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有為院士:科學誕生於人類對大自然的好奇心

2020-12-18 教育信息速報

從指南針的發明,到磁性存儲設備的應用,再到核磁共振等醫療設備的研發,磁學應用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人們的生產生活。

在中國磁學研究領域有這樣一位科學家,他專注磁學研究幾十載,為學界帶來一系列具有開創意義的研究成果。他是我國最早從事納米材料磁性研究的科學家,更是一位熱衷科普、注重培養青年一代的教師。他就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大學物理系教授都有為。

都有為的磁學研究是從一間30平米的地下室開始的。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實驗室的設備都是七拼八湊的,在這樣的艱苦條件下,依靠這些湊出來的「土」設備,都有為的實驗室陸續研製出磁記錄介質、永磁磁粉等各種樣品。

都有為回顧自己六十多年的科研歷程,好奇心是他科研創新過程中最原始的動力,「科學本身誕生於人類對大自然的好奇心。所以整個科學的發展,原始的推動力是好奇心。你要有好奇心,覺得它很有用,才會有興趣鑽進去研究。」

在科研之路上,除了好奇心,培養科研人才還應從思想品德上抓起。「人才,一個是人,一個是才。人先要有高尚品德、有社會責任感、有社會擔當。所以人才首先看品德,再看學識。」都有為講道。

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都有為院士作為科普事業的熱心參與者,在繁忙的科研和教學工作之餘,每年都會抽時間參與科普活動,向社會公眾科普傳播磁學知識,傳遞科學創新、科研報國的正能量。

如今,都有為院士依然活躍在科研和科普的第一線。他認為,科普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以通俗的語言使對方聽懂,這就是科普。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技前沿大師談」原創,轉載時務請註明出處。

【來源:新華社】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宇宙的存在有何意義?生命意義何在?宇宙誕生是為等待人類出現?
    不過作為一個科學領域的科普作者,我是不太願意寫這類哲學思考的。其實這個問題是很多科學愛好者都喜歡發問的,我在科學群裡經常看到有人會問類似於「宇宙的意義是什麼?」「生命的意義是什麼?」這樣的問題,對於這樣的問題我其實不太喜歡回答,因為我覺得「意義」是來自於「智慧者」的定義,只有有智慧的才能定義「意義」,沒有智慧,就沒有意義。
  • 外灘教育論壇科創專場上,汪品先院士寄語青少年:沒了好奇心也就沒...
    與大院士對話的是五愛高級中學高三學生高建瓴和格致中學高一學生劉文舟,他倆還有一個共同的身份——上海青少年科學研究院小研究員,人稱「小院士」。「海底還有沒有孕育出新的生命、衍生出新的物種的可能呢?」「是什麼在支撐著您那麼大歲數了仍在科學研究的道路上拼搏?」……其實,「小院士」向大院士提出的每一個問題都是發自內心的。
  • 失去好奇心,對個人、科學、乃至整個世界會有多大的影響?
    好奇心的重要性好奇心這個東西,看似無用,但實際上它是我們生活中的一劑活力針,它能不斷地激發我們自身的求知慾,讓整個人變得十分有活力。天才愛因斯坦就曾說過:我並沒有什麼特殊的才能,只是有強烈的好奇心而已。
  • 人類與生俱來的好奇心 珍視科學家的好奇心
    每一次「問」,背後都有一份人類與生俱來的好奇心。而這種本能,在科學家身上表現得更加突出。習近平總書記在科學家座談會上強調,科學研究特別是基礎研究的出發點往往是科學家探究自然奧秘的好奇心。從實踐看,凡是取得突出成就的科學家都是憑藉執著的好奇心、事業心,終身探索成就事業的。
  • 好奇心激發的人類發展簡史
    好奇心激發人類走出非洲探索新世界人類生活藝術發展的歷史就是好奇心激發的歷史。從屈原的《天問》,到蘇東坡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再到霍金的《時間簡史》。好奇心讓生活更有詩意人類探索宇宙人生的歷史就是好奇心激發的歷史。從託勒密的地心說到哥白尼的日心說,從牛頓的萬有引力到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再到希格斯場理論。
  • 這是大科學!聽丁一匯院士給你講二十四節氣的當代意義
    我們很熟悉二十四節氣,你知道它背後有哪些科學價值嗎?經濟日報記者近日專訪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氣象局氣候變化特別顧問丁一匯,聽他闡釋二十四節氣的當代意義。大思維 大科學 記者: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最根本的特徵、最核心的要義是什麼?
  • 人類痛苦的根源在於「文明配不上好奇心」
    好奇心有多重要,人類文明發展史中,好奇心一直佔據著主要的位置,因為有了好奇心,人類的革新發明才會源源不斷地出來,因為有了好奇心,人類在探索未知領域的道路上才會勇往直前。從未知到已知的過程,才真正體現了人類對於好奇心的妥善應用。但是好奇心真的是一件好事情嗎?
  • 理論物理學家需要保持長期的對大自然的好奇心
    理論物理學家需要保持長期的對大自然的好奇心:比如,大米是怎麼來的?稻穀生長的全過程?蠶的生長的全過程?塔吊是怎樣安裝上去的?等等對身邊事物的好奇心。人腦只有這樣長期對大自然好奇心的積澱,才有可能產生理論物理靈感的突破。
  • 科學與藝術結合培養有創新精神的人
    總理向他介紹了航天方面的工作後,錢學森說:「您說的我都同意。但還缺一個。我要補充一個教育問題,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問題。一個有科學創新能力的人不但要有科學知識,還要有文化藝術修養,沒有這些是不行的。小時候,我父親就是這樣對我進行教育和培養的,他讓我學理科,同時又送我去學繪畫和音樂,就是把科學和文化藝術結合起來。」
  • 守護好奇心,點燃科學夢 SEK2020第二屆中國兒童科學教育高峰論壇於...
    「SEK科學教師種子計劃」 啟動儀式  兒童科普:激發孩子的好奇心,播撒科學思想的種子  中國科學院院士汪景琇率先開講,他講述了自己的學習和成長經歷以及自身對科學研究的感悟,他認為「科普和科學研究是推動科學進步的雙翼,兒童的科學教育特別是科學思想、科學精神的培育決定著祖國科學事業的未來」,汪院士從科學家的視角分享了兒童科學教育經驗及其特有的科學家精神。
  • 萬衛星院士:從深空探測大國邁向行星科學強國
    行星科學何時誕生?儘管伽利略有時被稱為「行星科學之父」,但是人們通常認為現代行星科學建立於 20 世紀 60 年代末—70 年代初。如果要精確到年,應當是 1969 年。這一年,雖然距離伽利略仰望星空已有 360 年之遙,距離蘇聯首次撞月也過去了 10 年,但是 3 個標誌性的事件真正為行星科學奠定了基礎。
  • 20多位院士一致支持:新增「行星科學」一級學科!
    2019年1月6日,嫦娥四號在月球背面工作的第3天,每一秒都在刷新人類探月的歷史。這一天的上午,中國科學院大學舉行第四屆學位評定委員會第11次會議,評審通過了行星科學一級學科建設方案,20多位院士一致支持設立行星科學一級學科,並決定啟動學科的培育工作。2020年12月8日,國科大決定將行星科學一級學科轉入正式建設階段。
  • 大自然少數藍色血液生物,為人類做出大貢獻,卻成為瀕危物種!
    地球上最初的生命大約誕生在36億年前,隨著地球的慢慢變化,生命逐漸從地球上大量出現,據了解,地球上一共發生過5次生物滅絕事件,這滅絕的事件,每次大約都有80%左右的生物,生物的消失代表一定有新的生物出現,存在下來的生物一定是幸運的存在,它們在幸運的包圍下一步步演變進化,不過有一些生物一直到消失以後,人類都沒發現過。
  • 院士與「00後」科學少年同桌對話,桌布載滿奇思妙想
    小科學家們詮釋了科學研究的三部曲:「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展現了新一代的思維能力和動手能力,也讓我們感慨,好奇心和洞察力是科學最好的養料。新華網 發    而後的桌布討論環節更是將論壇帶入新的高潮,55位「小科學家」分為4組,每組由一位頂尖科學家導師帶隊進行討論,討論話題緊扣科學和社會發展中的熱點現象。如果你以為這只是個「命題作文」,那就太低估小科學家們的潛能啦!    「我們如何定義科研的創新?不同水平上的研究發現都如何推動科研發展?」「在解決問題前,我們或許應該利用大數據調查先摸清現存的問題、阻力。」
  • 沒有人類的地球有多美麗?人類終將是過客:應該敬畏大自然
    文/行走天涯沒有人類的地球有多美麗?人類終將是過客:應該敬畏大自然人類已經在地球上生活了幾百萬年的時間,和地球漫長的生命相比較起來,看起來是非常短暫的。不過地球上還有很多生物的生命是比人類要長久的多的。甚至有一些生物歷經了地球上的數次的大滅亡,最終都存活下來了。尤其是生存在海洋內的一些生物。儘管千萬種生物都是地球的主人,但是因為人類出現了之後,人類的智慧超群。人類慢慢成為了地球的統治者,人類制定了世界的規則。人類儘自己的努力改造了世界,創造了一個文明的世界,看起來好像是對地球有益。
  • 揭秘大自然的秘密,讓你對世界永遠充滿好奇心
    揭秘大自然的秘密,讓你對世界永遠充滿好奇心 2020-12-02 18:4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大自然是人類共同的家
    我曾想,人也是由物質組成的,可是當這些物質組成人的形體之後,卻有了靈性,是什麼賦予了人靈性?為什麼石頭沒有靈性?是大自然賦予人靈性,大自然還授權人使命,就是讓人來維護自然界的生態平衡。大自然還喜歡對稱,動物的長相基本都是左右對稱,植物大體也是中挺外繁,也有對稱的姿勢,這說明大自然喜歡協調。大自然是人賴以生存的環境,除了享受大自然的恩賜,還應該照顧好大自然,大自然是人類自己的家,家好,人們才會生活的更好。怎麼做呢?其實人類已經做了很多努力:注意環保,綠化植被,保護稀有動物等。
  • 世界上原本沒有人類,那第一個男人和女人是如何誕生的?
    人類的起源。 人類自誕生起已經有了幾百萬年的時間,在這幾百萬年的時間裡,人類自身通過不斷的發展與進化,成為了地球上最高的智慧生命,但是關於人類的起源依舊是眾說紛紜,如神創論、外星起源論等等。 然而這些假說都是科學家的猜想,並未得到被證實,目前關於人類起源普遍認可的是達爾文的進化論。
  • 「院士來了!」王耀南帶領長沙青少年探索智慧機器人的神秘世界
    紅網時刻長沙12月15日訊(見習記者 蔣雨岑)為了把湖南的科教資源利用起來,充分發揮湘籍院士的影響力,把創新的種子播撒進廣大青少年的心靈,12月14日下午,共青團長沙市委、市教育局、市科協、長沙市青少年宮、湖南省機器人科技教育學會聯合在長沙市青少年宮舉辦了第二期「院士來了」大講堂。
  • 所有好奇心都值得被滿足:10本你不能錯過的科普書
    一座神奇的紙上博物館,為你揭開典型病毒的秘密生活真相,以及人類與病毒博弈的驚心動魄的故事。 《病毒博物館》通過340餘幅高清電鏡彩圖和示意圖,詳細介紹了全球101種與人類生產和生活密切相關的典型病毒及其變異種,展現了病毒神奇的外部形態和內部結構,揭示了病毒驚人的多樣性和複雜性,以及它們對地球生命、人類生產和生活的巨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