慣性心理效應是依據本人多年對心理學研究,特別是對銀行信貸心理學研究,發現人們心中存在一種慣性效應心理規律。
慣性心理效應,通俗地說,就是人們某些仇恨、想法,不會輕易改變的效果。
比如,張三對李四因過去某事產生了仇恨的心理,如果李四不予示好或張三的自我包容,張三不會改變對李四的仇恨;這就像牛頓的慣性定律(牛頓第一定律)指出的: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力時,總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人們的某種心理狀態如同現實中的物體一樣,具有慣性特性,人們的這種心理特性或心理規律,我們稱之為慣性心理效應。
慣性心理,是人們已有心理具有不會無緣無故改變的心理屬性;它可以是人們仇恨心理,也可以是人們熱愛情感,還可以是人們的舊思想、舊觀念,更可以是剛接受的新理念、新潮流等心理。
因此,慣性心理效應就是人們認知、態度、觀念、情感和情緒等心理,在沒有外界影響或自我調節的情形下,不會改變的效果。
一、慣性心理效應與哪些因素有關。
(一)固化的心理。慣性心理效應與固化的心理極為相關。固化的心理,就是人們某種心理長期存在、作用後,凝固成為一種比較穩定的心理形態;它有二種形態:
1、固化的心理狀態,固化的心理狀態是在某些心理存在下,較長期影響下,可能凝固成某種心理狀態,難以改變。如人們對某個人、某個事物的認知及價值觀等心理。如果說,人們的需要與動機類似物質中的氣體,那麼,固化的心理狀態就是物質中的液體,它具有一定的穩定性。
2、固化的心理固態。固化的心理固態是人們在某種心理存在下,在長期或極深度的作用下,可能凝固成某種心理人格,無法改變,如某些偏執性格的人、某種特有的性格。如果說,人們的固化的心理狀態是物質中的液體的話,那麼,固化的心理固態是物質中的固體,具有極強的穩定性。
固化的心理可以由人們的需求、動機、認知、觀念、情感、情緒等心理凝固而成。
固化的心理如同一種液態或固態物質一樣,如果要改變它,就須遵循一般物體運動規律,即遵循牛頓的慣性定律,其必須受到「力」的作用後,才能發生改變其運動狀態,否則,仍然保持靜止或勻速運動狀態,即內心仍然處於原有狀態;或者說,必須有一種與其相反相等力量與其抗衡,才能徹底改變它。
這裡的「力」是二個方面的力:一是外界影響力,如上述李四的示好;二是自我調節力,如包容、容忍或發酵、激怒等自我調節心態的力。
(二)慣性心理能量。固化的心理的穩定性包含了一種的心理能量,我們稱之為慣性心理能量。它如同現實中的物質的動量一樣,具有能量性;它的心理能量大小由其心理穩定性決定,其穩定性越強,慣性心理能量越大,其慣性心理越難改變;反之,慣性心理能量越小,其慣性心理越容易改變。
正是因為有了這種慣性心理能量才會使人們不容易改變其心理,這就是慣性心理效果的根本原因;也就是說,慣性心理效應正是受慣性心理能量阻礙後,才會產生的慣性心理效應。
從另一個角度看,慣性心理能量越大,越容易以原有的認知來認識目前現實世界、以原有的情感情緒向目前現實世界表達或發洩越強烈;相反,這種能量越小,以原有的認知來認識目前現實世界、以原有的情感情緒向目前現實世界表達或發洩越虛弱。
如上述說的,如果張三極為仇恨李四,即使李四對張三的一般示好,但仍未改變對李四的仇恨。這主要是張三內心仇恨的心理能量很大,李四的示好不足以抵消張三的仇恨的心理能量,或者說,李四的示好對張三的仇恨的心理能量來說:忽略不計,即張三根本沒有把李四的示好放在眼裡。正是因為李四的示好「忽略不計」,所以張三的心理仍然處於靜止或勻速運動狀態,即張三仍然仇恨李四。
慣性心理能量對改變人們心理所起及一定影響作用,我們生活中說的「老頑固」,其實就是其已有的心理狀態的能量很大,難改變其內心運動狀態,或是處於靜止狀態或處於勻速運動狀態。
慣性心理能量也是驅使人採取適當行為的衝動、勇氣、意志力及各種特徵的情緒、感情等心理力量;慣性心理能量越大,驅使力量越大,反之,越小。這就是為什麼仇恨極深的情緒能夠爆發出巨大的勇氣行為的內在心理原因。
(三)性格氣質。外向性格的人,其慣性心理容易改變,特別是,性格隨和的人,其慣性心理更容易改變;內向性格的人,其慣性心理難以改變,特別是,性格固執的人,其慣性心理更難改變。多血質和膽汁質的人,其慣性心理容易改變;抑鬱質及黏液質的人,其慣性心理難以改變。
(四)事件場景。事件場景是當事人所處的社會具體環境。當事人在事件場景中越感到心理寬鬆,其慣性心理越難改變;當事人在事件場景中越感到心理緊張,其慣性心理越容易改變。比如,考試中,心理寬鬆的學生往往容易發揮原有的能力(沒有改變原有考試能力);考試中,心理緊張的學生往往難以發揮原有的能力(改變了原有考試能力)。
又如,高壓的法律政策審訊環境下,許多犯罪分子的心理防線一下子就攻破了。
(五)利益大小。涉及人的利益的事件,有時,即使當事人意識中準備或已經改變,但潛意識中,本能地不願意改變。一般說,利益越大,其慣性心理越難改變;利益越小,其慣性心理越容易改變。
(六)人生經歷。人生經歷越豐富,越對慣性心理變化影響較大;反之,影響越小。其影響規律是:當人生經歷告訴他,越需要改變,其慣性心理越容易改變;反之,越難. (七)年齡大小。年齡越大,其慣性心理越難改變;其慣性心理年齡越小,越容易改變。
二、慣性心理效應給現實生活的不良影響。慣性效應可給人們帶來好的方面,也可以帶來不好的方面,在此主要討論不好的方面。比如即使在某種困境下,堅強的意志摧不垮;又比如社會發展很大的變化了,人們仍然持有舊觀念;再比如,別人已經向他認了錯,由於他恨之入骨,仍不諒解他人。
(一)被社會所淘汰。社會發生變化了,如果人們仍然持有已過時的認知、老的觀念和不符合時代潮流的行為模式,不僅被人取笑,還將被新時代所淘汰,甚至難以生存。
(二)影響人際關係。人們在交往過程中可能產生誤解,即使交往對方有錯且準備修好關係或已經改正錯誤,然而,如果你仍然持有過去對他看法,特別是當你記恨情感比較深時,你很可能對他採取不友好行為,從而影響人際關係。
(三)發生錯誤行為。人們行為場景發生了變化,但你仍然持有不適合目前場景認知、行為模式、情感態度等慣性心理,極有可能發生錯誤的行為。如有的剛就業的大學畢業生,在寫工作報告時仍然滿口的學生腔,肯定是不適合職場生存的。
(四)摧殘自我身心。心理學認為,長期憎恨他人,不僅長期心情不好,而且很可能導致胃、心臟等人體器官發生病變。
三、慣性心理效應與刻板印象、定勢效應、慣性效應及投射效應比較分析。刻板印象、定勢效應、慣性效應及投射效應都具有定勢性,即刻板印象、定勢效應、慣性效應及投射效應都是以社會共識和自我認識去定勢去認識他人或事物;但其既有共性又有區別:
(一)共性:慣性心理與投射效應具有共性:都是個體主觀認識去定勢認知他人或事物,這裡的個體主觀認識主要包括個人價值觀、社會閱歷等主觀因素。比如,投射效應就是以自己想法去揣摩他人,以自己的感受去體會他人情緒情感:自己努力工作是為升職,很可能,認為同時小王努力也是為了升職;自己在站在馬路上感覺很冷,同樣猜想站在馬路上的小李也可能很冷。
(二)區別:一是刻板效應與定勢效應主要是社會共識或環境影響去定勢認識他人或事物,這裡的社會共識主要包括民族風俗、社會理念等社會群體心理。而慣性心理效應是個體認識去定勢認知他人或事物。
二是慣性心理具有較強的能量性。刻板印象、定勢效應、慣性效應及投射效應其心理能量不明顯;也是慣性效應與刻板效應、定勢效應和投射效應的重要區別。
四、如何避免慣性心理效應影響。
(一)不斷學習。只有不斷學習,不斷接受新事物,才能使自己認知不斷更新,以適合社會發展需要。
(二)挫折教育。心理學認為,人的行為受到正向反映時,其行為將繼續或加強,當受到負向反映時,其行為將停止或減弱。現實中,有的人的行為只有受到了現實的打擊,這種打擊到他的內心痛處或讓其利益受到極大的損害,才有可能停止或減弱其行為,叫做不見黃河不流淚,見了黃河才流淚。毛主席曾經在第五次紅軍反圍剿失敗後說,一個真理的證實,往往只有正面的經驗還不行,還需要反面的教訓。
(三)冷靜思考。慣性心理,往往表現為衝動的心理狀態,如突遇對不滿的人,很容易在言語行為上表現衝動,這時亟需冷靜思考,讓慣性心理逐漸平靜,防止衝動。
(四)調節自我。慣性心理可以調節,主要通過對客觀事物的了解和各種知識的學習,及時調節認知;通過包容、忍耐、抑制等方法,或外出旅遊、健身運動及與人交流等措施調節情感情緒。
(五)注重場景。有的場景有抑制慣性心理,如本想對某人發怒,但有領導在場可能又不發怒了;有的場景有激化慣性心理,如本不想對某人發怒,但在有人議論你所發怒對象的不是時,很可能更激化了慣性心理而發怒於你所發怒對象的人。因此,當有人議論你所發怒對象的不是時,你儘可能離開是非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