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物理學家需要保持長期的對大自然的好奇心:
比如,大米是怎麼來的?稻穀生長的全過程?蠶的生長的全過程?塔吊是怎樣安裝上去的?等等對身邊事物的好奇心。人腦只有這樣長期對大自然好奇心的積澱,才有可能產生理論物理靈感的突破。
而我們一般研究物理可能會說,這個稻穀長不長與我物理何幹?是,看上去無幹,其實它是你好奇心的積累,探索思維習慣的積累。倘若無這種探索思維習慣積累,那你物理靈感怎麼會到來呢?
這種好奇心是廣泛的,比如:住在農村對大城市的好奇心,住在大城市對農村的好奇心,住在平原對高山流水江河湖泊大海的好奇心,對別的職業的好奇心。
也就是說,當你對這個世界足夠實踐了解之後,你就可能對這個世界全盤推演找出一些深層道理或規律。
一個天才物理學家,他就是從小好奇心的長期積累與習慣,積累了50年,有一天靈感突然象泉水一樣冒出來,就是這樣。
好奇心思維習慣的積累,比如:小時候做作業,先做作業後對答案,而不是先看答案後做作業。先看漫畫猜它的意思,後對答案即看漫畫標題。
理論物理是一個漫無方案探索的工程:
面對宇宙大海,此規律怎麼找?象大海撈針一般,多少青年才俊望洋興嘆,只能等待著一種巧合,這種巧合就是此智力系統行走路線與破解規律的行走路線剛好吻合。
一個智力系統要全面了解這個世界,一定要有對這個世界實踐的全面經歷,只有實踐經歷才真實可靠才印象深刻,那全面經歷呢?個人精力有限,你怎麼全面經歷?是啊,那只能對這個世界認識進行歸類或分類,對同一類認識在實踐經歷上點到為止,比如,你要了解城市,你深處幾個城市即可。對高山風景的了解,你精力有限,只要抽取幾處高山風景實踐了解即可。也就是說,個人精力有限,對同類的人和事物抽樣了解點到為止,權且當作對這個世界的全面經歷與實踐。即酸甜苦辣鹹皆嘗過,實踐過,點到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