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視科學家的好奇心(創新談)

2020-12-18 人民網

如果說科學真理是大海的彼岸,那好奇心一定是黑暗中閃爍的燈塔,幫助科學家燃起永不放棄、堅持到底的信念

前不久,我國「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完成了飛行途中的深空機動,各系統狀態良好,向目標繼續行進。「天問」之名,正取自古代詩人屈原的長詩《天問》,「日月安屬?列星安陳?」這個飽含深意的命名,其實是對中國人數千年來叩問蒼穹、孜孜以求、勇於探索的最佳紀念。

每一次「問」,背後都有一份人類與生俱來的好奇心。而這種本能,在科學家身上表現得更加突出。

習近平總書記在科學家座談會上強調,科學研究特別是基礎研究的出發點往往是科學家探究自然奧秘的好奇心。從實踐看,凡是取得突出成就的科學家都是憑藉執著的好奇心、事業心,終身探索成就事業的。

從航天發射到深海科考,從人工智慧到生物技術,無論是基礎科研還是技術開發,科學研究每邁出一步,都能挖掘出許多創新和好奇心的故事。我國著名數學家吳文俊總對新鮮事物抱有一份好奇心,年近60歲還決定從頭學習計算機語言;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就是因為小時候看見了夜空中的中國首顆人造地球衛星,從此點燃了自己的科學夢想……縱觀世界科學發展史,力學定律、青黴素的發現等眾多科學研究,一開始都是緣於科學家的好奇心。

對一位科學家來說,好奇心是如此重要,是科學研究的驅動力。創新的秘訣之一是先人一步,好奇心幫助科學家刨根問底、永不停留。假如別人已經踏出了一條上山的道路,科學家被好奇心驅使著,總想試試更快更好的道路,想去更多的山頭看看風景。

勝利的果實往往浸透了汗水。再有意義的工作,一旦陷入重複和頻繁的失敗,就容易讓人焦躁而倦怠。唯有好奇心做伴,中途戰勝自我產生的滿足感或挫折感,才能夠抵禦漫漫旅途中的疲憊和單調。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張建林曾說:「未知的東西能吸引人,讓你吃那麼多苦、受那麼多累,然後還有興趣一直做。」如果說科學真理是大海的彼岸,那好奇心一定是黑暗中閃爍的燈塔,幫助科學家燃起永不放棄、堅持到底的信念。

從本質上看,由好奇心驅動的科學研究是為了探究真相。一旦科學家把這個目標放在首位,追求物質回報自然就放在了次要位置。首位獲得「促進歐洲天體物理學及宇宙學獎」的中國科學家彭影傑曾說,做科研不是為了得獎或商業化,而是為滿足自己的好奇心。

況且,好奇心越強的科學家,在面對異議時經常表現出更大的包容性,在面對權威時能夠大膽質疑。一個對未知饒有興趣的科學家,常常樂於在和他人的交叉討論、協作共享中,互相激發科學靈感。

願科學家這份好奇心得到充分的珍視,少一點急於求成,多一分鼓勵寬容,讓好奇心牽引著他們跋山涉水,抵達科學真理的彼岸。

《 人民日報 》( 2020年10月12日 19 版)

相關焦點

  • 人類與生俱來的好奇心 珍視科學家的好奇心
    每一次「問」,背後都有一份人類與生俱來的好奇心。而這種本能,在科學家身上表現得更加突出。習近平總書記在科學家座談會上強調,科學研究特別是基礎研究的出發點往往是科學家探究自然奧秘的好奇心。從實踐看,凡是取得突出成就的科學家都是憑藉執著的好奇心、事業心,終身探索成就事業的。
  • 李開復:孩子可以挑戰父母,珍視好奇心、批判思維和創造力
    」在李開復博士的新書《給青少年的十二封信》中,他也提到,要珍視孩子的好奇心、批判式思維和創造力,這也是未來在人工智慧時代生存的核心能力。這份《領航者》錄製於年前的訪談,談論的還有創業、創新、商業、科學等話題。本文是部分精彩內容節選,完整版歡迎觀看下方視頻。
  • ...總書記頻頻提及的這個詞——培養未來科學家,從守護好奇心開始
    「科學研究特別是基礎研究的出發點往往是科學家探究自然奧秘的好奇心」「凡是取得突出成就的科學家都是憑藉執著的好奇心、事業心,終身探索成就事業的」「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對科學興趣的引導和培養要從娃娃抓起」……在科學家座談會上,「好奇心」這個詞被習近平總書記頻頻提及,連日來在我省科技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中引發強烈共鳴。
  • 「別人家孩子」15歲便成科學家,別人家孩子這方面很優秀
    如果問大家「15歲時你在幹什麼」,我想大部分人都還坐在校園裡乖乖讀書,暢想著以後可以成名一個科學家、醫生、老師、演員……吧。如果我說有個女孩15歲便成為了科學家,而大部分網友卻連她研究的課題名字都看不懂時,你是不是很驚訝呢!她就是來自上海的高一女生談方琳。
  • 好奇心造就科學家,新東方小學科學體系發布會開啟
    杭州網訊牛頓被蘋果砸中,思考蘋果為什麼會掉落在地上,發現了萬有引力;瓦特對燒水壺上的蒸汽產生好奇心,改良了蒸汽機;萊特兄弟對鳥兒飛翔好奇,發明了飛機……幾乎每一個科學家的經歷都在告訴我們,他們成功的第一步,都是來自好奇心的指引。
  • 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展現最與眾不同的好奇心和求知慾 小科學家...
    這幾天,在與其他「小科學家」深入交流中,他又受到了新啟發:這種塗料是不是可以和水凝膠相結合,發明出一種新的物質材料呢? 來自清華大學「姚班」的大一女生嚴彬瑋,同樣揣一顆滿滿的好奇心。在剛剛結束的2020年世界數學奧林匹克數學競賽中,她作為中國隊的一員載譽歸來。
  • 都有為院士:科學誕生於人類對大自然的好奇心
    在中國磁學研究領域有這樣一位科學家,他專注磁學研究幾十載,為學界帶來一系列具有開創意義的研究成果。他是我國最早從事納米材料磁性研究的科學家,更是一位熱衷科普、注重培養青年一代的教師。他就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大學物理系教授都有為。都有為的磁學研究是從一間30平米的地下室開始的。
  • 以好奇心助力基礎研究
    這種為學子寄送「宇宙聲音」的方式,點燃了他們探索科學奧秘的好奇心。  為什麼要重視好奇心?因為好奇心是科學精神的體現,不僅可以讓一個人從科學研究中收穫樂趣,還可以成為推開真理之門的助推器。習近平總書記不久前主持召開科學家座談會時指出:「科學研究特別是基礎研究的出發點往往是科學家探究自然奧秘的好奇心。」
  • 點亮孩子的好奇心
    進一步加強青少年科普教育,激發青少年科學興趣,培養一批科技後備人才,為提升公民科學素養、增強國家科技競爭力打下堅實基礎習近平總書記在科學家座談會上指出:「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對科學興趣的引導和培養要從娃娃抓起,使他們更多了解科學知識,掌握科學方法,形成一大批具備科學家潛質的青少年群體
  • 以好奇心助力基礎研究(人民論壇)
    這種為學子寄送「宇宙聲音」的方式,點燃了他們探索科學奧秘的好奇心。為什麼要重視好奇心?因為好奇心是科學精神的體現,不僅可以讓一個人從科學研究中收穫樂趣,還可以成為推開真理之門的助推器。習近平總書記不久前主持召開科學家座談會時指出:「科學研究特別是基礎研究的出發點往往是科學家探究自然奧秘的好奇心。」
  • 人民日報人民論壇:以好奇心助力基礎研究
    這種為學子寄送「宇宙聲音」的方式,點燃了他們探索科學奧秘的好奇心。   為什麼要重視好奇心?因為好奇心是科學精神的體現,不僅可以讓一個人從科學研究中收穫樂趣,還可以成為推開真理之門的助推器。習近平總書記不久前主持召開科學家座談會時指出:「科學研究特別是基礎研究的出發點往往是科學家探究自然奧秘的好奇心。」
  • 研究袋熊方形便便的科學家:好奇心持續旺盛指南
    如何持續保持對科學的好奇心和對生活不斷探索的精神?在本期的【作者信箱】欄目中,我們將與大家分享搞笑諾貝爾獎得主、仿生學教授胡立德的獨門秘籍。作為兩個孩子的父親和「好玩」科學的代言人,胡立德教授既要在家庭中引導孩子對科學的興趣,又要在工作中保持自己對科研的好奇心,他是如何做到的呢?
  •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引力波之父:好奇心是創新的源泉
    2020年12月25日,京領榜單發布會暨諾獎創新論壇發布了《2020中國國際學校競爭力排行榜》《2020中國國際化學校品牌價值百強榜》《2020中國國際學校創新競爭力百強榜》並且共邀請了五位主旨演講嘉賓: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哈佛大學校級教授馬斯金教授;北京一零一中(教育集團)校長、國家督學陸雲泉;劍橋大學終身正教授
  • ...的「科學界奧斯卡」上,科學家們希望你和他們一樣保持好奇心 |...
    突破獎每年將獎勵來自生命科學(Life Sciences)、基礎物理(Fundamental Physics)、數學(Mathematics)領域的貢獻最為卓著的頂級科學家。與傳統嚴肅的學術頒獎典禮不同的是,除了科學家們以外,現場還有許多時尚、娛樂以及企業界的明星名流,比如今年的頒獎典禮上就有傳奇歌手萊昂納爾·裡奇和中國流行歌手鄧紫棋的表演。
  • 科學家逐層「解剖」,滿足你的好奇心
    不過,目前科學家雖然沒能將太陽研究透徹,但是至少已經知道了太陽內部的大致構成,下面就來看看科學家對太陽的逐層「解剖」圖,滿足一下你的好奇心吧。一、太陽核心經過近百年對宇宙的研究,科學家們發現宇宙中幾乎所有的天體都有自己的「核心」,那裡物質結構非常緊密,一般來說環境極為惡劣。而太陽的核心也是如此。
  • 外灘教育論壇科創專場上,汪品先院士寄語青少年:沒了好奇心也就沒...
    圖說:外灘教育論壇科創專場現場 新民晚報記者 孫中欽 攝(下同)做一名科學家,需要什麼樣的潛質?怎樣讓青少年時代的好奇心保持得更長久些?中小學生參加科學探究的真正目的又是什麼?圖說:汪品先院士在演講好奇心是創新前提隨著年級的增高,參加科技探究的興趣卻在減弱,這引起了大院士的蹙眉。汪品先說:「同學們如果真的想做科學研究,就必須永遠葆有一顆好奇心。科學具有兩重性,作為生產力,科學是有用的;作為文化,科學是有趣的。
  • 新時代需要什麼樣的科學家精神?
    中國科學院院士、青藏高原研究所名譽所長姚檀棟認為,科學家精神應該包含幾個層面。一是好奇心和科學的質疑。好奇心能驅動科學家不斷地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而通過真正科學層面的質疑,才能有學科體系的建立。「十九屆五中全會把科技創新提到了國家創新的最重要、最核心的地位,這種情況下,科學誠信就要在科學本質和科學道德的層面再提升,那就是家國情懷。科學是沒有國界的,但是科學的服務是有對象的。」姚檀棟說。袁亞湘薪火傳承
  • 弘揚科學家精神:砥礪初心 共築使命
    弘揚科學家精神2019年5月,黨中央專門出臺了《關於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的意見》,明確提出了科學家精神的內涵: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愛國精神;勇攀高峰、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追求真理、嚴謹治學的求實精神;淡泊名利、潛心研究的奉獻精神;集智攻關、團結協作的協同精神;甘為人梯、獎掖後學的育人精神。
  • 諾獎得主寄語中國孩子「永遠保持一顆好奇心」
    他們結合自己的學習工作經歷,勉勵中國孩子「要找到自己喜歡的興趣點」「永遠保持一顆勇於探索未知事物的好奇心」。  在活動現場,庫爾特·維特裡希觀看了來自學校獅子舞、花樣跳繩、空竹、古箏等社團學生們的綜合課程展示。他還興致勃勃地拿起毛筆學習書法,並為在校師生題寫寄語,按下手模。他在寄語中寫道:Work hard,Play a lot,Have fun(努力學習,玩得更好,生活開心)。
  • 守護好奇心,點燃科學夢 SEK2020第二屆中國兒童科學教育高峰論壇於...
    ,他認為「科普和科學研究是推動科學進步的雙翼,兒童的科學教育特別是科學思想、科學精神的培育決定著祖國科學事業的未來」,汪院士從科學家的視角分享了兒童科學教育經驗及其特有的科學家精神。而來自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研究員、「科普中國」形象大使,被譽為「北鬥女神」的徐穎老師則進一步分享了她對兒童科普教育的想法:孩子們大部分的興趣是天生的,我們要做的是給孩子們更多的選擇,而不是去推動孩子對這件東西感興趣,在過程中允許孩子多問為什麼,引導他們科學的邏輯思維,感受科學的魅力,讓有興趣、有理想、有擔當的孩子們具有能夠成長為科學家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