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若干年後,很多人會產生「我現在什麼都不想做,沒有目標,沒有方向」的迷茫感,也許你會覺得,這世界上一定存在著某件事情,是最適合自己的,我只有找到它,才能把它做好。我現在做得不好,只是因為沒有找到最適合的那件事而已。但事實並非如此,興趣和方向並不是一開始就擺在那兒,等著你去發現,而是在你一步步探索這個世界的過程中,你逐漸建立自己跟這個世界的聯繫,逐漸形成自己對世界的幹預和影響 —— 這種影響反過來構成你的驅動力,而這就需要你通過自我好奇心驅動多看多聽開闊眼界提升格局。
我們從小所接受的教育,恰好是把我們跟真實世界區隔開來的。我們被告知,不需要去探索世界,也不需要有自己的想法,只需要遵照一套已經被定下的規則就好。別人讓你做什麼,你就做什麼。「好奇心」就此被打磨,習慣了被規訓,習慣了按照既定的道路去走,從沒想過跳出來,喪失了探索世界的激情和好奇心。
好奇心會激活與其他高級認知過程有關的大腦區域,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增強的激活可能有助於解釋好奇心對大腦的一些益處。隨著年齡增長,好奇心的源泉會慢慢乾涸。
迄今為止刺激好奇心最有效的方式還是認識陌生人、探索新地點、接受新觀點。面對熟悉的事物或許會很有安全感,但是好
{!-- PGC_COLUMN --}奇心以及滋養好奇心的新奇體驗,會帶你走向一種更充實更有意義的生活。
多讀多聽多看多想多走走
很多人讀作品,容易停留在淺層,流連於故事的內容和人物,但偉大的藝術作品,常常有很深厚的內涵和很精巧細微的技法,如果我們不深入體會,得到的,也只是皮毛。
讀書,既要了解其內容,也要對它們進行本質和屬性上的概括,評價其意義和價值,同時,更深一層,從創作者的角度去研究文本,反覆揣摩,將其拆開來看。而幾乎所有的學有所成者,都是積極思考,重視深度學習的人。
想更好的開闊自己的視野或眼界,可以利用空閒的時間,大膽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不要總是沉浸在自己的環境裡面。走出去欣賞一下大自然的美麗,大自然的一些鬼斧神工的設計,去感受山縫裡的小花所綻放出來的生命力,感受一下異域的風土人情……只有走出去,你才知道世界有多大。也只有走出去,你才會真正發現自己到底想要什麼。
想更好的開闊自己的視野或眼界,還需要多多的與別人進行交流分享。一個人看問題的視角是有限的,與人進行交流分享的過程當中,會不知不覺的就打開了你的思路,你會有一種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那種豁然開朗的感覺,有時候視野和眼界的拓展往往就是一句點睛的話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