。然後放入鍋裡加油炒熟。攤涼後調入薯粉。在蒸籠裡擺放好粿皮,一調羹一調羹把用薯粉調製好的粿餡,放在粿胚中。上大火蒸15分鐘即可。一籠香噴噴的「燈盞粿」就蒸熟了。
北方人喜食麵食,南方人愛吃大米,粿是米的變形,鉛山人為了轉變味覺,將大米做成各種形狀、美味可口的粿,可謂一絕,這與鉛山的風土人情、環境氣候密不可分的。不管是春夏還是秋冬,吃燈盞粿時切莫忘記在粿面上撒些蔥花、芫荽等香料,再澆上麻油,這燈盞粿的味道就一定能找到感覺了。燈盞粿是鉛山的一道精緻小吃,至今仍在街頭巷尾冒著熱氣,一籠一籠地豐富著人們的餐桌。小夥伴們,上饒鉛山特色小吃「燈盞粿」,你吃過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