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各學校陸續對本單位教師的課題進行了初評,其評審依據和標準各不相同。據我們初步了解,部分學校在初評時,對課題的認識和理解也出現了一些不同的聲音,尤其對優秀課題的評分分歧比較大。正是由於課題評審要求和標準的不一致,致使部分教師選題時莫衷一是,踟躕不前,因此在選題的過程中也就比較迷茫和無助。
這是我們聽到的一些有關課題的真實聲音:……如部分教師反映說,儘管其課題也來自於教育教學過程中的實際問題,但得分比較低,是因為認為其選題太「俗套」,不夠新穎,因此不是優秀課題;如部分學校認為課題需要和當前的教育教學新理念,如核心素養、深度學習、翻轉課堂、網際網路+等「掛鈎」,否則就不是優秀課題;部分學校認為,優秀的課題要具有普遍性、代表性,不能只局限於自己教育教學工作的研究,而是要有更廣泛的研究對象和豐富內容;也有部分學校認為,課題即問題,就是教育教學過程中的實際問題,因此優秀的課題就是要立足實際工作和解決實際問題……等等。
那麼,對於中小學一線教師來說,優秀的課題是什麼樣子呢?當然,這個問題很難回答。我們認為,優秀的課題不會有一個標準答案,也不應該有一個固定的標準答案。但是,我們認為,對於從事一線教育教學工作的中小學教師而言,根據其工作性質和特點,決定了優秀課題應該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徵或者標準。
我們來看兩所學校(單位)課題的評審要求和評分標準:
學校之一:
評分原則:1.基於問題的研究,問題要小、實際和具體,並且要結合具體的教育教學工作實際;2.課題名稱、問題、研究目標和內容一致性;3.部分線上教學課題沒有入選,主要是原因是疫情馬上結束,缺乏教學實踐的基礎。
評分標準:70分:問題缺失或者不具體、不聚焦,泛泛而談;80分:有問題,比較具體、明確、比較小,且結合教育教學工作實際;90分:問題小、實、明確,課題名稱、問題、目標和內容一致性。
學校之二:
評審要求:
(一)按照立項申報書的各項內容要求填寫,不得任意增加或減少論證內容,更不能使用錯誤的立項申報書。
(二)重點評審依據是課題的研究背景是否具有問題性,即問題是具體、明確、小的問題。這是能否通過立項的重要標準,沒有問題的課題一律作為假課題淘汰。
(三)課題名稱、問題、研究目標和研究內容儘量要保持一致性。
(四)提高與兼顧相結合,即質量是第一位的,但也要適當兼顧,即個別學校整體質量差但又申報數量較多,可以適當照顧一兩項。
評分區間60-98,標準解讀如下:
優秀:85-98分。標準:研究問題具體、明確、小的且與課題名稱、研究目標和研究內容保持一致性。
合格:70-84分。標準:研究問題比較具體和明確且與課題名稱、研究目標和研究內容基本保持一致性。
不合格:60-69分。標準:研究問題不具體、不明確、大而空洞,且問題與課題名稱、研究目標和研究內容不太一致性。
這是兩個學校(單位)課題初選的評分要求和標準。
我們簡單比較了一下,發現這兩個學校(單位)優秀課題評分要求和標準都有一些共同特徵:
1.課題是基於問題的研究。問題要小、表述具體而明確,而且是自己或課題組成員遇到的實際問題。這是優秀課題的首要因素,也是課題存在的必要條件。也就是說,問題是優秀課題的前提和基礎。
2.課題的問題、課題名稱、研究目標和研究內容儘量保持一致性。這實際上是明確課題的研究思路。只有四項內容保持了一致性,才能有明確的研究思路和方向,才有助於課題研究工作的順利開展。
3.課題要立足於教育教學工作實際,要有教育教學實踐的土壤和條件。我們的課題不是「空穴來風」,更不是「高高在上」,而是立足於日常教育教學工作實際的研究行為。因此,課題研究不能脫離教學實踐,必須擁有教學實踐的土壤。
我們認為,這兩所學校的評分要求和標準是符合中小學一線教師的科研需要,是立足於中小學一線教師的教育教學工作實際的。因此,其評分要求和標準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指導價值。
事實上,這不僅僅是一個普通的評分要求和標準那麼簡單的事情,而是一種科研的導向和價值引領。我們課題的導向在哪裡,我們一線教師的科研就會走向哪裡。因此,我們希望學校引導中小學一線教師都能夠走上正確的科研之路、專業成長之路。
我們認為,就中小學一線教師而言,我們的科研定位就是要立足於日常的教育教學工作實際問題,以問題解決為導向,不斷在問題解決中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和促進教育教學工作的改進。當然,我們教師也可以有獲獎或者著書立說的追求和權利。但我們認為,只要課題過程紮實而有效,那麼獲獎也就是一個小小的「副產品」了。
至於上述的一些有關課題聲音,如課題太「俗套」而不夠新穎、課題必須與新理念「掛鈎」、課題應具有代表性、研究對象要有廣泛性等等,我們在此就不再贅述,請參考之前的部分文章。
最後,我們引用著名教育家魏書生的一段話,或許對我們中小學一線教師的科研工作有所啟示:
「談到科研,老師們常常以為那是教研所的專家學者的事。仔細分析,其實是我們每位教師分內的事,是每位教師心靈深處的需要。
今天和昨天有什麼不一樣呢?上班、下班,備課、上課、批改作業,學生還是那些學生,同事還是那些同事,領導還是那些領導,校園沒變,辦公室沒變,教室也沒變。近乎呆板枯燥的生活,使人興味索然,甚至使人厭煩。於是有人說,教育工作時間性強,計劃性強,規章制度繁瑣具體,容易扼殺人的創造性。
如果只當一名教書匠,用因循守舊的眼光看問題,教師工作真是又苦又累,又呆板枯燥。
我引導老師們思考,為什麼同樣是教書,斯霞、於漪、錢夢龍、歐陽代娜等許多優秀教師卻感覺幸福、快樂,充滿了新奇感,工作充滿了創造性?重要原因之一在於他們不是教書匠,而是教育科研工作者,是教育藝術家。他們總是從科學研究的角度看待教育教學工作。
分析研究許多優秀教師的經歷和他們的成果,人們不難發現,他們成功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能夠從教育科研的角度看待自己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