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厭學後媽媽焦慮痛苦:你總看孩子不順眼,卻忘記關注自己

2020-12-13 壹心大哥

作者丨壹心大哥

編輯丨笨拙的老狼

我接觸不少孩子厭學的父母后,發現很多媽媽都是因為孩子開始厭學起,就會變得焦慮不已,因為孩子厭學的問題,她自己無力解決,這個問題每天就如魚刺一般,梗塞在心中,總是讓她胸口堵塞、度日如年。

今天,我就來聊聊《孩子厭學後媽媽焦慮:你總看孩子不順眼,卻忘記關注自己》這個主題,你閱讀此文後如果有感想,歡迎你在評論處無私分享自己教養叛逆期孩子的經驗與感悟。

看孩子不順眼

現在我們很多父母還在用傳統教育方式來與孩子說教、給答案、給建議,甚至少部分父母還會用指責、打罵的教育方式,這些教育方式它的核心就是一個詞:『服從』

這些教育方式在我看來都是有問題的,我一直倡導要對孩子用平等、自由的情感教育方式,很多家長朋友不理解,因為他們把自由、愛和寬容理解成放任自流、不聞不問。

於是,他們看似在認真學習著各種家庭教育知識,其實起心動念仍然是想通過另外一種形式讓孩子服從父母,因為『服從管教、聽話懂事』這樣的好孩子標準已經深深地植入了他們的審美觀中。

孩子幼小階段,因為自我意識剛剛萌芽,還沒有足夠的力量去對抗自己的父母,所以父母頭腦中這些審美觀衍生出來的規矩一直束縛著孩子,孩子由於生命的本能,這個階段外在只能表現出:乖巧懂事、成績優異。

一旦孩子步入青春期後,這個時候孩子開始擁有理性和獨立思考,當過去的那些灌輸和管束可能無效的時候,孩子與父母的對立抗爭就開始了,也就是大家常說的孩子叛逆了。

我們很多父母仍然不知不覺,認為管教孩子是自己負責任的行為,於是很多父母可能與你一樣:在管教孩子的過程當中,就如馬戲團裡的馴獸師一般,並不是鼓勵、包容孩子自由的天性,而是常常通過規訓與懲罰的方式來使孩子服從。

所以我們就看到,很多家長面對自己讀初中、高中的孩子呈現出的一言一行總是看不順眼,比如類似這樣給孩子打上標籤:不願寫作業、沉迷玩手機、撒謊不誠實、自卑懦弱、不願意溝通、好吃懶惰、不願意上學……

你之所以面對自己生養的孩子總是看不順眼,是因為你站在自己成人的角度,對自己的孩子有一個虛設的標準:我的孩子應該是學習成績好,身體健康,我的孩子應該是善解人意,思維敏捷,我的孩子應該是知書達理,陽光開朗……

可是現實中的孩子呢,學習偏偏不好,而且還不願意上學了,在家裡要不拒絕溝通,要不脾氣暴躁,總是與你對著幹,沒按照你的想法做,他偏偏不聽你的話……

你自己心裡的那個虛設的孩子和現實中的這個具有獨立人格的孩子,切合不起來時,你就總是看不順眼,總是想去管教他,於是你就不受控制,不由自主地要去規訓與懲罰這個不聽話、不服從的孩子!

這裡我就不想多講了,只是想問你:你認為孩子的不對,總是看孩子不順眼,他就真的不對嗎?他的言行就真的不容於天地之間嗎?

你回想一下,你小時候都做的對嗎?你要認為你小時候做的都對,那現在你的孩子應該做的都對!

你如果一直堅持「我是對的」,但是沒有看到,自己在親子關係中一直堅持「我是對的」,已經深深地傷害到孩子了,仍然不懂回頭,這才是最大的問題!

忘記關注自己

身為青春期孩子父母大部分是70後,在我們70後的成長過程中,最大的痛苦與遺憾就是:總是忘記關注自己,也不知道如何面對自己情緒,同時也不知道如何表達情緒、轉化情緒。

我們70後大多數父母,總是把自己童年的未滿足的各種期待,先是轉移到伴侶身上,現在又轉移到孩子身上,其實不知不覺地已經變成了一個以愛為名的索取者!

你就因為孩子不符合自己虛設的標準,他的所作所為不符合自己的期待,於是我們眼中流露出來都是擔憂、焦慮、痛苦,孩子整天看著你的臉色過日子,他內在的情緒警報器整天都是警戒防禦狀態,你說孩子能狀態好起來嗎?

我經常與厭學家庭的爸爸媽媽交流,我發現很多父母都不知道自己當下的真實情緒是什麼?總是用自己的看法、觀點替代真實情緒。

當然也有些父母能夠覺察到自己的情緒,比如他們能表達自己當下擔憂、焦慮、生氣、害怕……,但是又總是陷入情緒當中,不知道如何面對,如何處理、如何放下,於是就很專注地去聚焦怎麼解決孩子的問題,而自動迴避了自己的情緒。

當我跟這些父母提到要多關注自己的情緒、自己的身體、自己的期待、自己的渴望,不要把追逐的目光放在孩子身上,給予孩子空間,讓孩子感到平等於自由,他們總是回答:先愛自己再愛孩子,這個道理知道啊,就是不知道怎麼做啊!

現在類似焦慮這樣的情緒仿佛成為了厭學孩子媽媽的老朋友,它就像惡魔一樣如影隨形地陪伴著她們,其實這些情緒背後的形成根源很簡單:

因為你總是忘了關注自己本身,當然也不好奇自己是誰?面對厭學的孩子,僅僅在大腦中想急於求成,想自己不怎麼努力做就能解決孩子的問題!

如何應對情緒

我這裡拿『親子溝通學習圈』一位厭學孩子媽媽案例來做具體說明,我們該如何通過關注自己本身來面對情緒、處理情緒、轉化情緒。

【案例背景】這是一位媽媽的原話陳述:

昨晚我跟孩子發生了很大的衝突,衝突的原因是我不讓她拿著手機沒完沒了的聽小說,她說我不讓她聽就想自殺,然後突然摔門,當時我也瘋了,我說她要再摔門一次,我就拿刀砍死她,嚇得孩子鎖在衛生間不敢出來。

我現在也快瘋了,昨天是真想砍死她了,當然還有一點理智尚存,我發現我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昨晚跟她吵架,腦子裡不停地想伸過手去掐死她,我老公過來勸我,說就算全家一起死,也想慢慢死,不想這麼過激的立刻死。

我現在每天都很焦慮、很痛苦,孩子厭學一年以來自己脖子兩側淋巴開始疼,昨天實在疼的厲害,我就去三甲醫院腫瘤科看醫生,醫生摸了摸我腫大的淋巴結直接給我開了住院單了,我覺得自己可能是淋巴癌,我感覺自己活不長了,還不如帶著孩子一起去死!

教練:[我問問你,當你說完上述這段話,你現在有什麼感覺啊?]

媽媽:[現在要虛脫了,剛剛睡著一會兒立刻又驚醒了一身汗,最近也是晚晚失眠,我覺得自己很可憐,半死不活的。]

教練:[聽起來是一種恐慌、驚嚇的感覺,是嗎?]

媽媽:[嗯!]

教練:[你害怕自己情緒失控後,會做出傷害女兒的行為,是嗎?]

媽媽:[是的!昨晚我生氣發瘋時衝她大喊,要拿刀砍死她,再跟她一起死!頭腦中全都是掐死她、淹死她、砍死她的各種畫面!]

教練:[這種恐慌、驚嚇的感覺除了有關你自己的原因,有沒有來自你女兒的原因呢?]

媽媽:[她一直在激怒我,罵我,摔門!]

教練:[當你感受到自己這樣的情緒,並反思了引起情緒的原因,接下來你會想要做什麼?能平靜地告訴我嗎?]

媽媽:[我現在胸口還是堵堵的,一直在流淚,我始終平靜不下來,我就知道我到點該去做飯了,我就覺得這個家裡唯一需要我的地方就是做飯,如果有個其他人能做飯,我死了也沒關係了,這個家就不再需要我了!]

教練:[嗯,我知道你現在很恐懼,也很難受,請你深呼吸3-5次,然後思考一下我剛才問你的問題,如果再發生這樣的情形,女兒再次激怒你,你會想到要做什麼?]

媽媽:[孩子寫了一個多小時的作業,過來跟我說她要睡覺了,跟我說還剩下什麼作業,寫了什麼,我問她是為了滿足我才寫的還是自己想寫的,她說自己想寫的,但是我覺得不是真心話,跟她爸爸說語文閱讀小卷考了21名,說她回家脫離了學校的學習氛圍就不想學了,她所在的初中是我們區的一流學校,也是全市的重點初中。]

教練:[你不要逃避,回答我剛才這個問題,好嗎?]

媽媽:[我覺得我到時候還是會這樣做,每次發完瘋我都後怕,但是每次還是會發瘋,距離上一次才三天,頻率越來越高了,各種正念練習都不想做,打卡任務一個字也不願意寫,我覺得我的狀態跟孩子不學習不寫作業是一樣的!]

教練:[你的意思是下一次,你還會朝著女兒大聲怒吼,甚至有打死她的衝動念頭,是嗎?]

媽媽:[是的!]

教練:[那麼你這樣做,想滿足的渴望是什麼?請從愛人、被愛、被尊重、被接納、有自由、有價值這六種渴望中選擇,好嗎?]

媽媽:[我想被孩子尊重!]

教練:[當你想到渴望自己被女兒尊重的時候,請問現在有什麼感覺?]

媽媽:[覺得有些悲傷!]

教練:[那請問你悲傷的原因又是什麼?]

媽媽:[跳不出原生家庭的怪圈,一代不如一代,我起碼小時候還想著好好學習,有能力了逃離父母的管束,可孩子現在都不想好好學習啊!]

教練:[當你感受到悲傷,同時也發現了自己跳不出原生家庭的怪圈,那麼你喜歡這樣的自己嗎?]

媽媽:[我現在還是沒逃離原生家庭父母的影響,還在繼續傷害女兒,我不喜歡,很厭惡!]

教練:[那麼你此刻有想改變的想法嗎?]

媽媽:[有想改變,但是我沒有力量。]

教練:[那麼接下來你會想要做什麼啊?]

媽媽:[先做練習,打卡,寫作業,按你的要求來吧,先做吧,想太多其實都沒有用!]

教練:[那麼你這樣做,想滿足的渴望是什麼?請再從愛人、被愛、被尊重、被接納、有自由、有價值這六種渴望中選擇,好嗎?]

媽媽:[有價值!]

教練:[很好,謝謝你的坦誠,當你想讓自己有價值,請問你此刻有什麼樣的感覺?]

媽媽:[如釋重負!感覺還有一個救命稻草可以抓,沒有剛才那麼絕望了,謝謝您,教練!]

教練:[那麼你此刻如釋重負的原因又是什麼呢?]

媽媽:[我好像能從情緒的漩渦裡出來了,不再陷進去出不來了,可以抓住你扔我的救命繩子慢慢爬出來了。]

教練:[當以後孩子還是情緒失控,大聲威脅、摔門的時候,你想選擇下面哪個選項呢?]

1、我要懟回去

2、我不想說話

3、我討好她

4、我打罵她

5、我平靜地真實表達自己的感受,並好奇孩子的感受

媽媽:[或許下次我會做第2個選項,但我現在想選擇第5個選項!]

教練:[那麼你這樣做,想滿足的渴望是什麼?請你從愛人、被愛、被尊重、被接納、有自由、有價值這六種渴望中選擇,好嗎?]

媽媽:[愛她,我還是愛她的,不是真想打死她。]

教練:[也就是你內心對女兒還是有善良的,只是你不知道如何表達,是嗎?]

媽媽:[是這樣的!]

教練:[如果以後女兒還是會很大聲罵你,依舊摔門宣洩自己的情緒,請問你可以接受嗎?]

媽媽:[可以啊]

教練:[你面對女兒這樣的行為,你會怎樣真實的表達呢?]

媽媽:[她不會聽我說的,她摔門出去都是關好幾道門,不會給我對話的機會!]

教練:[我是指在孩子發脾氣的時候,你其實先不用表達,照顧好自己,覺察自己的情緒與身體的感覺,等孩子情緒平靜後,你才去真實的表達,這樣你能做到嗎?]

媽媽:[可以的,教練!]

後來這位媽媽線上又把真實表達的文字內容發給我,讓我給她修改,我也答應了給她修改,修改的內容如下:

【女兒啊,剛才你很大聲的吼罵,還摔門而去,我感受到你內心的害怕,也許你是害怕被媽媽傷害!我自己對你剛才的行為也有生氣,同時還有被嚇到的感覺,因為媽媽現在身體也不好,請你下次不要這麼做了,好嗎?】

從這個對話案例中我們可以看出,外界的刺激會引發我們做出某種行為反應,而行為反應的背後都伴隨著一連串的情緒、觀點、期待,大多數時候我們忘記覺察自己內在的這些內容,忘記這些內容給我們帶來什麼啟示,就很容易跟著慣性走,這也是禪宗說的『業力慣性』。

然而當我們能夠自我覺察,時常關注自己,時常連接自己,我們才能擺脫『業力慣性』的限制,做出更適應家庭和諧的行為反應,而不是陷入焦慮痛苦之中。

作者:壹心大哥,叛逆期親子溝通資深教練,兩枚青春叛逆期孩子的70後父親。專注叛逆期孩子有效溝通的技巧、方法、案例,1對1指導家長幫助孩子走出厭學、脾氣暴躁、早戀、玩手機等困境。

如果你有孩子成長中遇到的各種問題,或者想學習更多實用的親子溝通技巧,你可以通過關注後私信我,免費幫你分析你與孩子溝通當中遇到的問題。

相關焦點

  • 「媽媽,我不想學了!」孩子厭學,不是墮落,真是無奈!
    媽媽說:女兒上初一沒多久,老師就打電話說,孩子有割腕現象,我並沒有在意,當時學校流行傷疤風,我以為孩子就是玩玩的,而且孩子膽子小,我不相信孩子能做傻事。 最近一次和孩子談崩,孩子跑到了窗邊,媽媽:「你跳吧,我和你一起跳!」嚇得孩子直哆嗦。
  • 厭學的孩子在家,覺得活著沒有意義,媽媽該如何應對?
    哪怕是厭學的孩子也總是想看清前方的路,可想法和結果總是背道而馳,還要天天面對焦慮過度的父母,如果換成是當年幼小的我可能也會黑白顛倒,沉迷網絡!今天我就某位媽媽與厭學的孩子溝通的真實案例,來深度闡述:厭學的孩子在家,覺得活著沒有意義,媽媽該如何應對?
  • 初中生厭學怎麼辦:媽媽轉心轉念後,孩子悄然改變!
    今年5月份疫情過後,六年級下學期開學後,孩子就開始有厭學情緒了,中途總是不斷尋找各種藉口不上學了。今年9月份孩子上了初一後,僅上了三天課就徹底不去上學了。我內心無法接受他這麼小就不上學呆在家中,反鎖房門,不按時吃飯和休息,整日瘋狂地玩遊戲。我的心裡無比焦慮,在他不上學的兩周裡,我瘦了整整12斤,頭髮一把一把地掉,整夜睡不著,吃不下飯。通過參加相關網上家庭教育課程的學習,我也知道自己不應該焦慮,要接納孩子,理解孩子。
  • 記憶力下降、厭學、失眠……臨近高考,如何緩解孩子的焦慮?
    近期,企鵝收到這樣一位媽媽的傾訴:「兒子自從上高三開始,突然感覺壓力大。總是害怕考不好,心情脾氣也變得敏感暴躁;睡眠質量日漸變差,疲憊狀態下根本就沒辦法全身心的投入學習。我們作為父母也很著急,不知道該怎麼辦....」
  • 通過馬斯洛《動機與人格》,發現孩子厭學背後的真正原因
    來訪者是一對來自外地的母女,媽媽30多歲,女兒上幼兒園,應該在5歲左右。求助的原因很簡單:最近女兒厭學、不願去幼兒園。見到芳飛老師以後,媽媽就非常焦慮地說:「之前孩子在幼兒園表現非常好,不知道什麼原因,孩子就不願上學了。」看到小女孩一臉的委屈與還未擦乾的淚水,芳飛老師看得出,這是已經被責罵過的表情。
  • 陳默:孩子為什麼會厭學?以孩子學習為中心的家庭文化是根源
    目前,厭學呈低齡化趨勢,很多孩子從1年級就開始厭學。本文系新東方家庭教育高峰論壇對陳默老師的採訪,為你分析孩子厭學的根本原因在哪裡,並就如何幫助孩子愛上學習,給到你4個建議。「放任不管」讓孩子注意力更集中在處理孩子厭學的問題上,家長首先要克服焦慮。很多家長嘴裡經常在說考試,月考完了,就說期中考,期中考完了,又說期末考試,這實際上就是在製造一種焦慮氣氛,會讓孩子感到厭煩。另外一個常見問題是陪讀,現在小學一二年級的孩子,都是家長陪讀,我也認可,但如果操作不當,就會造成厭學。
  • 媽媽的焦慮,孩子走不出的心理陰影
    在中國當下,對教育產生焦慮的群體,媽媽首當其衝,這包括但不局限於ADHD兒童家長。正如有的家長留言所說,能不焦慮嗎?你看看周圍孩子是如何拼的,你再看看現在的升學壓力和就業壓力,孩子學習不好,有未來嗎?一個典型的案例:孩子考取了清華大學,這在一個七八線的縣城那就是家長教育成功的巔峰,但媽媽和兒子卻都在短暫的欣喜後陷入了迷茫,孩子覺得自己這麼多年拼命的結果並不是自己喜歡的,不喜歡專業,不喜歡集體生活,孩子說的一句話讓媽媽很心痛:我覺得自己的童年和青春都是灰色的,我的成功其實就是每次考試後你的得意,覺得活著沒意思,這個孩子現在因為焦慮已經不得不進入藥物治療。
  • 孩子焦慮厭學,家長別幫倒忙
    家長和老師大多時候感覺孩子突然變成這樣,其實這是長期焦慮積累最終爆發的結果,導火事件只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而且孩子一定是自己默默努力很久之後才崩潰的。 想像一下:時隔數月回到學校,難以找回學習節奏、學習內容也變得生疏、忽然要交的假期作業,和開學後逃不掉的摸底考,這些都會成為直接且巨大的壓力,讓孩子難以直面。
  • 蒲蕊心理:全職媽媽要像愛孩子一樣愛自己
    在信息傳遞如此快速的時代下,抑鬱、焦慮等詞彙被逐漸發酵。近幾年的抑鬱症患者、焦慮症患者的數量逐漸增長,往往受到關注的通常都是正值青春時光的孩子,卻忽視了媽媽這個群體。今天我們有幸邀請到蒲蕊心理的王恆晉與我們分享大部分媽媽們的生活常態。
  • 如果孩子有厭學情緒,給他看這部紀實片:沒有選擇的人生一片黑暗
    這位在紀實片開頭信奉"只要你有鬥志,弱者亦可以變強者"的樂觀主義者,在經歷了五天的底層清潔工生活後,苦不堪言。 紀實片的最後,田北辰面對鏡頭,說:"這個社會是極嚴厲地懲罰讀不成書的人"。
  • 從《兒科醫生》中看焦慮的媽媽會給孩子帶來多大的影響
    媽媽在和醫生交流的時候,也在時刻關注著孩子吃手的問題,時不時會制止,瞪著眼睛對孩子嚴厲地說:「還咬你!」這個時候,你看孩子的眼神是一種恐懼、無助,好像一個黑夜躲在角落裡的孩子一樣。醫生找藉口把媽媽支開,她首先用非常溫柔的語氣告訴孩子這個不是病,這是一個不好的習慣而已。
  • 還在為孩子的問題糾結焦慮嗎?家長做到這點,輕鬆做父母
    老師,我的孩子迷戀遊戲,不學習怎麼辦?老師,我的孩子厭學不上學怎麼辦?老師,我發現我家孩子早戀了,我該怎麼辦?每一個來諮詢的家長都帶著焦慮,甚至是絕望,覺得自己已經無力陪伴孩子。為什麼,我這麼倒黴有一個這樣的孩子呢?看著這些焦慮的家長,我常說的一句話是不著急,孩子是家長的一面鏡子,您是原件,孩子是複印件。要想改變複印件,要從原件開始。找到問題背後的原因,您才能夠找到適合自己的解決方案。
  • 孩子為什麼厭學?許多家長困惑不解!沈教授告訴你「厭學之源」
    沈從德教授說:「兒童期間進行超前、超量的知識教育,從短期看,孩子會有超越同齡人的知識積累,但這其中沒有興趣、想像力等關鍵素質的喚醒和培植。從長期看,對學習反而可能是有害的。」沒有了遊戲體驗,孩子便不會玩,沒人一塊兒玩,或者沒什麼可玩,這會給孩子埋下焦慮、抑鬱和自閉的危險因子,對孩子以後融入班集體和社會都非常不利。孩子就該有撒野于田間的自由,讓生性活潑的幼兒只能端正地坐在課桌前,必然扼殺孩子的天性,澆滅孩子自由探索的興趣,結果只會禁錮孩子的未來。
  • 如何改變一個不努力的孩子?正向關注、積極引導,家庭教育旺娃術
    我之前學過一點家庭教育的知識,知道不能強來,可是她根本不懂得控制,不提醒、不去管她就會一直玩下去。我能理解現在的孩子從小就在電子產品陪伴下長大,但我就是看著她不學習、整天玩,特別焦慮,有時候忍不住就會流眼淚,感覺自己真是太失敗了。
  • 疫情後遺症 「媽媽不要去上班」,孩子的分離焦慮怎麼破?
    >因為孩子早期的安全感都是從媽媽和親人身上獲得的,一旦離開自己最依賴的人,孩子就會出現焦慮。於是,就會看見有的家裡其他人強行拉住孩子,不讓他纏著媽媽,媽媽一狠心一跺腳跑去上班了,留下孩子悲慘的尖叫和哭聲。 這樣的做法會給孩子留下嚴重的心理陰影,他會誤以為媽媽不愛自己了,對孩子的自尊和自信是嚴重的打擊。
  • 媽媽被自己吼孩子的聲音嚇得捂住耳朵:想孩子聽話,就要好好說話
    因為小時候媽媽的打罵,那種不安全感深深地的侵入到陳喬恩的骨髓裡面,所以長大後還是喜歡活在自己的世界裡面,沒有辦法去向其他人敞開心扉。這種孩子讓人心疼,他們需要用一生來治癒童年。有的時候父母吼叫孩子,就連自己都沒有察覺陳喬恩知道女兒的想法後,就連自己的都沒有意識到她的行為會對女兒產生如此大的影響。陳喬恩的媽媽哭著表示:「並不知道自己會這樣,因為沒有哪個父母會故意對孩子不好。
  • 5歲孩子膽小怕事,媽媽以為是性格原因,心理醫生:輕度焦慮了
    5歲孩子膽小怕事,媽媽以為是性格原因,心理醫生:輕度焦慮了同事小丁家五周歲的孩子噹噹看起來比較焦慮,就是容易緊張,做什麼事情都比較小心謹慎。上周末,到小丁家做客時,噹噹不小心把蘋果掉到地上,就嚇的「哇」的一聲,趕緊對小丁說,媽媽,我不是故意的。
  • 如何改變孩子厭學的問題,家長可以這樣做
    首先,我們要先了解孩子厭學的表現,正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具體的表現如下:1、作業拖拉、敷衍了事或不做作業2、成績較差、討厭學習3、不喜歡討論學習、不願大人過問、對父母的詢問沉默或煩躁或轉移話題4、一看書就犯困
  • 孩子沉迷手機厭學叛逆怎麼辦?3條兵法告誡,讓父母的愛不再變味
    我的兒子曾經是品學兼優的孩子,親子關係也一直不錯,但是,到了中學之後,特別是到初三,孩子越來越叛逆,數次說出特別傷人的話。原以為孩子進入一所好的高中會懂事、會想明白。誰知到考入我們縣裡最好的高中後,孩子非常厭學,根本不學習,在家不做作業,就是玩手機,毫無意外,成績全年級墊底。
  • 厭學女孩撿一天垃圾崩潰三次:現在的孩子,就是欠勞動教育
    點擊"自在小木頭"關注我嘛 1 有個博主講她合伙人一個有趣的小故事: 一個年輕媽媽在國外出差,得知自己五六歲的女孩在上幼小銜接班的時候,把老師給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