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英國殖民地那些糾紛,是英國故意留下的,還是無意而為之?

2020-12-14 深更讀史

英國是近代的殖民帝國,號稱「日不落帝國」,殖民地遍布世界各地。二戰後,殖民地的民族解放運動高漲,而英國這些老牌殖民帝國在二戰中經歷了巨大的災難,國內面臨重建,對於殖民地的控制已經力不從心了,在這種情況下,很多新興國家應運而生。

然而英國的殖民地在獨立時,似乎都不那麼乾脆,英國人還會留下一些禍根,令這些地方爭執不下,很多英國的前殖民地成為了地區的不穩定因素,甚至直到現在都沒有解決。

所以英國也成為了攪屎棍國家,貌似不給前殖民地留下點麻煩,心裡不太痛快。那麼前英國殖民地那些糾紛,是英國故意留下的,還是無意而為之?

印度分治

英屬印度是英國非常重要的一塊殖民地,雖然南亞地區也先後經歷了數個帝國的,但都沒有統一過印度這個地方。英國依靠著洋槍洋炮,愣是把這裡拼湊起來了。英國人也非常重視這裡,甚至有人把印度比作英國女王王冠上的寶石。

印度人追求獨立的決心還是非常大的,到了二戰後更是一發不可收拾,然而對於英屬印度的未來,英國人在和印度教和伊斯蘭的談判中始終不順利,好幾個方案都被否了,最終蒙巴頓提出了印巴分治,把英屬印度變成了印度和巴基斯坦。

可兩國的矛盾非常尖銳,而關於其他土邦的歸屬更是糾纏不清,尤其是克什米爾的歸屬,可以說是英國人埋下的一個雷,印巴兩國為了此地更是三天一小打兩天一大打,直到現在這裡仍然是火藥桶。

中印邊界衝突

英國佔領印度後,以此為基地向北入侵,不斷地蠶食中國領土,企圖分裂中國的西藏,還非法炮製了「麥克馬洪線」。尼赫魯實施的是「大印度聯邦」狂想,企圖非法佔領中國大量領土,甚至不惜發動侵略戰爭,兩國到現在還沒有解決邊界問題。

以色列與巴勒斯坦

英國人佔領巴勒斯坦後,發表了《貝爾福宣言》,這個宣言也讓猶太人的復國不再是夢,世界上成千上萬的猶太人湧到了這裡。隨後英國人將巴勒斯坦一分為二,分為東部的阿拉伯人聚居區以及西部的猶太人聚居區。

這一下激發了巴勒斯坦人和猶太人之間的矛盾,雙方甚至爆發了四次中東戰爭,小規模的衝突更是不計其數,直到現在巴以依舊硝煙瀰漫,幹戈迭起。

可以說英國留下的禍根遠不止這幾個,非洲和亞洲是重災區。像在蘇丹,英國愣是分為了兩部分,雙方還不能互相往來,其目的是為阻止蘇丹北方的阿拉伯文化向蘇丹南方傳播,可這樣卻為南北分裂埋下了種子。

包括斯裡蘭卡的內戰,其實很大原因也是英國人造成的。本來斯裡蘭卡以僧伽羅族為主,可偏偏英國人從印度南部遷入數十萬泰米爾族勞工,並採取分治和挑撥的手段。

至於英國人為什麼這麼做,其實最主要的原因並非考慮到殖民地獨立以後的未來,而是為了維護其統治時期的穩定。

英國人會根據當地的民族構成,採取分而治之、以夷制夷的政策,這樣便於控制和管理。就像曾經老牌帝國奧斯曼,最後被肢解,分裂為數個小國家,這也為英國人入主中東提供了便利。

分而治之並不是英國人獨有的,不過卻是英國百試不爽的一套政治伎倆。這種方便了自己,卻苦了別人的伎倆在英國人身上體現得也最淋漓盡致。

相關焦點

  • 前殖民地不恨英國?以愛爾蘭和印度為例,談談三個真相
    愛爾蘭愛爾蘭在1169年遭受英格蘭入侵,1541年開始殖民愛爾蘭,1801年被英國吞併。1921年12月,愛爾蘭南部26個郡成為「自由邦」。1937年,愛爾蘭共和國正式成立。自從獨立開始,愛爾蘭就對英國仍然佔有北方6郡表示不滿。愛爾蘭在歐洲,英國的殖民地大多數在亞非拉地區,所以,有人就會故意忽視它的被殖民歷史。
  • 英國怎麼管理殖民地?以美國為例,北美洲3種方法,英國權力鬥爭
    英國在16、17世紀,開始在北美洲地區建立殖民地,最終成功建立了13個英屬北美殖民地。對待殖民地問題,英國的北美洲統治方式,隨著時間的演變,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而董事會,則由英國國王任命。比如英國維吉尼亞、麻薩諸塞殖民公司,就各自管理著維吉尼亞州、麻省殖民地。第二,業主殖民地。本質上,這種殖民地就是英國國王的領地。英國國王指定業主,業主則代表著英國國王的統治。比如賓夕法尼亞州等地,就是如此。第三,自治殖民地。這是自由移民建立的殖民地,不歸屬英國國王,也不歸屬業主。
  • 英國為什麼不把殖民地變成領土,俄國是怎麼做到的?
    英國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後,開始了對北美洲的殖民。17到18世紀,英國憑藉強大的海軍奪取了法國在印度、加拿大和密西西比河以東的大片殖民地,並擊敗荷蘭成為世界頭號殖民強國。美國獨立後,英國將殖民地的重點改為印度,同時佔領了澳大利亞、紐西蘭、緬甸、香港等地。近代被英國殖民過的國家和地區達到58個,鼎盛時期本土、殖民地、託管地等總陸地面積約3300多萬平方公裡。
  • 英國、西班牙的殖民地遍及世界,為何法國獨獨對非洲情有獨鍾
    數年後,法國探險家山姆·德·尚普蘭順著大陸架向北行至,到達了北美洲,並建立起魁北克城,當時取名稱其為新法蘭西(或稱為加拿大)。同時老對手英國也來到了北美,兩家再次同臺競賽。也許是前面做的事情讓西班牙和葡萄牙不是很滿意,法國在美洲的發展一直不得如意。
  • 澳大利亞最初是英國流放犯的殖民地
    英國進入18世紀後,一方面充滿了發展生機,另一方面犯罪率也居高不下,尤以偷盜和暴力為甚,英國政府及民眾為此大傷腦筋。圖片來源於網絡1717年,為解決罪犯囚禁問題,英國議會通過一項立法,授權政府可有組織地將罪犯流放到北美殖民地關押。
  • 印度曾是英國的殖民地,但為何殖民地中卻有幾塊是屬於葡萄牙的?
    英國在今年脫歐了,脫歐之後歐洲人到英國去,或者英國人到歐洲來,相對而言不像以前那麼順暢。但是在歐盟的幾十個國家中,有一個國家他還保有著跟英國交往的便利,這個國家就是葡萄牙,因為葡萄牙和英國之間還有一份盟約。
  • 二戰後,英國丟了這麼多殖民地,哪個地方最讓其心疼?
    導語:二戰後,英國丟了這麼多殖民地,哪個地方最讓英國心疼?眾所周知,當年的英國是世界上殖民地最多的國家,其殖民地的面積是最大的,比如現在的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印度、南非等等。這些國土面積廣袤的國家,曾經都是英國的殖民地,由此可見當年的英國影響力之強。然而可惜的是,隨著時代的發展,現如今英國手裡所擁有的殖民地已經所剩無幾了,而當年的許多殖民地也已經逐漸比英國強大,那麼在這麼多的殖民地當中,哪塊殖民地的丟失最讓英國心疼?
  • 英國幹涉香港內政,試圖「收復」香港殖民地,中國外交部:醒醒吧
    中國的歷史源遠流長,在歷史中有鼎盛時期也有低谷時期,這是一個國家發展的必然過程,因為落後我們失去過很多,尊嚴,主權,領土還有金錢……甚至有很多領土和文物現在依舊流落在外,我們不知道該如何去挽救那些失去的,就像是拿回我們自己的,卻被別的國家誤以為我們拿了本屬於它的,何其可悲,何其可笑
  • 英國的殖民地都說英語,而大清的藩屬國紛紛廢除漢字
    大英帝國強盛的時候,殖民地遍布全球。在殖民擴張的同時,這些人也將英語帶到了廣大的殖民地。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這些國家本來就是英國人後裔在海外建立的,說英語也理所當然。那些被英國人殖民的民族,在獨立後絕大部分依然保留了殖民者的語言。
  • 英國各個殖民地獨立的時間順序排名,有的高興,有的卻很後悔
    近代殖民活動開始於15世紀末,西班牙和葡萄牙入侵了拉丁美洲,攫取了大量財富,到了17世紀,荷蘭最為強大,滿世界搶殖民地,我國的臺灣也被荷蘭人佔領了,後被鄭成功趕跑,英國海水實力不如荷蘭,只好猥瑣發育,到沒人要的北美洲建立了13個殖民地。
  • 英國才是二戰最大的輸家?丟掉殖民地,失去了翻盤的最後機會
    至於同為二戰戰勝國的英國,由於二戰掏空了英國,它的國際地位不斷下降,從領土遍布全球的日不落帝國跌落為一個龜縮在島嶼上的國家,反觀德國、日本這兩個戰敗國,在經過了多年發展後,獲得了巨大的成就。德國與法國組成了歐盟的核心,具備強大的政治影響力,與此同時,德國還擁有十分強大的工業能力。日本在戰後的發展同樣有目共睹,時至今日,日本是全球第三大經濟體,GDP總量幾乎是英國的兩倍。
  • 英國放棄了絕大多數殖民地,為何堅決不歸還馬島,這點是最關鍵的
    二戰結束後,英國實力受到嚴重損傷,世界霸主的地位徹底失去。此時,英國各個殖民地也都迅速獨立。由於世界獨立運動的興起,英國實力減弱的原因,最後不得不讓這些殖民地獨立。我們在學習歷史的時候覺得英國的殖民地獨立的都很順利,沒有什麼太大的戰爭。不過有一個地方卻非常特殊。
  • 英國在歐洲唯一的殖民地,戰略意義極端重要,人均收入是中國4倍
    不過,對於在歐洲唯一的殖民地-直布羅陀,英國卻始終不肯放棄,態度極其堅決。那麼,直布羅陀到底有何價值,它對英國到底有多重要?直布羅陀是英國目前在歐洲唯一的殖民地,位於南歐伊比利亞半島南端,直布羅陀海峽東端北岸,南部隔海峽與西班牙在北非的屬地休達相望,面積為6.5平方公裡,人口約3.5萬人。
  • 留下這些文明和罪行的,為什麼是英國人?
    「光榮革命」後,金融家與實業家開始進入貴族行列,英國統治精英集團的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英國外交政策也發生了根本性轉變,國家制定外交政策的原則是符合國家利益而非國王個人的利益。「光榮革命」還是一場「財政革命」,議會掌握了稅收、財政大權。在議會批准下,1694年英格蘭銀行建立,為英國財政帶來了生機。1688年之後發生的財政革命和金融革命,使英國真正富裕和強大起來。
  • 英國佔盡優勢,為何還讓美國打贏了獨立戰爭,吐出了最肥的殖民地
    今天就跟大家簡單的聊一聊,當然這也只是一家之言,有不到之處敬請指正。要想搞清楚英國之所以在佔盡優勢的情況下,不繼續鎮壓美國起義,就要明白兩個理論,一個我姑且稱之為三國悖論,一個則是現代財務管理學中的權衡理論。三國的悖論首先咱們來聊一下什麼是三國的悖論。
  • 是的,英國前首相溫斯頓·邱吉爾是一個種族歧視主義者!
    因為確實有很多事件來解釋這位前英國首相「偉大的白人」的歷史觀點。除非我們努力去理解他的白人至上主義的起源和特殊性,否則我們將無法理解今天仍然存在的種族主義思維結構。邱吉爾說過很多駭人聽聞的話:他說他痛恨那些有著「斜眼和豬尾巴」的人。對他來說,來自印度群島的人「是世界上僅次於德國人的最殘忍的人」。他「並不認為黑人有白人那樣的能力和效率。」
  • 英國光榮革命,美國獨立革命,法國大革命之極簡比較
    英國光榮革命    革命前:    由於英國的大貴族基本上都在不久前的玫瑰戰爭中以自相殘殺的戰鬥方式死去,為後來出現的大批新貴族或者叫資產階級化的小貴族的崛起騰出了政治空間,這些小貴族和平民一樣從事工商業等經濟活動,他們沒有太多的特權,互相之間有共同的利益訴求,所以很容易聯合起來共同對抗王權的壓迫
  • 英國女王為啥能當別國的元首?這國要推翻:我們已經不是殖民地了
    1966年獨立之前,巴貝多曾是英國的殖民地。獨立之後成為大英國協成員國,以英女王伊莉莎白二世為國家元首。 2021年是巴貝多獨立的第55周年,巴貝多政府表示,為了徹底擺脫被殖民的歷史,該國決定解除英女王國家元首的職務,正式獨立為共和國。
  • 埃及被迫成為英國殖民地後,卻被阿拉伯學者稱為「賣國賊」
    在整個20世紀耶路撒冷的宗教光環始終沒有消退,即使在那些不信奉宗教的人們眼中,耶路撒冷也儼然已經成為一種充滿迷信和執著的情感象徵。基督教政府由於宗教原因,曾經對耶路撒冷垂涎三尺,但是基督教信仰的喪失與伊斯蘭教和猶太教熱情的減退不相吻合。人們對耶路撒冷蠢蠢欲動的原因不在於單純佔領這座城市,而是以此排斥其它宗教。
  • 百年前,伊莎貝拉伯德從英國來到奉天,給瀋陽留下了什麼?
    伊莎貝拉先驅性的旅行激勵著其他婦女以她為榜樣。2015年,愛爾蘭的菊石出版公司出版了由黛博拉·愛爾蘭撰文的畫冊《1894-1896,伊莎貝拉·伯德的中國攝影之旅》,全面梳理了這三年伯德的中國之行,也系統整理了她在中國拍攝的照片,值得一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