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肖像畫中的世界史:伊莉莎白一世與大英殖民帝國

2020-12-13 澎湃新聞

一部世界近代史,英國的歷史無疑佔據了相當大的比例。哪怕是後來在19世紀最後十年到20世紀初取代英國的美國進入歷史舞臺的中心,從殖民帝國的角度來看,世界近代史也見證了英國殖民帝國的建立、輝煌至衰落。而我們在講述或撰述近代世界歷史時,有一種觀點也是將英國革命(在中國大陸常稱為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作為世界近代史的開端。到19世紀,主要是1815年維也納會議之後,世界歷史敘事中出現「不列顛治下的和平」(Pax Britannica)這一專有術語,從殖民的地理範疇來看,英國成為「日不落帝國」。這個過程就是英國殖民帝國建構的過程,而就殖民史而言,當然不能只從英國革命談起,作為連續歷史中的一個重要階段,至少可以說,都鐸王朝最後一任君主伊莉莎白一世(Elizabeth I)時代為大英殖民帝國的建立奠定了重要基礎。

本文從大約作於1588年的一幅伊莉莎白一世的肖像畫談起,借用加拿大歷史學者卜正民(Timothy Brook)在《維米爾的帽子:17世紀和全球化世界的黎明》(Vermeer’s Hat: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and the Dawn of the Global World)一書中使用的方法,從畫作中的「物」去探視畫作背後的世界、講述豐富多彩的故事。這幅藏於英格蘭沃本庄園(Woburn Abbey)的油畫一度被認為是伊莉莎白一世的高級畫師喬治·高爾(George Gower)所畫,現在一般認為這並非出自高爾之手,是一個不知名的英國畫家在1588年所畫。也是現存的「無敵艦隊肖像畫」(Armada Portrait)系列之一,是最完整的一幅。

伊莉莎白一世畫像,畫家不詳,作於約1588年。一、打敗無敵艦隊1588年,是伊莉莎白一世在國內的最大「敵人」蘇格蘭女王瑪麗(Mary Stuart)被砍頭的第二年,也是英格蘭艦隊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的這一年。或許正是前一個事件為後一個事件的實現奠定了重要基礎。這幅畫的背景、伊莉莎白一世的背後就反映了英西海戰中西班牙無敵艦隊被擊敗的場景。左右兩幅畫分別顯示擊敗無敵艦隊的兩個階段。左邊的英國火船(這也被認為是此次海戰英格蘭擊敗西班牙的秘密武器)正在攻擊西班牙艦隊;右邊的畫則顯示無敵艦隊在狂風暴雨的海面上被「新教之風」吹到多巖石的海岸而覆滅。

無敵艦隊的路線圖英格蘭與西班牙之間的矛盾由來已久,這不僅有宗教方面的衝突(新教與天主教),更是對世界範圍內殖民財富的追逐而引致的。伊莉莎白一世時期海外殖民的幾個重要人物之一弗朗西斯·德雷克(Francis Drake)就是通過劫掠西班牙商船發家的,而這種海盜行徑得到伊莉莎白一世的同意和許可。瑪麗被處死後,伊莉莎白一世一面安撫瑪麗的兒子詹姆斯,以圖爭取近鄰,一面毫不鬆懈對來自西班牙威脅的關注。先是派遣德雷克爵士和艦隊切斷西班牙的補給,劫掠西班牙海岸,破壞西班牙船隻。是時,德雷克統率女王的四艘巨艦,以及倫敦商人準備的二十六艘大小船隻。他從荷蘭人那裡獲悉有一支西班牙滿載的艦隊在加的斯(Cádiz)停泊,準備駛向裡斯本,與無敵艦隊會合。於是,德雷克改變航向,駛向加的斯,向敵艦發動進攻。他們迫使六艘炮船逃回港口,燒毀了大約一百艘滿載彈藥和軍需品的船隻,摧毀了聖克魯斯侯爵的巨艦。此後他們又攻擊了一些要塞,並直抵裡斯本。西班牙準備的海軍遭到摧毀,擬議的遠徵英格蘭計劃不得不推遲,伊莉莎白女王因此獲得更多時間,充分地準備應對強敵入侵。腓力二世當然不肯放棄,他決心徹底徵服英格蘭。他先是兼併了葡萄牙,獲得其西印度貿易與殖民地、以及每年輸入的非洲財寶。他的政策的永恆目標是支持正統、根絕異端。腓力二世認為,只要他徵服伊莉莎白女王,就能獲得永恆的榮譽,將整個基督教世界統一在天主教治下。特別是他寄望於將對低地國家尼德蘭叛亂的一腔怒火燒到英格蘭。因為英格蘭鼓勵叛亂,依靠地利支援荷蘭人。西班牙軍隊在沿海市鎮集結、駐紮,腓力二世在裡斯本調集了另一支艦隊,軍容浩蕩,他們相信:有充足的軍事準備,爐火純青的名將指揮,遠徵一定能取得最後的勝利。西班牙人炫耀實力,迷醉虛榮,稱他們的海軍為「無敵艦隊」。相比之下,伊莉莎白一世確實勢單力孤,英格蘭全部水手總共不超過一萬四千人;並且英格蘭的船隻一般是小船,只有女王的幾艘戰艦大一點,商人超過四百噸的船隻不到四艘,皇家海軍只有二十八艘帆船,許多都是小船,與其說是船隻,不如說是舢板。而1588年夏天,向英吉利海峽駛去的無敵艦隊則包括二十艘四桅大帆船、四艘葡萄牙戰艦、四艘那不勒斯三桅劃漿炮艦、四艘西印度商船、四十艘武裝商船、三十四艘二桅帆船、二十三艘貨船,一共是一百三十艘船艦、八千名船員、一萬四千名士兵。儘管形勢嚴峻,伊莉莎白一世依靠她的積極性和審慎心,激勵人民堅持抵抗,運用國內和盟友提供的一切資源,並對天主教徒採取溫和的態度。更是騎馬出現在蒂爾伯裡大營(Tilbury),發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講,激發了舉國的尚武精神。而西班牙這邊,在5月初,無敵艦隊準備就緒就要出海的時候,海軍上將聖克魯斯侯爵染上熱病,不久去世;而巧合的是,副將帕裡奧諾公爵也遭到同樣的命運。出師未捷,已連損兩員大將。腓力二世趕緊任命梅迪納·西多尼亞公爵(Medina-Sidonia)為海軍上將,而這位名門世卿卻沒有多少實際經驗,不諳海上事務。

英國火攻無敵艦隊無敵艦隊推遲出海,又給了伊莉莎白兩個月的備戰時間。直到七月十二日,英西海戰才正式打響,為避開混戰,英國戰艦在離西班牙無敵艦隊三百碼處開炮,但未攻破紀律嚴明的西班牙艦隊的弦月陣形。但是,海戰的變數太大,風向、海流和各種偶然事件都在考驗交戰雙方的運氣。而這一次顯然是伊莉莎白一世的運氣好,他們的艦隊雖少且小,但行動靈活;西班牙無敵艦隊雖多且大,但那時候的技術不精良,非常笨拙,尤其是在暴風雨中難以駕馭。而就在這樣的情況下,一些偶然的因素改變了戰局。比如,一艘載有相當多西班牙錢幣的比斯開大船偶然著了火,船上所有人都忙於滅火,結果落在了無敵艦隊後面。而另一艘安達盧西亞大船的桅杆開裂,耽誤了行程。兩艘船稍加抵抗後就被德雷克俘獲。這些致命的錯誤使帕爾馬公爵(Duke of Parma)的軍隊人數減少到一萬七千人,並且找不到可以登上艦隊戰船的途徑。英吉利海峽中獨一無二的深水海港弗拉辛(Flushing)掌握在英格蘭人手中。帕爾馬公爵不敢冒險用他為數不多的駁船把他的軍隊運送到無敵艦隊上去,如果這樣做,尼德蘭和英格蘭的快速帆船很可能在沿海的淺水處將他們殲滅。七月二十八日,艦隊試圖在加萊港(Calais)躲避。英格蘭採取火攻,擾亂了無敵艦隊排布緊密的戰船。西班牙艦隊向北逃跑,用盡了彈藥,無法抵禦英軍在短距離內的重炮和大炮轟擊。無敵艦隊經過奧克尼群島(Orkney Islands)後,遭遇猛烈的暴風雨,船隻失去了錨,只得留在海上。水手不習慣過分艱苦,無法操縱笨拙的船隻,只得聽任船隻漂向蘇格蘭西岸群島和愛爾蘭海島,在那裡遭遇船隻失事。返回西班牙的船隻不到半數,殘餘的水手和士兵筋疲力盡、鬥志盡喪。無敵艦隊遭此一劫,耗盡了西班牙的財力、軍力,而英格蘭卻藉此一役提升了民族的自信,從此,西班牙的明顯優勢和氣勢轉手英國人手中,德雷克等人的冒險事業更是得到越來越多商人的支持。二、海外殖民事業

現在,我們將視線移到肖像畫的左前,伊莉莎白女王的右手放在一個地球儀上,手掌覆蓋著美洲。這個場景自然令人聯想到英國在北美的殖民開拓。而地球儀本身又象徵著近代早期地理知識的進步。在某種意義上說,現代地理學知識開啟了世界近代史的大門,構成了殖民冒險事業的基礎。而據稱,第一次展現「新世界」的地球儀出現在十六世紀初,後來出土發現的所謂亨特-雷諾克斯地球儀(Hunt–Lenox Globe)是已知最早的這類地球儀。而首次在地球儀上標明「美洲」的地球儀則是由日耳曼製圖學家馬丁·瓦爾德澤米勒(Martin Waldseemüller)於1507年製作的。伊莉莎白一世手握的這顆地球儀或許就跟這種早期的地球儀有關,它們為早期冒險家海外殖民提供了基本的地理認知。同時,伊莉莎白用手覆蓋了美洲這個新世界,也寓意著英國人對新世界的殖民需求和建立殖民帝國的野心。而右手邊上方的那頂王冠正表達了女王以及她所代表的英國對這種世界權力的追求。

早在1562年,著名航海家約翰·霍金斯(John Hawkins)航海去幾內亞,買了四百名奴隸,把他們帶到海地,然後與一些英國商品一起出售。他帶著蔗糖、獸皮、黃金和珍珠返回英格蘭。霍金斯的事業得到伊莉莎白一世的支持,隨後他又進行了兩次類似的航行,但在1568年第二次航行中,一支西班牙艦隊在墨西哥的聖胡安港口襲擊了他的商船,霍金斯和弗朗西斯·德雷克倉皇逃回英格蘭。此役使英格蘭海員與西班牙結仇。1576年,一個舉止粗野、脾氣暴躁、但富有經驗的航海家馬丁·弗羅比歇(Martin Frobisher)率領兩艘各重二十五噸的船隻,試圖通過大西洋尋找通往中國的西北通道。他返回英國時,聲稱已找到一條航路,並帶回了礦石。金匠認為這些礦石裡有黃金,這在英格蘭掀起了第一次投機熱潮。伊莉莎白一世自己就投機於弗羅比歇接下來的兩次航海探險,但所謂的礦石最後被證實毫無價值,不過這樣的探索倒是打通了通往哈得遜灣的航路。1577年,大膽的弗朗西斯·德雷克從普利茅斯出發,他的船隊只有四條大船和一條舢板,甲板上有一百六十四名能幹的水手。他穿過麥哲倫海峽,進入南太平洋,攻擊西班牙人(他以攻擊西班牙人出名並得到伊莉莎白的賞識)。西班牙人未曾料到這裡會有海盜出沒,所以,德雷克大有斬獲,準備滿載而歸。不過,他擔心如果取道太平洋原路返回,可能遭到西班牙人的攔截,於是他便帶船駛向加利福尼亞北部,試圖尋找水道,未獲成功。他揚帆駛向東印度群島,經過好望角,在年內平安返回英格蘭。在這樣的情況下,德雷克成為第一個環球航行的英國人,是第一位環球航行的海軍統帥,因為麥哲倫的艦隊雖然完成了環球航行,但他本人卻死在了途中。

伊莉莎白時代的人為了努力拓展海外殖民,也付出了慘重代價。但從這些嘗試中,英國人得到了教訓,獲利十分豐厚。驅使英國人海外殖民的三個動機是:渴望財富——黃金、白銀、象牙、珠寶和香料;希望從英國肅清乞丐、流氓、流浪漢和小偷;期望建立新的製成品特別是布料的市場。這個時代,不僅商人,還有一群紳士,比如漢弗萊·吉爾伯特(Humphrey Gilbert)爵士,他的同父異母的兄弟沃爾特·雷利(Walter Raleigh)及他們的堂兄弟理察·格倫維爾(Richard Grenville)爵士也開始了較早的殖民冒險事業。1578年,吉爾伯特從伊莉莎白女王那裡獲得了北美的殖民特許權。1583年,他率領三艘運輸船和兩艘護衛艦航行到紐芬蘭,宣布這裡屬於英格蘭;接著他帶著載有殖民者的三艘船前往美洲大陸。其中,第一艘觸礁失事,第二艘在回英格蘭的途中沉沒,吉爾伯特本人隨這艘船一起沉沒了,只有第三艘順利返回英格蘭。

少年雷利在聽海那邊的故事吉爾伯特死後,他的同父異母兄弟雷利爵士繼續北美殖民事業。1584年,他派出了兩艘小船,在羅阿諾克島(Roanoke Island)登陸。雷利為了向仍是處女的伊莉莎白女王致敬,立刻把該地命名為維吉尼亞(Virginia)。1585年,他又派出由理察·格倫威爾爵士率領的七艘船,這些殖民者是士兵而不是移民,他們的目標是尋找黃金和珠寶,而不是定居和從事農業生產。1586年,這些人與德雷克的船隊一起返回了英格蘭。這個時期從事海外殖民的英格蘭人較多來自鄉紳,這就出現了後來美國歷史學家查爾斯·比爾德(Charles Beard)所描繪的情形:早期北美殖民者籲請女王多派一些農民和手工業者來新世界,而不是貴族和鄉紳。1587年,一百五十名殖民者,其中有十七名婦女,由約翰·懷特(John White)率領的船隊運送到維吉尼亞,土地被分給前來的定居者,但最後的結局卻是悲慘的。由於1588年英西之間的海戰,懷特遲至1590年才返回維吉尼亞殖民地,而他發現第一批定居者全部死了,只有被遺棄的柵欄。這成為北美歷史上著名的一個未解之謎,民間流傳著「消失的殖民地」(lost colony)傳說。伊莉莎白時期的英格蘭人不知道殖民就像植樹,需要二十年才能實現利潤。1594年,約翰·霍金斯的兒子理察獲得伊莉莎白一世的許可,率領三艘船隻通過麥哲倫海峽,駛向南太平洋。但他運氣不佳,沒有在智利沿海虜獲戰利品。同年,詹姆斯·蘭開斯特(James Lancaster)率領三艘船和倫敦商人裝備的一艘小船出海,他運氣好,俘獲了敵人的三十九艘船。他不滿足於此,開始向巴西的弗萊堡(Fraiburgo)發起攻擊。憑藉勇敢,贏得財寶。1595年,第一批西班牙冒險家在墨西哥和秘魯的成功點燃了全歐洲的貪慾。他們到處傳言,南美洲內陸有一個名叫蓋亞那的國家尚未被發現,那裡的礦山和寶藏比皮薩羅(Francisco Pizarro)和科爾特斯(Hernán Cortés)遇見的財富還更多。有幾分浪漫情懷的雷利自費探索這個傳說中的神奇國家。他攻佔了特立尼達島上的小城聖約瑟夫,卻無收穫。這一年,德雷克爵士和霍金斯爵士針對西班牙的美洲殖民地,發起了更重要的遠徵。他們帶上了伊莉莎白女王的六艘船和其他私掠冒險家自費裝備的二十艘船。自費籌辦裝備進行海外殖民事業,這就是伊莉莎白時代的一種精神。或許正是這種精神造就了日後的大英殖民帝國。在這幅肖像畫完成的1588年,維吉尼亞殖民計劃已經建立了英國在新世界殖民帝國的基礎。

三、美人魚的誘惑

1588年肖像畫的右下方,在伊莉莎白一世坐著的椅子上嵌刻著一樽美人魚雕像。安德魯·貝爾西(Andrew Belsey)和凱薩琳·貝爾西(Catherine Belsey)在一篇文章中對此進行過解釋。畫中的美人魚代表女性對男性的誘惑,引誘水手或海員們克服內心深處對茫茫大海的恐懼,跨越大西洋開拓海外殖民事業。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代,美人魚代表女性性慾不受控制狀態下的危險性和破壞的可能性。根據傳說,她們在海浪中梳理她們那金黃色的頭髮時,水手們總是受不住誘惑要去一瞥她們的芳容。這些美人魚與那些威脅摧毀奧德修斯(Odysseus)及其船員的海妖足以匹敵,她們也能歌善舞,能夠唱出美妙動聽的歌曲。那些沒有自律的水手們常常被這些美人魚的魅惑所吸引,縱身跳入水中,被美人魚們的鱗尾弄得神魂顛倒,然後在水中淹死,而他們的船隻也因此觸礁沉沒。這種描述當然也寓意早期殖民活動的艱難,以及建立殖民帝國應具有的自律精神。

在這幅畫中,美人魚身軀的角度、凝視的方向,以及令人驚訝的質樸特徵都暗示著對伊莉莎白女王形象的某種滑稽模仿,也暗示著她代表了伊莉莎白另一種性別身份。女王背對著美人魚,表明她堅決地背棄了美人魚所代表的女性氣質。但也有另一種說法,認為美人魚也象徵著蘇格蘭女王瑪麗。伊莉莎白一世背對著她,暗示著瑪麗對英格蘭王位的覬覦、對伊莉莎白的陰謀都隨著瑪麗被送上斷臺頭而不復存在了。因此,不必再擔心這一點的伊莉莎白才能夠背轉身,忽視身後。伊莉莎白身後暫時沒有了蘇格蘭的威脅,從而能夠騰出手來對付西班牙,對海盜劫掠西班牙船隻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並支持冒險家、航海家積極向海外殖民。

莎士比亞與瓊森在美人魚酒館裡論戰美人魚也令人想起伊莉莎白一世時代在倫敦的一家名叫「美人魚」的酒館,該酒館位於星期五街(Friday Street)上的聖保羅大教堂的東面,據稱在星期五街和麵包街(Bread Street)上各有一扇門。一位日本學者及零散的資料顯示,最早是一個叫託馬斯·科裡亞特(Thomas Coryat)的人1616年在一封寫自印度的信中提及「美人魚酒館」。當時他正在印度莫臥爾王朝旅行。而這家酒館的開設又與那位大冒險家沃爾特·雷利有關,他是這個酒館,以及被稱為「美人魚俱樂部」(Mermaid Club)或「星期五俱樂部」(Friday Club)的創建者。更有意思的是,這個酒館正是這個私人俱樂部的聚會之地,在伊莉莎白一世時代聚集了倫敦的一些名流、文學人士和思想家,他們在每個月的第一個星期五聚在一起討論。因此,這就突顯了伊莉莎白時代為近代英國提供的思想和知識基礎,這些思想和知識化為支撐航海家、冒險家們海外殖民的精神和勇氣。當年,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本·瓊森(Ben Jonson)、雷利爵士、約翰·多恩(John Donne)、約翰·弗萊徹(John Fletcher)、弗郎西斯·博蒙特(Francis Beaumont)等社會名流都是該俱樂部的顯要成員。他們經常在美人魚酒館聚會,探討文學和戲劇方面的問題,有時也因意見相左爭得面紅耳赤。比如,本·瓊森就曾指責莎士比亞缺乏藝術和古典文學的素養,他認為莎士比亞的戲劇缺乏嚴謹的形式:它們到處亂爬,不遵守古人的遺訓。這可能就是瓊森給新劇作家的忠告吧。瓊森與莎士比亞在美人魚酒館或三大桶酒館喝麥酒時也曾就他們的藝術手法爭論不休。人們說,爭論時,瓊森就像一艘西班牙大帆船那樣笨重,莎士比亞則宛如一艘英國戰艦那樣敏捷。莎士比亞對美人魚酒館懷有很深的感情,在他的名劇《亨利四世》中,出現一家野豬頭酒館,人們都說他是把心中的美人魚酒館搬到了舞臺上,其場景和氛圍與生活中的美人魚酒館別無二致。狄更斯則稱野豬頭酒館為莎士比亞的戲劇平添了不少雅趣。美人魚酒館還一直是研究莎士比亞及伊莉莎白時代其他偉大作家的地方。

從莎士比亞的戲劇、斯賓塞(Edmund Spencer)的詩歌和胡克(Richard Hooker)的散文中,人們可以看到一個與現代科學的所能看到的迥然相異的伊莉莎白時代的世界圖景。首先,存在著精神世界與物質世界的二元性,儘管這不是笛卡爾將精神與肉體相分離的二元性。在一定程度上,它是柏拉圖的二元性,認為精神和肉體持續地相互滲透。在這個世界裡,人類發揮中心作用,因為他們具有身軀和靈魂,因此可以連接物質世界與精神世界之間的鴻溝。將肉體與精神「分離」,認識到二者的相互滲透,指導著時人勇敢地但憑意志探索未知的世界。伊莉莎白一世時代的思想家也肯定人類具有自由意志,這種自由意願存在於莎士比亞的悲劇的核心地位。人具有粗俗的欲望,因為他身上有亞當的醜陋腐敗的痕跡,但是他也有可以抑制那些欲望的自由意願。他同樣擁有能夠分辨善惡、指導意志的理智或思想,因此使人們走上美德之路。思想的深邃及其綻放的光芒,就像美人魚那樣,將美麗、神秘、危險和浪漫集於一身,伊莉莎白時代的思想和精神就是「美人魚的誘惑」,引誘著大膽的冒險家不斷開拓大英殖民帝國。

1910年的世界,紅色區域為不列顛治下。1603年3月24日,伊莉莎白一世在里奇蒙宮去世,1588年肖像畫中女王胸前晶瑩剔透的珍珠在帶給她守身如玉的貞潔美德時,也給英格蘭王國帶來了煩惱。雖然雷利爵士等人極力反對,但由於伊莉莎白一世沒有子嗣,英格蘭的統治權宿命般地落入蘇格蘭瑪麗女王的兒子詹姆斯六世手中,繼承大統的詹姆斯開始稱詹姆斯一世,也就是那位自稱「朕即國家」的斯圖亞特王朝的開創者。1603年僅僅只是為都鐸王朝劃上了句號,並不是英格蘭的傾覆,更危及不到伊莉莎白時代業已建立的殖民帝國雛形。這一年,荷蘭人與葡萄牙人在東南亞交戰,荷蘭人取得優勢,在印度尼西亞建立了第一個永久性的貿易站萬丹(Banten)。這一年,失去伊莉莎白一世這座靠山,又反對詹姆斯的雷利以叛國罪被捕,關進了倫敦塔,直到1618年被送上了斷頭臺。這一年,法國冒險家塞繆爾·尚普蘭(Samuel de Champlain)航行到達加拿大,後來沿著那個失敗者弗羅比歇的足跡進入聖勞倫斯灣,繼續探索五大湖區,與魁北克各印第安部落發生聯繫。他們在這裡開始了大規模的毛皮貿易,並且繼續試圖尋找一條通往中國的通道。這一年,日本的德川家康受封徵夷大將軍,成為實際上的政權控制者和國家最高領導人,開始了長達二百六十多年的德川幕府的統治,直到明治維新。這一年,正處在大明王朝的「萬曆中興」之際,但就是這一年的10月3日,西班牙在菲律賓屠殺華人(馬尼拉大屠殺)。歷史的對照映出了民族的興與衰:從1603年,英國人用了不到四十年,開始了議會革命,再經歷四十年,通過光榮革命建立了立憲君主的資產階級統治。而日本人等了兩個半世紀以上的時間實現了還政於天皇,建立起君主立憲的資本主義國家。中國人等得更久,而這個「更久」的時間裡正是英國走向「日不落帝國」的階段,其中也包括對中國部分地區的殖民。(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430年來首次公開展示 3幅最著名的「伊莉莎白一世」亮相英國
    3幅《伊莉莎白一世的艦隊肖像畫》作為多鐸王朝的最後一位女王,伊莉莎白一世為英國開疆拓土、積累財富,改革宗教。在其45年的政治生涯中,不得不提的便是這場海戰。伊莉莎白一世右手按著的地球儀及局部伊莉莎白一世寬大的華服16世紀的英國正處在文藝復興運動時期,複雜的政治世界由男性主導。一位女性,尤其是像伊莉莎白這樣瘦弱的女性,卻能站在權力的最頂端發號施令,付出的代價可想而知。這也可從側面反映伊莉莎白非凡的政治才能與天賦。
  • 伊莉莎白一世終生不嫁 是因為太強了嗎?
    彼時的英國已走向海外發展殖民地,但當時的日不落帝國是西班牙。伊莉莎白一世對西班牙的態度是暫時惹不起,那就避其鋒芒,讓傻乎乎的法國跳出來和西班牙鬥,英國從中撈取好處。伊莉莎白一世發現這個問題,打破一切阻止造船業發展的玻璃牆,只要有利於造船業,王室會盡全力服務。同時,她還對英國臣民說:世界那麼大,你們為什麼不出去闖天下呢?伊莉莎白一世發現西班牙殖民地主要在美洲,非洲還算是個「殖民處女地」,著重開發非洲。她成立了很多所謂的公司,去非洲殖民搶劫,還當起了人販子,四處販賣黑奴賺錢。
  • 伊莉莎白一世為何終身未婚?
    她是亨利八世的次女,於1558年繼位;她政績卓著,將大英帝國帶上了新的高峰,開創了著名的「伊莉莎白時代」,她也被認為是英國歷史上最有作為的君主。然而,伊莉莎白一世終身未婚,被稱為「童貞女王」。她的婚姻問題就像一個謎團始終困擾著人們。到底是哪些原因讓伊莉莎白一世終身未婚呢?
  • 伊莉莎白一世傳記
    伊莉莎白一世是英國長期統治的女王,執政44年來相對穩定和繁榮。伊莉莎白一世是誰?伊莉莎白也喜歡跳舞和看戲劇。伊莉莎白的統治支持像威廉·莎士比亞和克里斯多福·馬洛這樣的偉人的作品的創作。作家以多種文學形式向女王致敬。詩人埃德蒙·斯賓塞在《仙后》中以伊莉莎白為原型塑造了格洛裡阿娜這一人物形象,她有時也被人這樣稱呼。肖像畫是當時繪畫的主要形式,藝術家們為伊莉莎白畫肖像畫以表彰她。這些圖片顯示,伊莉莎白在許多方面都是一個早期的時尚達人。
  • 史上最強「剩女」:伊莉莎白一世簡史
    策劃:鄧玲玲腳本:胡難編繪:朱彥編後語伊莉莎白一世漫長的一生中,她的政治生涯經歷了無盡華彩,但她的個人生活卻無比黯淡。和世界上很多長期執政的統治者一樣,隨著年齡的增長,伊莉莎白變得遲鈍、健忘、優柔寡斷和過分謹慎,喪失了年輕時的果斷和堅毅,對國家事務也漸漸怠惰,缺少改革的決心和闖勁。與西班牙的長期交戰掏空了財政,伊莉莎白的政府只能依靠賣官鬻爵來飲鴆止渴,從而引發了一系列政治、社會問題。造成社會矛盾激化的另一原因是宗教。
  • 從英帝國到大英國協,從皇帝到「元首」,看世界霸權的轉世涅槃
    大英帝國,可能是人類歷史上最強大的帝國,在全盛時期(1920年)其總面積高達3400萬平方公裡,佔地表面積的1/4,領土橫跨歐、亞、非、美、大洋這五大洲,比昔日的蒙古帝國更為龐大,統治人口近四億,超越了以往一切大陸性帝國的擴張極限。
  • 伊莉莎白一世,童貞女王還是海盜女王?
    ——伊莉莎白一世有些時候,有的人似乎命中注定會被賦予一種使命,伊莉莎白一世就是這樣一個人物——一個能夠以理智燃燒愛情、以才能保衛帝國的女人,她也因此在歷史的長河之中發出耀眼的光芒,而那個未曾料到會加諸其身的尊貴稱號:英格蘭女王,倒顯得不過是她的傳奇一生所添加的一頂平淡無奇王冠而已。
  • 大英帝國最後的機會——張伯倫與帝國聯邦運動(上)
    其實,邱吉爾是大英帝國衰落期裡的守成之主,而約瑟夫張伯倫則是帝國午陽時的「革命家」,可惜「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他的失敗,標誌著大英帝國喪失了最後一個歷史機會。一、激進主義者張伯倫1897年是維多利亞女王登基六十周年,普天同慶,帝國儀式巍峨壯麗。倫敦大街上行進著四億屬民派來的代表。
  • 大英的「帝國夢」還沒醒嗎
    英國的言行,給人們一種「大英帝國」時代的錯覺,但是這些操作終究不過是部分人的黃粱一夢。 英國幹涉中國內政的小動作不斷,話語中充斥著威脅性。總給人一種,英國不甘淪落至此,渴望回到當初的「日不落帝國」時代的感覺。而白日夢終究是白日夢,只不過部分英國人始終不能認清現實,情願欣賞落日餘暉,也不願意回到現實。
  • 童貞女王:伊莉莎白一世
    雖然伊莉莎白堅持自己沒有參與起義,但她仍然被監禁於倫敦塔兩個月,隨後伊莉莎白被釋放,但被軟禁在一處莊園中。1555年4月,伊莉莎白被解除了監禁,奉詔入宮,陪伴自稱懷孕的瑪麗一世。而瑪麗的妊娠反應一直到1555年7月,在她的肚子回復原狀之後,證實她並沒有懷孕。
  • 絕不,英國的漢諾瓦王朝稱霸世界時亡國
    斯圖亞特王朝原本是統治獨立的蘇格蘭王國的朝代,公元1603年統治英格蘭王國的都鐸王朝第五代君主兼末代女王伊莉莎白一世駕崩,她駕崩前指定有血緣關係的斯圖亞特王朝第九代君主詹姆斯六世兼任英格蘭國王,稱詹姆斯一世。
  • 老師不會告訴你,世界上第一個日不落帝國,其實不是英國
    眾所周知,曾經的大英帝國號稱日不落帝國,一度稱霸全球。但關於其稱霸的時間卻眾說紛紜,有的說大英帝國的輝煌僅僅是在19世紀;還有說法稱,大英帝國在擊敗了西班牙無敵艦隊之後,取而代之,稱霸了世界三百多年。那麼我們接下來看看,大英帝國到底稱霸了多久?
  • 伊莉莎白一世 講點兒英國歷史(十四)
    今天說的這位活躍於16世紀後半期、開創了英國第一個黃金時代的人物,是英國歷史上最受人尊敬的君主——「童貞女王」伊莉莎白一世。 為什麼說她是最受英國人尊敬的君主呢?在2002年BBC做的民眾公選「最偉大的一百名英國人」中,她位列第七,超過了英國歷史上所有的國王。
  • 英國歷史最偉大的君主,把先進英國文明傳遍世界,促進全世界發展
    眾所周知,英國在歷史上通過戰爭等手段,把全球四分之一領土都變成殖民地,建立世界歷史疆域最遼闊的大英帝國。由於戰爭是避免不了傷亡的,也許英國曾經對殖民地造成大量傷亡,但事實上大英帝國的建立是功遠遠大於過,因為大英帝國對世界歷史有偉大貢獻:把先進英國文明傳遍世界,促進全世界發展。
  • 老師不會告訴你,世界上第一個日不落帝國,其實不是英國而是它
    大家都知道,曾經號稱日不落帝國的大英帝國曾經統治世界。但是大英帝國統治世界的時間卻眾說紛紜,有些人認為大英帝國的輝煌只持續了19世紀,有些人則認為大英帝國在打敗西班牙無敵艦隊後,已經統治世界三百多年。所以我們來看一看,大英帝國究竟稱霸了多久?起初,大不列顛只是一座孤懸海外的小島,在歐洲諸王看來,它不過是一塊被徵服的土地。
  • 伊莉莎白一世為什麼終身未嫁?
    伊莉莎白一世(1558—1603年在位),為英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君主之一。在鑄就個人輝煌的同時,她也成就了一個輝煌的時代——伊莉莎白時代。在其約半個世紀的英國女王生涯中,使英格蘭從邊陲小國逐漸發展為海上強國,為日後「日不落帝國」的建立奠定堅實的基礎。因此,她被稱為榮耀之神、古典神話中的聖貞女、「世界鳳凰」。
  • 伊莉莎白一世詩2首
    伊莉莎白一世這位四百多年前曾開創英國繁盛的「大英帝國」的奠基人,也是一位終身未婚的「童貞女王」,《此君離別後》一詩展現了這位鐵腕女強人的溫柔惻婉的另一面
  • 文藝復興時期的時尚教母——「童貞女王」伊莉莎白一世
    由於她終生未婚,歷史上她被稱為「童貞女王(Virgin Queen)」,她的統治時期在英格蘭歷史上被稱為「伊莉莎白時代,又叫黃金時代」。伊莉莎白一世瑪麗一世在1998年和2007年分別上映的《伊莉莎白》與《伊莉莎白:黃金時代》中,由凱特.布蘭切特(Cate Blanchett)扮演的伊莉莎白一世,向世人再現了童貞女王波瀾壯闊的一生,同時,影片中出現的珠寶服飾也再次將文藝復興時期的奢華風格推向了世人的視線
  • 為什麼伊莉莎白女王一世,是英格蘭有史以來,最堅定的統治者
    在她父親去世和幾位短命的繼承人之後,伊莉莎白登上了王位。最終伊莉莎白,一位從未被認為是女王的年輕女子,勝任了這項任務。在她在位的44年裡,她為她的人民帶來了和平、穩定、信心和財富。她在政治和宗教上制定了一條中間路線,確保英國在歐洲大陸動蕩的情況下保持獨立。在伊莉莎白的領導下,英格蘭的海上命運,已被確定為探險家們開始涉足的新世界。
  • 伊莉莎白一世早期徵婚畫像被發現 僅此一幅存世
    人民日報歐洲網消息,據英國《衛報》報導,邦瀚斯拍賣行(Bonhams )宣布,修復專家在一位不知名女士的畫像下面發現了罕見的伊莉莎白一世青年時期的徵婚畫像。這幅畫的主人在把畫送去鑑定前也不知道畫像中的人物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