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殖民印度開始於一個公司與一個土邦開戰,兩千九擊潰七萬

2020-12-26 西門吹灰2020

大家好,我就是那個一說印度歷史就容易出爆款的西門吹灰2020。

英屬印度的建立始於1858年,但英國殖民印度從1600年就開始了,標誌性事件就是「不列顛東印度公司」的成立,我們更習慣叫它「英國東印度公司」。

英國殖民印度的進程中,普拉西戰役是一個重要節點。此前,英法為首的歐洲列強對印度都虎視眈眈;這次戰役後,法國被擠出北印度、中印度。後來,又經過三次卡納蒂克戰爭,英國徹底趕走法國,獨佔印度。

在孟加拉邦的普拉西,土邦王公擁有7萬軍隊;而英國東印度公司只有2900人,而且,真正的英國士兵只有900人,其餘2000人也是印度人。這樣懸殊的實力對比,一家「英國公司」居然和一個土邦王公開戰,而且,一仗打完,英國東印度公司以死傷75人(22死,53傷)的代價擊潰了孟加拉邦的7萬大軍。

如果是雙方是簡單的熱兵器對冷兵器,情有可原。但事實上,法國為了對抗英國,對孟加拉幫的軍隊可謂是不遺餘力地大力支持。贈送了53尊大炮,還配備了40名法國炮手。

這種情況下的大潰敗,難免讓人不解!

戰爭未打響,英國人先買通了孟加拉軍中一名將領作為內應,採取分化策略;戰爭一打響,來了一場大雨,孟加拉軍的槍炮火藥受潮,而英軍的槍炮火藥事先蓋上了防水布。

這就導致,戰爭中本來有槍炮的孟加拉軍隊只能拿著冷兵器衝鋒,面對幾千人,幾萬人衝起來應該很有氣勢。但當進入英軍射程內後,形勢大變。面對英軍密集的槍炮射擊,孟加拉軍很快就潰退了,死傷慘重。

那名內應先是按兵不動,導致很多其他孟加拉軍隊將領也畏首畏尾,7萬孟加拉軍瞬間就成了一群烏合之眾;英軍開炮後,那名內應率部倒戈,這時候,戰爭已經變成了屠殺。

戰爭結束,英國人將戰敗的孟加拉王公處死,並建立起傀儡政權進行間接統治。為英國徵服孟加拉,徵服整個印度鋪平了道路。

可見,決定一場戰爭勝敗的關鍵因素並不是武器。一場看似實力懸殊的對決中,一個公司區區幾千人就這麼把一個土邦的幾萬軍隊打得落花流水。

相關焦點

  • 英國海外殖民擴張的急先鋒,掛了企業名頭的英國東印度公司
    在歷史上英國為了發展壯大,曾經有過很多不光彩的手段,比如說私掠許可證,這讓英國一度成了海盜大國。而在日後英國又為了進行有效的海外擴張和殖民統治,推出了另一個手段——東印度公司。這個有著英國皇家許可狀的公司,不僅壟斷了東印度的貿易,更成為了一個英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殖民急先鋒。
  • 英屬印度的首府在哪裡?不是新德裡也不是孟買
    起初這裡只是一個村莊,靠近孟加拉灣,既不富饒,也不便利,東邊四千米是一個鹽湖,附近則是大量窪地和沼澤。很多不識路的陌生人來到此間,便會迷路在沼澤地裡,直至被迦梨女神以泥沼的方式徹底吞併。 所以當時的印度人,即莫臥兒王朝的官員們,就頗為策略地將這塊土地,提供給了正在尋覓貿易站落足點的英國人。 而這些英國人,便是不列顛東印度公司的代表。
  • 印度有沒有可能再次分解
    所以「印度」一詞在古代更多是指一種地理文化概念,而從來都不是指的一個國家。直到英國殖民者到來後才首次在印度建立起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中央政府。印度人的民族主義意識恰恰正是在英國殖民時期開始萌芽的。印度最早的民族主義者恰恰是由英式教育所培養出來的。印度獨立後的首任總理尼赫魯就曾說過:「我在精神上更像是一個英國人而非印度人」。
  • 印度不惜代價也要控制,寧可深陷戰亂也不放棄
    眾所周知,獨立後的印度對於領土的何況是顯然易見的,吞併或者肢解一個主權國家是印度的一貫作風,在1975年印度武力吞併存在300多年的錫金王國,曾經的東巴基斯坦被印度三面包圍,在印巴分治時劃歸為巴基斯坦,也就是所謂的東巴基斯坦,在1971年第三次印巴戰爭中,印度利用優勢兵力迫使東巴基斯坦獨立成為孟加拉國,從此印度擺脫了兩面受敵的問題,那麼為什麼說克什米爾是印度的一塊心病呢
  • 韓和元:印度——未來世界不安寧因素之源
    侵略成性的印度1947年,印度獨立建國,擺脫了被英國人殖民的歷史。英國人走的時候,不僅將偌大的印度分為了印度和巴基斯坦,還留下了高達600多個印度土邦。英國人對這些印度土邦的君主說,我賦予你們自主的權利,你們可選擇加入印度或巴基斯坦,如果都不願意,你們自己亦可選擇獨立。這些土邦的君主們都有獨立的意向,但印度不同意。印度剛獨立的時候,全國共有15個大邦。而今天的印度,總共有29個大邦。多出來的14個大邦,便是不停的徵伐吞併那些土邦而來。
  • 話說印度歷史
    拉其普特人並不是一個統一的民族,拉其普特各王國之間混戰不已,同時又激烈抵抗伊斯蘭教力量對印度的侵略,以致拉其普特人常被認為是印度教的保衛者。八到九世紀,出現印度教,為婆羅門教的繼承者。而佛教,徹底衰落,同時,在印度周圍,佛教卻大行其道,繼續興盛。九到十一世紀,在印度南端出現了幾個強大的泰米爾人王國,如朱羅王國(注輦)和潘地亞王國。其中朱羅王國曾經侵入印度尼西亞諸島嶼。
  • 向中國寫149封求救信後錫金仍被吞併,印度的擴張為何如此瘋狂
    在其最後一個統一王朝莫臥兒時期,英國人進入了印度次大陸。隨著莫臥兒王朝因皇位爭奪而引發的混亂,印度的宗教對立、民族對立以及種姓制度下帝國的各種矛盾逐漸激化。狡猾的英國人則充分利用了這些使印度陷入分裂與內戰的矛盾,把那些分裂的土邦等各種勢力分而治之,基本上納入了自己的掌控之中,然後一步一步地消滅了莫臥兒王朝,印度也全面淪落為英國殖民地。
  • 英國和印度的勾結,清朝和民國的綏靖!
    自古以來,拉達克地區都是屬於中國西藏的一部分,現如今拉達克地區又是怎樣歸屬印度的?中國又是如何失去拉達克地區的呢?英國與印度的勾結拉達克地區落入印度之手,最大的幫兇當屬英國。在當時,拉達克地區是英國與亞洲腹地交涉的一個重要樞紐地帶,英國對這個地方也是虎視眈眈。
  • 印度最貴電影唯美的背後:一個流行了兩千多年的殘酷習俗
    但是,也是最重要的一點:不管帕德瑪瓦蒂王后是虛構的還是真實存在的,她最終的命運只有一個,也就是影片最後那震撼人心的一幕——國王戰死,王后自焚殉夫。 《帕德瑪瓦蒂王后》電影海報為何王后沒有選擇,必須自焚?這,就要說到一個在印度流行了兩千多年的古老習俗——薩蒂(Sati)。
  • 英國殖民時代的六個非洲強敵:屢屢擊敗英軍,都比清朝打得漂亮
    第二、阿散蒂阿散蒂,是西非的一個部落聯盟。1806年至1900年,英國為搶奪當地的黃金資源,與阿散蒂前後發生九次戰爭,時間之長在英國殖民史上極為罕見。其中,1822-1824年第二次阿散蒂戰爭中,英軍傷亡上千人,黃金海岸總督也被打死。
  • 班公湖:中國最長湖泊,三分之一被印度控制,拉達克的前生今世
    2018年,CNN公布了一個榜單,「全球自然奇蹟Top50」,班公湖列第9位入選。班公湖,藏語稱「錯木昂拉仁波」,意為「明媚而狹長的湖泊」。湖形狀狹長,三分之二在西藏的阿里境內,三分之一則在印度。這又要從英國的東印度公司開始說起了英國東印度公司在印度次大陸擴張的過程中,對拉達克等西藏西部地區日益關注,因為該地區扼住了英國通往亞洲腹地之路。
  • 英國東印度公司,真的是個公司嗎?它到底牛在哪兒
    而今天要講述的就是有關海賊王與大英帝國殖民專業戶--英屬東印度公司(British East India Company)的故事。 裡面最大反派是聲名狼藉的「英屬東印度公司」,因為就連充滿各種海鮮的「飛翔的荷蘭人號」都要聽命於東印度公司的首領去執行海盜清除計劃。
  • 印度末代皇帝巴哈杜爾:「你的名字還活著」
    成年後,精通「琴棋書畫」的他成為印度知名的烏爾都語詩人及書法家,但他對政治和政權卻絲毫不感興趣。在巴哈杜爾成長的年代,莫臥兒帝國已經走向衰落,英國東印度公司正從四面八方蠶食著帝國的領土,未被英軍吞併的土邦也大多處於獨立和半獨立的狀態。巴哈杜爾的父親——阿克巴二世,基本上是英國人控制下的傀儡皇帝,其勢力範圍僅限於德裡周圍很小的一片地區。
  • 印度的英國貴族——尼赫魯家族發家史
    家中突然失去了一個壯年勞動力,對於一個本就不富裕的家庭來說打擊是非常嚴重的,所幸他的另外兩個兒子班西達爾和南達拉爾也已經十多歲,開始承擔起照顧家庭的責任。莫提拉爾的大哥班西達爾是一個法官,在英印政府中工作,而二哥南達拉爾後來也輾轉成了律師,莫提拉爾自幼受二哥照顧長大,或許是受了二哥的影響,他日後也成為了一名律師。
  • 近代臭名昭著的東印度公司,到底有多少個,屬於哪些國家的
    東印度公司表面上看是貿易公司,實際上它只是披著貿易外衣實為掠奪和殖民的半政府商業組織。 這些為了掠奪和殖民建立的東印度公司背後或多或少都有政府的影子,他們成立後被授權貿易壟斷,如同一個個吸血的螞蟥,將歐洲以外的地區瓜分。
  • 馬來西亞面積最大的州砂拉越,一個英國人曾在這裡建立過王國
    所謂的地理大發現和隨後歐洲列強在全球的殖民過程中並不是春意盎然和溫暖融融,而是充滿著對廣大亞非拉人民的掠奪和殺戮。從15世紀末期到19世紀末期的這400年中,歐洲最不缺的就是這些所謂的航海家、探險家、殖民者,在19世紀,有一個英國探險家不僅在東南亞的加裡曼丹島上的一大片地方當上的國王,這個王朝還持續了百年。
  • 印度莫臥兒王朝,「珠光寶氣」的皇室!
    印度莫臥兒王朝是印度最為重要的皇朝,莫臥兒王朝歷代君主對珠寶的喜愛源自強烈的文化信仰。從王朝的先祖帖木兒開始,就有搜集鑽石、祖母綠、尖晶石、紅寶石等珍貴寶石的傳統。
  • 前英國殖民地那些糾紛,是英國故意留下的,還是無意而為之?
    英國是近代的殖民帝國,號稱「日不落帝國」,殖民地遍布世界各地。二戰後,殖民地的民族解放運動高漲,而英國這些老牌殖民帝國在二戰中經歷了巨大的災難,國內面臨重建,對於殖民地的控制已經力不從心了,在這種情況下,很多新興國家應運而生。
  • 十萬大軍壓境,印度想幹什麼?
    文|俞俊 吳薇本文轉載自2017年7月26日出版的《環球》雜誌第15期,標題為《看透印度畸形擴張路》,不代表瞭望智庫觀點。在漫長的古代,沒有一個王朝能統一全印度。而自17世紀英國殖民統治後,在100多年時間內,一個空前強大的殖民地帝國形成了,具有濃厚特色的殖民地文化也隨之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