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殖民時代的六個非洲強敵:屢屢擊敗英軍,都比清朝打得漂亮

2020-12-11 陶慕劍地球觀察

19世紀維多利亞女王在位期間(1819年-1901年),是英國在全球大肆擴張的年代。在這個時代,大英帝國的版圖擴張到了極限,實現了「日不落」的稱號。

這個時期,英國軍隊是世界上裝備最精良、經驗最豐富的軍隊之一,其軍隊從非洲一直活躍到南太平洋。儘管如此,英國軍隊卻在非洲、亞洲和大洋洲多次遭到重創,甚至是慘敗。這些對手不盡相同,每一支隊伍都呈現出不同的技能、戰術和武器組合,讓英國人非常頭疼。其中,是英國人在非洲遭遇的強勁對手最多,最有特點。

第一、埃及愛國者

1881年,面對埃及政府的腐敗以及英法殖民者的節節進逼,埃及祖國黨在艾哈邁德·阿拉比中校領導下發動起義,逼迫埃及總督進行改革。1882年,英國眼看無法繼續埃及,於是發動了侵略戰爭。

英軍在埃及面對的是按照歐洲模式訓練和裝備的正規軍,為此英軍高度重視,出動了2.5萬軍隊和8艘鐵甲艦的龐大軍隊,遠勝過兩次鴉片戰爭的規模。最終,英國人證明了自己的優勢,在泰爾凱比爾戰役中以1.8萬人(2個步兵師和1個騎兵團)擊敗1.5萬埃及軍隊。埃軍2000人陣亡,500人受傷;英軍58人陣亡,379人受傷,22人失蹤。最終英軍佔領開羅,埃及祖國黨大批領導人被抓捕,埃及也成為了英國的殖民地。

儘管英軍贏得似乎很輕鬆,但是埃及在19世紀經歷過一系列的資本主義改革,中上層也有較高的思想覺悟,武器和訓練都有較高水準,因此英國人一直將控制埃及視為相當艱巨的工作。英國人的勝利,其實建立在收買埃及封建階層和動搖分子的基礎上。

第二、阿散蒂

阿散蒂,是西非的一個部落聯盟。1806年至1900年,英國為搶奪當地的黃金資源,與阿散蒂前後發生九次戰爭,時間之長在英國殖民史上極為罕見。

其中,1822-1824年第二次阿散蒂戰爭中,英軍傷亡上千人,黃金海岸總督也被打死。阿散蒂人裝備原始,但經驗豐富,擅長利用當地的山丘和叢林進行伏擊戰,經常包圍並重創對手。1872-1874年的第七次阿散蒂戰爭中,阿散蒂大軍曾將上千英軍包圍在沼澤地內,後者依靠重炮火力才勉強突圍。這場戰爭英軍又付出數千人傷亡,最後才佔領了被阿散蒂主動放棄的國都。

阿散蒂的戰術缺點是缺乏凝聚力和嚴密的秩序紀律。面對越來越精確的步槍,分散部隊比一個世紀前更加脆弱。由於無法打破英國的隊形,阿散蒂屢戰屢敗,但也不甘屈服,直到1900年才宣告失敗,被併入英國的黃金海岸殖民地。

第三、祖魯王國

祖魯王國,可能是英國殖民史上最兇猛、最著名的反抗者。祖魯人頑強而富有進攻性,在衝向戰場前可以跑上幾公裡,用著名的祖魯短矛(伊卡瓦)擊潰對手。他們有很強的紀律性,能夠在指揮下迅速而連貫地行動,對發起雷霆般的衝擊。

在著名的伊桑德爾瓦納戰役(1879年)中,上萬祖魯武士取得了令人震驚的殲滅戰,打死英軍1300多人,全世界為之震撼。但是祖魯人堅韌和勇氣,還不足以讓冷兵器矛打敗現代槍炮。

此後,英國人總結經驗,改變作戰方式,多次用輕微代價擊敗祖魯大軍。最終在烏倫迪戰役中,兩萬祖魯勇士的果斷衝鋒變成了一邊倒的屠殺,數千人倒在戰場上,英軍僅戰死12人。

儘管英國最終徵服了祖魯蘭,但這場戰爭也動搖了英國人的信心,教會了一些人不要低估一支哪怕是原始武器裝備的軍隊。

第四、科薩人

在英國殖民南非的過程中,祖魯人不是唯一的抵抗者,從事農牧業的科薩人也進行了激烈的抵抗,從1779年到1879年進行了近百年的鬥爭,號稱九次科薩戰爭。

這幾次戰爭中,科薩人曾多次拉出上萬人的隊伍,大舉圍攻南非的開普殖民地,雖然經常被少數殖民者擊敗,但卻也阻止了殖民點的進一步擴張。科薩人雖然無法正面擊敗裝備精良的英國人,但他們學會了撤到山區打遊擊,利用地形發動伏擊。為此,英國人只能通過建造一系列要塞和騎兵部隊用於追擊,才真正擊敗了科薩人。

科薩人最大的缺點是迷信,第八次戰爭(1850-1853)中曾一度試圖依靠巫醫的符咒來擋子彈。在符咒催眠下,科薩武士個個悍不畏死,甚至衝上並擊毀過英國船隻。但是符咒的欺騙被揭穿後,科薩人最終還是不敵先進的槍炮。

更糟糕的是,科薩人在戰敗後又將希望寄託於神靈,1857年後開始大規模殺牛獻祭,希望神靈保佑推翻殖民者。結果,牲畜被大量宰殺重創了科薩人的農牧業,令他們在20多年都沒恢復元氣,最終在1879年被英國殖民者徵服。

第五、蘇丹馬赫迪起義者

宗教熱情,有時也是軍事力量的催化劑,蘇丹馬赫迪起義就是最好的例子。1881年爆發的蘇丹大起義,在領袖穆罕默德·艾哈邁德(自稱馬赫迪)帶領下,發揮出了極高的組織能力和軍隊士氣。在馬赫迪的宗教熱情宣傳下,蘇丹起義軍的攻擊能力比祖魯人更堅決,而且武器裝備也更好,因此連戰連捷,多次攻克英軍和埃及傀儡軍的要塞。

1883年的希甘之役,馬赫迪軍更是將一萬多人的英埃軍隊全部殲滅,令殖民者聞風喪膽。1885年1月26日,馬赫迪率軍攻下蘇丹首都喀土穆,擊斃擔任蘇丹總督的英國人戈登,基本光復甦丹全境。

儘管馬赫迪起義軍擁有更高的士氣和組織性,但19世紀的武器技術進步是飛快的。1898年的烏姆杜爾曼戰役中,英軍成批使用馬克沁機槍,數以萬計的蘇丹馬赫迪起義者倒在血泊中。蘇丹再次喪失獨立地位。

第六、布爾人

布爾戰爭,可以說是維多利亞時代的終結。作為荷蘭殖民者的後代,布爾人在英國試圖統治全部南部非洲時,他們像當地土著人一樣反抗。

雖然許多反抗民族對英國人使用了遊擊戰的成分,但布爾人最接近現代遊擊戰。聰明、準確的射擊技術,有著理解歐洲戰爭的天才領袖,他們是英國人在非洲的對手裡最難對付的。英國人在布爾戰爭中多次遭慘痛失敗,一度影響到了帝國聲譽。

最終,布爾人的失敗並不是因為英國人高超的戰術或指揮能力,事實上英國在布爾戰爭中的表現一塌糊塗。最終,頑強的布爾人面對大英帝國的優勢資源,以及無恥的「三光政策」,最終被擊敗。

最後額外說一下毛利人。

毛利人雖然不屬於非洲,但卻同樣給予英國殖民者以教訓。隨著歐洲殖民者在紐西蘭的擴張,以及殖民當局的大肆壓迫,當地毛利人奮起抵抗。毛利人的作戰方式與祖魯人的相反,祖魯人的戰術是流動和進攻性的,而毛利人則多是堅守固定防禦工事,以對抗歐洲人的槍炮。毛利人雖然缺乏團結和更緊密的組織,但作戰意志極強。

毛利人建立被稱為「pā」的堅固土製據點,並且創造性地發明了「壕塹戰」。1864年的一次戰鬥中,英國軍隊和白人民兵用猛烈槍炮轟擊毛利人陣地後,誤以為對方已經崩潰,冒然進行了衝鋒。結果躲在壕塹內的毛利人,等到敵人殺進來的時候果斷出擊,十分鐘內就打死了一百個白人。

戰爭末期,毛利人也終於學會了遊擊戰,誘使英國殖民者深入森林加以殲滅,一度令殖民當局陷入困境。但毛利人的最大缺點就是缺乏團結,沒有一個穩固的領導核心,抵抗隊伍只能各自為戰,最終在殖民者優勢兵力下宣告失敗。

除了非洲和大洋洲,英國殖民軍隊在印度、阿富汗、緬甸也都遇到過慘重的失敗和教訓。尤其是阿富汗,英國甚至遭遇過上萬人被殲滅的慘劇,而且進入20世紀也沒能徵服阿富汗。最終,讓阿富汗贏得了「帝國墳場」的稱號。

在19世紀裡,中國的清政府是英國殖民者事實上遇到的體積最大對手,而且雙方的戰爭不止一次。然而,在諸多強敵的名單中,清朝軍隊卻並不在列。(作者:陶慕劍)

相關焦點

  • 英國殖民軍的六個非洲強敵:土著人多次殲滅英軍,都比清朝打得好
    這個時期,英國軍隊是世界上裝備最精良、經驗最豐富的軍隊之一,其軍隊從非洲一直活躍到南太平洋。儘管如此,英國軍隊卻在非洲、亞洲和大洋洲多次遭到重創,甚至是慘敗。這些對手不盡相同,每一支隊伍都呈現出不同的技能、戰術和武器組合,讓英國人非常頭疼。其中,是英國人在非洲遭遇的強勁對手最多,最有特點。
  • 一幅肖像畫中的世界史:伊莉莎白一世與大英殖民帝國
    到19世紀,主要是1815年維也納會議之後,世界歷史敘事中出現「不列顛治下的和平」(Pax Britannica)這一專有術語,從殖民的地理範疇來看,英國成為「日不落帝國」。這個過程就是英國殖民帝國建構的過程,而就殖民史而言,當然不能只從英國革命談起,作為連續歷史中的一個重要階段,至少可以說,都鐸王朝最後一任君主伊莉莎白一世(Elizabeth I)時代為大英殖民帝國的建立奠定了重要基礎。
  • 英國殖民印度開始於一個公司與一個土邦開戰,兩千九擊潰七萬
    英屬印度的建立始於1858年,但英國殖民印度從1600年就開始了,標誌性事件就是「不列顛東印度公司」的成立,我們更習慣叫它「英國東印度公司」。英國殖民印度的進程中,普拉西戰役是一個重要節點。此前,英法為首的歐洲列強對印度都虎視眈眈;這次戰役後,法國被擠出北印度、中印度。
  • 二戰後英國殖民統治;被擊斃的馬來西亞遊擊隊員慘遭曝屍
    二戰改變了世界格局,尤其是對英國而言。曾經稱霸世界不可一世的大英帝國最終還是走向衰退。但是二戰後,英國曾一度全力維持自己在殖民地的統治,只不過收效甚微。今天,一組馬來西亞反抗英國殖民統治的圖集,帶大家看一看英國紳士背後的兇殘。圖中是一名英軍少將在地圖上指出馬來西亞共產黨武裝的主要活動地點。
  • 鴉片戰爭中清軍與英軍武器裝備對比:火器時代敲碎天朝上國的幻想
    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鴉片戰爭時期中英武器裝備各自的水平,那就是,英軍已經處於初步發展的火器時代,而清軍仍然處於冷熱兵器混用的時代,並且熱兵器的技術還停留在幾個世紀之前。而趕製出來的東西,質量極其低劣,很多都無法使用,而同時因為一些士兵此前並未使用火器的經歷,還得不斷教學,戰爭一開始,清軍就已經陷入了被動。就鳥槍實力對比來看,清軍與英軍有著巨大的差距,一個英軍士兵可以抵得上多個清軍士兵,雖然英軍是遠渡重洋作戰,但因為一些硬實力的差距,落敗方反而成了本土作戰的清軍。
  • 美國獨立戰爭時,英軍有絕對優勢,為何打了8年還落敗了?
    實力如此懸殊的一場戰爭,卻持續了8年之久,最後以英國落敗、美國獨立而結束。從實力對比來看,問題就出來了。那時候英國已經先後戰勝了西班牙、荷蘭和法國等勁敵,成為世界的頭號強國。從理論上,英國絕對不會,也不可能讓美國從英國獨立出去的。但最後,英國還是放棄了。
  • 如果馬戛爾尼訪華失敗後,英國人立刻對清廷宣戰,乾隆能打贏嗎
    馬戛爾尼訪華失敗的消息傳到英國國內之後,實際上是在英國議會中給了主戰派發動戰爭的藉口,主戰派的聲音開始愈發變得強硬,那麼如果當時英國議會通過了對清廷宣戰的議案,「千古一帝」的乾隆會做出什麼反應,他會比50年後他的孫子道光皇帝做得更好嗎?清朝能打贏這一仗嗎?下面我們主要從軍備方面來分析對比一下兩國的情況。
  • 英國、西班牙的殖民地遍及世界,為何法國獨獨對非洲情有獨鍾
    從始至終就是歐洲中流砥柱的法國自然也不會錯過大航海時代這一天賜良機。不過由於法國過於硬核的陸軍戰力,其一直都是周邊大國的心腹大患,即使一起商量瓜分世界,他們也會不會放鬆一點對法國的戒備之心。正亦如此,法國的殖民道路可謂險阻重重。
  • 清朝人的「辮子」,和非洲「髒辮」哪個髒?英國女子:直接吐出來
    炎熱的夏天,大家每天泡個澡洗頭,把汗臭洗乾淨,確實很開心。清朝人的「辮子」,和非洲「髒辮」哪個髒?英國女子:直接吐出來!一、更難處理的骯髒的三股辮對於女孩子來說,夏天每天洗頭是很痛苦的事情。因為女孩子的頭髮一般都很長很難處理。
  • 他是清朝總督,被英國人帶到印度,關在鐵籠四處展覽,後絕食而亡
    清朝初期八旗也都是梟雄,他們又怎麼會想到200年後,清末的處境竟是如此這般,雖然皇室的結局要比北宋好,那也是割地賠款換來的,清末留下的恥辱也讓後世無法忘懷,留下「不忘恥辱,振興中華」的口號。在鹹豐帝年間,葉名琛是唯一長期擔任督撫而不斷被加封的地方大吏,他深諳為官之道,清楚自己之所以能夠官運亨通,是因為建立在暴亂者的鮮血上,即使在1856年10月以來英法聯軍屢屢攻擊廣州,葉名琛向鹹豐帝奏報的還是一份份「剿匪」戰報。
  • 英國貴族下令火燒圓明園,事後對妻子說道:我一點都不感到羞恥
    額爾金是英國的一個貴族稱號,從十七世紀開始,蘇格蘭的布魯斯家族便開始世襲這一爵位,布魯斯家族起初在英國並沒有太大名氣,在大英帝國開始殖民擴張之後,布魯斯家族因出現了兩位臭名昭著的伯爵而被廣為人知,這兩位伯爵中的一位便是曾命令英國軍隊火燒圓明園的詹姆斯·布魯斯。
  • 鴉片戰爭清軍武器不比英軍差多少?人數佔優勢的清軍為什麼還是輸了?
    靈活的英軍隊形,往往能夠成功地通過迂迴等機動動作,對清軍最薄弱處實施攻擊。在鴉片戰爭中,中英雙方武器殺傷效果的差距,遠比武器性能懸殊得多。清朝的失敗,首先是制度上的失敗,然後是技術上的失敗。
  • 二戰十大名將,同盟國有六位將領入選,法西斯陣營也有四位上榜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世界戰爭,同時也是一場浩劫,因為在這場戰役中,有7000萬軍民喪失生命,約1.3億人負傷或者終身落下殘疾,先後有61個國家和地區捲入了這場戰爭,從歐洲,到亞洲,到非洲,再到太平洋,太西洋都受到了戰火的波及。
  • 3個女人內鬥,揭開英殖民10萬統御2.5億人口的奇蹟,軍備反倒不是關鍵
    大航海時代開啟後,歐洲列強以各種方式向海外拓展殖民地,葡萄牙、西班牙、法國等等國家都曾輝煌過。而近代史上比較輝煌的還有英國,日不落的旗幟插滿世界每個角落,其中最為誇張的是英國在印度的殖民,以10萬英軍統御2.5億印度人口,英國人到底是怎麼做到的?這件事與3個女人有關,要是沒她們,英國也找不到切入點拿下孟加拉,從而一步步拿下整個印度。
  • 美軍當世界警察太惹眼,英軍其實也在軍事幹涉,重視非洲殖民地
    鮮為人知的是,英國作為曾經的「日不落帝國」,儘管目前的狀況已經是江河日下,但是仍然有能力向海外派兵,尤其是在他們曾經的殖民地--非洲,更是一刻也沒有停止軍事幹涉。只不過,媒體報導了太多的美軍在外國打仗的新聞,讓美軍顯得太惹眼,把這個曾經的霸主給忽略了。
  • 因為他用足球擊敗英國,為國家雪恥
    馬島海戰,阿根廷被英國擊敗,國家失去了尊嚴 馬島,全稱是馬爾維納斯群島,英國人稱之為「福克蘭群島」,位於阿根廷的東南部沿海。 但英國聲稱,違背福克蘭島民的意願,將身家性命交與阿根廷統治管理,絕不是結束殖民地位,而是建立一個新的殖民地。 1981年,阿根廷經濟崩潰,軍政府總統加爾鐵裡希望通過對外戰爭轉移矛盾,而馬島就是突破口。1982年4月2日拂曉,阿根廷軍隊5000餘人登陸英國控制的馬島,時任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下令軍隊反擊。
  • 英國幾乎打遍了世界,為啥沒人記恨它?看帶去的好處就懂了
    導語:英國幾乎打遍了世界,為啥沒人記恨它?看帶去的好處就懂了英國曾經是個極度輝煌的國家,這點軍迷應該都清楚。自從英國實施第一次工業革命之後,開啟了殖民時代的篇章,19世紀初期的時候,英國領土達到了3000多萬平方公裡,人口達4億人,每年生產總值達到了上百億英鎊,在那個年代這筆錢就是個天文數字,經濟領跑全世界,沒有人敢對付英國。如此輝煌的統治下,外界稱它為「日不落帝國」。神奇的是,英國殖民侵略的行為幾乎得罪了全世界,為啥沒有多少國家記恨它呢?
  • 漢城撤退時,美軍向英軍投下汽油彈,英國官兵:又拿我們當替死鬼
    他們戰前叫囂著:一個團能打得過中國一個師或者一個軍。但這次突圍中,該團1營反覆6次衝鋒,卻連志願軍的一個連都沒能拿下。在來復槍團一營的6次衝鋒過後,我軍陣地的傷亡也十分慘重,連隊83名戰士只剩下最後的7人了。這時,傳奇的一幕發生了。
  • 美國的第一戰:獨立戰爭|英國_歷史|美國_歷史|獨立戰爭|大英帝國|...
    18世紀中期,大英帝國的北美殖民地經濟發展迅速,北部工商業發達,造船業更是超過了英國本土,很多人購買北美製造的船隻。生產的小麥和玉米都遠銷歐洲市場,成為最大糧食出口地之一,很多北美商品在國際市場上屬於一流商品。法國和英國為了爭奪對北美殖民地的控制權,爆發了七年戰爭。公元1756年5月20日,英國海軍在大西洋四處攻擊法國船隻,首先挑起戰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