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我偏偏不喜歡》是臺灣女作家吳曉樂的作品,她以女性的視角講述了自己從小到大的成長曆程中遇到的一些事情。目前我只看到了前兩篇故事「女兒們在天平上躊躇」和「我和我的血」,但是已經很有感觸,與她產生了強烈共鳴,或許這也說明大多數女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都有被忽視、被本不應該是羞恥的事情困擾的經歷。
我和作者一樣,父母生了兩個小孩,但不同的是,她的媽媽第二胎生了被家人寄予厚望的男孩,終於是香火得以延續。而我,是第二胎,也是被寄予厚望,但生下來卻讓家人失望了的,女孩。怎麼又是女兒?聽說我的媽媽在我出生時被告知又是個女兒時,就哭了,在產床上哭的很傷心。我並沒有給這個家帶來歡樂,反而是帶來了苦惱和麻煩。畢竟彼時國家的計劃生育政策已經實行。兩個女兒,可怎麼辦?以後誰來養老呢,莊稼地裡的力氣活誰來幹呢?爸媽想把我送走,再偷偷生一個小孩,希望是個兒子。就這樣,我被送到外婆家,被安置在樓上偏一點的房間裡,換洗的尿布也不敢晾曬在外面,只能在室內烤火烘乾,好讓我不被旁人發現。我是幸運的,爸爸媽媽最後還是捨不得我,一個星期後就把我抱回家了,想著女兒就女兒,女兒也很好。聽我的二舅媽說,爸爸來外婆家抱我回去是個大清早,他一個從來不喜歡早上喝粥的人,那天吃了一大碗粥,高高興興把我接回去了。這一個星期想必爸媽也是經歷了激烈的思想鬥爭,以及對我這個親生骨肉的不舍。後來我長大後,和媽媽聊天中得知,在那個年代,沒有生出兒子的女人簡直就沒有地位,鄰居和你吵架都會罵你沒有積德生不出兒子這種話。這是現在我所無法想像的。所以我並不怪我的媽媽,也不怪奶奶,她們從小就被灌輸了兒子才能傳宗接代的思想,自然對能夠帶著父輩姓氏走下去的兒子、孫子們有了不知不覺的偏好。這是社會的大環境給她們帶來的。書中有句話讀到時讓我啼笑皆非:「像是學習,走物為狗,翔物為鳥,在街上裸裎著肚腹的為貓,被人渴望的存在為兒子,而我們以上皆非。」好在現代社會重男輕女的思想被改善了很多,女性受教育走向工作崗位,體現出自己在社會分工中的作用,佔據了一定的地位。但是近幾年女性面臨的職場生育危機好像又在不斷地提醒著我們,女孩總是要為家庭犧牲更多的。
第二個故事「我和我的血」那可就像在寫我本人了。在小學六年級的時候,我身邊就有發育的稍早一些的女同學月經來潮了。那時候她們經常會在宿舍裡討論這些神秘的待客之道,但探討僅限於內部,我對此並無權限。從那時開始,我就慢慢知道原來我的身體會發生這些奇妙的變化。初一的生物課上,老師讓我們自學那一章生理知識,我才系統地接觸和認識到曾經的神秘知識。在身邊女同學都陸續被造訪後,我也開始焦急和害怕,自己不會有什麼毛病吧,怎麼還沒來。在那一天真正來臨的時候,已經學習到的生物知識和所見所聞讓我不再害怕,但還是有些慌張。畢竟奔流的血液不聽使喚,經常沾染衣褲、床單。在學校裡最害怕的就是會弄到衣服上,被其他同學尤其是男同學看到,那該有多丟臉啊!那時候我特別感謝我的媽媽給了我莫大的安心和依偎,在我小心翼翼、膽戰心驚的夜晚,告訴我,沒關係,放心睡吧,弄髒了媽媽洗。但不得不說,至少在我那個年代,生理教育是匱乏的,連老師們都羞於啟齒,父母也抱著到時間自然就知道了的心態,並沒有給予正面的教育,以至於在我剛開始的那幾年,總是懷著過分的羞恥和不安去看待她。我想,等到我以後有了女兒,我肯定會大大方方的告訴她,這是怎麼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兒,教育她要好好地珍惜自己的身體。
寫到這裡我想起一句歌詞:原來每個女孩都不簡單!希望這個世界能對女孩子多一點點的寬容和溫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