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當地人推薦,外地遊客還真不容易找到老碼頭海鮮城。
車子開到勝利路的盡頭,一片黑乎乎的,要不是剛才看到路邊有塊不大的老碼頭字樣的霓虹燈,我們肯定以為走錯路了。
路兩邊停滿了汽車,中間留出的道就很窄了。
前方的左邊有些燈光,問了旁邊的路人後,就開著車子繼續前走,終於找到了大門(其實不算大,勉強能夠讓車子駛進去),進去後左轉,裡面還是黑乎乎的。
繼續向前開,終於看到老碼頭門前的燈火通明了。
下車後才發現,老碼頭這個名字果真是名副其實,這裡確實就是碼頭,大海就在大門的左邊。
我後來看訂餐卡的後面寫著這裡的名字---太平灣旅遊碼頭。
走進老碼頭海鮮城,中間是甬道,兩邊都是一間間的包間。
生意非常火爆,我們趕緊去要了一個包間,位置已經是在這條甬道的很靠後面的位置了。
據推薦這裡的當地同事說,現在已經是初冬了,生意跟夏天時沒法邊。
夏天在這裡吃飯,沒有預訂是根本找不到包間的。
點菜也是在甬道右邊的一間房間了。
這裡的海鮮品種比上午的華茂飯店要更多更全。
點菜間裡雖然人不多,但嘈嘈雜雜的,都恨不得讓服務員為自己儘快地點菜。
在裡面還看到幾個老外,說不出海鮮的名字,只是指著選好的海鮮通過翻譯告訴服務員要吃這個那個的。
海膽,我對海膽沒有興趣,不知道該怎麼吃。
不過是拍張照片而已。
ZZ正在從酒店步行到這裡的路上,他對點魚最在行了。
但是又不好跟大家說留著魚別點等ZZ到了之後再點,於是只由著大家的興致隨便點了。
我們同行的人中有從未吃過烏賊的,看到桌子上有這麼一條,還是挺大的一條,於是建議大家嘗嘗。
在天津的飯館裡面,即便是海鮮館,也很少見到烏賊,大家一商議,決定嘗嘗。
鳥貝,天鵝蛋是我比較喜歡吃的海鮮,雖然中午已經吃過了鳥貝,但還是要再點上一盤的。
這次我們沒有選擇辣炒,就是炒好後蘸著芥末吃的,辣得我直要流眼淚。
扇貝邊拌芹菜,我可喜歡吃這道菜了。
當地的同事說以前加工扇貝後,扇貝邊不知道怎麼處理,往往都倒掉了。
後來做出這道小涼菜,很受歡迎。
扇貝邊味道好吃,量也多,更重要的是拌菜的調料放的非常好,不僅鹹淡正好,而且能充分體現出扇貝的鮮味來。
今後到煙臺,有機會我還想再吃這道菜。
海蜇拌白菜,海蜇比上午的量要多,也更加厚實,更有嚼勁兒,味道也要更好一些。
當地的同事說這叫舌頭魚,這名字在吃飯的時候聽著有些彆扭,因為我是不吃豬舌牛舌這類東西的。
ZZ說這就是天津的鰨目羔(小點兒的鰨目魚)。
魚肉白嫩,味道很鮮。
海腸,很不便宜的一道菜,128元一份的。
海腸可是煙臺的特產,百度上的介紹說僅在煙臺和蓬萊的沿海有少量出產。
其實在天津也有韭菜炒海腸這道菜的,不知道天津的海腸是不是從煙臺運過去的。
在天津,海腸都是和韭菜搭配,做成韭菜炒海腸,但這裡就只是單炒海腸了。
128元的價格也太貴了,吃著也沒有感到有什麼特別的美味,可能是物以稀為貴的原因吧。
據說海腸是時令海鮮,只有在春季裡才可以捕撈到,我們吃的可能是養殖的海腸。
炒天鵝蛋。
這裡面的天鵝蛋也太少了吧,很不實惠的。
這麼多人吃飯,沒夾上一兩筷子就沒有了,味道如何也沒有嘗得仔細。
我們點的那條黑魚,魚雖然不算太大,但太鮮了。
海鮮產品,最重要的就是一個「鮮」字,將「鮮」字所在菜品的味道中,這才是烹飪海鮮品大廚的拿手功夫。
這條黑魚最後被吃得只剩下了中間的魚骨,擺在盤子中,這是對它鮮美味道的無聲的誇讚。
請客的主家看著桌子上一碟碟的盆在都空了,有些過意不去。
於是又安排去點兩道菜。
以前經常來煙臺的同事強烈要求吃黃花魚,一會兒的功夫,幾條黃花魚就端上了桌。
雪白雪白的魚肉,鮮嫩極了,而且還非常地入味。
ZZ一直也沒弄明白在煙臺吃到的魚,除了一個「鮮」字外,為什麼有這麼好的味道。
後來去機場時在計程車上跟司機攀談後終於領悟到原來煙臺人家燉魚是放面醬的,放多放少根據個人的口味。
ZZ知道後恍然大悟,決定回家後就嘗試一下。
烏賊終於端上來了,這道菜很費些了功夫,可能是肉質太厚不好烹飪的緣故。
這條烏賊是兩吃的。
吃著這道菜時,我忽然想起小時候住大雜院時,有些人家的窗臺上總會擺些烏賊的骨頭,老人們都說烏賊的骨頭有止血的功能。
我問當地的同事是否如此,有沒有科學依據。
當地的同事說確實是這樣的。
烏賊肉太厚實,鬧著要吃烏賊的同事說吃起來像是魷魚,當地的同事說魷魚的價格比烏賊要差著好多了。
如果釣魚時能夠釣上這麼一大條的烏賊,可以到餐館賣上一個很好的價錢呢。
n晚飯上又點了一盤豬大腸,當地的同事說九轉大腸可是魯菜的一道名菜。
雖然這裡做的不是九轉大腸,但味道真的是很好吃的。
但不管怎麼說,我還是沒有動一筷子大腸。
n冬天在老碼頭的包間裡吃飯有些冷。
一進門我們就把空調的暖風打開了,但空調直吹的人坐著不舒服,開了一會兒就關了。
又因為經常上菜,包間的門經常被服務員打開後忘記關上,我一直都覺得有些冷。
喝了些熱茶和紅棗豆漿,才感覺暖和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