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實話,在寫這篇文字之前,我猶豫了很久,在我個人看來,「地悶子」是屬於異形核桃的一種的。但是,我真的會有些擔心,如果一旦把「地悶子」列到了異形核桃當中,那麼很多「後期製作」的效果就會出來了,這也會導致原本很有特點的「地悶子」失去了自己的自然上色過程。
「地悶子」,無論是「地悶紅」還是「地悶黑」,其實都是核桃陰皮的一種表現形式,如果我們在挑選麻核桃的時候,最忌諱「陰皮」的話,那麼「地悶子」其實是就是核桃「全陰皮」的結果。如果陰皮的面積很小,那麼會讓核桃上面總有一塊顏色不一樣,讓那個核桃失去色彩上的整體感,但是如果一個核桃如果是全陰皮,顏色統一,應該也就不會有什麼視覺效果上的不舒服了。
試想一下紫檀雕刻出來的核桃,其實和「地悶子」的效果差不多。
因為我比較喜歡楸子,再加上我不是買那種配好對兒的,而是批發幾十斤自己配對兒,所以確實有遇到「地悶子」的機會。
一直有一種說法,說「地悶子」是核桃自然落果,然後核桃皮的汁液浸泡核桃所產生的結果。我沒有自己試驗過,但是我認為這種說法並不一定對。
第一,核桃皮的汁液的顏色很快會變得很黑,如果真的是核桃皮的浸染,那麼就不應該有「地悶紅」的出現,而都是「地悶黑」了;第二,無論是我買到的還是我自己在京郊、河北撿的楸子,都是落果,照理說,如果有變化,一堆兒挨著的果子應該一起變吧,最多可能顏色深淺有點差異,但是不可能說一棵樹上掉到樹底下同年的果子,一個完全變色,一個完全不變色吧?
所以,在我看來,用核桃汁液把核桃染色,這種方法肯定可行。但是「地悶子」的形成,除了核桃皮的染色之外,或多或少還應該有點其它原因。
在我的核桃裡面,沒有「地悶黑」,顏色最深的是深紫色,這種顏色是比較均勻的;確實也有一些核桃陰皮的部分是紅色的,但是至少到目前,我還沒有收集到一顆完整的「地悶紅」核桃。看緣分吧。
正是因為我覺得「地悶子」的成因還不完全明確,所以我才會認為「地悶子」、「陰皮」也是「異形核桃」的一種。如果我們連藥悶,夾板都能接受的話,為什麼不能接受「地悶」這種自然上色的方式呢?
即便是在網絡上,也很少見到有人展示自己的「地悶子」,我的楸子裡也只配出一對兒,哈哈,因為是紫色的,這下真是「地悶紫」了。
玩嘛,本來就該不拘一格,都是彈球,各個地方的玩法就不完全一樣,誰能說誰的玩法就一定對呢?肯定有人覺得楸子不值錢,覺得陰皮的核桃不值錢,可是我就覺得楸子非常漂亮,覺得我這對兒「地悶紫」很稀有。
關於這對兒「地悶紫」,有一次摔了,讓我非常心疼,那是爬山的時候,我因為要喝水,就把核桃放在帽子裡繼續扣在頭上,結果取得時候太快了,沒接住,核桃掉地上了……太慘,因為目前只有這一對「地悶」,所以我也就不怎麼拿出去盤了,留著當個展品吧!
因為現在麻核桃的採摘都要趕時間,清理工藝也非常成熟,實話實說,麻核桃的「地悶子」很難在現實裡出現,奉勸各位朋友千萬要小心,別被染色的核桃給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