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啊,回家囉回家囉!
莫去水邊,水裡有水浸鬼;
莫去山坳,山裡有虎豹豺狼;
莫去墈上,墈邊有跌死鬼;
莫去樹下,樹上有吊頸鬼;
莫去產房,產房有產疫鬼……
安仁人相信人有靈魂,「丟魂」是遭災致病的主因,因此有招生魂的習俗,類乎《楚辭—招魂》。
《招魂》是屈原的作品。招的是他自己的生魂而不是招他人的死魂。 古人認為人有「三魂七魄」,如果一魂不守舍則精神恍惚,二魂不守舍則久病纏綿,三魂不守舍則謂之「魂離魄散'' , 一命嗚呼了。
人的三魂七魄是隨人的年齡成長的,未成年孩子因受驚嚇使生魂走失,,或因換新的地方使生魂迷失歸路, 亦或因鬼神捉弄拘留生魂不使返舍 。 喊魂,就是把走失的、迷失的、或者被鬼神拘留的生魂喊回來。
正因為小孩子的生魂可以走失或迷失和被鬼神捉弄,為防患於未然,所以媽媽抱著嬰孩走人家,在廟與廟、村與村的交界處,都會輕聲地喊喚孩子: 「寶寶,跟著媽媽走人家吧」或者: 「寶寶,跟著媽媽回家去吧」在跨過橋梁、穿過水口時也都會這樣呼喚。特別是嬰孩在途中睡覺了, 做媽媽的更會親切地喊喚不停。 認為只有這樣,小孩的魂才不致於因為過廟、過村、過橋梁水口等「關卡''時受到鬼怪阻難而離舍;也不致於因人地生疏而迷途走失。媽媽呼喊的實際上與《招魂》篇中的主旨「魂兮歸來」沒有兩樣。
安仁的鄉民,一點點小毛病是輕易不會去醫院的,他們堅信進醫院是不吉利的晦事,不是倒黴人,不進醫院門 。 他們更願意去寺廟裡燒把香求個籤化碗水畫個符,貌似效果更好。無論大人小孩若有毛髮枯落,精神萎靡,食欲不振,夜哭失驚等等症狀,大抵先請術士起數打時,斷定是不是被鬼神驚嚇, 生魂出竅而成為了遊魂 。 再從病人的年齡大小和病情的輕重而決定招魂儀式的繁簡 。在一般情況下只是單純地為捂魂而喊魂, 而在病情嚴重時,喊魂與驅鬼就要一併進行了 。
喊魂不是輕輕地呼喚,而是高聲地一呼一應, 不是在孩子活動的白天,而是在孩子睡覺的深夜了。在靜悄悄的夜裡,天是黑黑的,人們都在夢中。突然,某戶人家的門「呼」的一聲打開,就聽見孩子的母親打著火把,圍著村口的池塘打轉,一邊咧開噪門大聲喊著孩子的名字,呼喚著「xx回來囉回來囉」,一邊自已回應著「回來噠回來噠」(也有家裡人回應的)。 安仁鄉野的這一聲聲的母愛,召回了無數的失魂落魄。摘自《趕安仁》
安仁人,你的記憶裡有喊魂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