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社會不止需要專才,更需要通才

2021-01-13 凡悅顏

老一輩人經常說,一招鮮、吃遍天。隨著科技的進步,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也更加苛刻。術業有專攻固然可喜,但如果能在專才的基礎上,成為通才,我們得到的機會或許會更多。

每年高考過後,選專業幾乎是所有學子最頭疼的事情;畢業後找工作,不確定自己究竟喜歡什麼領域的人更多。大學設置的專業,遠比語文、數學、英語要細緻的多,許多人因為不了解,選擇了不喜歡的專業;職場上,領域眾多,很多人因為視野較窄,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才能,空留遺憾。

不滿現狀

《通識:學問的門類》是幫讀者確定喜歡領域的「導航」,它是開啟各學科入門的鑰匙,它以概要配合圖表的方式,讓大家快速、全面的 了解4大門類、36個具體學科,讓大家做到心裡有底。 全書作者茂木健一郎,曾任職於日本理化學研究所和劍橋大學,是理科博士,腦科學家。曾憑藉《由此開始前往所有的地方》一書獲得第12屆「桑原武夫學藝賞」。

茂木健一郎將學問分為人文科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和文化藝術四大門類,囊括了哲學、心理學、經濟學、數學、文學在內的36個具體的學科。作者深入淺出的剖析每個學科的起源、近況、現代發展以及未來走向。提綱挈領的圖表使得讀者對各學科的代表人物和發展年代一目了然,還在每個學科後半部分貼心附上了「入門須知」,方便大家「一睹為快」,提前感受下該學科的魅力,為讀者快速打開了解各領域的一扇門。

學無止境

1.拓寬視野,知己知彼

高中課程主要有語文、數學、英語,除此之外,文科生學政史地,理科生學物化生,但到了大學,各學科會進行細化,比如單單化學一科,會分為物理化學、無機化學、有機化學、分析化學、高分子化學等等。與此同時,很多之前沒有接觸的學科會出現,它們屬於哪個領域?有哪些需要提前了解的?會用到哪些知識?各領域未來的發展方向是什麼?如此多的問題,我們如果能在選擇前稍微做下功課,知己知彼後,那將會事半功倍。

還是以化學為例,如果我們打算選擇化學領域,那麼它下面的無機化學、有機化學、生物化學、物理化學等分支,是需要大家了解的。在基礎學習後,可以選擇其下面的某一分支深入研究。化學與人類物質生活密切相關,衣服、包裝、農藥、化療等等,它讓人類生活得更從容。

與此同時,化學技術也破壞了環境。所以未來我們要做的,必然是找到方法讓化學發展與環境保護相協調。比如能源替代與開發等等。書中提到的「20世紀最後的夢之分子」,也就是富勒烯的發展前景,確實容易引發關注。因為它不但可以用於超導體領域,還對愛滋病毒蛋白酶的生長有抑制作用,此外還有抗氧化能力能緩解人類衰老。

富勒烯

2.激發興趣,以便深入鑽研

閱讀此書,對於已經就業的專業領域人才們,也有一定裨益。比如兒童教育工作者在讀「教育學」的相關章節時,會涉及到蒙臺梭利與「兒童之家」,由此深入,可以拓展到蒙臺梭利的教育理念。

據了解,1907年,蒙臺梭利在羅馬貧民區開設第一所兒童之家,也正是在此期間,她發展了後來舉世聞名的教育理論——蒙氏教育法。其之所以具有革命性意義,是因為該教育法對兒童學習的環境非常重視,能幫助孩子們建立自信。

再比如心理學領域,每一個代表人物都值得深入學習。弗洛伊德與他的精神分析學說在個人看來就很有意思。弗洛伊德在神經科當臨床醫生時,觀察身體並無異樣的癔病患者和神經病患者,發現他們神經異常的原因在於其內心。人們潛意識的思想與行為有關,這點在現在看來並不覺得稀奇,但是與當時的行為主義有很大的不同。只有先處理好內心的想法,我們才能更好地處理事情。與此同時,潛意識思想也與夢有所關聯,這也是我們解夢的依據。

3.終身學習,做專才上的通才

當今社會瞬息萬變,前沿科學更新速度快,跨學科學習變得越來越重要。《通識:學問的門類》一書也旨在「拋磚引玉」。單拿上面提到的「心理學」一章來說,該領域與人文學科、醫學、腦科學、社會學等眾多學科都有交叉點,作者將心理學的發展歷程詳細梳理,方便各自領域的專才們有針對性的充電。 與此同時,現在社會壓力大,大家也應該留意自己和家人或重或輕的心理問題。

關心身邊人

所以說,不僅是專業領域人才,即便是普通讀者,涉獵心理學也是有必要的。 正所謂活到老學到老,每個人都應該有學習意識。日常生活中,不論是學子們,還是家長們,都要儘量擺脫畏難情緒,既然選擇學習某一學科,就不要拿「這科我不擅長」來搪塞。雖然不排除這其中有一定的先天性因素,但是後天的強化學習也能讓我們的大腦形成優質的循環。古語有云:「既來之,則安之」,即便有些學子真的處在「選錯專業」的尷尬境地,也要想辦法尋找學習的動力。化被動為主動,找到該學科自己感興趣的點深入學習,或者想其他辦法。

記住,一切都不晚的。不做被擇業耽誤的少年。不論是專業,還是職業。

《通識:學問的門類》一書為廣大讀者開啟了更多可能。讓擇業的學子們有的放矢,不再因選錯專業「誤」終身;也讓我們這些普通讀者得以快速摸清各學科門類,去探索自己感興趣的領域;更讓具體學科的從業人才們思維得到發散,做專才上的通才,去最大限度地發揮自身價值。

凡悅顏,樂讀好寫。參悟書中智慧,拓寬生命寬度,專注個人成長。可以關注我,我們一起變更好。

相關焦點

  • 通才和專才,哪個更值錢?
    從木桶理論的短板決定論,到網際網路時代的專才優勢論,背後是社會協作網絡的升級。在那個沒有信息網絡溝通的時代,在那個人與人之間信息存在不透明的時代,你很難去找到一個專才,就算找到也很難快速了解對方,並建立合作,所以只能現有的團隊下,每個人去克服短板,哪裡不會補哪裡。
  • 專才和通才 到底哪個更吃香?(圖)
    王惠穎認為,雖然現在各個大學都在熱火朝天地進行「通才教育」模式,打造各路「複合型人才」,但是實際真的走到工作崗位上,就能發現,有些所謂的「通才」其實是「偽通才」。「其實我們企業注重的不是 通才、專才 的問題,更重視的是人的基本素質,如適應能力、應對變革的能力、溝通交流的能力,以及品行是否正直等。」
  • 通才與專才的選擇
    我們這一生會擁有很多能力,更何況老話說技多不壓身,之後學會的技能只會比現在多。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可能有些技能這會一點那會一點。比如,你可能會炒一道大菜,你可能練習過兩年的鋼琴,你可能會一點書法技巧……但是請注意,從某種意義上講,這些都是半成品。你需要的是刀鋒競爭力。
  • 做一名通才還是專才?
    前言相信,通才和專才這個問題,從讀書時代開始一直都在困擾著大家。作為一名員工我們應該成為一名通才還是專才呢?作為一名老闆,我們應該選通才還是專才呢?關於專才為什麼需要專才,因為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在每一個方面都做到盡善盡美,所以我們需要在某一方面花時間專研,有所成就,於是我們就成為了一名專才。從高中時代的文理分科,到考大學時的選擇專業,已經慢慢地讓我們成為一名專才。
  • 孩子將來是做通才,還是做專才
    有些偏科的孩子甚至把韓寒、郭敬明等拿出來做比較,認為自己是一個專才,而不是通才。那麼什麼是通才,什麼是專才,將來是做一個通才好,還是做一個專才好呢?著名的哲學家以賽亞·柏林,曾經把通才和專才比喻為狐狸與刺蝟,通才的人像一隻狐狸,對各種知識都知道一點;而專才就像刺蝟,一門心思的研究自己領域的事情。如何才能成為專才呢?
  • 全才和專才哪個更適應社會競爭?全才和專才適應社會競爭時的利弊
    好,了解了全才和專才概念後,那到底全才和專才哪個更適應社會競爭呢?我們分別來看看各方觀點。觀點一:現代社會更需要專才一、專才順應了現代社會中科學分工的要求。科學分工是現在社會良性發展的必然要求。而在專業領域方面,專才具有深度的知識和更熟練的技能,相較於通才,可具有更堅實的基礎和更好的完成力,從而順應現代社會中科學分工的要求。
  • 世界需要通才,領導人必備潛質
    「專才」是以一技之長參與某一項特別的社會分工的人。老一輩的人說什麼「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說的就是專才。「通才」則是不但掌握專業技能,而且能跨領域運用技能,會通用的方法,能夠處理複雜事物的人。孔子說「君子不器」,說的就是君子要做通才。
  • 公司裁員,通才與專才,誰存活的概率更大?
    在這個裁員傾向上,我們似乎陷入了誤區,在通才與專才間二選一,而事實上,公司有不止一個專才,也有大量的通才。後疫情時代,無論企業在哪個發展階段,企業的唯一願望就是活下去。這時候企業會儘可能壓縮業務,最大限度地節流。這時候,高薪、非核心業務的專才,很容易成為出頭鳥,不幸被裁。
  • 通才與專才 理論與應用
    通才與專才  理論與應用陳岱孫通才、專才的經濟學教育這兩個名詞的定義不十分明確,有人說就是寬和窄的知識結構而已。「通才」就是知識結構寬一點,「專才」就是知識結構窄一點,到底應怎樣解釋也很難說。照方才的解釋,所謂「通才」的教育大致是側重於廣厚的知識結構。
  • 陳岱孫:通才與專才,理論與應用
    通才與專才理論與應用陳岱孫通才、專才的經濟學教育這兩個名詞的定義不十分明確,有人說就是寬和窄的知識結構而已。
  • 偏科的困惑 通才和專才的選擇 自由的學習更幸福
    這裡涉及到對人才的培養目標,是要全面發展的通才,還是偏才和怪才也行。或者說是複合型的人才,抑或是專門人才,這似乎造成了選擇的矛盾。其實,所謂的通才也只是多包含了幾門主要的學科而已,不可能囊括所有的學科門類。知識發展到今天已經非常廣博了,即使一個學科,都要分成多個研究方向。
  • 在技術領域,程式設計師是通才好還是專才好?
    都說學海無涯,在知識的領域就像茫茫大海一樣,怎麼也不可能看到邊界,技術領域也是一樣,隨著時間的前移,也逐漸有老技術的淘汰和新技術的產生,這種情況下只鑽研技術是不是有一定的風險,那麼作為程式設計師是通才好還是專才好呢?近期就有一名網友提到這一問題。
  • 「通才」與「專才」,哪種教育理念更吃香呢?
    但是,為什麼在給眾多的在當時國內千挑萬選的科研人才上課,要求學生需要有藝術方面的修養和知識儲備?根據上面這個小故事就引出了我們今天要講到的這樣一個話題:對於目前我們的教育理念,以及廣大的父母們希望將自己的孩子培養成為通才還是專才呢?1首先,通才和專才的人都有哪些區別呢?從定義上看,通才,是指知識面較廣博的人才。
  • 我們究竟該成為雙子座類型的通才,還是成為處女座類型的專才?
    這個問題很難回答,實際上,圍繞著「通才」與「專才」的議論已經非常多了,可謂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莫衷一是。下面,筆者試圖用兩個星座--雙子座與處女座來做個分析,從星座的角度來剖析一下:我們到底該選擇成為雙子座類型的通才,還是該選擇成為處女座類型的專才?1、共同守護星--水星的兩個面。為什麼要用雙子座與處女座來代表通才與專才呢?
  • 通才教育與專才教育,你更認同哪一個?
    通才不等於博學,專才不等於精英,怎麼去取捨這個問題呢?其實也很難說得清楚,我只是在一些層面上談一下對於其中的想法。通俗來說,通才就是指涉及的範圍廣泛,專才就是指在某個領域有一定的見解,可以理解為某個專業,現在的中學生學的是語數英,物化生,政史地,當然還有美術音樂體育等,但這些的重視程度可以忽略,充其量就是炮灰。
  • 通才/專才如何選擇?
    另一種是所謂「專才」(specialist),往上發展就是「專家」,有些公司在職業通道裡有「專業通道」,這類人通常擅長一個專業課題,提供專業意見,處理專業問題。在職場上,他們 往往處於配角的角色,無論是拿錢還是露臉,聚光燈的中心經常被「通才」霸佔,他們經常覺得有些不得志,有些憤世嫉俗 ,孤芳自賞,看不起「通才」。
  • 大學教育的「通才」與「專才」之爭
    學生抱怨「大學四年沒學到東西」,「知識面過窄」,「跟不上就業形勢的變化」等,背後所蘊含的問題不止是新聞專業該不該招本科生,也包括大學生該接受何種教育?大學本科該培養通才還是專才?回答這一系列問題絕非易事。清華大學所要推行的通識教育改革,希望打破文科之間的專業壁壘,培養寬口徑的人才,這種嘗試可能正是新形勢下,大學對社會渴求新型人才的回應。
  • 丁烈雲:高校改革需尋找培養通才和專才的平衡點
    原標題:尋找培養通才和專才的平衡點 面對社會的期望,高校該如何在改革中發展、在發展中保持特色?日前,剛剛上任的華中科技大學校長丁烈雲接受了本報記者的專訪。 記者:離開十幾年,重返華科大,有什麼感想?感覺有什麼不同?
  • 專才與通才,誰更吃香?
    其實,無論是打遊戲,還是生活中的求職面試、新人提拔,或者只是大家廣交朋友,都是懂得多門「技藝」的人才能更勝一籌、更受歡迎。身邊的長輩們也告訴我們,要成為「專才」才能有飯吃,而成為什麼都只會一點的「通才」只能去喝西北風。 但年輕時候,就把自己局限在某個固定的行業內,這麼做真的是正確的嗎?還有,這麼做就能成為行業內的頂尖人才嗎?
  • 「通才」和「專才」並重 技術與藝術齊飛
    南陽理工學院數字媒體與藝術設計學院:「通才」和「專才」並重 技術與藝術齊飛直播南陽訊 堅持守正創新,促進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在南陽理工學院數字媒體與藝術設計學院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在融合之後我們的做法,是對人才培養方案和大綱進行重新修訂,尤其在課程安排上,綜合考慮師資情況和融合發展的需要去調整技術和藝術的佔比。」該學院黨委書記李慧說。當前的軟體製作,需要美觀清爽的界面、貼心的操作方式,連手機軟體的圖標都需要專業美工人才。而藝術傳播也同樣需要插上數位化的翅膀,才能飛得更高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