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對一座城市的喜愛,始於美景,鍾於美食。就像畲鄉小吃,品嘗之後,人們才能記住,這全國唯一的畲族自治縣的味道。小吃雖小,卻在色、香、味中承載了小山城的飲食文化、生活氣息和人文風情。
來到麗水市景寧縣,一定得嘗一嘗畲鄉小吃。畢竟,沒有什麼比美食更能讓人直觀地了解一個地方。一座有「味道」的小山城,就地取材的畲鄉小吃,煙火味足,人情味重。
清晨,從睡夢中慵懶醒來,腦海中立即浮現出景寧早餐的代名詞——英川粉皮。在畲鄉街頭,隨處可見英川粉皮店。一碗粉皮,澆上精心燒制的湯汁,添上香菇等各種地道的佐料,米香裡透著濃濃的紫蘇味,湯鮮味美,熱氣騰騰,一口下去除了滿足就是享受,「吃一次就徹底愛上了」。
英川粉皮,是出了名的畲鄉風味小吃。過去在英川,年節前,人家不問家裡殺幾隻雞,只問做了多少斤粉皮。從前它是佳節美食,如今成為小吃,活躍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
畲鄉小吃的衍生,與這座小山城的地域發展密不可分。
「景寧香菇」
景寧是世界人工栽培香菇的發源地之一,距今已有800多年的香菇栽培史。早在明朝末年,這裡便有做小吃的傳統。在當時,流傳著這樣一種風俗:秋收之後,當地青壯年只身前往江西等地做香菇,出發前,帶上家裡曬乾的粉皮。在菇棚裡,他們將粉皮下鍋,添加新鮮香菇為佐料,以此充飢,從而度過整個做菇時節。
「畲鄉十小碟,畲家十大碗」
對於景寧百姓來說,這是幸福的味道,更是家的味道。
歷經百年變遷,當許多傳統漸漸消逝時,小山城的味道卻一直留存在人們的舌尖上、生活裡,「愈演愈濃」。
2017年,經過網絡投票、技能比武、專家評審等方式,景寧評選出了以「畲鄉十小碟」「畲家十大碗」為代表的系列特色小吃。截至2019年底,已有60多個美食品種被列入首批畲鄉小吃名錄,葷素搭配,品種豐富;鹹甜酸辣,口感多樣;蒸煮炸煎,應有盡有。
「小吃故事」
每一種小吃背後,都有一段歷史、一個故事。比如,畲鄉小吃「工頭大肉」,為景寧民間特有,舊時用於犒賞僱傭的工人,與明代景寧發達的採礦業有關;「糯米麻餈」口感甜滑、別有嚼勁,意為喜慶團圓、和諧相處;「蓮子荷包」源自畲鄉婚宴,貴客臨門,先奉上一碗紅糖雞蛋酒,表示歡迎、喜慶和祝福,客人嘗一隻,留碗一隻,表示謙遜和留福……
如此看來,畲鄉味道,其實也是畲鄉文化的縮影。
「準備工序」
每天凌晨,浸泡、碾磨、熬湯……第一道工序,是從製作英川粉皮開始的。早秈米要泡足2個小時,各種湯料也要熬夠2小時。為了最大程度保證食材的新鮮和口感的醇正,所有的工序都在當天進行。
而蒸皮的這道工序,被留在了顧客點單的那一刻。僅需2分鐘,一張厚度2毫米、直徑45釐米、爽口嫩滑的粉皮就出鍋了。從點單到粉皮上桌,只要10分鐘。
「粉皮套餐」
除了英川粉皮外,「畲鄉十小碟」還有糯米麻餈、千峽魚丸、畲家筒餅、蓮子荷包、鸕鷀魚乾、腊味菇包、香煎黃粿、九龍銀絲、豬肝糊湯。千峽魚丸取自千峽湖鰱魚,是「最年輕」的畲鄉小吃,寄予著千峽湖庫區人民深深的思念之情;畲家筒餅,餡入南瓜絲或蘿蔔絲,浸入油鍋後,不油不膩,且外焦內軟,「吃起來香得很」。
畲鄉小吃
田魚湯、豆腐娘
千峽魚丸
嘗一嘗,就認可了。
這樣的底氣,源自「景寧600」——產自海拔600米以上高山上農作物——生態食材的真材實料,更來自畲鄉小吃的文化信心。
封金山下,畲族山歌裡,都藏著畲娘熬筍、工頭大肉、畲鄉乾菜、酒糟畲參等一道道畲鄉小吃——滿滿的,是傾不盡的畲家故事、訴不完的畲家印記……
信息報送單位:景寧融媒 吳衛萍、李肅人、陳煒芬、雷建鴻
責任編輯:孫蓓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