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風民俗】安仁做壽習俗

2021-02-08 人文湘南


「不到六十不做壽,七十做壽偷偷過,八十九十不設防……」

做壽又叫「祝壽」,這是安仁人尊老愛老、為老年人過生日的特定稱謂。上述幾句順口溜所反映的乃是安仁人有關做壽習俗。大意是——但凡安仁人60歲以下者過生日不叫「做壽」,就叫「過生日」,而一旦度過一個甲子,邁入60門檻,過生日就不叫「過生日」,而叫「做壽」了,所以有「不到六十不做壽」之說。

在安仁,有一句俗話:「七十三、八十四,還不死,沒意思。」這句話所表達的意思是:人到了60歲便是壽者,而到了70歲則為高壽。如果這期間尚無三長兩短,則是掌管人間陽壽的壽神忘了某某的誕辰所致,所以在70歲這個高壽的關口,安仁人一般不大大咧咧做壽驚動壽神,而是夾著尾巴,不聲不響地矇混壽神,讓生日偷偷而過。

而年歲一旦到了80歲,情況又大不一樣了。因為安仁有「三不惹」之說,即不惹小孩,不惹婦女和不惹耄耋老人。其意為,這三類人是天王老子,凡夫俗子都得敬讓三分,為神為靈的壽神自然會凡事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不聞不問了。故而,八十九十歲的老年人大張旗鼓做壽也就不奇怪。

做壽有做「大壽」和做「小壽」之別,做小壽即年屆60歲,每年生日,都可以做一做,是為做「小壽」;做「大壽」則以「十」為單位,年齡晉十數(比如70、80等歲數)過生日,是謂做「大壽」。做小壽局限幾個至親小打小鬧,做大壽則是大鳴大放,由至親向四周延伸擴散到各路親朋好友一起歡慶。

安仁做壽之俗始於明代中晚期。那時候做壽,要為壽者送壽米、壽麵,唱祝壽歌,行祝壽禮等禮儀。在有錢的大戶人家除了請能工巧匠精心製作刻有「壽比南山」或「椿楦並茂」的壽匾贈與壽者外,還要請戲班子唱上三五日的祝壽戲為壽者添樂。如今,做壽繁文縟節少了,但擇吉日、下飯、宴請、回贈等基本做壽習俗仍然沿襲不變。

在做壽之前,先得選好誌慶日子,叫「擇吉日」。這吉日一般選在生日當天,也有的定在生日之後,但萬萬不能放在生日之前。因為選在生日之後有延壽之說,放在生日當天,平安過,而放在生日之前則不說自明,延壽之願那可能大打折扣了。如此之後,則向親朋好友遍發請柬,告知做壽的時間、地點。而接「旨」的親朋好友,則會備上一份隨禮(一般為「紅包「,金額多少隨情而定,只是金額不能為整數而要零頭,表示添壽),待時奉上。

及至壽日,主家按喜酒標準置辦酒席。一般再不富有人家也得整個「三海席」(安仁做喜酒,有「三海席」與「五海席」之別,指的是酒席規格),富者自是「五海席「。與其它喜宴不同的是:做壽宴,餐桌上必上蛋糕、麵條之類的食品。因為「糕」與「高」音似,寓意高壽步步升高,而麵條、粉條等以長為勢的食品則寓意壽者長長久久、長命富貴。

在開席前,賓客還得悠緩一下性子,要等主家行「下飯」禮。下飯禮即做壽家在其祖宗神位下闢一桌子,桌面擺上酒菜,然後秉燭燃香化紙,一為祭祀天地老爺及先人,二為壽者祈福祈壽。禮畢,方可入席開餐。

用罷壽宴,所有前來參與祝壽的親朋好友,將獲得一份回贈禮。回贈禮一般包括蘋果、麵條、糖果及餅乾等不多不少的四樣食品。體面的人家,也可能回贈鼎鍋、或金銀首飾什麼的。但回這回那,那四樣回贈食品必不可缺。這四樣回贈禮雖看似普通,但寓意深長,「四」表示「事事順意」,「蘋果」表示平平安安,而糖果、餅乾則表示甜甜蜜蜜等等,所有這些都寄託了主家一片深情厚誼和美好願景。來客可放心收下回贈禮,無需謙讓,否則,主家定會覺得生分,不高興。

做壽夥食,一般由做壽主家負責採買,而回贈禮則由主家女兒女婿分擔。做壽之喜也得由女兒女婿率先倡議,沒有哪位長者自作主張四處遊說自己要做大壽了。否則,有可能為左鄰右舍及親朋好友所恥笑,為老不尊、為女不孝。

值得注意的是,做大壽年份一般落在「9」上(比如60歲的壽日,要在「59」歲時做壽),寓意高壽長久。而做壽之際,一般不鳴放鞭炮,說是鳴放了鞭炮會驚動壽神,影響壽齡。做壽的回贈禮品忌諱回贈鐘錶類的報時器具、毛巾類的床上用品及茶杯類的飲具。因為,毛巾在安仁也叫「淚巾」,而「鍾」與「終」「杯」與「悲」音似,有「送終」「悲劇」之嫌,不吉祥。還有,做壽當日,家人不能上山下地動土幹農活,說是人歿歸土,做壽動土,是在咒壽者早日歸土呢。

(圖片來源:網絡)


相關焦點

  • 安仁習俗之喊魂
    安仁人相信人有靈魂,「丟魂」是遭災致病的主因,因此有招生魂的習俗,類乎《楚辭—招魂》。    《招魂》是屈原的作品。招的是他自己的生魂而不是招他人的死魂。 特別是嬰孩在途中睡覺了, 做媽媽的更會親切地喊喚不停。 認為只有這樣,小孩的魂才不致於因為過廟、過村、過橋梁水口等「關卡''時受到鬼怪阻難而離舍;也不致於因人地生疏而迷途走失。媽媽呼喊的實際上與《招魂》篇中的主旨「魂兮歸來」沒有兩樣。
  • 臨澧:立「村規民約」倡文明鄉風
    縣紀委監委、縣文明辦從嚴肅整治鄉風民風抓起,聯合制訂完善「村規民約」。具體為「三制一統籌」,即各個鄉、村黨組織履行鄉風治理主體責任,制訂完善「鄉規民約、村規民約」,以「鄉間約定」倡導鄉風文明;制訂落實管理辦法,形成實用有效的管理落實措施;制訂監督懲戒辦法,實行政府引導,村民自治,鄉村監事會監督,對不良陋習歪風開展監督處罰;黨組織統籌鄉村轄區的黨風廉政建設,抓好基層政治生態、社會生態建設。
  • 發現深圳(音頻)|深圳人做壽的「冷知識」
    現在我們將《發現深圳周刊》的內容聲音化,每天5分鐘,給你講講關於深圳歷史、民俗、文化的小知識。【本期內容】賀壽辰筵,深圳人稱為「做壽」,是人的一生中一項重要的風俗禮儀。深圳本地人的做壽習俗是怎麼樣的呢?讓我們來聽聽民俗學者廖虹雷的文章。
  • 傳統文化:中國人過生、做壽的習俗;不按照規矩來會折壽
    【愛家務】官網  http://www.i-jiawu.com(維護中)====================================今日導讀周歲和虛歲一個人在不同年齡的過生老年人做壽的規矩過生日的傳統習俗過生日的忌諱生日也叫「生辰」或者「壽誕」。
  • 做深做細監督推進鄉風文明建設
    鄉風文明不僅是鄉村振興戰略中的關鍵因素,也是打贏精準脫貧攻堅戰和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抓手。今年以來,各地紀檢監察機關立足職能,通過做深做細監督推進鄉風文明建設,讓文明浸潤鄉土、讓文化滋養鄉情,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為鄉村振興提供堅強保障。風成於上,俗化於下。文明鄉風建設重在正面引導和群眾自覺。
  • 中國習俗中國年:新年拾趣|習俗篇(第十四期)
    所以,無論是過去物質匱乏的困難年代,還是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年貨琳琅滿目的今天,它一直是安仁城鄉家庭不可或缺的一道年貨食品。尤其是深受小孩子們的青眯。據《安仁縣誌》記載,「琢雞婆糕」是由當地老百姓為紀念炎帝而衍生出來的獨特民俗,已流傳上千年。隨著歷史歲月的推移,「琢雞婆糕」除了傳統意義上的祭祀外,還有娛樂、觀賞、食用及大人向孩子們進行動物造型的啟蒙教育等多種作用。
  • 我是安仁人,這是我的名片
    衡茶吉鐵路安仁火車站西距衡陽站72km,東距井岡山站148km。安仁上高速最近有二條,一條是衡炎高速,入口在淥田。還有一條是京港澳高速,入口在寶蓋。金紫仙金紫仙,也叫金紫峰,又名雲風山。我會做的美食太多一一列舉會擠爆這條微信感受一下就好
  • 上杭客家傳統民俗(壽辰慶典)之:壽誕
    壽誕就是做生日。客家人做生日有「男做齊頭女做一」的民風民俗。係指男人60歲、70歲、80歲……女人61歲、71歲、81歲……這就叫「齊頭逢一」,凡事其他年齡都叫做「閒生日」。閒生日也是女兒發起,經兄弟姐妹決定,以老人的直系親屬共同進午餐,先吃壽麵,小炒數碟下酒配飯。兒孫們頌祝老人生日愉快,健康長壽,龜鶴遐齡。
  • 扶溝舊習俗
    新娘上轎前,中原豫東一帶有喝「催轎湯」的習俗。娘家嫂子輩給新娘做臨行前的一頓飯,叫「催轎湯」。大都有哭嫁的習俗,即在新娘上轎前後要放聲痛哭,有的還邊哭邊唱著「哭嫁歌」。哭嫁的原因,是表示不願離開生身父母,去到一個陌生的家中生活。同時,也含有惜別少女時代的親友的心情。       俗話說,「不打不鬧不熱鬧』,洞房最喜熱鬧,最忌冷清。因而扶溝都有鬧洞房的習俗。在吃喜酒時,男女不同桌。
  • 老人做壽講究忌諱多,多少歲該做壽?作小輩的別太隨意
    但是做大壽是有講究的,民間有「做九不做十」的說法,也就是說逢十的整壽必須提前一年做壽,也稱「做九頭」。六十歲的壽辰要五十九歲生日的時候做,以此類推,為什麼這麼規定呢?這又和諧音有關係了,古人認為十與「死」發音相近,這是很不吉利的;而九呢則和「久」同音,這就比較吉利了。
  • 民俗習俗 || 午夜娶新娘
    現在雖多用自行車、摩託車、小車迎娶,但仍有人保留此一習俗。花轎一般都要「彩青」。「彩青」主要是彩榕樹(潮人稱為「成樹」)枝和青翠的竹枝,以示對「夫有成,妻有德」的祝福。吃「合房圓」時「青娘母」要「做四句」,新郎新娘各吃兩粒甜圓後互換圓盞,再吃兩粒圓,俗稱交杯換盞。      此時,「青娘母」又要「做四句」。「做四句」要貫穿於迎娶的全過程,從新娘出門上轎到進入洞房,「青娘母」都要「做四句」。「鬧洞房」時「青娘母」要代新娘與客人對歌,若遇到一些淘氣者作歪詩打趣時,「青娘母」要立即「做四句」回擊,幫助新娘化解尷尬局面。
  • 鹿邑:培育鄉風文明 助推鄉村振興
    近年來,鹿邑縣在大力實施「產業興城、文化立縣」戰略的同時,把鄉村振興的二十字方針融入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全過程,大力培育鄉風文明,守護文化靈魂。藉助生態文明建設東風,打造美麗鄉村,強化農村原生態文化的建設與傳承,提升提質文明創建實效,以鄉風文明的軟實力,構築鄉村振興的硬支撐。
  • 關於二月二龍抬頭的民俗 爸媽可以孩子講講老祖宗的習俗,增長見聞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關於二月二龍抬頭的民俗 爸媽可以孩子講講老祖宗的習俗,增長見聞 這兩天天氣晴好,微風和煦,風吹在臉上涼涼的,太陽光照在身上暖暖的,感覺春姑娘已經在我們身邊了。 明天就是二月初二了,民間有二月二、龍抬頭的說法。
  • 安徽鳳臺:巧借「民俗」促「易俗」
    近年來,鳳臺縣緊緊圍繞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新時代文明實踐為引領,巧借「民俗」促「易俗」,與鄉村振興戰略五大要求中「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這三條線直接融合,創新形式和載體,借勢特有的傳統推劇、花鼓燈、大鼓書等民俗民藝,組織人員深入基層和群眾中調研,關注民生,直面現實,寫好故事,自編、自排、自演,以百姓喜聞樂見的形式,以文化人,成風化俗,打通宣傳群眾、教育群眾、關心群眾、服務群眾「最後一公裡
  • 【民俗】清明蒸面燕,民俗代代傳!
    【清明•習俗】俗話說,「清明燕,端午蛋。」清明節正是春燕回遷的時節,我市素有捏面燕迎春的習俗。然而這一習俗流傳至今,恐怕對許多年輕人來說,是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都可以吃到面燕,或是老人給做的或是超市裡買的;陌生的是,不知道面燕是怎樣蒸出來的,其中的文化內涵是什麼。
  • 為什麼又是安仁?
    繼去年10月「2013安仁 博物館論壇」後,本月17日至19日,古城鎮保護相關知名專家、學者又將齊聚在安仁的「新型城鎮化進程中古鎮古村落保護與利用高層論壇」。而在這些論壇上,安仁模式的「示範」、「典範」意義已經或正在為專家學者津津樂道。
  • 【民俗拾趣】這些布置婚房「撐被子」習俗還真有趣
    【民俗拾趣】這些布置婚房「撐被子」習俗還真有趣 2020-09-14 16:3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國傳統民俗文化,為什麼不洗隔夜碗,用舊的碗不能扔
    華夏子民使用碗筷吃飯,最早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的商代延續至今,也算是我們民族傳統文化習俗之一,進入現代飯後洗碗除了老一輩不會計較,年輕人覺得是一件比較痛苦的事情,一個星期不洗碗筷也實屬正常,按照古人的說法,由於飯後的碗筷都沾滿了油漬殘渣剩飯,堆在一塊不洗到了後半夜,汙穢之物就會圍著灶房舔食殘渣剩飯
  • 七臺河:包粽子做香囊 品民俗迎端午
    七臺河:包粽子做香囊 品民俗迎端午 2020-06-26 20:0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灣沚區灣沚鎮:以本地「三變」促鄉風文明大提升
    近年來,該村以「三變」壯大的新模式,把農村經濟改革作為出發點,帶動農業增富;以「三變」發展的新態度,助力人居環境增質;以「三變」改革的新視角,描繪鄉風文明新氣象。資源變資產,推動農民增收桃園村以強化村集體經濟為目標,讓村民日漸富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