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導報(記者 薛洋@臺海大師兄)今天是七七抗戰紀念日,83年前北平的槍炮聲,宣告著日本侵華戰爭全面打響。在抗戰時期,約有五萬名臺灣同胞「尋找祖國三千裡」,遠赴大陸參加抗戰。抗戰勝利後,被割讓50年的臺灣成功光復。然而,如今島內部分人卻聲稱「抗戰跟臺灣沒關係」。對此,臺灣中華兩岸和平發展聯合會主席藍博洲在接受導報記者專訪時表示反駁,這種論調是一種「愚民」宣傳。
「不少臺灣人以閩籍身份參加抗戰」
導報記者(以下簡稱「記」):島內有一種論調,抗戰跟臺灣沒關係,您怎麼看?
藍:怎會沒關係?臺灣人到大陸參與抗戰,這都是有白紙黑字留下的證據。說沒關係是一種「去中國化」的論述,原本這是一個常識,卻硬要說成像「太陽不是從東邊升起來」一樣。這與日本人否認南京大屠殺類似,都是一種「愚民」宣傳。
記:據您長期的研究,當年究竟有多少臺灣人奔赴大陸參加抗戰?
藍:僅在1937年之後,大約有5萬名臺灣人赴祖國救亡圖存。這個數據只是估算,因為閩臺的地緣關係,很多臺灣人是以福建籍身份過去的,犧牲的人數更不好測算。
記:臺籍抗日誌士去重慶、延安比例大概各有多少?
藍:大部分是去重慶,因為當時日本統治臺灣,資訊有限,大部分臺灣青年只知道有國民黨,只有少數人知道共產黨和延安。但當他們到了當地後,看到國民黨的腐敗,知道還有另外一支力量在抗日,不少人就轉成「紅色」。
到重慶的代表人物是吳思漢,我把他的故事寫在《尋找祖國三千裡》一書中。吳思漢為了參加祖國抗戰,不惜放棄京都帝大醫學部學業,隻身穿越朝鮮半島,過鴨綠江,潛入東北、華北淪陷區,再突破封鎖,最終抵達重慶。
而到延安的代表人物是張志忠,他早年在廈門集美學校就讀,其間接觸了馬克思主義,後來加入中共,並回到臺灣建立黨組織。在臺期間,張志忠一度遭日本殖民當局逮捕,歷盡千辛萬苦,甚至靠吃雞糞鴨糞騙過日本人。等日本人看管鬆了,他才逃到大陸繼續抗戰。
「臺灣的命運與祖國連在一起」
記:抗戰爆發時,臺灣割讓給日本已40年,為何還有那麼多臺灣人來大陸參加抗日?
藍:臺灣在清末被割讓給日本,辛亥革命推翻了滿清政府,臺灣人看到了擺脫日本統治的希望,這時掀起了新一波反日高潮。到上世紀30年代,抗日戰爭爆發後,臺灣人又一次看到曙光。他們感覺,靠自己力量擺脫日本統治已無可能,但祖國若能抗日成功,臺灣擺脫日本也就有了希望。很多臺灣人回祖國抗日,因為他們知道臺灣命運是和祖國連在一起的。
記:抗戰結束後,臺籍抗日人士命運如何?
藍:基本上都返回了臺灣。像謝東閔、連震東等人,他們依附於國民黨,在臺當局擔任要職,被稱為「半山」;也有不少人在「二二八事件」及白色恐怖中遭殺害,像吳思漢、張志忠均因捲入「匪諜案」被處決。
記:臺灣教科書經過一系列改革,關於臺灣人參加抗戰的部分還有嗎?
藍:臺灣人參與抗戰,與大陸命運一致,這種論調現在是不會出現在島內教科書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