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默:孩子為什麼會厭學?以孩子學習為中心的家庭文化是根源

2020-12-13 長沙教育

目前,厭學呈低齡化趨勢,很多孩子從1年級就開始厭學。本文系新東方家庭教育高峰論壇對陳默老師的採訪,為你分析孩子厭學的根本原因在哪裡,並就如何幫助孩子愛上學習,給到你4個建議。

........................................

從我這兩年的臨床經驗上來看,厭學有一種低齡化的趨勢。原先厭學是到高三厭學,或者是中考前——初二蠻普遍的。現在,厭學現象越來越低齡化,甚至蔓延到小學二年級。

這實際上是家庭的原因,很多家長在育兒文化上已經走向了畸形。逼著孩子學習,就是營造出一種以孩子學習為中心的家庭文化。

從哲學上來說,任何事情走到極致,一定是物極必反。幼兒園星期六從早到晚排滿各種學習任務,這個就叫極致。小學一年級學生家裡,只要他上學,爸爸媽媽張口說什麼話都可以繞到學習,就算是講其他跟學習沒關的事,最後還是繞到學習,這也是極致。

家長沒有對幸福人生的定義孩子自然不會有方向

厭學文化的背後是教育觀念的偏差,教育觀念即家長的價值觀,現在家長價值觀的問題是育兒很糊塗。

家長的價值觀一定是孩子這一生過得好,在做決策時往往會感到迷惑。舉個例子。

問家長:如果你覺得孩子將來能成為一個社會精英,你願不願意把他培養成一個社會精英?你肯定說願意。

假如我再問,社會精英等不等於幸福呢?你肯定會遲疑。

這時候問題來了——什麼樣的人生是好的?很多家長都回答不出來。好像是這樣,好像又不是那樣,講不清。

在家庭教育裡,有幾個因素一定要考慮,這些東西在學校很難落實,但是它對於孩子過得好不好很重要。

比如家長的理念是:一個人收入不能低於社會平均水平,如果低於社會平均水平,他一定是不幸福的,因為太窮了,日子不可能好過。

但如果這個孩子將來的收入達到或超過了社會平均水平,也幹了自己非常願意幹的事情,這個人就一定可以得到內心的快樂嗎?很多家長很難回答這問題。

比如說,你自己的孩子做小學老師,鄰居家孩子卻是外資企業,工資多兩倍。你會認為他們家的教育比你們家更成功嗎?

如果你回答是,那你的價值觀也一定會貫徹在你的教育過程當中。即使你孩子真的有錢,她可能也不會快樂。

我們培養出來的孩子,能為自然美、藝術美而感動嗎?很多家庭就很忽視這一點。現在很多人腰纏萬貫,到自然美景裡卻根本無法欣賞,滿肚子都是陰謀詭計,哪裡還有什麼樂趣?

動物是不會享受美景的,能夠在自然美景裡面流連忘返,這才是享受到作為一個人應該享受的。很遺憾,一般家庭不會想去培養這些。

「放任不管」讓孩子注意力更集中

在處理孩子厭學的問題上,家長首先要克服焦慮。很多家長嘴裡經常在說考試,月考完了,就說期中考,期中考完了,又說期末考試,這實際上就是在製造一種焦慮氣氛,會讓孩子感到厭煩。

另外一個常見問題是陪讀,現在小學一二年級的孩子,都是家長陪讀,我也認可,但如果操作不當,就會造成厭學。

若心態不對,陪讀的家長就是個大老虎,孩子是小白兔。家長如同監工的角色,不停指手畫腳。小孩子好不容易寫出一個字,她說難看要擦掉。過一會兒,孩子東摸摸西摸摸,媽媽就說:「快點做,做好了再玩。」

做數學更慘了,這道題錯了重做,孩子擦掉,又錯了。然後媽媽又來大講特講,孩子肯定不聽了,再做出來又是錯的。這下子,媽媽火就大了,又會質問:你到底有沒有上課?」

又或者說,媽媽可能邊打遊戲機邊陪讀,孩子心想:你怎麼就可以玩?心裡不平衡了,爸爸便暴跳如雷罵孩子……在這種狀態下學習,孩子就是被騷擾的狀態。

家長總是不停去告訴你錯了,想要達到一個讓孩子走對路的目標。但是注意力的原理不是這樣的。

你讓孩子不斷地犯錯,他自己就會想盡一切辦法集中注意力,提醒自己千萬不要出錯,最後注意力反而非常集中。相反,家長不停地騷擾,一驚一乍,孩子能量就會消耗殆盡。

沒有解決這四個問題孩子很難愛上學習

初中以後,如果孩子厭學,是因為孩子開始有思考,他想知道自己為什麼要學習。但家長針對這個問題給出的答案,通常是孩子們不接受的。所以,這個階段的厭學,通常會變成根源性的厭學。

有次我去到一個學校,有個教室全是初一的孩子,另一個教室裡面全是家長。我先進學生的教室發問:「你們為什麼要學習?」

有學生回答:「因為我老媽」;有學生回答:「因為九年義務教育不完成,教育局要找他麻煩。」

後來,我來到隔壁家長的教室,請他們想像一下,「如果孩子問為什麼要學習,你們會怎樣回答?」

一個爸爸回答:「你要好好學習,因為現在社會競爭很激烈,要參與競爭就一定要好好學習,好好學習才能有好文憑,有好文憑才會有好工作,才會有好日子過……」我反問他:「如果孩子問你什麼叫好日子呢?」

中學生的教育,實際上涉及到以下四個問題:

為什麼要學習?

我一般是跟孩子們說:「地球上生活著動物和人,動物過的日子是原始的,動物過一千年還是動物,人呢?人過的日子是創造性的。因為人會學習,學習是人的生活內容。」

學了有什麼用?

我跟孩子說:「你要有用,就學烹調,馬上去炒菜了,學裁縫做衣服就行了。課堂學習的用處不能直接看出來,但你不停訓練你的思維,水平被訓練得越來越高。

比如,你到鄉下去找一個老婆婆,你提個問題,她跟我的回答,出來會一樣嗎?肯定不一樣,因為我學過她沒學過的東西,解釋問題的角度不一樣、途徑不一樣,方法不一樣,結果也就不一樣。」

孩子認為學習太苦、學不會

我跟孩子說:「苦不苦其實是一種感覺,是情感體驗,情感體驗是隨個體而不同的。有人請你和一個和尚吃飯,端出來全是蔬菜,和尚開心得不得了,你卻很生氣。為什麼同樣的事情,兩個人反應不一樣?你覺得很苦,調整一下心態就不一樣。

人活著最有意思的事情是有收穫,而沒有地方比課堂學習更能體現收穫。每一步都是你自己走的,現在回頭一看,誰都不能替代你,這就是精彩,這就是快樂。為什麼不享受呢?如果能把我倒退回14歲,天天讓我做練習,我都覺得開心。」

小學畢業成億萬富翁,學習真的有用嗎?

有的孩子會有更難的問題來挑戰你,比如:「我的那個親戚只有小學文化程度,怎麼現在是億萬富翁?」

我就跟孩子說:「誰告訴你讀書多,等於賺錢多?古人說話都是省略的,書中自有黃金屋,他省略了讀完書要做官,而且要做貪官才有黃金屋,但貪官是要殺頭的。

人生有兩部分享受,一部分是物質享受,這部分享受,動物也可以有的,一隻別墅裡的哈巴狗就比鄉下草狗享受到的多。還有一部分享受,是人特有而動物沒有的,就是精神的享受。

精神享受,是更深、更大的內心愉悅,這種享受和教育、文化相關,小學文化程度的人和大學文化程度的人,在精神享受上是不可同日而語的。

所以,好好學習有什麼用?就是享受我們作為一個人的快樂。

圖片來源:長沙市教育局,侵權必究

總編輯丨亦小秋

校 對丨曉 白

編 輯丨七 七

相關焦點

  • 中國的孩子已經變了,家長沒跟上腳步:心理專家陳默的解讀很現實
    按理來說,有這麼好的條件,孩子們應該會更珍惜,更發奮學習才對,可越來越多的家長卻對自己的孩子感到擔憂。現在的孩子,不太像以前的孩子那樣對學習充滿激情了,逆反期也來得更早,更長,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同齡人之間的密切關係,是推動孩子主動學習的動力之一。如果幾個孩子都是好朋友,身邊的幾個小夥伴都在努力學習,約好了一起寫作業,那這種氛圍是會互相影響的,很少有孩子會說:「哦,那你們去寫,我自己玩」,幾乎所有孩子都會選擇「那我也來」。
  • 孩子厭學脾氣暴躁易怒怎麼辦?
    隨著越來越多的孩子出現厭學,也讓不少家長為此感到頭疼。其實,孩子之所以會厭學,主要是因為對學習沒有興趣,失去了學習的動機;我們都知道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有動機,而這種動機就來源於外界的因素,其中,最關鍵的因素還是父母。
  • 如何改變孩子厭學的問題,家長可以這樣做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孩子厭學似乎也已經成為家長的「頭疼大事」,也會有各個年齡段孩子出現厭學,針對這個問題上,引導的方法很重要。首先,我們要先了解孩子厭學的表現,正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具體的表現如下:1、作業拖拉、敷衍了事或不做作業2、成績較差、討厭學習3、不喜歡討論學習、不願大人過問、對父母的詢問沉默或煩躁或轉移話題4、一看書就犯困
  • 孩子為什麼厭學?許多家長困惑不解!沈教授告訴你「厭學之源」
    ,反而會傷害孩子的學習熱情,甚至會毀掉孩子的一生。如果尚未燃起孩子這股熱望,就先用枯燥、粗暴的灌輸扼殺了它,葬送的只會是孩子一生求知的幸福旅程。」沈從德教授分析說:過多的知識課程也會剝奪孩子遊戲的時間,扼殺遊戲天性。
  • 臨近小升初,成績很好的孩子突然情緒低落開始厭學,該怎麼辦?
    而家長學校對孩子的溝通一般主要集中於學習這塊單一的內容,並且溝通方式還帶著「命令式」的感覺,那麼孩子自然會覺得家長學校不懂自己豐富複雜的內心,只是在安排自己,繼而也不願意主動溝通了。基於此,建議家長嘗試先和孩子一起做一件他感興趣的、與學習無關的事情。
  • 罰學生寫146行拼音:太過情緒化的老師,是孩子厭學的根源!
    聲母23個,韻母24個,整體認讀音節16個,每兩行就有146行了,這對於一個剛上一年級的孩子而言,興趣啟蒙才是關鍵,如此懲罰無疑有些太嚴酷了。孩子們一個個都寫得無精打採,有的甚至累趴在家裡的書桌上了。」老師,是孩子學習之路的領航者,按道理而言激發孩子學習興趣,應該是孩子啟蒙時期的關鍵一步。
  • 孩子厭學,不是墮落,真是無奈!
    學習好的孩子會被高看一眼,差生甚至連父母都嫌棄。 經常有家長抱怨:「我怕孩子被那些倒數的孩子帶壞了!」是的,成績決定了孩子處於鄙視鏈的什麼位置。 基於此,孩子不僅要面對學業的繁重,更要面對自信心、自尊心的嚴酷挑戰。 如同這個女孩,她是在厭學還是厭世?總之這個世界並不友好。
  • 一個漢字罰寫一千遍,過於情緒化的老師,只會讓孩子厭學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老師承擔著重要的角色。孩子從上幼兒園開始就需要接受教育,學校教育佔據了很大一部分。在學校,不僅要學習科學文化知識,還應該學習禮儀、道德,養成良好的品行。當然孩子的教育不僅需要老師的參與,還需要家長的參與,只有雙方相互補充,孩子才能健康成長。
  • 孩子厭學後媽媽焦慮痛苦:你總看孩子不順眼,卻忘記關注自己
    現在類似焦慮這樣的情緒仿佛成為了厭學孩子媽媽的老朋友,它就像惡魔一樣如影隨形地陪伴著她們,其實這些情緒背後的形成根源很簡單:因為你總是忘了關注自己本身,當然也不好奇自己是誰?面對厭學的孩子,僅僅在大腦中想急於求成,想自己不怎麼努力做就能解決孩子的問題!
  • 【家庭教育網絡公益課程】如何提高孩子的辦事和學習效率?孩子缺乏...
    【家庭教育網絡公益課程】如何提高孩子的辦事和學習效率?孩子缺乏安全感怎麼辦?澎湃號·政務 2月3日,宜昌市婦女兒童活動中心家庭教育網絡公益課程正式上線開播
  • 孩子沉迷手機厭學叛逆怎麼辦?3條兵法告誡,讓父母的愛不再變味
    我的兒子曾經是品學兼優的孩子,親子關係也一直不錯,但是,到了中學之後,特別是到初三,孩子越來越叛逆,數次說出特別傷人的話。原以為孩子進入一所好的高中會懂事、會想明白。誰知到考入我們縣裡最好的高中後,孩子非常厭學,根本不學習,在家不做作業,就是玩手機,毫無意外,成績全年級墊底。
  • 學生厭學,不能總靠父母,喚醒內驅力,讓孩子愛上自主學習
    「厭學是學生對學習的負面情緒表現,從心理學角度講,厭學症是指學生消極對待學習活動的行為反應模式,學生有了自主學習的能力後,會大大降低厭學情況的發生。數學家華羅庚說過:「自學,就是一種獨立學習,也是一種獨立思考的能力。」所以說學生學習和自己的努力與表現有很大的關係,但是學生自主學習也是需要培養的,也是每個學生必須掌握的一種能力,需要家長從小就開始培訓。」
  • 初中生厭學怎麼辦:媽媽轉心轉念後,孩子悄然改變!
    今年5月份疫情過後,六年級下學期開學後,孩子就開始有厭學情緒了,中途總是不斷尋找各種藉口不上學了。今年9月份孩子上了初一後,僅上了三天課就徹底不去上學了。通過參加相關網上家庭教育課程的學習,我也知道自己不應該焦慮,要接納孩子,理解孩子。但是我越學習,越反省,就會越焦慮,我內心很想得到一個標準答案告訴我怎麼做才能讓他復學。
  • 如果孩子有厭學情緒,給他看這部紀實片:沒有選擇的人生一片黑暗
    但是孩子不清楚,還非常稚嫩的他們無法想像生活的困苦。 要是自己的孩子出現厭學情緒,我們應該怎麼辦呢?最好根據孩子的不同類型判斷。 這一類厭學主要原因在於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由於多次負性刺激使他們形成了刺激—反應連結的不良模型。 比如孩子剛準備好進入學習狀態,卻由於家中環境吵鬧等原因致使孩子分心。久而久之,學習的行為就與"煩躁"、"不安"聯繫在一起,讓孩子再也沒辦法潛心進入專注的狀態。
  • 父親辭職帶14歲厭學兒子遊走中國:當孩子不想上學,給他這兩樣東西!
    不過,我覺得帶孩子多去看看大自然,是好事。大自然中的風,看起來沒有用吧?但是如果孩子某天在一個山頭,看到了風的力量,感受到了風的語言,這就非常了不起了。他每天早上起來上學,都起不了床,不想去學校。 如果你的孩子厭學,你會怎麼做? 遼寧丹東徐先生的選擇,顯得有些「離經叛道」。
  • 為什麼要讓孩子學習傳統文化?
    當今社會,中國傳統文化教育一直備受大家關注。那麼,我們為什麼要讓孩子學習傳統文化? 這個「教」字,是由「孝」和「文」字組成,說明了中國的教育就是從「孝」文化入手,讓下一代知道怎樣去感恩圖報和孝順父母。 每個家庭成員都能夠養成在家自覺孝順父母,真誠關懷子女,在外努力工作,成為社會需要的人才。 這也是整個社會目前已經出現並迫切需要解決的中華傳統文化教育的斷層問題。
  • 復學了,孩子不愛上學怎麼辦
    在疫情導致的超長假期即將結束、各地陸續復學之際,孩子不愛上學的現象會更多出現。近日,應用心理學研究員馬志國應邀來到中國教育報「家庭教育每周一課」直播間,根據多年家庭教育實踐經驗和大量此類諮詢案例,仔細剖析了孩子不愛上學的深層原因及應對策略。
  • 孩子厭學偏科注意力不集中?學會這幾條實用學習法則,再也不慌!
    但是,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是「別人家的孩子」,還有些孩子厭學、偏科、注意力不集中存在這樣的問題,這就讓家長頭大。之前,彭老師接過一個孩子,我一直覺得他很有特點和個性。其實他除了不想學習之外,在其他各方面幾乎都是「翹楚」。他會用壞掉的小四驅車馬達重新改造成手電筒,也能修好壞了的手機,但就是在學習上一竅不通,這可愁壞了父母。
  • 厭學的孩子在家,覺得活著沒有意義,媽媽該如何應對?
    哪怕是厭學的孩子也總是想看清前方的路,可想法和結果總是背道而馳,還要天天面對焦慮過度的父母,如果換成是當年幼小的我可能也會黑白顛倒,沉迷網絡!今天我就某位媽媽與厭學的孩子溝通的真實案例,來深度闡述:厭學的孩子在家,覺得活著沒有意義,媽媽該如何應對?
  • 孩子從學習中找不到樂趣,常常會從遊戲中尋找
    如果孩子從學習中找不到樂趣,常常會從遊戲或網絡中尋找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