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清華大學鄢一龍:「以人民為中心」是具有強大效能的政治經濟秩序

2020-12-07 新湖南

「以人民為中心」不僅是理念,更是一種具有強大效能的政治經濟秩序

——訪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副院長鄢一龍

圖/張楊

專家簡介: 鄢一龍,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副院長。從事發展規劃與戰略、中國道路與中國制度研究,承擔有關部委委託多項重大課題,探索中國學術話語構建,出版獨著《目標治理:看得見的五年規劃之手》《中國道路辯證法:社會主義探索四個三十年》,合著《大道之行:中國共產黨與中國社會主義》《天下為公:中國社會主義與漫長的21世紀》《中國國情與發展》《大智興邦:中國如何編制五年規劃》等。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記者 奉清清

這是百年未有的變局!這是高下立判的大考!

從庚子年初開始,以人類和病毒為對壘雙方、被稱為「第三次世界大戰」的新冠肺炎疫情席捲全球,使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面臨了治理理念和治理能力的大考。中國首當其衝,遭遇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發生的傳播速度最快、感染範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帶領廣大人民群眾艱苦努力,大打疫情防控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已經取得階段性重要成效。當此肺炎疫情還在全球肆虐之際,湖南日報記者採訪了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副院長、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鄢一龍副教授。

1 以人民為中心不僅僅是理念,更是一種政治經濟秩序。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政治經濟秩序,是中國成其為社會主義國家的根本原因

湖南日報:有如洪水猛獸的新冠肺炎疫情,無疑是對世界各國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的一次「測試」「大考」。請問,這次抗疫凸顯了我國治理體系中的哪些根本理念與特徵?

鄢一龍:面對前所未有的新冠病毒,中國將人民生命安全與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依靠人民的力量,發起了人民戰爭,扼住了病毒魔鬼的喉嚨。這充分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是黨的根本執政理念,也是中國制度體系與治理體系的本質特徵。

我認為,以人民為中心不僅僅是理念,更是一種具有強大效能的政治經濟秩序。同樣實行市場經濟,歐美是資本主義國家,而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根本原因就在於中國是以人民為中心的政治經濟秩序,而歐美國家是以資本為中心的政治經濟秩序。

以人民為中心是一套涵蓋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的政治經濟秩序。經濟上以公有制為主體,有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公共資產,而非純粹的私有制;政治上有為人民服務的政權,而非財閥政治(plutocracy);社會上有以人民為中心的社會組織形態,而不是簡單推行市民社會;文化上保障勞動者主體尊嚴,而不是用金錢作為衡量社會價值的最高標尺。

2 人民福祉可以分為私人福祉與公共福祉。這次疫情提醒我們很多時候公共福祉比私人福祉更為重要

湖南日報:誠如您所說,以人民為中心是一種政治經濟秩序,那麼,我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如何體現以人民為中心呢?在本次應對疫情中,這種以人民為中心的制度優勢又有哪些體現?

鄢一龍: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同於西方的市場經濟,根本區別在於它的性質是公益性而不是私益性,全體人民都能共同受益,而非少數人得益,資本逐利動機需要符合人民福祉最大化的要求。歸根到底,我們的優勢在於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有機結合。

人民福祉可以分為私人福祉與公共福祉,私人福祉主要取決於個體的財富佔有狀況,而公共福祉取決於全社會的公共產品提供水平,這次疫情再次提醒我們很多時候公共福祉比私人福祉更為重要。確實,病毒是平等的,並不會區分富人與窮人,沒有整個社會對於疫情的控制,每個個體再重視也是沒有意義的。而我們因為具有社會主義優勢,就能夠讓人民享有更高水平的公共福祉。

為什麼?中國有大量的公共資產,因此能夠為國民提供更高水平的公共福祉。這次抗擊疫情國有企業就發揮了重要作用。危難關頭國有企業能夠為捍衛人民利益,不計得失,挺身而出。例如,我們國家的三大電信運營商作為國有企業,不能只從企業盈利的角度考慮問題,需要推進信息基礎設施建設,這才使得4G網絡覆蓋到中國的每個角落。在疫情期間,中國移動西藏公司昌都分公司為了解決當地一位藏族姑娘上網課信號不好的問題,專門給一個常住人口只有11戶、共50多人的波洛村建了第二個4G基站,只有社會主義國家的國有企業才可能做這種企業賠錢、人民受益的事情。而很多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別說4G信號沒有普及,連3G信號也未普及。

同時,醫療等關係到人民基本民生問題的事業堅持了公益性方向。這次疫情應對過程中,公立醫院發揮了絕對主力軍的作用,公立醫院的醫護人員,成為黨和人民的醫療戰士,披上白色戰袍就義無反顧地奔赴戰場。能夠做到這一點,是由於過去十年間雖然公立醫院發展速度遠慢於民營醫院,但是我們仍然有12032家公立醫院,有575萬人是在公立醫院工作,如果像有些人鼓吹的那樣將公立醫院全部改制成民營醫院,後果將不堪設想。

3 黨的領導有一個重要的政治經濟學含義,就是人民的整體利益、根本利益有了現實化的代表者。歐美體制的一大困境,就是缺乏對碎片化利益與觀念的整合能力

湖南日報:幾年前,您和幾位青年學者一起,撰寫了政論著作《大道之行:中國共產黨與中國社會主義》,我正好採訪了其中的一位湖南作者。你們認為,人民與黨是一體兩面。那麼,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與堅持黨的領導是什麼一種關係?這種關係在這場抗疫鬥爭中是怎麼體現的?

鄢一龍:人民與黨確實是一體兩面的關係,人民離不開黨,黨也離不開人民。正如黨的十九大報告所表述的「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就從精神上由被動轉為主動」,正是通過黨的領導,中國人民才從一盤散沙塑造成形,才具有了集體意志、集體目標、集體規劃與集體行動,才掌握了改變自身命運的力量。

其實,黨的領導有一個重要的政治經濟學含義,就是人民的整體利益、根本利益有了現實化的代表者。中國能夠動員全國全社會的力量參與抗疫,根本上是依靠黨領導下的強大組織動員體系,這套組織動員體系覆蓋到全社會,不但動員了政府力量,也動員了企業力量、社會力量來共同參與抗疫。同時,它是縱向到底的體系,我們的組織管控能夠到達社區、村莊、企業等社會運行的基礎單元,能夠形成覆蓋全社會各個網格的群防群控體系。正是依託這個強大的組織動員體系,我們才能夠在推進醫療救助的同時,保障醫療物資供應,快速建成雷神山、火神山等專門救助醫院;在推進疫情管控的同時,能夠保障日常生活物資的配送與供應;在宏觀層面進行大規模的社會資源調度的同時,能夠在微觀層面進行對個體接觸史的排查與社區、超市等社會運行細胞單元的管控。正是依託這個超級制度體系與治理體系,我們才能對超級病毒發動一場由醫療戰線、疫情管控戰線、科技戰線、外交戰線、輿論戰線等各戰線組成的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才能在較短時間裡將超級病毒魔鬼摁住。

通過疫情,我們看到了歐美體制的一大困境,就是缺乏對碎片化利益與觀念的整合能力,「十人十義,百人百義」,每個人、每個團體、每個政黨、政府的每個部分都有自己的利益與主張,但是缺乏有效的力量來推動共同利益、共同主張與共同行動,這也使得西方國家抗疫行動普遍缺乏高效協同。

以人民為中心與黨的領導是統一而不是對立的,黨本身就是人民的一部分,是由人民中的先進分子組成,黨在人民之中,而不是高高在上的,黨員是和人民一起幹事吃苦的,而不是指手畫腳的,這一點在這次疫情中表現得尤為明顯。越是危難越向前,黨員衝鋒在前,吃苦在前,犧牲在前,鮮紅的黨旗高高飄揚在抗疫第一線,鍾南山等黨員在抗疫一線重溫入黨誓詞,一大批抗疫戰士火線入黨。據不完全統計,本次戰疫犧牲人數達到了三百多人,其中共產黨員犧牲比重佔到了近百分之七十,遠遠高於共產黨員在抗疫戰士中所佔的比重。

4 中國式民主是多渠道民主、全過程民主與實質民主,體現了人民主體性與黨領導的辯證統一

湖南日報: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堅持和完善人民當家作主制度體系,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請問中國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與以人民為中心的關係是什麼?

鄢一龍:西方的民主主要是選舉民主、程序民主與形式民主,林肯談美國民主是民有(of the people)、民治(by the people)、民享(on the people),但只要我們認真去考察,就會發現這三個「人民」只是流於形式,並未真正落實。中國式民主是多渠道民主、全過程民主與實質民主,體現了人民主體性與黨領導的辯證統一,包括三個「人民」:來自人民(from the people)、依靠人民(in the people)、為了人民(for the people)。

來自人民是指政府的意志和主張必須來自人民。把人民分散的智慧集中起來變成政府的意志和主張。同時,政府的公職人員也來自人民,保持公共權力系統的開放性。依靠人民是指人民是創造歷史的主體,政府的意志和主張是通過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來實現的,黨要發揮其先鋒隊功能,組織和動員人民,和人民想在一起,幹在一起。為了人民是指黨不能有私利,始終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宗旨。做到這三個「人民」,中國就有可能創造比西方更高、更切實的民主。

5 以人民為中心既是共產黨不變的初心和使命,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動搖的根本國體性質

湖南日報:去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98周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品味共產黨成立的初心使命、回望新中國成立70年的艱辛探索,我們是否可以看到中國實行的社會主義制度裡,「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這條「紅線」貫穿始終?

鄢一龍:以人民為中心確實是貫穿革命、建設、改革開放、新時代不同時期中國社會主義道路探索的一條紅線,以人民為中心既是共產黨不變的初心和使命,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動搖的根本國體性質。

新中國成立標誌著中國告別了數千年的權力為中心的政治經濟秩序,走向了人民為中心的政治經濟秩序。毛澤東說:「中國已歸人民,一草一木都是人民的。」新中國是人民的共和國,人民是這個國家的主人,是這個國家的所有者,新中國的一切都被加上了「人民」這個限定詞,比如人民政府、人民公僕、人民銀行、人民醫院、人民藝術家、人民教師、人民公安,人民警察、人民公園等等。

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就其本質而言是代表人民執政,共產黨執政的合法性就在於黨本身就是屬於人民,黨要以人民為中心,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人民就是國家的天,就是國家的社稷,這也是為何天安門要樹立人民英雄紀念碑,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慶典中要放「人民英雄」的焰火。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就是要讓人民共和國不變色。

6 以人民為中心,我們不但需要以民為本,更需要以民為主

湖南日報:我們要如何理解以人民為中心既傳承發展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又發展了科學社會主義的根本理想?

鄢一龍:中華傳統文化中蘊含的與以人民為中心相關的理念,主要是民本思想。在傳統政治中君主並非至高無上,天命才是至高無上的, 「皇天無親,惟德是輔。」 君主侍奉上天最重要的是要敬天葆民,天意與民心相通, 「天聽自我民聽,天視自我民視」。人民是國家的根本,孟子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黃宗羲說「天下為主,君為客」。

今天,中國共產黨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人命關天」,中國政府將人民的生命健康,放在最高的位置,而不是把經濟與股市放在人民的生命健康之上。人民是政府的親人,中國政府不會像所謂的有限責任政府那樣忙於甩鍋,草菅人命,讓人民自生自滅,自求多福,而是體現了最大責任政府的擔當,發揮最大能力,盡最大努力來帶領大家共同抗擊疫情,來保護每一個人的生命健康安全。

當然,只是民本主義還不是以人民為中心,我們不但需要以民為本,更需要以民為主,落實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的,要確保人民依法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

7 以人民為中心不是指以個體權利為中心。沒有共同自由與共同權利,個體自由與個體權利無從談起

湖南日報:我們看到西方很強調個體權利的概念,我們強調以人民為中心與以個體權利為中心有什麼區別?

鄢一龍:以人民為中心不是指以個體權利為中心,人民不僅指每個個體,更是一個整體。這次疫情期間中國人民體現了高度的紀律意識與團結精神,因為我們深知沒有共同自由與共同權利,個體自由與個體權利也無從談起。以人民為中心就是這個由十幾億中國人共同構成的「集體人」獲得主體性,成為政治經濟秩序的中心。

從西方國家個體權利的視角來看,好的政治經濟秩序要給個體賦權,有經濟權利,可以參與市場競爭;有政治權利,可以參與選舉投票;有社會權利,可以參與市民社會。以資本為中心的社會給予人民以形式上的絕對自由,卻賦予資本實質上的絕對權力,從而使得人民的自由和權利終究成為一句空話。

以人民為中心的政治經濟秩序不但要賦權,更重要的要賦能,人民不但有追求夢想的權利,還要有實現夢想的資源與能力。中國政府恰恰是賦能型政府,它出臺的大量政策都是賦能政策,包括雙創政策、中小企業的扶持政策等。中國市場主體高度活躍,2018年中國市場主體已經達到1億(其中企業超過了3100萬戶),五年間增加了70%以上。中國政府在民生領域進行了大量公共投資,提高人口的健康水平、教育水平、就業水平,通過投資於人,對個體進行賦能,擴展他們參與市場競爭的「可行能力」。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賦能的一個重要形式是組織賦能,一盤散沙的人民是缺乏力量的,只有組織起來才會顯現出無堅不摧的偉大力量。本次疫情應對就是最好的證明,許多國家人民自行其是,疫情快速擴散,而中國將人民組織起來,共同承擔責任,在較短時間內基本控制住了疫情。

8 新冠疫情將加速終結美國的霸權,加速世界百年未遇之大變局

湖南日報:當前,疫情還在全球蔓延,形勢十分嚴峻。3月27日,習近平主席在和美國總統川普通電話時指出,流行性疾病不分國界和種族,是人類共同的敵人。國際社會只有共同應對,才能戰而勝之。那麼,「以人民為中心」,可以為其他國家提供生動而深刻的現實觀照嗎?

鄢一龍:相信您也記得,天安門城樓上寫著「中華人民共和國萬歲,世界人民大團結萬歲」巨幅標語。此時讀來,別具意蘊。

疫情再一次提醒我們,人類是不可分割的命運共同體,病毒是人類的共同敵人,只有世界人民大團結才能共同戰勝疫情。中國不但為中華民族謀福祉,還要為世界謀大同。在全球疫情大流行之際,中國援助為全球抗疫提供了溫暖有力的支持,中國基本控制住疫情為全球樹立了抗疫信心,中國經驗、中國倡議為全球提供了抗疫的中國方案,中國供應鏈為全球提供了最有力的抗疫物資保障。

世界秩序正處於一個新舊轉換時期,新冠疫情將加速終結美國的霸權,加速世界百年未遇之大變局。以資本為中心的自由貿易、自由投資、技術擴散的自由主義世界秩序可能進一步衰弱,而強調本國優先、集團對抗、文明衝突、地緣博弈的現實主義國際政治可能進一步抬頭,這將導致國際秩序的倒退。世界會經歷一段較長時期的動蕩與衝突,在經歷艱苦卓絕的鬥爭後,人類將迎來以人民為中心,強調普遍安全的安全觀、共同發展的發展觀、交流互鑑的文明觀、廣泛夥伴關係、地緣發展政治經濟共同體的共同體主義世界新秩序。

[責編:曾璇]

[來源: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

相關焦點

  • 聚焦「十四五」|鄢一龍:大戰略視野中的「十四五」規劃
    觀察者網為此採訪了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副院長、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鄢一龍。 西方世界是崛起,是對歷史常態的打破,而中國則是復興,是對歷史常態的回歸,包括國家的完全統一,世界經濟地理中心的東移,中華文明的復興等。 其次是社會主義建設戰略。我們要建設的不是一個像西方發達社會那樣,一面歌舞昇平,一面充滿著「豐裕下的貧困」,而是要建設一個人人共建、人人共享、共同富裕的太平世界。
  • 歷史終結之後 | 任劍濤:福山為現代政治秩序背書_思想市場_澎湃...
    第二卷會一直講到今天,特別關注非西方社會在追求現代化時受到西方制度的影響,然後再解說當代世界的政治發展」(第5頁)。這可以說是自近代政治學產生以來最為宏大的理論敘事。從全書論述的理論意圖上講,福山力圖實現四個重大超越:一是藉助進化論超越契約論,二是藉助社會學超越政治哲學,三是藉助中國中心超越西方中心,四是藉助現代秩序興起的多元考察超越輝格史觀(即英國是憲政建構的典範)。
  • 吳建雄 | 以人民為中心的司法詮釋
    > 摘 要 以人民為中心的司法理念,蘊含著人民史觀的歷史邏輯、人民追求的價值邏輯、人民立場的政治邏輯、群眾路線的實踐邏輯、人民主權的制度邏輯。 關鍵詞 疫情防控 人民中心 司法理念 價值彰顯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舉國上下展開了一場疫情防控阻擊戰、總體戰和統籌推進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實踐,奏響了「以人民為中心」的時代強音。
  • "以人民為中心"的理論來源和時代價值
    作者:清華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長聘教授、博導 陳明凡在抗疫攻堅戰、脫貧攻堅戰和抗洪救災戰役中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得以全面展現,顯示出中華民族不懼任何困難的強大力量。培養好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是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的題中之義,要把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貫徹到鑄魂育人的全過程,引導大學生真學、真信、真用,通過學思踐悟,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念,在前進的道路上努力奮鬥。
  • 人民日報整版探討:如何理解「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內涵?
    一個國家的制度和治理體系好不好、優越不優越,人民最有發言權。中國人民從內心擁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一個主要原因是它始終把人民利益擺在至高無上的地位,具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保障和改善民生、增進人民福祉,走共同富裕道路的顯著優勢。
  • 西方民粹主義政治興起的社會經濟根源
    在這種情況下,在失望中積累憤怒的人民通過訴諸抽象的人民主權原則,以反精英、反建制、反秩序的方式來反抗自由民主體制,使得西方社會陷入混沌、失序和不確定性之中。在這種情況下,在失望中積累憤怒的人民通過訴諸抽象的人民主權原則,以反精英、反建制、反秩序的方式來反抗自由民主體制,使得西方社會陷入混沌、失序和不確定性之中。
  • 趙英男︱重讀福山:政治秩序衰敗中的制度與人心
    正是在此意義上,福山近年有關政治秩序的討論,往往被理解為是對「歷史終結論」的隱秘修正。在討論以國家、法治和責任制為核心的政治秩序時,我們不難看到相比較於《歷史的終結與最後的人》,福山在《政治秩序的起源:從前人類時代到法國大革命》以及《政治秩序與政治衰敗:從工業革命到民主全球化》中更加側重製度而非心理機制的考察,更加關注非西方國家的歷史與現實而非僅僅圍繞歐洲與美國展開論述,更加強調歷史中的偶然因素(譬如領導人的政治才能、政治綱領以及個人選擇)而不再倚重目的論分析……這一嶄新框架下,民主和自由價值在福山筆下不再
  • 經濟形勢怎麼看,經濟工作怎麼幹?這個會,為2021年經濟工作定了調
    2020年收官,中國經濟交出怎樣的答卷?2021年將啟,經濟形勢怎麼看,經濟工作怎麼幹?中共中央政治局12月11日召開會議,分析研究2021年經濟工作。這為明年經濟工作把脈定調,為確保「十四五」開好局「劃重點」。
  • 天津日報數字報刊平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 全面增進民生福祉
    二、落實發展為民,踐行人民至上理念  習近平總書記明確宣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五中全會提出的2035年遠景目標,歸結點就是「人民生活更加美好」。全會提出的「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指導思想把「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鮮明地確定為根本目的,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鮮明地確定為黨領導人民創造更加美好生活的首要原則。
  • 「以自我為中心」還是「以人民為中心」 看看這個中心就明白了!
    這裡是沛縣踐行「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的現實體現! 政務服務過程就是向人民群眾傳遞黨和政府親民為民信號的過程,也是群眾評判黨和政府工作作風效能的過程,而為民服務中心是離人民群眾最近、服務人民群眾最直接的窗口,服務好了,黨和政府的形象得到提升,服務差了,黨和政府形象受到損害!
  • 清華大學-萊斯大學人力資本與可持續創新研究中心舉辦線上學術研討會
    研討會由清華大學-萊斯大學人力資本與可持續創新研究中心(以下簡稱「研究中心」)、清華經管學院領導力與組織管理系主辦。本次學術研討會的主講人為有著豐富頂級期刊主編經驗與論文發表成果的新加坡管理大學李光前商學院王鶴麗教授。研究中心主任、領導力與組織管理系遲巍教授出席並致開場辭。
  • 中央開的這個會,為2021年經濟工作定了調
    這為明年經濟工作把脈定調,為確保「十四五」開好局「劃重點」。  2020年答卷「怎麼樣」:人民滿意 世界矚目  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我國遭遇1998年以來最嚴重汛情、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形勢複雜嚴峻……會議指出這是「新中國歷史上很不平凡的一年」。
  • 生態環境保護是「很大的政治」的中國邏輯及意義
    「我們不能把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提倡綠色低碳生活方式等僅僅作為經濟問題。這裡面有很大的政治。」這是2013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常委會上談及經濟形勢講的一句話。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天藍、地綠、水清是人民群眾美好生活的底色,關係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進入新時代,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人民群眾的需求由過去「盼溫飽」「求生存」發展為今天的「盼環保」「求生態」。「問題是時代的聲音,人心是最大的政治。」
  • 綜述:以人民為中心——中國就疫情下人權問題發出理性之聲
    新華社日內瓦12月10日電綜述:以人民為中心——中國就疫情下人權問題發出理性之聲新華社記者聶曉陽 陳俊俠12月10日是世界人權日。回顧今年以來中國在聯合國人權理事會就疫情有關的人權問題發出的理性之聲,國際社會不但看到了中國在多項人權領域的巨大成就,也更加理解了中國人權觀念和主張背後「以人民為中心」的堅強支撐。今年4月9日,人權理事會與人權高專就新冠疫情對人權影響問題舉行非正式視頻對話會。這也是人權理事會首次討論新冠疫情對人權影響問題。
  • 江幹區是杭州新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江幹區隸屬於浙江省杭州市,是杭州最古老的城區之一,位於杭州大都市東部,江幹區是杭州城市東擴的橋頭堡,也是杭州城市發展戰略的軸心所在,還是杭州的交通樞紐中心。是杭州新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CBD(錢江新城)所在地,區內還擁有浙江省最大的高教園區下沙高教園。
  • 讀《政治秩序的起源》(2):人類的自然狀態與政治的產生
    【財新網】(專欄作家 賴海榕)弗朗西斯·福山 (Francis Fukuyama) 著、毛俊傑譯的《政治秩序的起源:從前人類時代到法國大革命》為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理想國譯叢」之五,全書約50萬字,編者按頁碼摘錄約3.5萬字,分若干篇,供有興趣的讀者參考。本文是第二篇。
  • 閻學通:未來十年國際政治的格局變化
    未來10年裡,中美地緣政治競爭將集中於東亞而非任何其他地區。因此,在未來10年東亞將取代歐洲成為世界中心。我在《大國領導力》中談到,政治領導在國際政治中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但並不主張全球問題可以由一個強大的國家來解決。國際關係的基本性質不會超越人類的基本性質。世界政治的特點仍然是,在全球無政府狀態下,國家為權力、威望和財富而爭鬥。雖然全球化將地球變小,使世界事務的集中管理具備了可能性,但人類尚未建立能夠完成這一任務的國際機構。
  • 全面依法治國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
    作者:李林(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法學研究所原所長)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既是習近平法治思想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全面依法治國的基本立場。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必須堅持人民至上,保證人民在政治生活、經濟生活和社會生活中的主體地位。我國社會主義制度保證了人民當家作主,也保證了人民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中的主體地位。這是我們的制度優勢,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區別於資本主義法治的根本所在。第二,以公平正義為崇高價值追求。公平正義是人民的期盼。
  • 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中國共產黨領導,黨是最高政治領導力量。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堅持以黨的科學理論為指導,保持政治穩定,確保國家始終沿著社會主義方向前進,才能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  確保共同富裕進程紮實穩步推進。
  • 為「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根本保證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把堅持黨的全面領導作為「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必須遵循的首要原則。貫徹落實好這一首要原則,對於我們更好凝聚起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的力量,朝著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宏偉目標奮勇前進,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