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馬上要開學了,我們時常為孩子成績擔心,數學分數低了、語文功底太差、物理跟不上等等。有些偏科的孩子甚至把韓寒、郭敬明等拿出來做比較,認為自己是一個專才,而不是通才。那麼什麼是通才,什麼是專才,將來是做一個通才好,還是做一個專才好呢?
著名的哲學家以賽亞·柏林,曾經把通才和專才比喻為狐狸與刺蝟,通才的人像一隻狐狸,對各種知識都知道一點;而專才就像刺蝟,一門心思的研究自己領域的事情。
如何才能成為專才呢?
成為專才的關鍵是需要刻意練習,但是刻意練習是有適用領域的。如果這個行業規則清晰,而且成長的路徑也是清晰的,那麼你的練習量越大,所取得成果也越大。反之,如果這個行業沒有清晰的規則,那麼你刻意練習的效果就不是很明顯。
拿圍棋為例,這就是一個有清晰規則的領域,一個人總練習時間和你的成績是正相關的,其相關性能夠達到25%。而在音樂領域,一個人的練習時間相關性就比較弱一點,只有21%正相關性。而在依靠天賦的體育比賽中,刻意練習的正相關性只有18%左右。
我們現在新興的很多行業,比如編程,這個沒有體育比賽或者圍棋那樣有清晰的規則,需要個人綜合的知識,刻意練習的正相關性不到10%。
同時,環境越複雜,未知因素越多,那麼刻意練習作用就越小。比如圍棋比賽,外圍不可預測因素非常少,因此規則也不容易打破。而編程,則遇到不可預測因素則非常多,達到一定水平之後,刻意練習的效果就不是很好,你辛辛苦苦研究很長時間的程序,可能被一個簡單新程序取代了。
是通才好還是專才好
我們現在觀察到的可能專才越來越強,而且科技領域專業分工越來越細,但是我們看到通才的威力。比如比特幣的發明者鍾本聰,他需要通曉金融、編程、加密等各領域的知識。
這個世界看到越來越多的通才勝過專才,專才由於善長的領域比較窄,這種方向的不確定性比較低,就會造成強烈的競爭,你所取得的成就可能很快就會被突破,而且被效仿。
而我們的教育也是越來越專業化的,可是一個公司中真正的領導者必須是通才,了解公司的技術,而且還要通曉財務,同時要對客戶心理非常了解等等。
有人調查了4500名CEO的履歷表,發現他們總共從事過超過三萬五千個不同的職位。研究者就考察這些CEO之前從事過職業的多樣化程度,來判斷這個人是「專才」還是「通才」,結果是「通才」更受歡迎,通才型平均工資要比專業型人才工資要高出很多。
如何成為一個通才
通才是為了應對未來複雜問題的,如果刻意練習去考幾門證書,可能達不到你想要的效果。到底什麼知識是有用的,這本身就是個錯誤的問題,通才不要關心哪些本領是有用的,而是要關心哪些是你所感興趣的,把知識本身當作一種回報。
想成為通才別害怕自己起步比較晚,任何知識的學習什麼時候都不晚,那些融會貫通到自己腦海裡的知識才算真的知識。有些學習了二三十年的財務知識的人,可能永遠不知道財務的核心是什麼,自己是為誰服務的。
通才的學習講究知識的匹配,是否能夠激發自己的熱情。你的夢想來得越晚,它就越值得堅持;你的夢想來得越早,你就越應該考慮換個夢想。你可以在夜深人靜的時候問自己,我是誰?我喜歡什麼?我能夠做什麼?當你找到這些問題答案的時候,也就能夠找到你匹配的知識。
不管你現在的主業是什麼,一定要騰出一點時間做自己專業以外的事情。有研究者認為,一般科研工作者的業餘愛好水平跟普通老百姓沒啥區別。但是學術水平越高的科學家,就越有可能在學術工作之外發展個什麼業餘愛好。 而諾貝爾獎得主有諸如演員、舞蹈家或者魔術師之類業餘愛好的可能性,比一般科研工作者要高出很多倍。
當然最好的人才是全才,在擁有自己核心領域的同時,再發展自己通才。全才不必深入學習很多知識,但是能夠增加自己學習的廣度,往往我們的創新人才都是通過旁類觸通之後,在一個深入的領域出成果。
不過這個世界需要通才也需要專才,只有通才與專才相得益彰,才能推動整個行業的發展。目前的教育比較注重專才的培養,缺少對知識融會貫通的通才教育,未來專才與通才同步發展,才能培養更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