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至今歷史和文化之間一直都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簡單來說每一個不同的歷史階段,其文化潮流的風向都各有不同。譬如,從公元618年唐高祖李淵開創大唐王朝之後,一直到公元907年朱全忠(即梁太祖朱溫)逼迫唐哀帝禪位唐朝滅亡。縱觀整個唐朝289年的歷史之中,其文化方面最著名的成就便是那輝耀千古的唐詩了。
可到了宋朝這一歷史階段的時候,其文化潮流風向則逐漸從先前的唐詩變成了宋詞。由此可見,歷史的演變和發展確實是對文化有著非常大的影響。而今天小編要和大家聊的這一歷史話題,同樣與唐代獨有的文化瑰寶「唐詩」有關,這首詩便是由唐朝著名詩人「詩仙」李白所作的傳世名篇《靜夜思》。
說到李白所寫的這首《靜夜思》,相信大家一定不會陌生了。據記載,這首詩是26歲的李白孤身一人在外漂泊時於揚州旅社寫下的一首思鄉名作。關於這首詩的大致意思,我們都知道是李白在表達自己思鄉的情感。
不過,當後人在解讀這首詩每一句所表述的具體意思之時,卻對詩歌中第一句「床前明月光」的「床」字所代表的意思產生了許多不同的爭論和看法。那麼這首詩中的「床」字究竟是什麼意思呢?接下來小編就來給大家仔細的剖析一下!
首先,「床」字的本意之說。
事實上在郭沫若對《靜夜思》中「床」字的意思提出質疑之前,現代學術界並沒有對「床前明月光」中「床」字即睡床的解釋有過任何異議。畢竟,「床」字在李白的其它詩歌裡面都是指睡床的意思。譬如,「床中繡被卷不寢」和「笑倚東窗白玉床」等這些詩句便是常見的佐證。
只不過以其他詩句來佐證《靜夜思》中「床」字的含義,這理由確實是有點兒稍顯不足。畢竟,李白的詩歌都是以奔放和誇張的特點著稱於世,誰又能保證他在創作《靜夜思》的時候,沒有採用比喻和聯想等修辭手法呢?
而且,從人類正常的行為邏輯來看,李白躺在床上賞月這種事情本就多少有點兒與常理相悖了。
其次,通假字之說。
關於詩中「床」字為通假字之說,主要是認為「床」是代表「窗」的一個通假字。其原因則是由於「床」和「窗」的讀音頗為相似,再加上李白站在窗戶前賞月的行為,確實是比他躺在床上賞月更加符合人類正常的行為邏輯。
不過,縱觀古代詩文中關於通假字運用的諸多案例。古人在運用通假字的時候,基本上大都是因為遇到了這個讀音中沒有具體指代其意思的文字,所以才會拿現有讀音相近的字來代替(這便是通假字的應用方式了)。
而「窗」字在唐朝時早已存在,再加上唐詩中並沒有詩句採用過將「窗」用「床」字來作為通假字代替的案例。所以,通假字之說到底是否可信確實是有待商榷。
另外,「胡床」之說。
關於詩中「床」字代表「胡床」的這種說法,主要是以馬未都老師為代表的諸多學者所提出的觀點。這裡的胡床其實並不是我們現在睡覺用的床,它是唐朝時期一種能夠摺疊的交椅(類似於我們現在常見的摺疊型便攜椅或吊床等)。因為李白自幼出生於胡地的緣故,所以他在詩裡用「床」字來指代家鄉的「胡床」也就沒什麼好奇怪的了。
當然,同樣也有人認為李白的《靜夜思》乃是在揚州旅社中所寫。而這揚州旅社實為漢地,從理論上來說應該不會出現「胡床」這種東西。不過,這種反對意見說到底也是一種推論(也許李白在下榻揚州旅社時隨身攜帶了「胡床」也未可知呢)。
由此可見,「胡床」之說究竟是否可信,誰也無法給出百分百的確定答案。
最後,「井床」之說。
詩中「床」字代表「井床」的這種說法,同樣也是一種現代學術界的一種常見解釋。而「井床」的本意是指古人為了保護井中水源不受周遭的泥濘所汙染,通常都會專門在井邊鋪上一定範圍的青磚石塊,而井邊這部分硬化過的地面便被人們稱之為「井床」。
除此之外,古人為防止有人或牲畜意外掉進井內,還會在井旁修築一圈圍欄(名曰「井欄」)。所以,這井欄自然也就成為了「井床」的一個組成部分了。
而我們通過《靜夜思》中李白所抒發的思鄉之情,便能順利聯想到「背井離鄉」的遊子,或者是飲水思源的「鄉井」等這一類說法。再加上水本身涓涓不絕的流動特點,因此古人認為天下水源之間都有相互連通的特性。所以當李白在揚州旅社見到一口水井之後,很可能會生出思鄉之意。而月亮在古代亦是古人相隔千裡共寄相思之物,因此李白在寫《靜夜思》的時候,很可能是在揚州旅社中的一口水井旁邊。
除此之外,井床上結霜本就是一種秋冬季節的正常自然現象。而李白寫《靜夜思》的時間正是開元十四年的9月份,這也符合他在詩中將月光比喻成井床上白霜的修辭手法。
總得來說,關於李白在《靜夜思》中「床」字的真正意思究竟作何解釋。或者說他在賞月的時候到底是不是在井邊,這其中確實是有著很大的學問,至於其真正的答案相信也只有李白自己清楚了。而這因一字之意所引起的學術爭論,也從側面說明了我們中華歷史文化確實是博大精深呢!
那麼大家覺得李白在《靜夜思》中「床」字所代表的究竟是什麼意思呢?歡迎您在下方留下自己獨到的觀點和意見哦!(更多的歷史趣味話題,盡在「南山論史」自媒體平臺,筆者耕耘創作不易,搬運勢必追查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