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貨」一詞是時下流行的網絡用語,目前最廣泛也最被大家認可的解釋是指「特別能吃,且特別愛吃的人」。吃貨們認為,「吃」是一切幸福的來源。而學霸們則認為,「知識」才是追求幸福道路上的必備武器。吃學結合,將會擦出怎樣的火花?人民網日本頻道最新推出系列文章,寓教於樂,一起趣味學習吧。
    本期將為大家盤點日本餐桌上常見的各種貝類的中日文說法。(策劃/袁蒙)
    あさり 淺蜊 (菲律賓蛤仔)
    日本餐桌上最為常見的貝殼類食物大概就是這種菲律賓蛤仔了。它常出現在日本傳統的味增湯中,深受男女老少的喜愛,多產自熊本縣、福岡縣。而將蛤仔肉與蔥、蔬菜、味增等放在一起熬煮,之後連汁一同澆在米飯上,或是用湯汁蒸米飯,這便是東京下町代表性美食深川飯。
    しじみ (蜆貝)
    味增湯中另一種常見的貝類則是蜆貝,最著名的產地是島根縣,其中位於島根縣松江市與出雲市之間的宍道湖中所產的蜆貝尤為出名。在夏季土用醜之日吃鰻魚和蜆貝是日本的傳統(因為夏秋之交的『土用』是一年之中最炎熱的時期,總是讓人感到無精打採,而日本人認為吃鰻魚則可以補充精力與體力),據說可以在炎炎夏日驅散疲勞,對緩解宿醉後的乏力狀態也很有效。
    はまぐり 蛤、浜慄 (文蛤)
    文蛤在日語中也可寫為漢字「濱慄」。它常生活在海邊,又形似慄子,因而得名。文蛤常出現在日本女兒節的餐桌上,而在平日裡,火鍋或是燒烤中都少不了文蛤的身影,此外還有經典的酒蒸文蛤。中國是文蛤的主要產地,不過日本境內所出售的文蛤大多產自鹿兒島,基本是從中國運來後在鹿兒島進行養殖的。
    ほたて貝 帆立貝 (扇貝)
    鮮甜美味的扇貝則有許多種吃法,燒烤、刺身、壽司或是煮湯。日本主要的扇貝產地是宮城,北海道,市面上常見的是蝦夷扇貝,而蝦夷即為北海道的舊稱。前者所產扇貝大多為人工養殖,而後者則多為天然野生。
    カキ 蠣 (牡蠣)
    烤制後淋上檸檬汁,鮮美的牡蠣總能令人垂涎三尺。除了燒烤、刺身外,日本還有一道著名的油炸牡蠣。
    バカガイ 馬珂蛤 (北極貝)
    在中國餐桌上經常見到的北極貝,其實和北極並沒有什麼關係。北極貝也叫庫頁島馬珂蛤,又名北寄貝,名字來源於北海道方言,去殼後在日語中被叫作「青柳」。北極貝貝肉色澤鮮亮,肉質爽脆,常用於製作刺身、壽司或是碳烤。
    アカガイ 赤貝 (赤貝)
    赤貝是江戶前壽司中不可或缺的一種食材,明亮的顏色、柔韌的口感、鮮美的味道是其魅力所在。日本宮城縣名取市閖上所產赤貝人氣頗高,被評為日本第一。此前東京灣也是赤貝的一大產地,後來捕獲量銳減,目前日本赤貝主要產自三陸、長崎、愛知等地。
    トリガイ鳥貝 (鳥貝)
    鳥貝肉質細嫩,鮮美可口,最佳食用方法是做成刺身。不過其黑褐色很容易脫落,鮮度也不易保持,因此與其他貝類不同,鳥貝常常上岸後就被人們去殼,之後再進行運輸或是銷售。不過近年,日本也有許多地方開始販賣帶殼的活鳥貝,雖與生鮮狀態不同,但味道口感獨特,同樣受到了歡迎。東京灣、伊勢灣、三河灣、瀨戶內海等地是鳥貝的著名產地。
    タイラガイ 平貝 (平貝)
    平貝也叫作帶子,和扇貝一樣,其大貝柱均可食用。平貝味道鮮美濃厚,可做成刺身、壽司生吃,也可用醋涼拌、燒烤或製成天婦羅。
    マテガイ 馬刀貝 (竹蟶)
    竹蟶貝殼形狀獨特,肉質肥厚,帶殼烤制非常美味。煮熟後風乾,也可作為中華料理的高級食材。主要產自三重、愛知、熊本、山口等地。
    カラス貝 紫貽貝 (紫貽貝)
    味道鮮美的紫貽貝多用於煮湯,常見於鹿兒島。
    ホンビノスガイ本美之主貝 (美洲簾蛤、小圓蛤)
    原產自北美洲,1998年在東京灣第一次發現,之後便迅速在東京灣和大阪灣繁殖開來。蛤蜊濃湯中使用的一般就是美洲簾蛤。美洲簾蛤殼較硬,但汁水鮮美,因此常用於煮湯。
    象拔蚌,又名女神蛤,是一種價格較高的高級海鮮,每公斤可賣到4000日元。其長而肥大的觸鬚很像象鼻,因而得名象拔蚌。象拔蚌可生吃,也可熟食。在產卵期前,象拔蚌隨著卵的成長觸鬚也會變大,味道也會更加鮮甜。近年日本許多象拔蚌進口自韓國,價格與國產相比較為低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