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物理學家需要保持長期的對大自然的好奇心

2020-12-18 天山我才

理論物理學家需要保持長期的對大自然的好奇心:

比如,大米是怎麼來的?稻穀生長的全過程?蠶的生長的全過程?塔吊是怎樣安裝上去的?等等對身邊事物的好奇心。人腦只有這樣長期對大自然好奇心的積澱,才有可能產生理論物理靈感的突破。

而我們一般研究物理可能會說,這個稻穀長不長與我物理何幹?是,看上去無幹,其實它是你好奇心的積累,探索思維習慣的積累。倘若無這種探索思維習慣積累,那你物理靈感怎麼會到來呢?

這種好奇心是廣泛的,比如:住在農村對大城市的好奇心,住在大城市對農村的好奇心,住在平原對高山流水江河湖泊大海的好奇心,對別的職業的好奇心。

也就是說,當你對這個世界足夠實踐了解之後,你就可能對這個世界全盤推演找出一些深層道理或規律。

一個天才物理學家,他就是從小好奇心的長期積累與習慣,積累了50年,有一天靈感突然象泉水一樣冒出來,就是這樣。

好奇心思維習慣的積累,比如:小時候做作業,先做作業後對答案,而不是先看答案後做作業。先看漫畫猜它的意思,後對答案即看漫畫標題。

理論物理是一個漫無方案探索的工程:

面對宇宙大海,此規律怎麼找?象大海撈針一般,多少青年才俊望洋興嘆,只能等待著一種巧合,這種巧合就是此智力系統行走路線與破解規律的行走路線剛好吻合。

一個智力系統要全面了解這個世界,一定要有對這個世界實踐的全面經歷,只有實踐經歷才真實可靠才印象深刻,那全面經歷呢?個人精力有限,你怎麼全面經歷?是啊,那只能對這個世界認識進行歸類或分類,對同一類認識在實踐經歷上點到為止,比如,你要了解城市,你深處幾個城市即可。對高山風景的了解,你精力有限,只要抽取幾處高山風景實踐了解即可。也就是說,個人精力有限,對同類的人和事物抽樣了解點到為止,權且當作對這個世界的全面經歷與實踐。即酸甜苦辣鹹皆嘗過,實踐過,點到過。

相關焦點

  • 無論生活如何艱難,請保持一顆好奇心
    英國著名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於今日3月14日去世,享年76歲霍金家人發表聲明「他的勇氣、堅持以及他的傑出及幽默鼓舞了世界各地的人」向霍金致敬我們將永遠懷念您△今天,我們再聽一遍霍金曾以電子合成音為歌曲《Talkin'
  • PRL:美物理學家提出量子狀態新理論模型
    PRL:美物理學家提出量子狀態新理論模型有助於解釋黑洞邊界的物質行為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8月4日(北京時間)報導,美國錫拉丘茲大學的物理學家提出了一種違反泡利不相容原理的理論模型
  • 最近,物理學家解決了電磁學中的幾何難題,超材料領域的理論突破
    一對圓柱形的金納米粒子,其中的等離子體激發態由納米粒子周圍的雲表示一個科學家團隊解決了電子在圓柱形納米顆粒中如何成群運動的長期難題。這項新研究為電磁學領域提供了意想不到的理論突破,為超材料研究提供了前景。來自埃克塞特大學和斯特拉斯堡大學的理論物理學家團隊創造了一個優雅的理論,解釋電子如何在圓柱形的微小金屬納米顆粒中集體移動。這項工作對光和物質在納米尺度上的相互作用有了新的理解。金屬納米顆粒有一個帶正電的離子核,周圍環繞著一團帶負電的電子。
  • 保持好奇心的重要性!
    而這種現象歸根結底可以把它總結為好奇心。 小朋友為什麼對什麼都充滿了好奇,因為他不懂,他對這個世界還不了解,所以他對所有的事情都充滿了好奇,好奇會讓他們去思考,去行動。有行動就會有結果,會有創造,所以也正因為如此,我們還說,要保持初心。 而大人為什麼就會變得好像一潭死水?
  • 物理需要大統一理論
    在一次相互作用中,『創造』特定玻色子組所需要的質量是按照量子力學的測不準原理向真空借來的。但測不準原理指出,這些所謂的『虛』粒子能夠不時出現和隨即消失,條件是它們不能存活過久以避免被宇宙『注意』到它們的存在。這樣一個粒子的質量越大,它在短暫生存期需要借用的能量越多,它也就必須越快地償還債務。這就限制了玻色子在完成任務並消失之前運動所及的範圍。
  • 諾獎得主:極大與極小交叉 理論與手段同重
    自1978年訪問中國後,197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著名理論物理學家斯蒂文·溫伯格教授首次面向中國公眾講述「極大」與「極小」的宇宙學與粒子物理學的故事,他在中國科學技術館開設的《科學連線》欄目中指出,根本的科學問題也是哲學問題。
  • 封面夜讀丨一個人最好的狀態:永遠保持對世界的好奇心
    西西是國內一家車企的員工,她所在的部門叫做客戶關懷部,為了提升客戶體驗感,增加客戶粘性的,會組織非常多的活動,但是對於一個初創企業來說,各種課程需要的的師資成本太高,活動經費常常超支。於是,在這幾年裡,西西就變成了那個全能選手,需要開設「瑜伽課」,她就去考了瑜伽教練證;需要開設潛水課,她就去報了教練培訓班;插花,茶藝,製作護膚品,化妝品,她仿佛就是一個全能的存在,似乎沒有她不會的東西。
  • 保持好奇心,有多難?
    「好奇心造就科學家
  • 這個最最基本的問題,物理學家卻還沒有標準答案
    十多位粒子物理學家對於「什麼是粒子」給出了多樣的描述,還闡述了兩個迅速發展的理論,目標是得到一個描述粒子的統一圖像。「什麼是粒子?這確實是一個很有趣的問題,」文小剛說,「現在這一方向有一些進展,雖然還沒有產生一個統一的理論,但是各派觀點都十分有趣。」
  • ...的「科學界奧斯卡」上,科學家們希望你和他們一樣保持好奇心 |...
    保持一顆好奇心。」(Look up at the stars and not down at your feet. Try to make sense of what you see,and wonder about what makes the universe. Be curious.)
  • 都有為院士:科學誕生於人類對大自然的好奇心
    都有為回顧自己六十多年的科研歷程,好奇心是他科研創新過程中最原始的動力,「科學本身誕生於人類對大自然的好奇心。所以整個科學的發展,原始的推動力是好奇心。你要有好奇心,覺得它很有用,才會有興趣鑽進去研究。」在科研之路上,除了好奇心,培養科研人才還應從思想品德上抓起。「人才,一個是人,一個是才。
  • 保持好奇心遠比活得老成持重更能有效提升認知思維
    但事實並非如此,興趣和方向並不是一開始就擺在那兒,等著你去發現,而是在你一步步探索這個世界的過程中,你逐漸建立自己跟這個世界的聯繫,逐漸形成自己對世界的幹預和影響 —— 這種影響反過來構成你的驅動力,而這就需要你通過自我好奇心驅動多看多聽開闊眼界提升格局。我們從小所接受的教育,恰好是把我們跟真實世界區隔開來的。
  • 你心目中最偉大的物理學家是誰?
    物理學是目前最系統化的一門自然科學,按貢獻大小對物理學家進行排名是很常見的。幸好偉大物理學家的貢獻比較清晰明確,前幾個位次上應該不存在比較大的爭議。 牛頓是當之無愧的排第一位的物理學家,也可以說是排第一位的科學家。
  • 別總對孩子說「不要做這件事」,保持孩子的好奇心很重要
    小瑞誇張的表情,將心理活動表露無疑,又貼合了孩子們的好奇心,自然發生了神奇的「化學反應」。有趣的互動,給親子活動增添了內容這本書最神來一筆的是實現了孩子與書的互動。03 激發孩子觀察力、保持他們的好奇心,比你想像的重要前幾天,我讀了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獎得主費曼所寫的《發現的樂趣》,感觸頗深。費曼的父親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非常關注激發和保持孩子的好奇心。
  • 目前在世的最偉大的物理學家
    20世紀50年代和R.L.米爾斯合作提出非阿貝爾規範場理論;1956年和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定律;在粒子物理和統計物理方面做了大量開拓性工作,提出楊-巴克斯特方程,開闢量子可積系統和多體問題研究的新方向等。楊老還推動了香港中文大學數學科學研究所、清華大學高等研究中心、南開大學理論物理研究室和中山大學高等學術研究中心的成立。
  • 看似「古板無趣」的物理學家們,他們愛情觀和普通人一樣嗎?
    愛過卻不曾結婚的物理學家在科學領域,事業與愛情的矛盾由來已久。許多物理學家不僅將全部精力投入科學事業,而且還付出了情感上的代價。有許多物理學家因為事業的原因而墜入愛河卻從未結婚。此外,還有大量這樣的物理學家,如哥白尼、伽利略、牛頓、笛卡爾等。
  • 教育|著名天體物理學家:你其實可以「既做專才、又做通才」
    他總結出,神童並非後天創造力的先決條件,非同尋常的強烈的好奇心才似乎是前提。在此方面,他註明「實際上,每一位在一個領域做出了新貢獻的受訪者都記得自己對生命的秘密那種敬畏的感覺,也有很多故事來告訴你他們是如何去探尋這些秘密的。」你仔細想想,好奇心可能是創造力的必要條件(即使不充分),這一事實並不令人吃驚。畢竟,創造性行為通常是從一個領域獲得靈感,將其運用到另一個領域。
  • 能讓你永遠保持好奇心的七種方法
    好奇心是人類進步的源泉保持強烈好奇心的人會越來越有價值,而失去好奇心會讓你的生活失去色彩,毫無趣味和快樂可言。認知需求低的人更有可能會依靠他人來解釋問題,或者退而尋求認知捷徑,比如別人說什麼就信什麼。如果你有著很高的認知需求,那麼你很可能會積極地想獲得經驗和信息,以幫助你思考並提出一些假設和謎題。你會一刻不停地想要探索,想要獲得新知識。
  • 盤點歷史地位前十的物理學家,學神中的學神!
    第八名:狄拉克保羅·狄拉克,OM,FRS(Paul Adrien Maurice Dirac,1902年8月8日-1984年10月20日),英國理論物理學家,量子力學的奠基者之一,並對量子電動力學早期的發展作出重要貢獻。曾經主持劍橋大學的盧卡斯數學教授席位,並在佛羅裡達州立大學度過他人生的最後十四個年頭。
  • 150年後,物理學家終於解決了這個沙雕問題
    ,這種看上去有些「沙雕」的問題,實際上卻是物理學家150年來都未能解決的難題。近日,曾以看上去有些「沙雕」的方式獲得諾貝爾獎的物理學家,在《自然》雜誌上發表了一篇論文,以看上去不那麼「沙雕」的方式,終於回答了這個「沙雕」問題。在沙灘上建造沙雕,想想就讓人感到歡樂享受。不過,對於沙雕能立起來的科學原理,物理學家始終無法明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