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邊的心理學:避免慣性心理效應的不良影響

2020-12-13 玉笛心聲

慣性心理效應是依據本人多年對心理學研究,特別是對銀行信貸心理學研究,發現人們心中存在一種慣性效應心理規律。

慣性心理效應,通俗地說,就是人們某些仇恨、想法,不會輕易改變的效果。

比如,張三對李四因過去某事產生了仇恨的心理,如果李四不予示好或張三的自我包容,張三不會改變對李四的仇恨;這就像牛頓的慣性定律(牛頓第一定律)指出的: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力時,總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人們的某種心理狀態如同現實中的物體一樣,具有慣性特性,人們的這種心理特性或心理規律,我們稱之為慣性心理效應。

慣性心理,是人們已有心理具有不會無緣無故改變的心理屬性;它可以是人們仇恨心理,也可以是人們熱愛情感,還可以是人們的舊思想、舊觀念,更可以是剛接受的新理念、新潮流等心理。

因此,慣性心理效應就是人們認知、態度、觀念、情感和情緒等心理,在沒有外界影響或自我調節的情形下,不會改變的效果。

一、慣性心理效應與哪些因素有關。

(一)固化的心理。慣性心理效應與固化的心理極為相關。固化的心理,就是人們某種心理長期存在、作用後,凝固成為一種比較穩定的心理形態;它有二種形態:

1、固化的心理狀態,固化的心理狀態是在某些心理存在下,較長期影響下,可能凝固成某種心理狀態,難以改變。如人們對某個人、某個事物的認知及價值觀等心理。如果說,人們的需要與動機類似物質中的氣體,那麼,固化的心理狀態就是物質中的液體,它具有一定的穩定性。

2、固化的心理固態。固化的心理固態是人們在某種心理存在下,在長期或極深度的作用下,可能凝固成某種心理人格,無法改變,如某些偏執性格的人、某種特有的性格。如果說,人們的固化的心理狀態是物質中的液體的話,那麼,固化的心理固態是物質中的固體,具有極強的穩定性。

固化的心理可以由人們的需求、動機、認知、觀念、情感、情緒等心理凝固而成。

固化的心理如同一種液態或固態物質一樣,如果要改變它,就須遵循一般物體運動規律,即遵循牛頓的慣性定律,其必須受到「力」的作用後,才能發生改變其運動狀態,否則,仍然保持靜止或勻速運動狀態,即內心仍然處於原有狀態;或者說,必須有一種與其相反相等力量與其抗衡,才能徹底改變它。

這裡的「力」是二個方面的力:一是外界影響力,如上述李四的示好;二是自我調節力,如包容、容忍或發酵、激怒等自我調節心態的力。

(二)慣性心理能量。固化的心理的穩定性包含了一種的心理能量,我們稱之為慣性心理能量。它如同現實中的物質的動量一樣,具有能量性;它的心理能量大小由其心理穩定性決定,其穩定性越強,慣性心理能量越大,其慣性心理越難改變;反之,慣性心理能量越小,其慣性心理越容易改變。

正是因為有了這種慣性心理能量才會使人們不容易改變其心理,這就是慣性心理效果的根本原因;也就是說,慣性心理效應正是受慣性心理能量阻礙後,才會產生的慣性心理效應。

從另一個角度看,慣性心理能量越大,越容易以原有的認知來認識目前現實世界、以原有的情感情緒向目前現實世界表達或發洩越強烈;相反,這種能量越小,以原有的認知來認識目前現實世界、以原有的情感情緒向目前現實世界表達或發洩越虛弱。

如上述說的,如果張三極為仇恨李四,即使李四對張三的一般示好,但仍未改變對李四的仇恨。這主要是張三內心仇恨的心理能量很大,李四的示好不足以抵消張三的仇恨的心理能量,或者說,李四的示好對張三的仇恨的心理能量來說:忽略不計,即張三根本沒有把李四的示好放在眼裡。正是因為李四的示好「忽略不計」,所以張三的心理仍然處於靜止或勻速運動狀態,即張三仍然仇恨李四。

慣性心理能量對改變人們心理所起及一定影響作用,我們生活中說的「老頑固」,其實就是其已有的心理狀態的能量很大,難改變其內心運動狀態,或是處於靜止狀態或處於勻速運動狀態。

慣性心理能量也是驅使人採取適當行為的衝動、勇氣、意志力及各種特徵的情緒、感情等心理力量;慣性心理能量越大,驅使力量越大,反之,越小。這就是為什麼仇恨極深的情緒能夠爆發出巨大的勇氣行為的內在心理原因。

(三)性格氣質。外向性格的人,其慣性心理容易改變,特別是,性格隨和的人,其慣性心理更容易改變;內向性格的人,其慣性心理難以改變,特別是,性格固執的人,其慣性心理更難改變。多血質和膽汁質的人,其慣性心理容易改變;抑鬱質及黏液質的人,其慣性心理難以改變。

(四)事件場景。事件場景是當事人所處的社會具體環境。當事人在事件場景中越感到心理寬鬆,其慣性心理越難改變;當事人在事件場景中越感到心理緊張,其慣性心理越容易改變。比如,考試中,心理寬鬆的學生往往容易發揮原有的能力(沒有改變原有考試能力);考試中,心理緊張的學生往往難以發揮原有的能力(改變了原有考試能力)。

又如,高壓的法律政策審訊環境下,許多犯罪分子的心理防線一下子就攻破了。

(五)利益大小。涉及人的利益的事件,有時,即使當事人意識中準備或已經改變,但潛意識中,本能地不願意改變。一般說,利益越大,其慣性心理越難改變;利益越小,其慣性心理越容易改變。

(六)人生經歷。人生經歷越豐富,越對慣性心理變化影響較大;反之,影響越小。其影響規律是:當人生經歷告訴他,越需要改變,其慣性心理越容易改變;反之,越難. (七)年齡大小。年齡越大,其慣性心理越難改變;其慣性心理年齡越小,越容易改變。

二、慣性心理效應給現實生活的不良影響。慣性效應可給人們帶來好的方面,也可以帶來不好的方面,在此主要討論不好的方面。比如即使在某種困境下,堅強的意志摧不垮;又比如社會發展很大的變化了,人們仍然持有舊觀念;再比如,別人已經向他認了錯,由於他恨之入骨,仍不諒解他人。

(一)被社會所淘汰。社會發生變化了,如果人們仍然持有已過時的認知、老的觀念和不符合時代潮流的行為模式,不僅被人取笑,還將被新時代所淘汰,甚至難以生存。

(二)影響人際關係。人們在交往過程中可能產生誤解,即使交往對方有錯且準備修好關係或已經改正錯誤,然而,如果你仍然持有過去對他看法,特別是當你記恨情感比較深時,你很可能對他採取不友好行為,從而影響人際關係。

(三)發生錯誤行為。人們行為場景發生了變化,但你仍然持有不適合目前場景認知、行為模式、情感態度等慣性心理,極有可能發生錯誤的行為。如有的剛就業的大學畢業生,在寫工作報告時仍然滿口的學生腔,肯定是不適合職場生存的。

(四)摧殘自我身心。心理學認為,長期憎恨他人,不僅長期心情不好,而且很可能導致胃、心臟等人體器官發生病變。

三、慣性心理效應與刻板印象、定勢效應、慣性效應及投射效應比較分析。刻板印象、定勢效應、慣性效應及投射效應都具有定勢性,即刻板印象、定勢效應、慣性效應及投射效應都是以社會共識和自我認識去定勢去認識他人或事物;但其既有共性又有區別:

(一)共性:慣性心理與投射效應具有共性:都是個體主觀認識去定勢認知他人或事物,這裡的個體主觀認識主要包括個人價值觀、社會閱歷等主觀因素。比如,投射效應就是以自己想法去揣摩他人,以自己的感受去體會他人情緒情感:自己努力工作是為升職,很可能,認為同時小王努力也是為了升職;自己在站在馬路上感覺很冷,同樣猜想站在馬路上的小李也可能很冷。

(二)區別:一是刻板效應與定勢效應主要是社會共識或環境影響去定勢認識他人或事物,這裡的社會共識主要包括民族風俗、社會理念等社會群體心理。而慣性心理效應是個體認識去定勢認知他人或事物。

二是慣性心理具有較強的能量性。刻板印象、定勢效應、慣性效應及投射效應其心理能量不明顯;也是慣性效應與刻板效應、定勢效應和投射效應的重要區別。

四、如何避免慣性心理效應影響。

(一)不斷學習。只有不斷學習,不斷接受新事物,才能使自己認知不斷更新,以適合社會發展需要。

(二)挫折教育。心理學認為,人的行為受到正向反映時,其行為將繼續或加強,當受到負向反映時,其行為將停止或減弱。現實中,有的人的行為只有受到了現實的打擊,這種打擊到他的內心痛處或讓其利益受到極大的損害,才有可能停止或減弱其行為,叫做不見黃河不流淚,見了黃河才流淚。毛主席曾經在第五次紅軍反圍剿失敗後說,一個真理的證實,往往只有正面的經驗還不行,還需要反面的教訓。

(三)冷靜思考。慣性心理,往往表現為衝動的心理狀態,如突遇對不滿的人,很容易在言語行為上表現衝動,這時亟需冷靜思考,讓慣性心理逐漸平靜,防止衝動。

(四)調節自我。慣性心理可以調節,主要通過對客觀事物的了解和各種知識的學習,及時調節認知;通過包容、忍耐、抑制等方法,或外出旅遊、健身運動及與人交流等措施調節情感情緒。

(五)注重場景。有的場景有抑制慣性心理,如本想對某人發怒,但有領導在場可能又不發怒了;有的場景有激化慣性心理,如本不想對某人發怒,但在有人議論你所發怒對象的不是時,很可能更激化了慣性心理而發怒於你所發怒對象的人。因此,當有人議論你所發怒對象的不是時,你儘可能離開是非之地。

相關焦點

  • 身邊的江湖-稟賦效應背後的陷阱
    塞勒將心理學上的現實假設融入了對經濟學決策的分析中,通過探索有限理性、社會偏好和缺乏自控所導致的後果,展示了以上人類特性是如何對個人決策和市場結果造成系統性影響的,他因此獲得了2017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我們如何進一步來解釋稟賦效應出現的原因呢?我們不妨來看看路徑依賴、損失厭惡、心理所有權的相關理論。
  • 這3種心理效應每個人都經歷過,很詭異,根本無法擺脫
    原生家庭對於一個人的影響更是深遠的。沒有人在世界上是一座孤島,在人際交往中,心理學將大有用處。 細心的你可能會發現,我們經常處在各種效應中,這些效應常常不自覺地影響著我們的生活。尤其心理效應。 心理效應是社會生活中常見的心理現象和規律,正確地認識、了解和掌握心理效應的相關知識,能對我們的生活產生重要的作用。
  • 用心理學解讀《小孩》中凱文受「踢貓效應」產生的問題及解決辦法
    在文章第二部分,我將從兩個故事出發,談談「踢貓效應」產生的深層原因,以及如何擺脫它帶來的影響;文章最後,我將結合現實生活中的案例和心理學知識,談談如何父母該如何做才能避免孩子成為「踢貓效應」中的受害者。01、凱文身上的「踢貓效應」到底是什麼?
  • 心理學:想讓男人放不下,請避免「超限效應」
    在當事人看來,自己與對方爭執的初衷是好的;因為對方不成器,所以自己有「恨鐵不成鋼」的心理,希望通過一些言行,讓對方能夠快速成長。自己苦口婆心的目的,只是為了改變對方,讓所愛的人,變成一個積極進取、有責任有擔當的人;當然,這樣做的目的,也是為了成全自己的愛情。
  • 其他常見的心理學效應
    近年來,在教師招聘和教師資格考試中,對於心理學效應的考查也越來越多,書本上常見的效應有社會刻板印象、暈輪效應、首因效應、近因效應、投射效應、登門檻效應等,但是選項中會出現其他的一些效應,比如扇貝效應、破窗效應等,接下來我們一起來學習這一部分的知識。
  • 影響每個人的十個心理學效應
    掌握心理學效應,能夠剖析自己平時不易察覺的非理性行為,能更好地了解自己,讀懂他人,透視社會;能讓我們採取更合理的方式對待他人,處理事務,更好地掌控自己的人生。日常生活背後的典型心理學效應,讓我們以此為鏡,光照自己。
  • 心理學:在日常生活中,讓很多人都深受影響的10個心理學效應
    對於心理學效應,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它是指社會生活當中較常見的心理現象和規律,是某種人物或事物的行為或作用,我們每個人其實都深受心理學效應的影響,當然,它具有兩面性,消極和積極的意義,如果能夠真正運用好,就需要真正地去好好了解,其實這對於在日常生活中,無論是工作還是其他方面,都有重要的價值
  • 你不知道的人類難以避免的十大心理效應之:破窗效應
    「破窗效應」是指環境中的不良現象如果被放任存在,會誘使人們仿效,甚至變本加厲。破窗效應的由來有一個有趣的故事。從眾心理影響從眾心理是部分個體普遍存在的心理現象,在生活和職場中,只有很少一部分人能夠保持獨立,一個人如果缺少獨立人格,就容易人云亦云,隨大流,個人的觀念與行為由於群體的引導和壓力,不知不覺或不由自主地與多數人保持一致。
  • 足彩的五大心理效應你中了哪個
    網絡上一直流傳著所謂人類難以避免的十大心理效應,也不知是誰歸納出來的,不過但凡看到十大系列總覺得很牛逼的樣子,上大學那會兒我也學過一些心理學,現在看到這十大心理效應,還是有幾個熟悉的面孔的。
  • 決策中常見的心理效應學習指導
    心理效應,是指大多數人在相同的情況下或對某種相同的刺激,產生相同或相似的心理反應的現象。它在管理學裡面是一個相對比較簡單的知識點,但是在實際的考試過程中常常會出現一些大綱以外的心理效應的考查,所以為了方便考生,使考生遇到超綱的效應能從容對待,中公教育輔導專家給大家介紹一些常見的超綱心裡效應,考生在掌握的時候大概了解其內涵即可。
  • 生活中有趣的心理效應
    答:「我是心理學專業的」問:「哦?那你會催眠嗎?你知道我心裡在想什麼嗎?」答:「……」當有人對你說他是學心理學專業的時候,你千萬不要問上面的問題。因為學心理學的人不會催眠,更不可能知道你在想什麼。19世紀末,心理學才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到了20世紀中期,心理學才有了相對統一的定義。由此可見,心理學其實是一門十分年輕的學科,它的許多理論都是不完備的,目前仍處於探索階段。就算是如此,心理學這門科學仍有令人十分欣喜的成就,以下就是一些有趣的心理學效應,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 人際關係中,都有哪些心理學效應?
    「光環效應」又稱暈輪效應或者成見效應,它是一種影響人際知覺的因素。
  • 心理學十大效應《鳥籠效應》在茶飲行業上的營銷案例
    所以,在這波心理下,你已經連續3個月習慣了這家店,到下次的時候,你就會不自覺的選擇這家店,這就是慣性。其實,這家店和大多理髮店促銷的最大不同點在於:比起動輒充值上千元,不如主動降低消費者購買優惠的門檻。一旦顧客入了門,就沒理由不使用優惠,在心理學上是實用的。這種現象就叫「鳥籠效應」。
  • 影響你生活的14個心理效應,穿透靈魂
    生活中,也許有些事你不知怎麼做,或者你做了自己無法解釋的事,那就來看下心理效應是怎麼解釋的吧
  • 十大心理學效應,拉開你與同齡人的差距
    人類社會的很多奇妙現象與行為均可歸結為人的心理活動,以及由此產生的行為,都可以通過心理學進行解釋。 今天為大家介紹 10 個心理學效應,讓你在生活中更「得心應手」!
  • 人力資源管理中五大有趣的心理學效應
    人力資源管理需要重視方法和技巧,其管理方法中隱藏著一些有趣的心理學效應,主要有五個有趣現象:在許多人眼中,喜新厭舊是人的天性使然,事實果真如此嗎?這種對越熟悉的東西就越喜歡的現象,心理學上稱為「多看效應」。在人際交往中,如果你細心觀察就會發現,那些人緣很好的人,往往將「多看效應」發揮得淋漓盡致:他們善於製造雙方接觸的機會,以提高彼此間的熟悉度,然後互相產生更強的吸引力。人際吸引難道真的如此簡單?
  • 四種最詭異的心理學現象 | 人類無法抗拒
    在人類漫長的進化史上,出現了很多詭異的心理現象(Mental Phenomena),心理學家們一直在研究這些現象對人類的影響。其中,整理出了10大心理學效應,屬於一種規律性總結,下面,介紹四種最詭異的心理學現象——人類無法抗拒。
  • 心理學知識——甜檸檬效應
    這種只能得到檸檬就說檸檬是甜的自我安慰現象,有人也稱甜檸檬心理或甜檸檬作用,其實質是一樣的,都是為了變惡性刺激為良性刺激,以達自我心理平衡,免去自我苦惱與痛苦。在挫折心理學中,人們把個體在追求預期目標而失敗時,為了衝淡自己內心的不安,就百般提高現己實現的目標價值,從而達到了心理平衡、心安理得的現象,稱之為甜檸檬效應。
  • 心理學|羅森塔爾效應(皮格馬利翁效應)每個孩子都可能是個天才
    這種現象,人們把它叫做皮格馬利翁效應。在心理學中,皮格馬利翁效應又被稱為羅森塔爾效應。心理學研究發現,在教育實踐中,羅森塔爾效應對孩子的成長有巨大的影響。1968年的某一天,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雅各布來到一所小學,說是要進行一個實驗。他們從一至六年級中各選3個班,在這18個班的學生中進行了一次煞有介事的「未來發展趨勢測驗」。
  • 心理學:了解六個「效應」,讓他不覺愛上你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喜歡一個人,從來都不是無中生有的,而是有一定的心理效應在支持;在這些心理因素的驅使下,讓我們心有所願,並且用行動,將緣分抓牢。 針對這個過程,心理學給出了答案。 若想把握愛情,不妨掌握一些心理學的知識,有助於將緣分把握在自己的手中。 一起來看看,喜歡一個人,有哪些心理效應?了解這6點,讓他愛上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