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位當代作家多元書寫,匯成城市斑斕拼圖英文版《上海故事...

2020-12-21 中國青年網

上海城市風貌。本報記者 袁婧 攝

■本報記者 許暘

一座城市的故事有多少種講法?文學表達能為城市文化的全球化傳播注入何種影響?最近,英國逗號出版社(CommaPress)出版了短篇小說集《上海故事》(TheBookof Shanghai),收入10位或出生或定居上海的作家寫上海的10部短篇小說,包括王安憶《阿芳的燈》、陳丹燕《雪》、滕肖瀾《星空下跳舞的女人》等,引發廣泛關注。

由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戴從容主持、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金理負責編選的這一項目,在業內看來,至少有兩重突破:一是不同於海外漢學家以往對上海乃至中國文學脈絡的學院派梳理,這本故事集的目標受眾更廣泛,包括全球觀光客等大眾讀者,傳遞出更感性、多面的當代中國都市「人格」;二是相較中文版小說面世後再輸出版權的傳統模式,這次是海外出版商主動提出策劃約稿,並自行組織翻譯,直接以英文版在當地主流渠道發行推廣。

捕捉城市隱秘豐富的表情,賦予城市景觀生動的「體感」

除了比肩接踵的摩天樓、豔麗的LED廣告牌、四通八達的快速幹道,一座大城市的多稜面如何體現?「最初我們給出了15位作家的15篇初選篇目,和出版方商議後,最終篩選出10篇,每篇8000字左右。」翻譯家戴從容告訴記者,2018年她接到英國出版社的邀請,希望中國學者協助編選篇目。此後多次電話、線上會議的溝通中,海外編輯強調文體題材的多元化,故事性足夠強,能折射上海的不同維度,字數卡得嚴,一定要「shortstory」。

最終入選的作家中,70後、80後乃至90後的中青年群體佔了一半以上,這也符合評論家金理的預期。「近些年我在文學批評領域,著力追蹤的也是中國大陸當下青年作家,因為上海是一座朝向未來的、有活力的城市,年輕人的創作也較多樣。」他在解讀《上海故事》的「陣容」時談到,作家小白一直在文本形式上有所探索,其《透明》具有一定代表性;沈大成《閣樓小說家》和蔡駿《蘇州河》偏懸疑,陳楸帆《出身狀態》是科幻類,甫躍輝《丟失者》偏向傳統的寫實。

於是,十位當代作家的多元書寫匯成了這座城市的斑斕拼圖,捕捉城市隱秘豐富的表情,賦予城市景觀生動的「體感」。《上海故事》裡有平凡勞動者群像——王安憶《阿芳的燈》裡,來滬務工的阿芳夫妻,從十六鋪碼頭批發水果,一家三口勤勉打拼、彼此依偎,「這一幅樸素而和諧的圖畫,常常使我感動,體驗到一種紮實的人生力量與人生理想,似乎揭示了人生與生活的本源……願它成為這條無名的小街的一個無名的傳說,在阿芳的毛頭長大的日子和那以後長得無盡的日子裡。」

也有家長裡短的牽掛與羈絆——滕肖瀾《星空下跳舞的女人》裡,「我」和主人公諸葛老太的忘年交閨蜜情,伴隨兩人婚戀生活展開,老太「看報紙時,上身挺得筆直,與桌面呈九十度。上海話稱之為『功架擺得很好』,真的是個非常講究儀態的老人」。

還有與你擦身而過的阿婆爺叔——90後新銳作家王佔黑《阿明的故事》將目光投向老齡化群體。「滕肖瀾、夏商與王佔黑,都著力將城市生活的參差形態和不同個體的精神特徵細膩地表達出來。尤其是更年輕的一代寫作者,拒絕將前衛消費樣式或優雅生活認定為唯一的都市標誌,反而將目光投向一些被忽視的人群,能夠以較為平情、冷靜的態度去把握個人和城市的關係。」金理說。

拒絕刻板印象、擺脫標籤化,正是這部故事集努力的方向。恰如該書序言所說的,來上海的外地遊客,往往首先選擇的觀光地點是黃浦江兩岸「萬國建築博覽會」(外灘)和摩天高樓群(陸家嘴金融區)——這也是《變形金剛2》《碟中諜3》《007:大破天幕殺機》等好萊塢大片經常選擇的取景地。「然而,單一的取景視角恰恰反證了全球化帶來的同質化,全世界各大都市的機場、星級賓館、大型商廈、金融中心等現代設施可能是相同的,但是每個都市中居民的生活形態及其所呈現的精神面貌豐富而獨特,且各有歷史淵源。即便在同一城市,不同居民群體的經濟能力與生活習慣也有多元選擇。如果將本書比作一張城市文學地圖的話,我們希望這張地圖是完整的,既指示眾所周知的城市地標,也引領你深入城市隱秘的腹腔內部和邊邊角角,展示上海人潛藏在日常生活罅隙裡的喜怒哀樂。」

在戴從容看來,用文學推薦一座城市是「最好的名片」,比如都柏林、愛丁堡等名城無不凸顯了其文學、藝術上的鮮明特色。學者朱羽認為,城市在變化,文學也在變化,「上海的文學書寫,應該跟上海的成長自身形成豐富多元的辯證關係,良好互動」。

跳出傳統「走出去」模式,中外視角碰撞帶來啟示

這家英國出版社的「城市故事」系列持續數年,此前陸續出版過《東京故事集》《南京故事集》等短篇小說集。怎樣的故事更能折射一座城市的風貌,在中西方不同視角的碰撞下,也存在一定分歧與爭議。戴從容和金理舉例談到,此前他們想多推介一些描寫當代上海都市生活細節的故事,但英方對相似的描寫並不感興趣;還有一篇小說寫到上海人與法國人的交往,被認為「跟英國讀者沒有太大關係」,也捨棄了;還有關於上海女孩對西方的一些看法,但出版方認為「對目標讀者沒太大吸引力」。

「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面向海外受眾時,如果我們只關注推薦自己感興趣的東西還不夠,不同社會、文化語境下的讀者期待是不一樣的。但從英國出版人的主動積極介入來看,隨著中國影響力的持續擴大,希望了解中國城市的人越來越多。」戴從容介紹,對於收入《上海故事》的作品稿費,已發表過的每篇付100英鎊版權費,專門為此文集寫的並專用於此文集的付200英鎊稿費。「稿費不算高,但能夠集結短篇小說在英國出版,也是一次難得的上海作家集體亮相的機會。」

在業內看來,如果說文學是「個人記憶」的產物,那麼這些立足書寫上海的作品,正以文學的方式建構著上海的生活記憶史,鮮活展示著時代的脈搏跳動。「海外讀者能從書中看到多面的、當代的、變化著的上海。」戴從容發現,不少外國人對中國的理解很傳統,「說起中國,高頻詞彙往往就是餃子、紅燈籠、茶葉,停留在單一淺顯的東方符號;很多人不了解當代中國的飛速變化、上海年輕人的所思所想。」

(來源:文匯報)

相關焦點

  • 與本土作家共同以靈氣與慧眼書寫這座城
    評論家何向陽如此評價道,「從寫作中所表達的時間來看,這四部作品可看作是上海近現代從黨的誕生之後的早期革命者的為了信仰不惜拋頭顱灑熱血,到上海作為改革開放中國之『窗口』『前沿』的建設者們的拼博奮鬥直到今天抗疫一線的上海所展示的城市治理能力與治理水平的現代化,正體現了上海不同歷史時期的發展和舉足輕重的作用。一個在短時期內已為上海書寫了四部大書的作家,是應該被上海記住的。」
  • 「觀光視角」之外 上海故事書寫如何打開新空間
    《心居》比肩接踵的摩天大樓、四通八達的快速幹道、流光溢彩的都市夜景之外,一座城市還有多少可開拓的書寫空間?生於斯長於斯的滬上作家如何塑造他們眼中的繽紛上海?城市敘事的視角捕捉,考驗著作家對城市景觀與都市人群的藝術呈現。」在評論家項靜看來,都市文學是座富礦,身處上海這座充滿活力的城市,作家的文學書寫,應跟上海的成長形成豐富互動。尤其對於青年作家而言,如果僅一味流連於「摩天寫字樓、奢侈品商店、咖啡館」等都市「標配」地理景觀,很難寫出傳神的個性化面貌。比如,一些都市題材作品中常見「觀光者視角」和「內部視角」,但各有不足。
  • 國內首個以當代作家名字命名的研究機構在上海成立
    今天(12月11日)下午,國內首個以當代作家名字命名的文學學術研究機構——何建明文學研究院在上海揭牌成立。 何建明是中國作家協會第七、八、九屆駐會副主席、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會長,40多年來一直活躍在文學創作第一線,創作出了一大批膾炙人口、影響廣泛的優秀作品,是繼徐遲之後的當代中國報告文學領軍人物。
  • 這家文學學術研究機構以當代作家命名
    這家文學學術研究機構以當代作家命名 2020-12-13 18: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2020年繽紛斑斕的文學創作成就
    新華社記者 馮開華攝同樣在2020年,以已故作家李迪為代表的一大批作家,行走大地,深入鄉村和脫貧攻堅第一線,書寫扶貧火熱現實。作家們身入心入情入,從最初思考「寫什麼」轉向更多關心「怎麼寫」。莫言獲諾貝爾文學獎後推出首部小說集《晚熟的人》,根植鄉土歷史與現實,聆聽八方風雨,描繪鄉親音容,用12個故事描摹獲諾獎後的人情世態,亦莊亦諧,令人深思。賈平凹的第十七部長篇小說《暫坐》講述城市裡一群中年女子在追求經濟獨立、精神自由過程中所遭遇的困境,以及在困境中展現出的複雜人性。
  • 新書|《倖存者之歌》英文版出版,其實是一個關於上海的故事
    8月17日,由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長篇小說《倖存者之歌》(英文版)在上海書展首發。書中小說根據好萊塢製片人邁克·麥德沃父母大衛與朵拉在上海的真實經歷為藍本而創作,描繪了二戰期間,來上海避難的歐洲猶太難民的生命畫卷:無論命運如何艱難,他們在困苦中依然綻放著愛情、夢想和信仰之花。
  • 國內首個以當代作家名字命名的研究機構在滬成立
    今天(12月11日)下午,國內首個以當代作家名字命名的文學學術研究機構——何建明文學研究院在上海揭牌成立。他在長篇報告文學創作和報章體報告文學的創作中,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特別是開創了「國家敘述」的先河,為如何講好中國故事作出有益實踐和可貴探索,同時也傳幫帶了一批年輕的報告文學作家。著名作家王蒙在為研究院成立發來的賀信中評價道:「何建明先生在報告文學寫作上的成績非常突出。他的選題的敏銳,對於人民生活的關注與了解,時代性、開拓性、鮮明性與高瞻遠矚都給讀者以深刻的感受與思想的充實。」
  • 四川作家筆耕新時代書寫新篇章
    近年來,四川作家奮力書寫新時代的新篇章,全省文學事業成果豐碩,捷報頻傳。106歲高齡的文學巨匠馬識途,今年由人民文學出版社推出新作《夜譚續記》,引起巨大反響。今年十月在成都召開的「馬識途《夜譚續記》作品研討會」,吸引了鐵凝、李敬澤、謝有順、何向陽等數十位文學名家到會研討。
  • 《食光機》:味蕾記憶匯成的「當代小史」
    這段引文足以證明《食光機》的副題「食物中的當代小史」絕非虛言。「食物與記憶」是西門媚著意選擇的角度。吃食是個人的,記憶也是個人的,但西門媚把它們寫出來,我們讀了,就成了某種公共知識,集體記憶。無數人的味蕾記憶與時光滋味,匯在一起就成了當代小史。
  • 「當代文學批評工作坊」 第一期|鄉土經驗對「70後」作家意味著什麼?
    編者按:「當代文學批評工作坊」由北京師範大學國際寫作中心主辦,由中國作家網提供宣傳支持,以扶持新銳作家、關注新的文學現象為創辦宗旨,工作坊學術主持為張清華、張莉教授,將每期邀請一位嘉賓作家、一位主發言人及多位學者、批評家,以主題發言與圓桌討論的方式展開交流。
  • 「40後作家乘風破浪」,作品書寫上海書寫時代風雲和吶喊
    圖說:《上海文學名家文庫·40後卷》上海文學一度佔據了中國文學的半壁江山,至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之交,40後作家作為新生力量開始為上海文學的內容和形式帶來新的變化。這樣的作品只有在上海發生,是牽動了上海人民全國人民的心的重大事件。作家說出了自己的聲音,這個從文學理論上就是一種良知。」他還觀察到了這個作家隊伍因為身份的特殊,湧現出了有文化,有理想,又有主人翁的抱負的一批工人作家隊伍,對當時上海都市文學的建設、都市文化的建設是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也是一個社會主義文學的遺產,這個遺產可能是以前沒有,以後也不會有。」
  • 2020年長篇小說評述:呈現發展的社會現實,書寫恆久的人間情義
    人與城市:發展轉型中現代城市之人情世態 現代科技的發展塑造著城市的景觀,也改變著城市的生活方式,當代城市處於現代化進程的前沿,城市文學成為中國當代文學不可忽略的場域,對城市經驗的認識和書寫不僅僅是題材問題,而是關乎中國作家如何感受時代的脈搏,認識變化發展中的社會現實。
  • 青春有回聲,上海的「40後」作家還在「乘風破浪」
    上海文學一度佔據了中國文學的半壁江山,至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之交,「40後」作家作為新生力量為上海文學的內容和形式帶來新的變化。今年,《上海文學名家文庫·40後卷》由百花洲文藝出版社推出。這套叢書收錄了11位極具代表性的上海「40後」作家——葉辛、宗福先、竹林、王紀人、張重光、王曉玉、谷白、羅達成、彭瑞高、王小鷹、殷慧芬的最新自選集。就作品體裁而言,這套書包括小說 、散文、報告文學、文藝評論、影視劇本等,內容題材從石庫門中的人情糾葛到體育賽場上的拼搏對峙,不一而足。
  • 當代作家必須找到自己的「地方」,也要警惕「特產文學」的存在
    所謂作家的方言,他指稱的是作家的「原初語言」,「每個作家都存在把原初語言轉換成普通話創作的問題,不同的原初語言與普通話之間有著不同的關係,明白這點就會理解當代區域文化的差異性,也就可以領悟某個區域作家的創作特色。」而原初語言與普通話之間的關係,可能也影響著創作的難易,也可能在某種意義上影響著作品的思想深廣度和文學品格。
  • 金宇澄丨《繁花》:用上海話講上海故事,方言小說你能接受嗎?
    有人說讀《繁花》的時候,既有那個時代的烙印,也有濃鬱的上海腔調與風味,程永新先生說:「未來估量一個國家文學水平的高下,比拼的一定是關於城市經驗的小說。《繁花》往大裡說,他建立了一座與南方有關與城市有關的人情世態的博物館。」
  • 上海港匯恒隆廣場煥新升級 引領潮流多元文化
    上海港匯恒隆廣場更是率先開啟線下零售新嘗試,邀請時尚主播李佳琦與時尚買手包先生將「直播帶貨」引入實體商場。在直播購物大熱的消費新時代,為廣大消費者提供了更為便利的體驗,以及更為多元的選擇。上海港匯恒隆廣場總經理胡惠雅(Vera)女士亦登臺祝酒,與現場來賓共慶「GATEWAY TO INSPIRATION」煥新派對的揭幕,並為大家解讀上海港匯恒隆廣場的發展新徵程。Vera女士表示,作為上海的地標性商場,上海港匯恒隆廣場開業迄今20年,不斷地變化發展,力求將更摩登的品牌,更時新的消費體驗,以及更潮流多元的消費方式帶給廣大消費者。
  • 著名作家張煒長篇小說《刺蝟歌》英文版全球正式出版
    【歐洲時報】中國著名作家張煒的長篇小說《刺蝟歌》英文版由中國文化譯研網(CCTSS)會員袁海旺翻譯,近日SINOIST BOOKS出版社將該英文譯本正式出版。《刺蝟歌》英文版譯名定為Songs from the Forest,於今年9月第十五屆北京文博會期間赴華參展,預計10月16日在全球上市銷售。 《刺蝟歌》英文版的責編蘭大衛表示:「張煒是中國的傑出當代作家,我們社爭取每年出版一本他的作品,讓更多的英語讀者了解中國文學,了解當代的中國」。
  • 現代作家的旅行活動與文學書寫
    「五四」以降,本著「文化啟蒙」的時代氣韻,現代旅行書寫所呈現的固然多是對自然山水的沉浸與遊賞,但在深層次上卻是以遊記的方式解放傳統禮教束縛下的人性,突破傳統倫理閾限下對人空間上的綁定,完成對自由和愉悅生活方式的全新塑造。現代作家的旅行書寫因此獲得了一種突破傳統文化與社會禁錮的審美解放意義。
  • 斑斕谷美食匯光谷店開業 麥當勞、起司叔叔等已入駐
    (贏商網湖北分站報導)5月1日,「斑斕谷美食匯」光谷步行街旗艦店開業,這是繼斑斕谷虎泉店開業之後,武漢瑞德企業管理服務有限公司重金打造的第二家形象店。前期已投入2000萬元,位於光谷最具人氣的黃金地段——光谷資本大廈右側一樓,總面積達到3500平方米。店內提供全球風味美食,如壽司、泡芙、咖啡、茶飲、糕點、火鍋、西餐還有各式中餐等。
  • 16位女性作家書寫的文學經典,不得不看
    我們為你推薦16位文學史上不可忽視的女作家,16部百讀不厭的文學經典——作品是她們的靈魂,筆是她們的信仰。 1.逃離作者〔英〕P.D.詹姆斯 (P.D.James)譯者祁阿紅P.D.詹姆斯 (P.D.James):英國作家,她在英文世界享有極高的聲譽,被譽為「當代推理小說女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