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將來是做通才,還是做專才

2021-01-13 養老運營高廣銀

孩子馬上要開學了,我們時常為孩子成績擔心,數學分數低了、語文功底太差、物理跟不上等等。有些偏科的孩子甚至把韓寒、郭敬明等拿出來做比較,認為自己是一個專才,而不是通才。那麼什麼是通才,什麼是專才,將來是做一個通才好,還是做一個專才好呢?

著名的哲學家以賽亞·柏林,曾經把通才和專才比喻為狐狸與刺蝟,通才的人像一隻狐狸,對各種知識都知道一點;而專才就像刺蝟,一門心思的研究自己領域的事情。

如何才能成為專才呢?

成為專才的關鍵是需要刻意練習,但是刻意練習是有適用領域的。如果這個行業規則清晰,而且成長的路徑也是清晰的,那麼你的練習量越大,所取得成果也越大。反之,如果這個行業沒有清晰的規則,那麼你刻意練習的效果就不是很明顯。

拿圍棋為例,這就是一個有清晰規則的領域,一個人總練習時間和你的成績是正相關的,其相關性能夠達到25%。而在音樂領域,一個人的練習時間相關性就比較弱一點,只有21%正相關性。而在依靠天賦的體育比賽中,刻意練習的正相關性只有18%左右。

我們現在新興的很多行業,比如編程,這個沒有體育比賽或者圍棋那樣有清晰的規則,需要個人綜合的知識,刻意練習的正相關性不到10%。

同時,環境越複雜,未知因素越多,那麼刻意練習作用就越小。比如圍棋比賽,外圍不可預測因素非常少,因此規則也不容易打破。而編程,則遇到不可預測因素則非常多,達到一定水平之後,刻意練習的效果就不是很好,你辛辛苦苦研究很長時間的程序,可能被一個簡單新程序取代了。

是通才好還是專才好

我們現在觀察到的可能專才越來越強,而且科技領域專業分工越來越細,但是我們看到通才的威力。比如比特幣的發明者鍾本聰,他需要通曉金融、編程、加密等各領域的知識。

這個世界看到越來越多的通才勝過專才,專才由於善長的領域比較窄,這種方向的不確定性比較低,就會造成強烈的競爭,你所取得的成就可能很快就會被突破,而且被效仿。

而我們的教育也是越來越專業化的,可是一個公司中真正的領導者必須是通才,了解公司的技術,而且還要通曉財務,同時要對客戶心理非常了解等等。

有人調查了4500名CEO的履歷表,發現他們總共從事過超過三萬五千個不同的職位。研究者就考察這些CEO之前從事過職業的多樣化程度,來判斷這個人是「專才」還是「通才」,結果是「通才」更受歡迎,通才型平均工資要比專業型人才工資要高出很多。

如何成為一個通才

通才是為了應對未來複雜問題的,如果刻意練習去考幾門證書,可能達不到你想要的效果。到底什麼知識是有用的,這本身就是個錯誤的問題,通才不要關心哪些本領是有用的,而是要關心哪些是你所感興趣的,把知識本身當作一種回報。

想成為通才別害怕自己起步比較晚,任何知識的學習什麼時候都不晚,那些融會貫通到自己腦海裡的知識才算真的知識。有些學習了二三十年的財務知識的人,可能永遠不知道財務的核心是什麼,自己是為誰服務的。

通才的學習講究知識的匹配,是否能夠激發自己的熱情。你的夢想來得越晚,它就越值得堅持;你的夢想來得越早,你就越應該考慮換個夢想。你可以在夜深人靜的時候問自己,我是誰?我喜歡什麼?我能夠做什麼?當你找到這些問題答案的時候,也就能夠找到你匹配的知識。

不管你現在的主業是什麼,一定要騰出一點時間做自己專業以外的事情。有研究者認為,一般科研工作者的業餘愛好水平跟普通老百姓沒啥區別。但是學術水平越高的科學家,就越有可能在學術工作之外發展個什麼業餘愛好。 而諾貝爾獎得主有諸如演員、舞蹈家或者魔術師之類業餘愛好的可能性,比一般科研工作者要高出很多倍。

當然最好的人才是全才,在擁有自己核心領域的同時,再發展自己通才。全才不必深入學習很多知識,但是能夠增加自己學習的廣度,往往我們的創新人才都是通過旁類觸通之後,在一個深入的領域出成果。

不過這個世界需要通才也需要專才,只有通才與專才相得益彰,才能推動整個行業的發展。目前的教育比較注重專才的培養,缺少對知識融會貫通的通才教育,未來專才與通才同步發展,才能培養更多人才。

相關焦點

  • 做一名通才還是專才?
    前言相信,通才和專才這個問題,從讀書時代開始一直都在困擾著大家。作為一名員工我們應該成為一名通才還是專才呢?作為一名老闆,我們應該選通才還是專才呢?關於專才為什麼需要專才,因為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在每一個方面都做到盡善盡美,所以我們需要在某一方面花時間專研,有所成就,於是我們就成為了一名專才。從高中時代的文理分科,到考大學時的選擇專業,已經慢慢地讓我們成為一名專才。
  • 在技術領域,程式設計師是通才好還是專才好?
    都說學海無涯,在知識的領域就像茫茫大海一樣,怎麼也不可能看到邊界,技術領域也是一樣,隨著時間的前移,也逐漸有老技術的淘汰和新技術的產生,這種情況下只鑽研技術是不是有一定的風險,那麼作為程式設計師是通才好還是專才好呢?近期就有一名網友提到這一問題。
  • 公司裁員,通才與專才,誰存活的概率更大?
    裁員時,到底對通才下手,還是把專才掃地出門?一、一定是通才與專才二選一?公司的人才,普遍可分成兩種:刺蝟型人才(專才)及自助餐型人才(通才)。就像HR的發展,無論一招鮮還是齊頭並進,最終都要殊途同歸,在全面的基礎上縱深,或在特長的提前下不斷延伸。大多數的管理者,既是專才,也是通才。在大部分企業,你想成為管理者,首先個人能力要突出,要有拿得出手的成績,這時候一定是個專才。企業有人才培養機制的,會實行輪崗,讓你一專多能,全面了解企業的運營模式。
  • 專才和通才 到底哪個更吃香?(圖)
    那麼,對於企業HR來說,更青睞專才還是通才?對於未來的職業規劃感到迷茫的職場人,到底該做一名專才,還是通才更好呢?困惑思雨是一家網絡公司的網絡設計,他這個人比較「雜學」,無論是專業內的網絡設計、策劃,還是軟體編排、使用,他都懂得一些。有一次,同事在做網頁的立體設計,忽然發現頁面有些地方不協調,但又找不出問題的癥結。
  • 通才與專才的選擇
    通才往往很羨慕專才,而專才也很羨慕通才。專才就像刀鋒,而通才就像是刀剩下那部分。從這個角度看,通才與專才可以兼得。刀鋒競爭力表面上看不見,畢竟你拿起一把刀你首先注意力並不是刀鋒。但是當你需要使用刀的時候,起作用的恰恰是刀鋒。
  • 通才教育與專才教育,你更認同哪一個?
    通才不等於博學,專才不等於精英,怎麼去取捨這個問題呢?其實也很難說得清楚,我只是在一些層面上談一下對於其中的想法。通俗來說,通才就是指涉及的範圍廣泛,專才就是指在某個領域有一定的見解,可以理解為某個專業,現在的中學生學的是語數英,物化生,政史地,當然還有美術音樂體育等,但這些的重視程度可以忽略,充其量就是炮灰。
  • 在不確定的時代,你該做通才還是專才?
    無論是付費還是自學,不斷在學習的人做得最多的一步就是開好了個開頭 — 輸入,為自己輸入更多的新鮮的知識。根據艾賓浩斯遺忘曲線,當只有輸入,沒有輸出的時候,所學到的知識20分鐘後只剩一半,一天後只剩1/3。換一個說法,之前所做的努力,沒能及時有效保留,是在浪費時間精力和金錢。
  • 通才與專才 理論與應用
    通才與專才  理論與應用陳岱孫通才、專才的經濟學教育這兩個名詞的定義不十分明確,有人說就是寬和窄的知識結構而已。「通才」就是知識結構寬一點,「專才」就是知識結構窄一點,到底應怎樣解釋也很難說。照方才的解釋,所謂「通才」的教育大致是側重於廣厚的知識結構。
  • 我們究竟該成為雙子座類型的通才,還是成為處女座類型的專才?
    這個問題很難回答,實際上,圍繞著「通才」與「專才」的議論已經非常多了,可謂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莫衷一是。下面,筆者試圖用兩個星座--雙子座與處女座來做個分析,從星座的角度來剖析一下:我們到底該選擇成為雙子座類型的通才,還是該選擇成為處女座類型的專才?1、共同守護星--水星的兩個面。為什麼要用雙子座與處女座來代表通才與專才呢?
  • 通才和專才,哪個更值錢?
    還是由最長那一塊長板決定?往前幾十年,人們肯定會和你說是短板,我們的成長之路就是不斷發現自己不足,然後去彌補的過程。但是最近十幾年,特別是網際網路行業裡,分工變得如此之細,團隊協作又變得如此簡單的時候,決定一個人收入的往往是這個人在某一領域的專業度。從木桶理論的短板決定論,到網際網路時代的專才優勢論,背後是社會協作網絡的升級。
  • 陳岱孫:通才與專才,理論與應用
    通才與專才理論與應用陳岱孫通才、專才的經濟學教育這兩個名詞的定義不十分明確,有人說就是寬和窄的知識結構而已。
  • 教育|著名天體物理學家:你其實可以「既做專才、又做通才」
    教育|著名天體物理學家:你其實可以「既做專才、又做通才」 2020-08-26 08: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通才/專才如何選擇?
    另一種是所謂「專才」(specialist),往上發展就是「專家」,有些公司在職業通道裡有「專業通道」,這類人通常擅長一個專業課題,提供專業意見,處理專業問題。在職場上,他們 往往處於配角的角色,無論是拿錢還是露臉,聚光燈的中心經常被「通才」霸佔,他們經常覺得有些不得志,有些憤世嫉俗 ,孤芳自賞,看不起「通才」。
  • 「通才」與「專才」,哪種教育理念更吃香呢?
    根據上面這個小故事就引出了我們今天要講到的這樣一個話題:對於目前我們的教育理念,以及廣大的父母們希望將自己的孩子培養成為通才還是專才呢?1首先,通才和專才的人都有哪些區別呢?從定義上看,通才,是指知識面較廣博的人才。即在精通一二門專業的基礎上,兼備其他方面的知識,能在科學研究領域中善於進行綜合性研究的人才。
  • 偏科的困惑 通才和專才的選擇 自由的學習更幸福
    有人偏文科,但令人頭疼的還是要學數學,有人偏理科,但仍然不得不學英語,當然,語文是都要學的。雖然高考時分文理科考試,但總讓人感覺分得不徹底。箇中緣由,我至今沒弄明白。或許是為了增強人的綜合素質,當心偏科對發展不利。的確看到過某位專家的說法,他說要提倡通識教育,偏科不好。這個出發點首先是好的,人的知識結構儘量全面,內容更加豐富,對人的發展肯定是有百利而無一害。
  • 世界需要通才,領導人必備潛質
    ,在業務上站住腳,將來進入管理層。.........「專才」是以一技之長參與某一項特別的社會分工的人。老一輩的人說什麼「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說的就是專才。「通才」則是不但掌握專業技能,而且能跨領域運用技能,會通用的方法,能夠處理複雜事物的人。孔子說「君子不器」,說的就是君子要做通才。
  • 教育嚴重內捲化,成為「通才」才是孩子最好的出路
    對於「多面手」的警告已經在眾多文化中流傳了數百年,人們一直強調成為「專才」的重要性。 作者認為無論是在教育方面還是工作方面,過早的進入專業化的狀態,會讓人陷入認知壁壘,限制自身的發展。在當今的世界,大器晚成才是大多數成功人士走過的道路。 因此,我們對孩子的教育也不必過分追求贏在起跑線。對大部分孩子而言,多嘗試,找到最適合自己鑽研的方向,才是成才的法則。
  • 丁烈雲:高校改革需尋找培養通才和專才的平衡點
    原標題:尋找培養通才和專才的平衡點 面對社會的期望,高校該如何在改革中發展、在發展中保持特色?日前,剛剛上任的華中科技大學校長丁烈雲接受了本報記者的專訪。 記者:離開十幾年,重返華科大,有什麼感想?感覺有什麼不同?
  • 現在社會不止需要專才,更需要通才
    術業有專攻固然可喜,但如果能在專才的基礎上,成為通才,我們得到的機會或許會更多。每年高考過後,選專業幾乎是所有學子最頭疼的事情;畢業後找工作,不確定自己究竟喜歡什麼領域的人更多。大學設置的專業,遠比語文、數學、英語要細緻的多,許多人因為不了解,選擇了不喜歡的專業;職場上,領域眾多,很多人因為視野較窄,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才能,空留遺憾。
  • 通才與專才的培養—北體學子與哈佛女生Jerrica H.Li的精彩對話
    合理的行程安排使她每周都有20—30小時用於學習,3—4小時在唐人街做志願者,在political organization裡向女孩們進行關於領導能力的演講,還能擠出25個小時進行遊泳訓練。合理的時間安排使她以遊刃有餘的態度,過著極度充實的人生。  關於通才與專才:「We also study ha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