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著名天體物理學家:你其實可以「既做專才、又做通才」

2021-01-13 澎湃新聞
教育|著名天體物理學家:你其實可以「既做專才、又做通才」

2020-08-26 08: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本文作者認為,廣泛的知識與興趣能激發創造力。就像大學辯論比賽中「厲害」的一方還能將對方的觀點包進己方立場,本文作者對反方的回應是,「人們能夠既做專家,又做『文藝復興式的人物』」。本文作者為天體物理學家、暢銷書《伽利略和科學否定者》(Galileo and the Science Deniers)作者馬裡奧·利維奧(Mario Livio)博士,原文標題「Back to the Renaissance?」。

本文轉自:神譯局

譯者:沈晨燁

圖片來源:Pexels

我們在過去幾個世紀裡所見證的潮流之一就是「專業化」,專業範疇與焦點的日益收緊。「文藝復興式人物」或者多面手——一個在許多領域有著廣泛興趣愛好的人——已成為一種瀕危物種。當今不僅沒有達文西一樣的人物(達文西在文藝復興時期非常特別),甚至也沒有像伽利略一樣的人物。

很多人不知道,伽利略除了在天文學和機械學方面的突破性發現之外,他同樣在人文方面非常有造詣。他學習繪畫(這一技能後來被他用來呈現他對月球的觀察),他對但丁和亞里斯多德非常感興趣(在24歲的時候,他就已經講了兩堂關於但丁《神曲》三部曲之一《地獄》的課了),寫了一篇比較繪畫藝術與雕像藝術的文章,與同時代偉大的畫家奇戈利(Cigoli)、阿特米希婭·津迪勒奇(Artemisia Gentileschi)交流。

當今社會是否對「文藝復興式人物」有需求?

我研讀了芝加哥大學心理學家米哈裡·契克森米哈(Mihaly Csikszentmihalyi)的一份研究,表明現在可能是有的。契克森米哈研究了人類創造力的本質,他採訪了來自不同領域的近百名創造性人物。他總結出,神童並非後天創造力的先決條件,非同尋常的強烈的好奇心才似乎是前提。在此方面,他註明「實際上,每一位在一個領域做出了新貢獻的受訪者都記得自己對生命的秘密那種敬畏的感覺,也有很多故事來告訴你他們是如何去探尋這些秘密的。」

你仔細想想,好奇心可能是創造力的必要條件(即使不充分),這一事實並不令人吃驚。畢竟,創造性行為通常是從一個領域獲得靈感,將其運用到另一個領域。然而,要能夠這麼做,就需要你對專業領域之外的領域也很熟悉。物理化學家和諾貝爾獎得主伊利亞·普裡高津(Ilya Prigogine)就是一個好的例子,在複雜且成果頗豐的道路上,好奇心能夠帶來創造力。

和伽利略一樣,普裡高津最初的興趣是在人文上。在家庭壓力下,他開始學習法律(伽利略的父親強迫他的兒子學習醫學)。這使得普裡高津對犯罪心理學感興趣,之後他沉迷於神經化學,想要去揭開大腦的底層過程。但是,當他意識到神經科學尚不能解釋或預測人類行為,他決定投入到最根本的過程的研究——自組織系統的基本化學(這也是他做出傑出貢獻的地方)。

伽利略有著相似的知識旅程。他對醫學感到厭倦,醫學在當時需要完全接受古希臘著名解剖學家蓋倫的規則、論斷與觀點,他想到他的父親(一位樂理學家)經常談及數學的奇妙。他聽了幾堂數學課後,他為之著迷了。而且,他堅信數學是宇宙的語言。

大約五年前,我採訪了九位因永不知足的好奇心和卓越的創造力所聞名的人物,比如偉大的已故物理學家弗裡曼·戴森(Freeman Dyson)、皇后樂隊吉他手布萊恩·梅(Brian May),我發現,他們所有人都樂於去處理不熟悉的新領域中的挑戰。比如,布萊恩·梅除了在音樂上的成就以外,他還是NASA「新地平線」天文學研究團隊中的一員,同時也是一位積極的動物福利社會活動家,更是一名維多利亞立體攝影方面的世界級專家。

事實是,廣泛的興趣和廣博的知識能夠激發創造性,這就說明,現代世界需要「文藝復興式的人物」。

這是否意味著我們需要放棄專業化呢?當然不是!偉大的成就是由專家貢獻的,他們在一個話題上貢獻了他們的大量時間。但是,最近幾十年裡的兩大重要進展使得人們能夠既做專家,又做「文藝復興式的人物」。一個是,我們比過去活得更久,因此我們有更多的時間。第二個是,我們現在能夠在指尖接觸到海量的信息和知識。

關鍵在於,知識簡簡單單地學著去觀察。正如知名物理學家和諾獎得主理察·費曼(Richard Feynman)曾說過的,「我總是在尋找,像孩子一樣,尋找我知道我要找到的奇蹟——也許不是每一次,但奇蹟總是隔一段時間就出現」。

圖片來源:Pexels

亞洲浪潮,博鰲視野

立足亞洲 面向世界

傳遞論壇最新動態 促進亞洲深度合作

全球重要對話的傳達者 亞洲共同發展的瞭望者

原標題:《教育|著名天體物理學家:你其實可以「既做專才、又做通才」》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孩子將來是做通才,還是做專才
    有些偏科的孩子甚至把韓寒、郭敬明等拿出來做比較,認為自己是一個專才,而不是通才。那麼什麼是通才,什麼是專才,將來是做一個通才好,還是做一個專才好呢?著名的哲學家以賽亞·柏林,曾經把通才和專才比喻為狐狸與刺蝟,通才的人像一隻狐狸,對各種知識都知道一點;而專才就像刺蝟,一門心思的研究自己領域的事情。如何才能成為專才呢?
  • 做一名通才還是專才?
    前言相信,通才和專才這個問題,從讀書時代開始一直都在困擾著大家。作為一名員工我們應該成為一名通才還是專才呢?作為一名老闆,我們應該選通才還是專才呢?關於專才為什麼需要專才,因為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在每一個方面都做到盡善盡美,所以我們需要在某一方面花時間專研,有所成就,於是我們就成為了一名專才。從高中時代的文理分科,到考大學時的選擇專業,已經慢慢地讓我們成為一名專才。
  • 通才教育與專才教育,你更認同哪一個?
    通才不等於博學,專才不等於精英,怎麼去取捨這個問題呢?其實也很難說得清楚,我只是在一些層面上談一下對於其中的想法。通俗來說,通才就是指涉及的範圍廣泛,專才就是指在某個領域有一定的見解,可以理解為某個專業,現在的中學生學的是語數英,物化生,政史地,當然還有美術音樂體育等,但這些的重視程度可以忽略,充其量就是炮灰。
  • 「通才」與「專才」,哪種教育理念更吃香呢?
    根據上面這個小故事就引出了我們今天要講到的這樣一個話題:對於目前我們的教育理念,以及廣大的父母們希望將自己的孩子培養成為通才還是專才呢?1首先,通才和專才的人都有哪些區別呢?從定義上看,通才,是指知識面較廣博的人才。即在精通一二門專業的基礎上,兼備其他方面的知識,能在科學研究領域中善於進行綜合性研究的人才。
  • 通才和專才,哪個更值錢?
    在那個沒有信息網絡溝通的時代,在那個人與人之間信息存在不透明的時代,你很難去找到一個專才,就算找到也很難快速了解對方,並建立合作,所以只能現有的團隊下,每個人去克服短板,哪裡不會補哪裡。但是現在網際網路時代,這兩個問題已不再是問題,我們隨時可以在網絡上發起一個協作,每一個專才都能在網絡上找到匹配他能力的協作項目。
  • 專才和通才 到底哪個更吃香?(圖)
    「早知如此,一開始我就不顯擺,專心做自己的工作了,現在這樣,反而有些不上不下,不知道該怎麼辦好了。」大咖支招「做通才也好,做專才也罷,都要看你在職場中的身份與角色。身份不同,定位不同,通才與專才評價也會隨之不同。」
  • 通才與專才 理論與應用
    通才與專才  理論與應用陳岱孫通才、專才的經濟學教育這兩個名詞的定義不十分明確,有人說就是寬和窄的知識結構而已。「通才」就是知識結構寬一點,「專才」就是知識結構窄一點,到底應怎樣解釋也很難說。照方才的解釋,所謂「通才」的教育大致是側重於廣厚的知識結構。
  • 通才與專才的選擇
    比如,你可能會炒一道大菜,你可能練習過兩年的鋼琴,你可能會一點書法技巧……但是請注意,從某種意義上講,這些都是半成品。你需要的是刀鋒競爭力。比如你想要真正的把鋼琴練成刀鋒競爭力,在某次活動中一展身手,那麼你需要花上比別人百倍的精力去練習。你不光需要練習你喜歡的樂曲,你還需要通過其他樂曲的練習來貫通對目標樂曲的感知與理解。
  • 陳岱孫:通才與專才,理論與應用
    通才與專才理論與應用陳岱孫通才、專才的經濟學教育這兩個名詞的定義不十分明確,有人說就是寬和窄的知識結構而已。
  • 公司裁員,通才與專才,誰存活的概率更大?
    刺蝟型人才,靠著在某個領域專心培育出來的專長,一招打天下;反觀自助餐型人才,像走進一家自助餐店,什麼菜都有、什麼都可以選擇,但菜不太會讓人印象深刻。在這個裁員傾向上,我們似乎陷入了誤區,在通才與專才間二選一,而事實上,公司有不止一個專才,也有大量的通才。
  • 大學教育的「通才」與「專才」之爭
    但在泛傳媒行業中,隨著時代變遷,「通才」和「專才」既二元對立,又相輔相成。「通才」還是「專才」?美國通識教育發展給我們的啟示對於有志於從事新聞工作的學生來說,通識教育的必要性無需贅言。事實上,不管作為一名合格的公民,還是尋找自己未來要從事的方向,在本科階段接受更為廣博的通識教育都是大有裨益的。但是,通才或許會在就業上缺少優勢,因為他們缺少專長。因此,許多人建議,與就業掛鈎的專業職業技能培訓,可以設在研究生階段,本科生階段更重視通識教育。這恰恰是深受美國通識教育理念的影響。
  • 在技術領域,程式設計師是通才好還是專才好?
    於是這名網友的問題就來了,到底是成為通才好呢?還是專注於自己本職的領域好呢?還是單純的只是因為做技術沒有發展前途?針對這種情況,我們一起看看其他網友都是什麼看法吧 !阿里巴巴員工:當然通才更好,因為成為專才更難,你所謂的專注技術本身的不是因為他技術多好而是他也只是比別人多掌握幾種茴香豆的寫法而已,真正的技術專家能形成壁壘的我沒法混的不好的作者點評:要想在技術方面成為專才就需要有旺盛的學習精力,在技術水平上能夠超越其他人,形成一定的壁壘,不容易被後來的年輕人超越,這樣可以成為專才,如果感覺年紀大了,學習精力不夠旺盛,就考慮橫向發展,向技術管理方面發展
  • 在不確定的時代,你該做通才還是專才?
    如在不斷的學習的過程當中,進行復盤和輸出,跟別人進行複述,形成文章等形式,都有助於知識有效地保留下來,進而更加有效的幫助你去做更好的事情。在這個不確定的時代,如何報抓到一根稻草變為救命稻草,一是需要找到內心真正想要的,二是用戶真正需求的,結合這兩者的需要,你會變成一位優秀的人才。
  • 通才與專才的培養—北體學子與哈佛女生Jerrica H.Li的精彩對話
    合理的行程安排使她每周都有20—30小時用於學習,3—4小時在唐人街做志願者,在political organization裡向女孩們進行關於領導能力的演講,還能擠出25個小時進行遊泳訓練。合理的時間安排使她以遊刃有餘的態度,過著極度充實的人生。  關於通才與專才:「We also study hard.」
  • 我們究竟該成為雙子座類型的通才,還是成為處女座類型的專才?
    這個問題很難回答,實際上,圍繞著「通才」與「專才」的議論已經非常多了,可謂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莫衷一是。下面,筆者試圖用兩個星座--雙子座與處女座來做個分析,從星座的角度來剖析一下:我們到底該選擇成為雙子座類型的通才,還是該選擇成為處女座類型的專才?1、共同守護星--水星的兩個面。為什麼要用雙子座與處女座來代表通才與專才呢?
  • 通才/專才如何選擇?
    來源:陳果George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戲說諮詢公司的鄙視鏈
  • 偏科的困惑 通才和專才的選擇 自由的學習更幸福
    的確看到過某位專家的說法,他說要提倡通識教育,偏科不好。這個出發點首先是好的,人的知識結構儘量全面,內容更加豐富,對人的發展肯定是有百利而無一害。但專家主觀的意願,難免忽視了學習者自身的客觀情況。學習靠先天的天賦和後天的人為,後天勤奮努力雖然很重要,但天分應該是首要條件。如果沒那個興趣和天賦,再用功專研,可能很難取得多大的成就。
  • 教育嚴重內捲化,成為「通才」才是孩子最好的出路
    然而,許多古今中外具有影響力的人,其實都是「多面手」,例如毛主席、張衡、埃隆·馬斯克、 史蒂夫·賈伯斯、託馬斯·愛迪生…… 前幾天,比爾·蓋茨發布了2020年度推薦書單,其中包含去年出版的《範圍:為什麼通才能在專業化的世界中取勝》一書,書中指出今天是一個通才勝過專家的時代,過度專業化弊大於利。
  • 現在社會不止需要專才,更需要通才
    術業有專攻固然可喜,但如果能在專才的基礎上,成為通才,我們得到的機會或許會更多。每年高考過後,選專業幾乎是所有學子最頭疼的事情;畢業後找工作,不確定自己究竟喜歡什麼領域的人更多。大學設置的專業,遠比語文、數學、英語要細緻的多,許多人因為不了解,選擇了不喜歡的專業;職場上,領域眾多,很多人因為視野較窄,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才能,空留遺憾。
  • 丁烈雲:高校改革需尋找培養通才和專才的平衡點
    原標題:尋找培養通才和專才的平衡點 面對社會的期望,高校該如何在改革中發展、在發展中保持特色?日前,剛剛上任的華中科技大學校長丁烈雲接受了本報記者的專訪。 記者:離開十幾年,重返華科大,有什麼感想?感覺有什麼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