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指南針的發明,到磁性存儲設備的應用,再到核磁共振等醫療設備的研發,磁學應用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人們的生產生活。
在中國磁學研究領域有這樣一位科學家,他專注磁學研究幾十載,為學界帶來一系列具有開創意義的研究成果。他是我國最早從事納米材料磁性研究的科學家,更是一位熱衷科普、注重培養青年一代的教師。他就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大學物理系教授都有為。
都有為的磁學研究是從一間30平米的地下室開始的。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實驗室的設備都是七拼八湊的,在這樣的艱苦條件下,依靠這些湊出來的「土」設備,都有為的實驗室陸續研製出磁記錄介質、永磁磁粉等各種樣品。
都有為回顧自己六十多年的科研歷程,好奇心是他科研創新過程中最原始的動力,「科學本身誕生於人類對大自然的好奇心。所以整個科學的發展,原始的推動力是好奇心。你要有好奇心,覺得它很有用,才會有興趣鑽進去研究。」
在科研之路上,除了好奇心,培養科研人才還應從思想品德上抓起。「人才,一個是人,一個是才。人先要有高尚品德、有社會責任感、有社會擔當。所以人才首先看品德,再看學識。」都有為講道。
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都有為院士作為科普事業的熱心參與者,在繁忙的科研和教學工作之餘,每年都會抽時間參與科普活動,向社會公眾科普傳播磁學知識,傳遞科學創新、科研報國的正能量。
如今,都有為院士依然活躍在科研和科普的第一線。他認為,科普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以通俗的語言使對方聽懂,這就是科普。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技前沿大師談」原創,轉載時務請註明出處。
【來源:新華社】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