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蘇敏 圖 | pinterest
全職媽媽生涯在女兒一歲時正式拉開大幕。這份工作跟我想像中有許多差異,現實每天都在教我新的功課。
隨便羅列幾個:
心態上看,進入實際操作前,我對全職媽媽職業的想像容易偏重某些方面,「想嘗試烘焙」、「希望能夠兼顧寫作」、「愛和管教兩手抓」,這些都是美好的resolution。一進入角色就發現,不用想那麼多:需要的是挑戰每一個技能,必須成為多面手,因為生活缺不了任何一塊。第一次做了麵包,時隔幾年又一次因為寫稿熬夜到凌晨三點鐘,好多次身體累極了還得及時管教孩子,雖然心裡很想隨她去吧!這緊湊的節奏讓我無法只顧一個重點。
想像中,白天被劃分為上午和下午兩個時段,輔以三餐,我和孩子可以好好地共度這兩段時間,或在家遊戲,或出門拔草各類樂園、書店。現實是,光三餐及其前後涉及的家務,就花去許多時間了,所謂的上午、下午,也就是分別兩三小時而已。常常早餐過去,我已經像是打完一仗:洗漱、做早餐、洗衣服、晾衣服、整理內務……
時間分塊方式的落差,直接影響了日程安排。我必須以周為單位安排我們的活動,而不是以日為單位,才能比較均衡地照顧到彼此的需求:既可以在外好好地浪一浪,又有在家和社區活動的日子,休養生息。
相信在女兒天真的眼裡,不會對「媽媽」有什麼預設。但我曾經以為自己在她眼裡會是一個全心全意「陪伴」的媽媽,事實上,女兒看到的是一個做很多家務的媽媽,雖然她享受與我「共享時間」,在我晾衣服時玩玩衣架什麼的,或是她玩玩具我只是在一旁「陪著」。
這樣的例子很多。而給我最大挑戰的則是廚房那些事兒。
開啟全職生活前,最令我焦慮的是如何打發漫漫長日。翻了蒙臺梭利的書,研究不同月齡適合什麼玩具和遊戲,啃《遊戲力》,都是企圖把自己裝備成一個活力滿滿的「早教達人」。現實中,難倒我的首先是一日三餐。一歲多的孩子,已經不再是吃吃輔食泥、煲個粥隨便打發了,如何讓她逐漸和大人的飲食接軌,同時又保證進食的分量成為首要任務。
和奶奶交接的那段日子,眼看著女兒的進食習慣每況愈下,以為只是老人沒節操的餵食習慣造成的,後來才知道,她的成長從未間斷,已經到了需要自主進食的階段,對食物有了更多的觀察和喜好,媽媽要做到投其所好又營養均衡,功課還真不少……
我家人力資源分配很簡單,白天只有鐘點工阿姨負責清潔,三餐都在我肩上。一開始我和先生常點外賣,畢竟搞定孩子的三餐對我來說已屬不易。總結下來,我的主要難題有三個:
第一,我的廚藝非常初級,孩子絕不是「飯霸」,不胖不瘦(在大部分人眼中可能是「偏瘦」……),需要比較可口多變的菜式才能確保她吃下一定的量,從而維持比較正常的生長曲線,這就好比讓一個只能在冰場上踉蹌站住的人在短時間裡划起來,還要劃得漂亮;
第二,孩子處於半懂不懂又黏人的年紀,給我一個人在廚房做飯的時間非常有限;
第三,我家的廚房很小,雖然東西不能算多,但也需要好好地規劃物品放置,調整某些做菜的習慣和動線,才能做到有效利用空間。
一點也不誇張地說,我的廚房技藝,大學畢業那年才從零開始。當時距離研究生開學還有一段時間,我借住在閨蜜租的房子裡,剛從大學寢室搬出來的年輕人喜歡在家聚餐,不過,我從來都是只負責拌沙拉的那一個,因為我連開火都怕——此前從沒開過煤氣灶。
工作後漸漸可以依著菜譜照貓畫虎,雖然同一道菜做出來的口味總是不穩定,但好歹再也不擔心自己會餓死了。業餘煮的最多的還是方便麵+雞蛋+蔬菜。
就是這樣一個廚房小白,做了全職媽媽。
我回憶起媽媽曾經在廚房對我口頭傳授的知識點,一個一個都鮮活起來了。我也請教了身邊的好姐妹,尋求她們的秘密配方,簡單又好吃的快手菜。第一次,我產生了一種「從零開始學做主婦」的感受。
放眼同齡人圈,我們成長的環境中鮮少有「全職媽媽」的樣板。在成長過程中,媽媽和她的女朋友們都要工作,我們待過單位託兒所,或是由祖輩看大。白天沒有媽媽陪,是再正常不過了。與此同時,我們還是「只需要顧好學習」的一代,和「女生不比男生差」的一代。
今天,我有孩子了,貼身陪伴的日子,能有幾百個,還是一千多個?我可以給這個小小的可人兒留下怎樣的印記呢?我憧憬自己能夠「幹一行、愛一行」,修煉好各項生活技能,同時保有自己工作和愛好的時間。我也希望能塑造出一份「媽媽的味道」,不管當下我的廚藝多麼起伏不定,夢想還是可以有的嘛。
日本人寫的生活家居類書籍總是很務實,有時候務實過了頭,喜歡用打包票的口氣告訴你:這件事就該這麼做。換了以前,我是要反彈的。認真學習講廚房基礎的書籍——從沒料到有這麼一天。但遇到真正的困難,我選擇倒空自己,學習他人的經驗,學一點是一點。
《厲害了,我的廚房》(下簡稱「《厲害了》」)有不少廚房基礎技能,涵蓋收納、生菜生肉的處理方式、基本做菜流程等,破解了我的一些執念和迷思,比如:冷凍不但不會讓菜不新鮮,反倒是保險的妙招。讀的過程中還發現,作者的很多說法是媽媽也曾告訴過我的。比如,在砧板下面墊一塊抹布,切菜或肉的時候,板子就不會到處移動了。真是讓人如沐春風。
厲害了,我的廚房!——令人相見恨晚的廚房整理術
作者:[日] 高木惠美Emi Takagi
譯者:程俐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團前沿經濟社
出版年:2017-3
《廚房越小,做飯越好》(下簡稱「《廚房越小》」)更多的是作者本人廚房習慣的分享,普適性比較低,但她那句「沒有理想的廚房,只有方便使用又用著舒心的廚房」,幫我從日式完美整理的高度拉回現實,廚房每天都在使用,很容易不斷加深「這裡不好,那裡不合理」的印象,但怎麼在有限的條件下做改善,也是其樂無窮的。
廚房越小,做飯越好
作者:[日] 後藤由紀子
譯者:安徒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團
出版年:2017-11-01
以下是我的讀書筆記,談最受益的三個部分。如果你是廚房達人,請輕拍。
剛滿一歲的孩子,正是黏人的時候,煮飯時的廚房對孩子來說充滿危險,我不會讓她進廚房。那麼,如何加快煮飯的速度?
我能想到的是至少提前一頓飯的時間處理食材,即前一晚準備早餐,早餐後趁著先生還沒上班準備午餐,孩子午睡的時候準備晚餐。剛開始,我每天晚上到臨睡都還很焦慮,覺得明日的一切都那麼不可控,首先要定菜譜,然後思考哪些可以提前準備,再來就是安排一整天的timeline……節奏緊湊得沒機會喘息。
看書很大程度消解了我的壓力。哦,原來像《廚房越小》作者後藤由紀子這樣十幾二十年的廚房達人,尚且需要提前一晚上寫好備忘錄,我的行為並不完全是無能的表現。於是接受了自己需要每晚有「預備」的時間,這樣第二天就能很省腦筋,按部就班即可。
此外,還有兩點:
(1)在大採購回來時就把蔬菜和肉類做初步的處理,而不只是歸位。
在你想喘口氣休息之前,還是讓我們先把買來的食材擺放到該放的地方去吧!如果可以,還可以把蔬菜洗乾淨。就算是這麼一個簡單的動作,也可以讓你之後的烹飪工作變得輕鬆很多,而且你應該還會感受到過去的那個自己有多可愛。
請試著想像一下吧!當你急匆匆地趕回家站在廚房裡時,洋蔥已經切碎了,蔬菜已經焯過水了,肉也已經烤好了,你會不會感動到想流淚呢?而且,如果你事先用鹽把肉醃好了,不僅可以延長它的保存時間,還能使肉保持長時間的鮮美。
——《厲害了》
世界上有各種各樣的快手料理,但是,在我腦海中縈繞的觀點始終是:與其說「用時短」倒不如說「計劃好」。和「這樣做或許能省時間」相比,還是「如果先焯好蔬菜的話,就能利用做飯的間隔時間準備沙拉了」這樣的方法更能提高效率。
最耗費精力的並不是特意去爭取時間,而是如何順便去做更多的準備和按照流程去做事情。
——《廚房越小》
這幾句話的語氣很日系吧!
因為日本對垃圾處理有很嚴格的要求,有收垃圾的固定時間,所以他們對如何減少垃圾儲存量下了不少功夫。比如,在倒垃圾的前一天大採購,並把食材處理好,這樣第二天就可以把大部分廚餘垃圾都清出去,不至於留在廚房發臭。
上海沒這個限制,但日本主婦的做法給了我啟發。
我一般周日晚上在手機app上採購葷菜和根莖類蔬菜,買一周的分量,選擇周一下午配送。現在提前到周五下單、周六送達,趁著先生在家的周末,我可以一個人在廚房忙碌好幾個小時:把肉類分成小份清洗、冰凍,排骨之類會焯水洗乾淨;像胡蘿蔔這類常出現在孩子輔食中的蔬菜,提前削皮刨絲或切丁,並用油煸熟,可以用來做蔬菜魚肉餅,或是作為燜飯的配菜。這個步驟一做,我一周好幾個晚上可以不用在廚房忙碌了。因為這些事情是幾乎每天都要做的,量不大,但沒法跳掉。
《厲害了》甚至主張把煮菜、燉菜事先就做好在冰箱裡保存起來。隨著食材的慢慢入味,會變得更加好吃。他們對冰箱可謂是物盡其用,我似乎還帶有不少對「新鮮食材」的堅持。
(2)不要沉迷於「親手烹飪」的執著。
特別是家裡有小孩的家庭,很多都難以擺脫「親手做菜咒語」的束縛。這是因為他們心中存有一種想法,即東西是吃到孩子嘴裡的,所以為了讓人放心,確保食品的安全,必須自己親自動手。
能夠親手為家人做菜的確是最好的,但是你覺得在滿懷壓力的情況下做出來的飯菜會讓家人感到歡欣愉悅嗎?
——《厲害了》
生了孩子,中國的食品安全就成了我每一天都會想到的問題。奶粉怕假冒,蔬菜怕農藥,副食品最怕添加劑,最好什麼都親力親為——那真的要累壞了。
受作者鼓勵,我和家附近菜場專門包餛飩和做蛋餃、油泡的店主攀上了小交情,請她專門為小嬰兒製作不添加雞精等物的餡料。雖然我每次只買十塊錢的,但她都幫我從預拌的餡料裡留了一份,包一盒子的成品菜給我。實在是非常感激。
另外,一些進口食品超市裡也可以買到添加劑比較少的魚丸、肉丸等加工食品,我也採購一些,不會每天都吃,但放在冷凍庫裡就心安了——最不濟,可以來一碗魚丸湯嘛。
對沒有照顧過一家子飲食的我來說,一周問七遍「明天吃什麼」,真的會想破腦袋。《厲害了》一書的一張表格(如下圖)給了我啟發:把每天的折磨集中到一天解決。
這張表格的重點就是——確定主菜,通常就是大葷。根據肉的不同種類——牛肉、豬肉、雞肉、海鮮,選擇不同的烹飪方式——生吃、燉煮、燒炒、油炸、蒸煮,以及不同的菜系風格——日式、西式、中式,可以排列組合出多種菜色。
即便使用的食材相同,只要稍稍改變一下烹飪方法,如將調味從西式改為日式,就能很好地防止菜單的千篇一律,也可以較快地用完一種食材。
——《厲害了》
當然了,書中的菜譜總體偏日式,不是我所熟悉和擅長的,但可以依葫蘆畫瓢,製作一張屬於自己的菜單表。具體可以參考的對象有很多,菜譜類app、主攻輔食的育兒博主,最主要還是我小時候吃的家常菜——既不複雜,我又對其有很感性的認識,模仿再現相對簡單。就像作者說的,先確定主菜,對小娃娃來說,其他重要的變量無非是:主食、食物性狀,幾個選項排列組合一下,每周引入一個新菜,逐漸探索。
看看有沒有適合你的?列幾條我已經開始實踐的:
(1)這頓飯需要食材,一次性從冰箱裡全部取出來,不要來回多次地開關冰箱門。
一口氣將「要洗、要削、要切」的東西全部從冰箱裡拿出來放在託盤上,蔬菜則一股腦兒地放到水槽中。然後在水槽中把該洗的一次性洗完,把該削皮的都削完,把該切的都切完。
——《厲害了》
呵,這一條需要刻意執行。拿一個洗菜盆,或是不鏽鋼的那種上菜用碗,把這一頓要用的食材一次性「運輸」到水槽。雖然面對打開的冰箱那一分鐘需要動腦,但之後可以省掉數次在水槽和冰箱之間走來走去的步驟,心中對這一餐更遊刃有餘,甚至產生一種運籌帷幄的良好感覺。
(2)有利於下廚流程更完善、流暢的小物件可以多買幾樣,比如:放配菜的塑料盤子、抹布等。
準備10隻直徑約為10釐米的盤子,很便宜的塑料盤子。按照不同的用途把切好的蔬菜各自放入不同的盤子即可。
讓我們摒棄「只用一塊擦碗布」的固定思維吧!
用火區域、用水區域、操作臺周圍以及餐桌,這麼多地方都用一塊抹布擦是極其不便的。
每次做菜都要用三塊抹布是不是有些浪費?可能有人會產生這樣的想法。但是,無論是一塊還是三塊,清洗所需的時間都是一樣的。
——《厲害了》
如果一次又一次地把砧板放到水池裡洗,再用抹布擦乾的話,既麻煩又耗時,烹飪也沒法順利進行下去。對我而言,為了能順利製作料理,多準備幾個砧板是十分必要的。
——《廚房越小》
日本人似乎很喜歡給很具體的建議。兩位作者在這一點上持相同的態度。我一直是儘量減少不必要的物件,總覺得東西少肯定比多要強。這也是受日式整理(某一派)的影響。事實上,有些物品數量的增加可以大大優化流程,絕對是值得的。
洗切配的時候,切好的菜常常佔用好些個瓷碗,每次都要「省著花」。雖說是添置物品,但的確帶來了更多方便。以我的做菜習慣,這一天,我選擇buy in。
我原先就是只用一塊擦碗巾、一塊抹布、兩塊砧板的人。常常一塊擦碗巾已經溼了,碗才擦了一半。抹布則需要在做菜和洗碗的過程中不斷地衝洗、擰乾、重複使用。而且這個習慣我並不自覺是需要並可以改進的。
試行之後,的確解放不少。抹布我用兩塊,分別擦灶臺和水池、料理臺周圍,一有油汙或水濺出來就及時擦去,能夠保持廚房整潔。擦碗巾也是兩塊,再也不會覺得把餐具擦乾是件煩心的事了。而搓洗這些布料的時長几乎和原來一樣。砧板對我來說兩塊倒是夠用了。
(4)試著練習一道自己的拿手菜。
重複練習著同一道菜,直到變成自己的招牌菜就再好不過了。我並不是說要做出一頓完整的全餐來。拿手菜一道道地增加的話,就能一點點地把握好整體的做飯步驟了。
——《廚房越小》
不怕被笑話,目前我的拿手菜如下:番茄炒蛋、豆腐鯽魚湯、蘿蔔排骨湯、山藥玉米排骨湯、三文魚土豆餅、鱈魚土豆餅、奶油蘑菇意面。雖然非常初級,但寫出來我也有底氣了,實在沒時間缺精力,我可以快速準備一餐了,而且大部分都是寶寶愛吃的,至少現階段還愛。
我很認同後藤由紀子說的,一道道踏實地積累,很多技巧會觸類旁通,慢慢可以成長起來。我準備了一個拿手菜的本子,也是我目前唯一一本正經在用的紙質筆記本,凡是「出師」的菜色,包括一些烘焙的菜單,我會抄錄進去。
(5)保鮮袋要放平後冷凍。
保鮮袋要擠去袋中的空氣,讓食材和保鮮袋緊密地貼附在一起,然後放在冷凍角中水平冷凍。這是為了方便之後在冷凍櫃中直立保存。
將水平冷凍完的保鮮袋豎起來橫向排成一排。容器或市場上銷售的冷凍食品也是一樣。豎著冷凍保存是永恆不變的法則。
——《厲害了》
一下想起了我那些冰凍的母乳,冰得歪歪扭扭的,佔用不少冷凍屜的空間。這一條建議對很多人來說是常識吧?我很開心學到了!
廚房或許是最具有個人色彩的地方。從廚具、餐具到電器的選擇,每個人的喜好都是不一樣的。
這本書中介紹的,都是我個人看來「可以這樣做」的方法。
不能說是盡善盡美。有些觀點還不成熟,以後或許會有所改變,但是對於目前來說卻是最適合我的。因為花費了很多精力,所以我真的很喜歡現在的廚房。
——《廚房越小》
非常喜歡後藤由紀子這段樸實的話語。的確,不管是整理術,還是廚藝,都沒有唯一和完美的一套,從實際生活出發、摸索、嘗試、改變,就是最好的路徑。
-END-
蘇敏
六年媒體從業經驗,新上任的全職媽媽。和女兒搭伴,探索小家庭的新模式,期待活出不一樣的精彩。
掃下圖二維碼
即可購買最新版《2018-2019擇校指南》
www.jingkids.com
國際教育|家庭生活|社區活動
更多菁彩內容
請點擊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