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來,幫我看看,視頻聊天怎麼點不開了?」
「紅包怎麼搶?要加銀行帳號嗎?我看他們都在裡面發紅包,高興得很!」
「我微信沒有了。下午我不知道碰了什麼鍵,微信現在找不到了,一下午都看不到朋友圈了。」
……
這就是我的母親,今年60歲,初中學歷,年輕的時候在服裝廠上班,會繡花會做大衣。
在沒有微信朋友圈的日子裡,母親在老家村裡頭,那算得上是為人熱情開朗的。只要她在家,鄰居嬸嬸、阿姨沒事就喜歡來家裡坐坐閒聊。
比如這個天,家裡種的香瓜、西瓜熟了,母親就忙活著洗洗切切,招待大家,邊吃邊聊。
遇到雨天,大夥打完牌,總要留他們在家裡吃了飯再走。她會把冰箱裡的鹹魚臘肉拿出來招待,毫不吝嗇。所以,她的朋友之間一直相處很好。
今年夏天,母親來南京看護小外孫,突然提起要買一部智慧型手機。因為她發現,老家的村裡人都開始用一種叫「微信」的軟體聊天。
我們村民小組叫「晉北村二組」,因此也建起了一個同名的朋友圈。
大概兩年前,組裡的優秀青年小剛就把大家都「籠絡」進了群。
我們這些從村裡出來的年輕人,不管身處何處,過年過節,或者日常,都會在群裡,用鄉音聊聊天。母親也想進入我們的朋友圈。她天然好奇的性格,促使她關心村裡七大姑八大姨的事,可不想落了伍。
她是自己去手機店挑了款手機,當天就用了起來。
最先加的「微信好友」自然是女兒和女婿,也就是我和我的愛人,然後通過手機通訊錄搜索,把我大舅、小姨、表哥、表妹、姨妹等統統加為微信好友。
母親在我的「技術指導」下,很快就組建了「家人」微信群。她又找到了她在村民組裡的好友:鳳、玉平、衛東、菊蘭……很快,他們11人的好友圈也組建成功。
從那天起,母親就成了手機迷。
早晨5點多醒來,她就在微信朋友圈裡,語音呼叫她的好友「鳳」:「起床沒有?家裡天氣好嗎?田裡的玉米能不能吃呢?」
說完話發出去,她還要點開來,自己再聽一遍,然後很認真地坐等著對方回復。
不到一分鐘,鳳就回語音過來:「起來啦!在剝大蒜,趁著早晨清涼,多剝一會兒。」
母親又語音追問:「看見我們家忠明(我父親名字)了嗎?幫我去看看,他在幹什麼?」
大概過了三五分鐘,鳳就發過來一張我父親在家門口剝大蒜的照片,並且配上父親一段語音:「你大清早的,閒著沒事,不做早飯?我們忙著剝大蒜呢!別瞎耽誤功夫!」
母親於是笑著關掉朋友圈,愉快地進廚房做早飯。
母親算準了我午間休息時間,轉發給我育兒微信。
母親不是眼睛老花了嗎?她是怎麼看這些微信的?我很好奇。
晚上下班回到家,我仔細觀察了下。原來,母親把手機上的字放大,還配了放大鏡。
她用放大鏡照著手機讀微信。
這段時間,她的好友鳳、玉平經常在微信上給她發視頻:老家的鄰居們吃完晚飯在鄉間小路上散步啦,幾位鄰居聚在一起聊天啦,甚至網上看到的黃梅戲選段也會發來分享。
鳳還常常在她們11人的朋友圈裡發她家的晚餐小視頻,還帶著解說:「今天晚上吃的是番茄蛋湯、豇豆燒肉、青菜燒毛豆、紅燒雞爪,好吃得不得了!」
母親就及時回覆:「我全看到了。乖!一看就好吃!我真想現在就回去吃!」
玉平緊接著就回覆:「那你回來啊!我們都等你!咱們一人一盤菜,11個人就有一桌菜!」
就這樣,母親在城裡,再不覺得寂寞了。
昨晚,我們一家人在空調房裡,吃葡萄看電視,享受周末時光。
母親說,她要去自己房間睡了。過不多久,我起身悄悄去看她。母親正坐在她房間的床邊,和村裡的姐妹們視頻聊天,笑得十分爽朗……
來源:微信公眾號「新華社」(ID:xinhuashefabu1)
作者:俞月花,原《現代快報》高教記者。代表作:《當醫生面對死亡》、《父親的安全感》等。
主播:於小菲
編輯:吳翠霞、袁麗娜、梁甜甜
母親的快樂,其實很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