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六十不做壽,七十做壽偷偷過,八十九十不設防……」
做壽又叫「祝壽」,這是安仁人尊老愛老、為老年人過生日的特定稱謂。上述幾句順口溜所反映的乃是安仁人有關做壽習俗。大意是——但凡安仁人60歲以下者過生日不叫「做壽」,就叫「過生日」,而一旦度過一個甲子,邁入60門檻,過生日就不叫「過生日」,而叫「做壽」了,所以有「不到六十不做壽」之說。
在安仁,有一句俗話:「七十三、八十四,還不死,沒意思。」這句話所表達的意思是:人到了60歲便是壽者,而到了70歲則為高壽。如果這期間尚無三長兩短,則是掌管人間陽壽的壽神忘了某某的誕辰所致,所以在70歲這個高壽的關口,安仁人一般不大大咧咧做壽驚動壽神,而是夾著尾巴,不聲不響地矇混壽神,讓生日偷偷而過。
而年歲一旦到了80歲,情況又大不一樣了。因為安仁有「三不惹」之說,即不惹小孩,不惹婦女和不惹耄耋老人。其意為,這三類人是天王老子,凡夫俗子都得敬讓三分,為神為靈的壽神自然會凡事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不聞不問了。故而,八十九十歲的老年人大張旗鼓做壽也就不奇怪。
做壽有做「大壽」和做「小壽」之別,做小壽即年屆60歲,每年生日,都可以做一做,是為做「小壽」;做「大壽」則以「十」為單位,年齡晉十數(比如70、80等歲數)過生日,是謂做「大壽」。做小壽局限幾個至親小打小鬧,做大壽則是大鳴大放,由至親向四周延伸擴散到各路親朋好友一起歡慶。
安仁做壽之俗始於明代中晚期。那時候做壽,要為壽者送壽米、壽麵,唱祝壽歌,行祝壽禮等禮儀。在有錢的大戶人家除了請能工巧匠精心製作刻有「壽比南山」或「椿楦並茂」的壽匾贈與壽者外,還要請戲班子唱上三五日的祝壽戲為壽者添樂。如今,做壽繁文縟節少了,但擇吉日、下飯、宴請、回贈等基本做壽習俗仍然沿襲不變。
在做壽之前,先得選好誌慶日子,叫「擇吉日」。這吉日一般選在生日當天,也有的定在生日之後,但萬萬不能放在生日之前。因為選在生日之後有延壽之說,放在生日當天,平安過,而放在生日之前則不說自明,延壽之願那可能大打折扣了。如此之後,則向親朋好友遍發請柬,告知做壽的時間、地點。而接「旨」的親朋好友,則會備上一份隨禮(一般為「紅包「,金額多少隨情而定,只是金額不能為整數而要零頭,表示添壽),待時奉上。
及至壽日,主家按喜酒標準置辦酒席。一般再不富有人家也得整個「三海席」(安仁做喜酒,有「三海席」與「五海席」之別,指的是酒席規格),富者自是「五海席「。與其它喜宴不同的是:做壽宴,餐桌上必上蛋糕、麵條之類的食品。因為「糕」與「高」音似,寓意高壽步步升高,而麵條、粉條等以長為勢的食品則寓意壽者長長久久、長命富貴。
在開席前,賓客還得悠緩一下性子,要等主家行「下飯」禮。下飯禮即做壽家在其祖宗神位下闢一桌子,桌面擺上酒菜,然後秉燭燃香化紙,一為祭祀天地老爺及先人,二為壽者祈福祈壽。禮畢,方可入席開餐。
用罷壽宴,所有前來參與祝壽的親朋好友,將獲得一份回贈禮。回贈禮一般包括蘋果、麵條、糖果及餅乾等不多不少的四樣食品。體面的人家,也可能回贈鼎鍋、或金銀首飾什麼的。但回這回那,那四樣回贈食品必不可缺。這四樣回贈禮雖看似普通,但寓意深長,「四」表示「事事順意」,「蘋果」表示平平安安,而糖果、餅乾則表示甜甜蜜蜜等等,所有這些都寄託了主家一片深情厚誼和美好願景。來客可放心收下回贈禮,無需謙讓,否則,主家定會覺得生分,不高興。
做壽夥食,一般由做壽主家負責採買,而回贈禮則由主家女兒女婿分擔。做壽之喜也得由女兒女婿率先倡議,沒有哪位長者自作主張四處遊說自己要做大壽了。否則,有可能為左鄰右舍及親朋好友所恥笑,為老不尊、為女不孝。
值得注意的是,做大壽年份一般落在「9」上(比如60歲的壽日,要在「59」歲時做壽),寓意高壽長久。而做壽之際,一般不鳴放鞭炮,說是鳴放了鞭炮會驚動壽神,影響壽齡。做壽的回贈禮品忌諱回贈鐘錶類的報時器具、毛巾類的床上用品及茶杯類的飲具。因為,毛巾在安仁也叫「淚巾」,而「鍾」與「終」「杯」與「悲」音似,有「送終」「悲劇」之嫌,不吉祥。還有,做壽當日,家人不能上山下地動土幹農活,說是人歿歸土,做壽動土,是在咒壽者早日歸土呢。
(圖片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