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年底了,不寫點什麼仿佛對不起過去的300多天。從小沒讀過什麼書,也沒什麼技巧和好習慣,每次看到人家出口成章、才華橫溢,都想把自己的腦子變成AI智能資料庫。這不,缺什麼補什麼。2019年又補了一些書,且梳理一下吧!
1月
1月份學校放假了,陪孩子在家補了少年時期沒讀過的書。最驚豔的是彼得潘了,飽受爭議的MJ最喜歡,到2019年我才讀了這本書,真羨慕我家小朋友,一出生就有書讀。
《詩經》也是第一次讀,像這種書,讀第一次總是很難的,因為年代久遠的用詞方式,讀起來太難get到傳說中的美。但讀進去還是略微可以領會一二的。書是我老公高中時候買來落灰用的,已經落灰幾十年了,年紀增長也不光是有壞處的,比如,到了我們這個年紀,讀《詩經》,在不能完全理解的前提下,仍然能夠get到這本經典的樸素之美。
當時在追劇,著急看結局,還追看了《知否》。現代人寫的古代人的書,總會有現代人的意識形態穿越回去,放鬆一下蠻好的。
2月
2月份假期還沒結束,你也看到了,和小朋友一起補童書沒結束。《海底兩萬裡》《八十天環遊地球》也是補了童年的虧缺,知道我想像力為什麼如此枯竭了,在萌芽階段就沒營養過,所以就夭折唄。
《怪屋》和《螢火蟲》這三本是在書店的盲盒裡買到的,當時書店做活動,每一個盲盒裡有三本書,盒子的封面有一句話,不記得被什麼話打動了,買到家還挺驚喜的。
《怪屋》是阿婆一貫的風格,娓娓道來的推理還蠻過癮的。《螢火蟲小巷》這兩本看得我淚眼婆娑,兩個女生之間生生死死的友誼讓人感動,現在還能回憶起深呼吸時哭的直抽抽。
2月份接下來就集中補三毛的作品了,曾經被朋友說沒有青春。好吧,我承認自己是個心理上沒有青春期的人,從記事起就懂事的一塌糊塗,對父母的艱辛和不易完全理解,每天挑燈苦讀課本、抄卷子、寫作業,努力想成為讓他們驕傲的人,不知道什麼是叛逆、什麼是自由、什麼是自我......有一句話說得好,出來混總有天要還的,最近這些年,忽然中年叛逆起來,就別提多慘了吧,怪沒勁的。
扯遠了,三毛永遠是那個三毛,真是我見過的所有文藝女青年的鼻祖,從她的文字到她的為人。我算是在中年補上了文藝女青年的一課。但我永遠也不會像三毛那樣生活。為什麼?還用問嗎?
2月份,還有詩歌。讀了茨維塔耶娃,從前以為詩歌都是汪國真那樣的、是李白、杜甫那樣的,是海子那樣的,後來才知道詩歌可以是任何樣子的。茨維塔耶娃是天生的歌者,讀了之後,感覺上帝又把做一個詩人這扇門給我關上了。我還真是沒有藝術家的命,得了藝術家的病。
3月
3月,去西西弗書店了,《冷場》、《窄門》、《金閣寺》都是在書店看完的。李誕太火了,太火的人或東西你很難避開,所以就翻了翻《冷場》。李誕還是很尊重文學的,在書裡收起了一貫搞笑的作派,正經地寫起東西來,確實挺冷的,不像他的脫口秀那麼逗。
《窄門》和《金閣寺》很意外,是兩個極端。《窄門》裡的大表姐簡直就是在殉道,《金閣寺》是摧毀之美。把極致地信仰美好和極致地毀壞美好都變成藝術品,大概只有文學家做得到了。茨維塔耶娃的詩,我沒看懂。
4月
4月,春天釋放它的信號了,我補了充滿哲思的《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以為孩子會喜歡,孩子並沒有太喜歡,聽我讀了2/3,就擱淺了。倒是《假如生活欺騙了你》給我了一些力量,普希金的詩句適合高聲、頭腔共鳴地給他讀出來!
《新千年文學備忘錄》是卡爾維諾的,重讀了一遍,當時應該是有收穫的,寫這篇總結時卻一點也想不起來了。其他都是在書店隨手翻完的書,看得快忘得快。
5月-6月-7月
5月6月7月,加繆的《鼠疫》必須記下一筆,讀整本書的過程像看一個雕像,多一刀、少一刀都不行,每一刀都刻畫地剛剛好。《鼠疫》就是這樣。
《爾喬留給世界的》是在雪島書店有一架子關於哈爾濱的書,爾喬已經離開人世了,他是哈爾濱工大醫院的一位醫生,但因為癌症離世,留下了很多畫作,醫生是職業,畫畫是事業,友人出了這本畫集紀念他吧!很多畫挺能引發人的思考,畫在醫生處方上的畫,看一看吧!
《萬壽寺》王小波的,不說了, 王小波的書拿來就讀。
8月
8月讀了很難讀的詩集,難不是因為詩集不好,是自己欣賞水平欠佳,所以就看了幾個訪談來解悶。這幾個訪談裡,最喜歡的是博爾赫斯。乾貨滿滿!佩索阿的《不安之書》讀完,驚訝於怎麼有人會那麼分裂?怎麼有人能把人內心飄忽不定的情緒寫的那麼準確?
王爾德的《自深深處》,大型吐槽渣男現場。王爾德太深情了。
9月-10月
9月和10月,回歸國學的兩個月。而《想像一朵未來的玫瑰》讓我離詩更近了一步。國學是什麼?其實讀的是楊照先生一套普及型的國學解說書,淺顯易懂,對國學的理解不再是《弟子規》了,讀《論語》的角度也不再是找金句了,所以,多讀書還是好的,總會走上一條不歸路。
11月-12月
裡爾克、埃科、阿城先生的《常識》、汪曾祺先生的文字、沈從文先生的文字、李清照的詞,都想重新讀一讀或者去讀一讀,時間過得太快了,來不及荒廢。來年希望能投入更多時間好好讀書、讀更多好書,做一個更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