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科學界奧斯卡」上,科學家們希望你和他們一樣保持好奇心 |...

2021-01-09 極客公園

「仰望星空,而不要低頭看腳下,試著給你看到的東西賦予意義,思考是什麼讓宇宙生存。保持一顆好奇心。」(Look up at the stars and not down at your feet. Try to make sense of what you see,and wonder about what makes the universe. Be curious.)

熒幕上開始播放一段緬懷史蒂芬·霍金的視頻,一年一度的「科學突破獎」(breakthrough prizes)於當地時間 11 月 4 日在加州 NASA 艾姆斯研究中心準時拉開序幕。這項在 2012 年由俄羅斯億萬富翁尤裡·米爾納夫婦設立,谷歌聯合創始人謝爾蓋·布林、Facebook 聯合創始人馬克·扎克伯格夫婦、馬化騰、以及基因技術公司 23andMe 聯合創始人安妮·沃西基等人共同贊助的突破獎,到今年已經走過了七個年頭。突破獎每年將獎勵來自生命科學(Life Sciences)、基礎物理(Fundamental Physics)、數學(Mathematics)領域的貢獻最為卓著的頂級科學家。

與傳統嚴肅的學術頒獎典禮不同的是,除了科學家們以外,現場還有許多時尚、娛樂以及企業界的明星名流,比如今年的頒獎典禮上就有傳奇歌手萊昂納爾·裡奇和中國流行歌手鄧紫棋的表演。這些背負著巨大流量的明星名流們為科學家們頒獎、表演或者單純地紅毯站臺,因為這些,突破獎也常被稱作「科學界的奧斯卡」。


科學界的奧斯卡

頒獎典禮後,獎項的發起者尤裡·米爾納在接受採訪時坦然表示,設立突破獎的首要目標就是通過社交媒體的力量,讓公眾認可和接受科學家所做出的成績。

「I want to make scientists celebrities.」,尤裡·米爾納認為科學家應該像運動員、表演藝術家一樣擁有知名度。此外,通過突破獎激發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將科學研究作為一生追求的事業,是尤裡·米爾納的第二個願望。

向來慷慨的突破獎,今年共揭曉了七個價值 300 萬美元的獎項,包括四個生命科學獎,兩個基礎物理學獎(包括一個特別增設的基礎物理獎),一個數學獎;六個價值 100 萬美元的新視野獎(三個物理新視野獎、數學新視野獎)以表彰有潛力的青年研究人員;以及第四屆青少年突破獎,獎金總額高達 2200 萬美元。

在整場頒獎典禮中,觀眾席曾兩次集體起立鼓掌祝賀。其中一次,是患有經退行性疾病脊髓性肌萎縮的小女孩 Emma Larson 出現在現場的時候,Emma Larson 在 13 個月大就被診斷患有 SAM-I 型(脊髓性肌萎縮症),在兩歲的時候接受弗蘭克·貝內特 (Frank Bennett) 和阿德裡安·克雷納 (Adrian Krainer) 的試驗治療。2016 年,第一種治療 SMA 反義核苷酸治療藥物 Nusinersen 獲得 FDA 批准,在 Nusinersen 治療下,患病嬰兒不僅壽命延長而且生存狀況也有改善。


「感謝你們,多年以來持續的努力,感謝你們,為研究藥物不眠不休,感謝你們,為了挽救我們的女兒,無暇陪伴自己的家人。因為有科學,就有希望。」,在 Emma Larson 母親表達了感謝之後,兩位科學家在注目之中走上了頒獎舞臺。

藥理學家弗蘭克·貝內特和生物化學家阿德裡安·克雷納是生命科學獎的獲得者之一,分別來自伊奧尼斯製藥公司和冷泉港實驗室,他們為患有神經退行性疾病脊髓性肌萎縮症(SMA)的兒童研發了一種有效的反義寡核苷酸療法。

SMA 是一種罕見的疾病,也導致嬰兒死亡的主要遺傳原因,許多患有 SMA 的孩子在兩歲之前就去世了。弗蘭克·貝內特和阿德裡安·克雷納從 2004 年聯手研究 SMA,合作至今。他們在發現反義技術和 RNA 剪接的自然過程的基礎上,生產出第一種治療 SMA 反義核苷酸治療藥物—Nusinersen,並且於 2016 年獲得 FDA 批准,是目前正在開發的家族性自主神經功能障礙(FD),膠質母細胞瘤和肝癌的首批新型反義療法之一。這項工作也為使用基因沉默新療法治療亨廷頓氏症、肌萎縮側索硬化症、脊髓小腦性共濟失調、帕金森病和阿爾茨海默病創造了可能。


保持好奇心

頒獎典禮的另一次高潮是扎克伯格妻子 Priscilla Chan 和奧斯卡影后朱麗安·摩爾宣布特別基礎物理獎頒給「脈衝星之母」約瑟琳·貝爾·伯奈兒(Jocelyn Bell Burnell)的那一刻。

50 年前,貝爾還是劍橋大學的研究生,她通過與論文導師安東尼·休伊什(Antony Hewish)共同改造的射電望遠鏡觀察到了一種會發出周期性電波的星體,這種旋轉的中子星後來被命名為脈衝星。安東尼·休伊什和馬丁·萊爾憑此獲得了 1974 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約瑟琳·貝爾·伯奈兒卻「落榜」。

44 年後,突破獎授予了這位英國天體物理學家應有的榮譽,並稱約瑟琳·貝爾·伯奈兒「為脈衝星的發現做出了核心貢獻,畢生都在引領科學事業的發展。」頒獎典禮上,貝爾表示考慮將獎金捐出,設立獎學金,支持那些對科學感興趣的婦女和少數群體。

並非每年都有的「特別獎」分量非比尋常,從突破獎設立的七年以來一共評選過四次特別獎。曾經獲此殊榮的還包括發現希格斯玻色子的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的七名科學家、探測引力波的 LIGO 項目團隊和史蒂芬·霍金。尤裡·米爾納也談到,約瑟琳·貝爾·伯奈兒能夠獲獎是讓他感到最為興奮和安慰的。

提到史蒂芬·霍金,突破獎增設了特別環節,史蒂芬·霍金的女兒史蒂芬·露西,史蒂芬·霍金的老朋友尤裡·米爾納,與曾在《萬物理論》中飾演霍金的埃迪·雷德梅尼一起致敬在今年三月份隕落的科學巨星。尤裡·米爾納說,「我第一次見到霍金是在 1987 年的物理學會議上,我永遠忘不了那天他留給我的印象。一字一句雖然從翻譯機傳來,但是他的人格,他的勇氣,他的好奇心,他的坦誠卻清晰和有力。」

2014 年,霍金曾與尤裡·米爾納啟動了「突破攝星(Breakthrough Starshot)」計劃,並投入 1 億美元尋找宇宙中的其他生命。尤裡·米爾納決定要這份「好奇心」延續下去,並透露給彭博社,再過七年希望能夠解答在恆星之間移動並尋找外星生命是否可行的難題。

說到好奇心,生命科學獎的另一位獲獎者——華裔科學家陳志堅,出生在中國福建省的一個偏遠的山村,在年幼時就對自然表現出一種與生俱來的好奇心,陳志堅回憶起他的兒時說道,「我出生在中國的一個偏遠山村,不知道任何關於科學和科技的事情。當我 12 歲的時候,我聽過一句很流行的話,『學好數理化,走遍全天下。』你知道那對於一個小山村的孩子來說,這句話多麼有吸引力。」

正如主持人皮爾斯·布魯斯南在頒獎開場時所說的一句話,「不是每個人都能夠成為史蒂芬·霍金,但是保持好奇心是我們每個人都能做到的。」這也恰好印證了陳志堅高舉獎盃在頒獎典禮上對所有年輕人說,「如果我能做到,你也能。」


2019 突破獎獲獎名單如下:

生命科學獎:Frank Bennet 和 Adrian Krainer;Angelika Amon;莊小威;陳志堅

基礎物理學獎:Charles Kane 和 Eugene Mele

數學獎:Vincent Lafforgue

特別獎——基礎物理學獎:Jocelyn Bell Burnell

物理新視野獎:Brian Metzger;Rana Adhikari,Lisa Barsotti 和 Matthew Evans;Daniel Harlow,Daniel L. Jafferis 和 Aron Wall

數學新視野獎:許晨陽;Karim Adiprasito 和 June Huh;Kaisa Matomäki 和 Maksym Radziwill

第四屆青少年突破獎:Samay Godika


參考:

WINNERS OF THE 2019 BREAKTHROUGH PRIZE IN LIFE SCIENCES, FUNDAMENTAL PHYSICS AND MATHEMATICS ANNOUNCED

頭圖:2019 Breakthrough Prize Ceremony

責任編輯:宋德勝

相關焦點

  • 陳衝:永遠保持對表演的好奇心
    「一個人是需要出去鍛鍊的,畢竟演員是需要反覆磨鍊的職業。表演的功夫是在與其他演員交流的過程中提升的,還是要不斷地操練,在現場的每一分鐘,其實都可以是學習的機會。」活到老,學到老。這句話用來做陳衝表演生涯的註腳是合適的。即使工作很多年後,陳衝依然保持著對表演的那份好奇心,她一直在表演中不斷探索、學習著新的東西。
  • 你一定不知道,這些關於奧斯卡的「黑歷史」
    不過當大家都在狂刷奧斯卡片單的時候,魚叔偏偏想來聊聊「奧斯卡的黑歷史」。這位被譽為「世界上最偉大的演員」,卻從未獲過正經的奧斯卡獎。在89屆奧斯卡歷史中,迄今為止只出現過4位「黑人影帝」。第一個是1963年西德尼·波蒂埃憑藉《原野百合花》得獎,而之後整整四十年,他都保持著「唯一的黑人影帝」稱號。
  • 諾貝爾獎獲得者呂克·蒙塔尼耶:「新冠病毒是人工合成的」
    蒙塔尼耶出生於1932年,今年已經88歲了,又得過科學家的最高榮譽諾貝爾獎,按理說在病毒學上乃是前輩高人,何以在冠狀病毒上的發言會被科學界普遍排斥?霍德科魯普只是一個80後的女科學家,都能直接批評蒙塔尼耶「誤人子弟」,可見如今的科學界對他蒙塔尼耶有多不以為然。為什麼呢?
  • 這款「拈花惹草」的小程序,幫你找回遺失的好奇心 | MINA 獎 #14
    這是一種「知識分工」的必然結果呢,還是一種「成年人式的冷漠」?或許,你還想找回孩童般的好奇心,像個博物學家一樣洞悉萬物。本期知曉程序 · MINA 獎得主「形色識花」小程序,就能讓你變身植物專家,一秒喚出身邊花花草草的名字。
  • 人類與生俱來的好奇心 珍視科學家的好奇心
    每一次「問」,背後都有一份人類與生俱來的好奇心。而這種本能,在科學家身上表現得更加突出。習近平總書記在科學家座談會上強調,科學研究特別是基礎研究的出發點往往是科學家探究自然奧秘的好奇心。從實踐看,凡是取得突出成就的科學家都是憑藉執著的好奇心、事業心,終身探索成就事業的。
  • 菠蘿科學獎|英國網紅教授寄語中國青少年:保持好奇心和質疑態度
    被稱為中國版的「搞笑版諾貝爾獎」的菠蘿科技獎如往常一樣,因為各種稀奇而有趣的科學研究,吸引了全球的目光。其中,以通過網絡直播進行化學實驗科普,並且以化學科普專家的身份走紅於網絡的英國網紅教授—北京化工大學特聘教授、英國皇家化學會北京分會主席戴偉就出席了現場,親自頒發了數學獎。
  • 研究袋熊方形便便的科學家:好奇心持續旺盛指南
    然而,隨著學校課業的加重,師生家長們都在忙著追趕課程進度。在應試教育的指揮棒下,孩子們在成長中逐漸失去了對科學的興趣。如何持續保持對科學的好奇心和對生活不斷探索的精神?在本期的【作者信箱】欄目中,我們將與大家分享搞笑諾貝爾獎得主、仿生學教授胡立德的獨門秘籍。
  • ...上的中國科學家丨這本雜誌承載著那個時代科學家們的共同理想!
    早就在清華大學開設國防化學課程、吸引大批青年學子的著名化學家曾昭掄教授憤然寫到:「在這種非常時期,科學家除了要做好本職工作、積極培養科學界的新生力量,必要的時候,也應當投筆從戎和普通人一樣上戰場。」但是,把寶貴的科學人才白白浪費在前線,並不能真正發揮科學家的作用。當時有人認為,科學家群體應當保持自身的獨立地位,同時又適應時代需求、發揚國防科學研究,並通過科學成績獲得國際社會的關注。
  • 珍視科學家的好奇心(創新談)
    每一次「問」,背後都有一份人類與生俱來的好奇心。而這種本能,在科學家身上表現得更加突出。習近平總書記在科學家座談會上強調,科學研究特別是基礎研究的出發點往往是科學家探究自然奧秘的好奇心。從實踐看,凡是取得突出成就的科學家都是憑藉執著的好奇心、事業心,終身探索成就事業的。
  • 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展現最與眾不同的好奇心和求知慾 小科學家...
    他們帶著各自的好奇,從來自全國17個省、直轄市和自治區,匯聚在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這些年齡集中在15-18歲青少年,有在國內外頂級期刊中已發表文章,有獲得國際奧賽金牌,還有在各項國際知名賽事中取得優異成績的小學霸。這次有機會與「世界級學霸」面對面,孩子們拿出了「英才少年」最與眾不同的好奇心和求知慾。
  • 「暗物質」只是一種假說,或許它不存在
    網絡上一直流傳著一句經典的用語:「不要迷戀哥,哥只是個傳說,哥早已不在江湖,江湖上卻流傳著哥的傳說」。在科學界也有一種「傳說中的物質」,人類除了知道它的存在以外,卻對它一無所知,沒有人見過它,沒有人找到過它,這種物質看不見、摸不著,但它必須存在。
  • 海王星天空會下「鑽石雨」科學家找到原理
    鑽石是純碳在高壓環境下形成的,生成條件嚴苛,所以在地球上很罕見,然而在遙遠的天王星與海王星,卻會出現「鑽石雨」,只可惜我們永遠也取得不了。科學家最近以實驗的方式研究出鑽石雨的成因和原理。有一個謎題特別迷人,就是「鑽石雨之謎」,這些鑽石的原料顯然是行星裡龐大的甲烷分子,甲烷是碳原子和氫原子合成的。但是科學家不理解,行星的化學反應是如何導致甲烷的碳與氫如何分離,各個碳原子又如何被黏在一起形成了鑽石晶體。
  • 關心鼻涕、蚊子和啄木鳥,他點燃了400萬人的好奇心
    小學三四年級的時候,有一天下大暴雨,所有人都待在家裡,只有老原兒爸爸帶著他和院子裡的小夥伴跑去公園裡玩。「不打傘,光著膀子,在草地裡打滾,在噴泉裡遊泳,玩兒一天才回來。」有人問:「你就不怕孩子們感冒?」很久之後老原兒聽爸爸說:「即便什麼都沒有,也希望你們能和家人、朋友一起,感到這種最深摯的快樂。」
  • 保護孩子的好奇心,家長可以用「狼性法則」,給他們增加「狼性」
    良好的溝通能力一定程度上是孩子抓住機遇的敲門磚,與其費盡心思提高孩子的溝通能力,不如一開始就保護好孩子的好奇心。最後,利於孩子養成獨立思考的能力。好奇心的力量,大到可以讓科學家瓦特好奇於水沸騰以後不停在動的水壺蓋子,繼而經過獨立思考和大量的實驗後發明了蒸汽機,直接觸發世界第一次工業革命。
  • 有店丨隱匿於市,被探索的「時尚好奇心」從未停歇
    — Yves Saint Laurent_______古人云:「小隱隱於野,大隱隱於市。」身在何處不重要,重要的是心之所在是否自成一派。本期要向大家推薦的買手店OWLBOU隱匿在上海弄堂裡,主理人JAMMY ZHOU畢業於義大利米蘭馬蘭歐尼時裝學院,主修奢侈品品牌管理。
  • 殺馬特我愛你:被社會剿殺和拋下的「他們」也是「我們」
    他們孤身闖入社會,在流水線上如同機器般運轉,生活無聊,孤獨,壓抑而又缺乏關愛,更感覺不到未來的希望和存在的意義。於是,他們試圖在生活中找點樂趣。頭髮就是一種有趣的東西,也是他們玩得起的娛樂,像是車啊房啊等都太遙遠了,更是他們所追求不了的存在。為什麼成為殺馬特?
  • 顏寧和她背後的「女博士」們
    而女博士群體的崛起不是要以鬥爭的姿態,和男性一爭高低,她們只是為了更好地做自己,做女人。顏寧終於火了,在過去的半個月裡。顏寧上了幾次熱搜,她的名字成了自媒體們新一輪的狂歡。而與「顏寧」兩個字擺在一起的詞,往往還有「女博士」「女科學家」。
  • 保持好奇心的重要性!
    一個是年齡上的差距,一個是心態上的差距,然後就變成了行為上的不同。而這種現象歸根結底可以把它總結為好奇心。 小朋友為什麼對什麼都充滿了好奇,因為他不懂,他對這個世界還不了解,所以他對所有的事情都充滿了好奇,好奇會讓他們去思考,去行動。有行動就會有結果,會有創造,所以也正因為如此,我們還說,要保持初心。
  • 「穩恆態宇宙」的物質可以不斷地被創造出來,它們是如何產生的?
    許多人抱有成見地認為他們為了得到想要的結果而構建理論模型,這就好比我們上學的時候,先知道題目的答案,然後再拼湊一個計算過程,使得計算過程只是和答案看起來好像一樣而已。此外,伽莫夫團隊的「熱大爆炸模型」理論不能解釋比氦等更重的元素起源問題。
  • 【創業雞湯】【奧斯卡2020】《她們》的動人金句,「我們有權利決定自己所愛」
    標題:【奧斯卡2020】《她們》的動人金句,「我們有權利決定自己所愛」      獲得奧斯卡6項提名的《她們》改編自經典名著《小婦人》,是露易莎梅奧爾科特的半自傳小說作品,出版後150年間不僅被翻譯近50個語言,最新電影版由奧斯卡最佳導演提名的才女葛莉塔潔薇,再度重拾導演與編劇重責大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