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就是那個一說印度歷史就容易出爆款的西門吹灰2020。
英屬印度的建立始於1858年,但英國殖民印度從1600年就開始了,標誌性事件就是「不列顛東印度公司」的成立,我們更習慣叫它「英國東印度公司」。
英國殖民印度的進程中,普拉西戰役是一個重要節點。此前,英法為首的歐洲列強對印度都虎視眈眈;這次戰役後,法國被擠出北印度、中印度。後來,又經過三次卡納蒂克戰爭,英國徹底趕走法國,獨佔印度。
在孟加拉邦的普拉西,土邦王公擁有7萬軍隊;而英國東印度公司只有2900人,而且,真正的英國士兵只有900人,其餘2000人也是印度人。這樣懸殊的實力對比,一家「英國公司」居然和一個土邦王公開戰,而且,一仗打完,英國東印度公司以死傷75人(22死,53傷)的代價擊潰了孟加拉邦的7萬大軍。
如果是雙方是簡單的熱兵器對冷兵器,情有可原。但事實上,法國為了對抗英國,對孟加拉幫的軍隊可謂是不遺餘力地大力支持。贈送了53尊大炮,還配備了40名法國炮手。
這種情況下的大潰敗,難免讓人不解!
戰爭未打響,英國人先買通了孟加拉軍中一名將領作為內應,採取分化策略;戰爭一打響,來了一場大雨,孟加拉軍的槍炮火藥受潮,而英軍的槍炮火藥事先蓋上了防水布。
這就導致,戰爭中本來有槍炮的孟加拉軍隊只能拿著冷兵器衝鋒,面對幾千人,幾萬人衝起來應該很有氣勢。但當進入英軍射程內後,形勢大變。面對英軍密集的槍炮射擊,孟加拉軍很快就潰退了,死傷慘重。
那名內應先是按兵不動,導致很多其他孟加拉軍隊將領也畏首畏尾,7萬孟加拉軍瞬間就成了一群烏合之眾;英軍開炮後,那名內應率部倒戈,這時候,戰爭已經變成了屠殺。
戰爭結束,英國人將戰敗的孟加拉王公處死,並建立起傀儡政權進行間接統治。為英國徵服孟加拉,徵服整個印度鋪平了道路。
可見,決定一場戰爭勝敗的關鍵因素並不是武器。一場看似實力懸殊的對決中,一個公司區區幾千人就這麼把一個土邦的幾萬軍隊打得落花流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