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華夏的古代巨著《左傳》

2021-01-12 龍叔說網文

《左傳》是古中國華夏先民所著的一部編年體史書[1][2],共三十五卷,《十三經》中篇幅最長,在四庫全書中為經部。《左傳》全稱《春秋左氏傳》,原名《左氏春秋》,漢朝時又名《春秋左氏》 , 《春秋內傳》,《左氏》。漢朝以後才多稱《左傳》,是為《春秋》做註解的一部史書,與《公羊傳》、《穀梁傳》合稱「春秋三傳」。

目錄

1 作者

2 春秋與左傳的關係

3 史學地位

4 文學風格

5 註疏

6 評價

7 體例

8 相關頁面

9 注釋

10 研究參考書目

11 外部連結

作者

《左傳》相傳是春秋末期的魯國史官左丘明所著。司馬遷首先認為《左傳》是左丘明所寫[3],自劉向、裴駰[4]、劉歆[5]、桓譚、班固[6]皆以《左傳》出於左丘明[7]。唐朝的劉知幾《史通·六家》亦稱:「左傳家者,其先出於左丘明。」清朝的紀昀在《四庫全書總目》中卻仍然認為是左丘明所著。

唐朝的趙匡首先懷疑《左傳》不是左丘明所作。此後,有許多學者也持懷疑態度。很多人都認為寫《左傳》的左氏並非左丘明。葉夢得認為作者為戰國時人[8];鄭樵《六經奧論》認為是戰國時的楚國人[9];朱熹認為是楚左史倚相之後[10];項安世認為是魏國人所作;程端學認為是偽書。明朝的郝敬認為是晉國人。劉逢祿《左氏春秋考證》認為是劉歆所作,並說《左氏春秋》是與《晏子春秋》等類似的史書。康有為亦認為是劉歆所作[11]。錢穆在《劉向歆父子年表》中指出不可能是劉歆的作品[12]。錢穆與章太炎認為《左傳》的成書與衛國左氏人吳起有關,甚至就是吳起所著,今人童書業亦認為是吳起所作,郭沫若也主張《左傳》成書於吳起[13]。趙光賢認為是戰國時魯國人左氏所作。衛聚賢認為《左傳》作者是子夏[14]。現在一般認為《左傳》非一時一人所作[15],成書時間大約在前375年至前351年[16](戰國中期),是由戰國時的一些學者編撰而成[17],崔述主張「上距定、哀未遠,亦不得以為戰國後人也」[18]。其中主要部分的史料可能最初是左丘明所寫。浙江大學收藏的《左傳》公布後,並沒有解決《左傳》的成書年代,反而在浙江大學收藏的竹簡真偽問題上引發了多方筆戰。[19][20][21][22][23][24][25][26][27]

春秋與左傳的關係

《左傳》以《春秋》為本,並採用《周志》、《晉乘》、《鄭書》、《楚檮杌》等列國資料,通過記述春秋時期的具體史實來說明《春秋》的綱目。司馬遷《史記·十二諸侯年表》說:「魯君子左丘明懼弟子人人異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記具論其語,成左氏春秋。」桓譚《新論》進一步認為:「《左氏》經之與傳,猶衣之表裡,相持而成,經而無傳,使聖人閉門思之十年不能知也。」楊伯峻在《左傳》一文中歸結《左傳》傳《春秋》的方式共有四種:即「說明《春秋》書法、用事實補充《春秋》、訂正《春秋》的錯誤和增加無經的傳文。」

另有一種觀點認為《左傳》是一部獨立的史書,和《春秋》沒有直接的聯繫,西漢的今文經博士即「謂《左氏》為不傳《春秋》」[28]。晉人王接說:「接常謂《左氏》辭義贍富,自是一家書,不主為經發;《公羊》附經立傳,經所不書,傳不妄發,於文為儉,通經為長。」[29]陳商說:「孔聖修經,褒貶善惡,類例分明,法家流也;左丘明為魯史,載述時政……以日系月……本非扶助聖言,緣飾經旨,蓋太史氏之流也。……夫子所以為經,當與《詩》、《書》、《周易》等列;丘明所以為史,當與司馬遷、班固等列。」

清人劉逢祿、皮錫瑞均認為《左傳》是一部獨立的史書,皮錫瑞在《經學通論·春秋》充分肯定了王接之說,並且引用莊公二十六年《傳》:「秋,虢人侵晉。冬,虢人又侵晉。」杜預《集解》云:「此年《經》、《傳》各自言其事者,或《經》是直文,或策書雖存而簡牘散落,不究其本末,故《傳》不復申解,但言傳事而已。」。《左傳》有不少解經的內容,例如「君子曰」、「五十凡」[30]等,但很明顯是加工的痕跡,多數都沒有與傳文融為一體。宋人林慄說:「《左傳》凡言君子曰是劉歆之辭。」[31]《春秋》的一些經文沒有相應的《左傳》傳文,例如《春秋·隱公二年》:「十有二月乙卯,夫人子氏薨。」杜預註:「無傳。」《左傳》的傳文沒有相應的《春秋》經文,例如《左傳·襄公十五年》:「(冬)鄭公孫夏如晉奔喪,子蟜送葬。」此條無相應的《春秋》經文。亦有「《經》、《傳》不盡同」「《經》後之《傳》」者。

史學地位

晉人王接說:「《左氏》辭義贍富,自是一家書,不主為經發。」《左傳》代表了先秦史學的最高成就,賀循將其評價為「左氏之傳,史之極也,文採若雲月,高深若山海」[32],是研究先秦歷史和春秋時期歷史的重要文獻,對後世的史學產生了很大影響,特別是對確立編年體史書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而且由於它具有強烈的儒家思想傾向,強調等級秩序與宗法倫理,重視長幼尊卑之別,同時也表現出「民本」思想,因此也是研究先秦儒家思想的重要史料。

《左傳》主要記錄了周王室的衰微,諸侯爭霸的歷史,對各類禮儀規範、典章制度、社會風俗、民族關係、道德觀念、天文地理、曆法時令、古代文獻、神話傳說、歌謠言語均有記述和評論。《左傳》好講預測,一些預測的事情都很靈驗,例如莊公二十二年記載,陳國大夫懿氏佔卜嫁女給陳國公子陳完很吉利,「八世之後,莫之與京」,陳完的子孫在齊國果然日益強大,直至田氏代齊。《左傳》又能斷言鄭國先亡[33]。晉範甯評《春秋》三傳的特色說:「《左氏》豔而富,其失也巫(指多敘鬼神之事)。《穀梁》清而婉,其失也短。《公羊》辯而裁,其失也俗。」韓愈說:「《春秋》謹嚴,《左氏》浮誇」。

《左傳》在西漢時期已有流傳,王莽本人即好《左傳》,並立於學官[34],著名的學者有陳元、鄭眾、賈逵、馬融、延篤、彭仲博等人[35]。晉朝杜預自稱有「左傳癖」。[36]司馬光自幼愛《左傳》,「自幼至老,嗜之不厭」,常「手不釋書,至不知饑渴寒暑」,司馬光撰寫《資治通鑑》,亦是承接《左傳》「因丘明編年之體,仿荀悅簡要之文」。[37]章炳麟說:「《通鑑》於可以發議論者,著以臣光之論斷,此蓋仿《左傳》君子曰之例」。

文學風格

《左傳》長於敘事,富於情節和故事性和戲劇性,善於描寫細節,如寫晉公子重耳出亡及返國經過,選材布局均屬恰當。《左傳》亦善於刻劃人物性格,如子產的善於辭令,敢作敢為;華元的庸懦無能,待人寬厚;子玉的驕橫;鄭莊公的兇殘偽善等,描敘生動逼真。

《左傳》特別善於描寫戰爭,如秦晉韓之戰、晉楚城濮之戰、秦晉殽之戰、晉楚邲之戰、齊晉鞍之戰、柏舉之戰等。梁啓超說:「其記事文對於極複雜之事項,一如五大戰役等,綱領提絜得極嚴謹而分明,情節敘述得委曲而簡潔,可謂極技術之事。」[38]

《左傳》文辭精煉,能用委婉曲折的文筆,表達當日巧妙的詞令,如呂相絕秦,燭之武退秦師,臧孫諫君納鼎,臧僖伯諫君觀漁,季札觀樂、王孫滿論鼎。梁啓超說:「其記言文淵懿美茂生氣勃勃,後此亦殆未有其比。」[39]

《左傳》也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著作,歷來研究者常把它和《史記》並稱,尊為歷史散文之祖,「文之有左、馬猶書之有羲、獻」[40],《荀子》一書對《左傳》的引用頗多[41]。《左傳》尤長於記述戰爭,故有人稱之為「相砍書」(相斫書)[42],又善於刻畫人物,重視記錄辭令。

註疏

《春秋左傳註疏》:西晉杜預注《春秋經傳集解》;唐孔穎達疏《春秋正義》六十卷。五經正義、十三經註疏之一。

評價

東漢《公羊》學者李育以為《左氏》「雖有文採而不得聖人深意攻之,以為前世陳元、範升之徒更相非折,而多引圖讖,不據理體,於是作《難左氏義》四十一事」。[43]

賀循:「左氏之傳,史之極也。文採若雲月,高深若山海。」

範寧:「左氏豔而富,其失也巫。」

劉知幾:「尋左氏載諸大夫詞令,行人應答,其文典而美,其語博而奧;述遠古則委曲如存,徵近代則循環可覆。必料其功用厚薄,指意深淺。諒非經營草創,出自一時;琢磨潤色,獨成一手。斯蓋當時國史,已有成文,丘明但編而次之,配經稱傳而行也。」[44]

劉知幾:「左氏之敘事也,述行師則簿領盈視,聒沸騰;論備火則區分在目,修飾峻整;言勝捷則收穫都盡,記奔敗則披靡橫前,申盟誓則慷慨有餘,稱譎詐則欺誣可見,談恩惠則煦如春日,紀嚴切則凜若秋霜,敘興邦則滋味無量,陳亡國則悽涼可憫。或腴辭潤簡牘,或美句入詠歌。跌宕而不群,縱橫而自得,若斯才者,殆將工侔造化,思涉鬼神,著述罕聞,古今卓絕。[45]

《太平御覽》六百十引桓譚《新論》曰:「左氏經之與傳,猶衣之表裡,相待而成,有經而無傳,使聖人閉門思之,十年不能之也。」

朱熹認為《左傳》、《史記》只是二、三等著作。又說「左氏之病是以成敗論是非而不本於義理之正」[46]。

《左繡》:「左氏敘事、述言、論斷,色色精絕,固不待言,乃其妙尤在無字句處。凡聲情意態,緩者緩之,急者急之,喜怒曲直莫不逼肖,筆有化工。若只向字句臨摹,便都不見得。」[47]

劉熙載:「左氏敘事,紛者整之,孤者輔之,板者活之,直者婉之,俗者雅之,枯者腴之,剪裁運化之方,斯為大備。」[48]

梁啓超:「《左傳》文章優美,其記事文對於極複雜之事項──如五大戰役等,綱領提挈得極嚴謹而分明,情節敘述得極委曲而簡潔,可謂極技術之能事。其記言文淵懿美茂,而生氣勃勃,後此亦殆未有其比。又其文雖時代甚古,然無佶屈聱牙之病,頗易誦習。故專以學文為目的,《左傳》亦應在精讀之列也。」[49]

體例

按照魯國十二公的順序,從魯隱公元年到魯哀公二十七年,總計254年,記錄了當時各諸侯國的歷史。全書約18萬字。

魯隱公:11年(前722年-前712年)

魯桓公:18年(前711年-前694年)

魯莊公:32年(前693年-前662年)

魯閔公:2年(前661年-前660年)

魯僖公:33年(前659年-前627年)

魯文公:18年(前626年-前609年)

魯宣公:18年(前608年-前591年)

魯成公:18年(前590年-前573年)

魯襄公:31年(前572年-前542年)

魯昭公:32年(前541年-前510年)

魯定公:15年(前509年-前495年)

魯哀公:27年(前494年-前468年)

書末附魯悼公年間智伯滅亡一事

相關焦點

  • 中國文學巨著-古代經典書籍
    中國古代文學著作一直是比較有深刻含義的經典巨著。這些精品書籍對後世文化也產生了非常深遠的影響,今天紫色百合香與您一起進入古代文學世界,從書籍中品鑑我國傳統的悠久文化。1.中國最早的旅遊地理文學《山海經》《山海經》是一部記載我國古代民間傳說和地理知識的偉大著作。《山海經》的原作者不詳,專家推測應為楚國和巴蜀的地方人所作。《山海經》總共18卷,分為《山經》和《海經》兩部分。《山經》記錄的內容包括歷史、鳥獸、草木、神話傳說等。《海經》除了記錄地理方位外,還記錄了奇異國度的人類特徵。
  • 童慶炳:《左傳》,中國敘事文學的開篇
    中國古代敘事文學強調「故事情節化」,最早就是從《左傳》開始的。《左傳》通過揭示事件之間的因果關係而把史實情節化。中國敘事文學受儒家、道家之「道」的影響,即要說明事件發展過程的來龍去脈、因果關聯、來由根據。事件發展過程中的「突轉」還是「發現」等,都要有「道理」貫穿其間,都有因果關係使其聯繫起來,成為一個由主旨貫穿的整體性情節。
  •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此言真的源自《左傳》嗎
    《左傳》原文沒有「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這句話關於「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這一典故的出處,網上各種「百科」都說是出自《左傳宣公二年》,講的是春秋時期晉靈公殘暴無度、濫殺無辜,大臣趙盾和士季進宮勸諫的故事。過而能改,善莫大焉」這句話,與「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無論在形式上,還是在內容上都有較大的差距,因此,把「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這句話的出處歸自《左傳》,顯然有些牽強附會。「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的幾個不同版本在古代文獻資料中,與「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意思相近或相同的相關記載有很多。
  • 華夏龍圖騰的起源
    龍在華夏文明裡一直佔有很重要的地位。真龍天子,龍顏大悅。龍即是君王,龍就是皇帝,打龍袍也就是打皇帝。但,其實大家也都知道,地球上根本就不曾有過「龍」這種生物。龍的形象純屬虛構。那麼,華夏龍圖騰的起源到底在哪裡呢?
  • 中國華夏文明,古代服飾,商周服裝式樣
    這樣一個完整龐大的支付系統形成之後,中國古代對於服裝的概念和基本的服裝式樣就完全確立起來了。下邊,我們就來看一看這個支付系統中最典型的一系列服裝一帝王冕服的結構式樣吧。在流傳至今的西周銅器銘文中,常常出現周王賞賜臣下衣飾的記生動的商代人像、大量出土的紡織品以及古代文獻的記載都告訴我們:商周時期,華夏民族不僅已經樹立了牢固的著裝觀念,把服裝當作了必不可少的日用品,而且產生了經過長期穿用改進定型的民族服裝式樣。各種華麗精美的絲織品質料使得中國古代服裝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出色的服裝。
  • 吳曉巨著:中國縣域歷史長卷《山西卷》悄然面世
    吳曉創作中國縣域歷史長卷《山西卷》   一部用思想雕刻的歷史文化藝術巨著: 《中國縣域歷史長卷》以省分卷,每個地級市為一分卷,每個分卷用真、草、隸、篆四種字體完成《中國縣域歷史長卷》挖掘和闡發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凝聚了中國人民數千年歷史文明積澱和生生不息的奮鬥精神,彰顯了華夏民族世代傳承的文化自信。是中國人民歷史情結和家鄉情結最厚重的寄託和最震撼的詮釋。我國很多縣域在歷史上都曾經是國家的都城或者諸侯王城,輝煌的建制沿革、歷史遺蹟和歷史名人相映生輝,也是華夏兒女的驕傲和自豪。
  • 閱讀推薦|影響世界歷史進程的巨著——《國富論》
    一、本書作者:亞當·斯密(英國)《國富論》,全稱為《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這是一部宏偉的經濟學巨著。這部書講的不僅僅是經濟學,它是將經濟學、政治理論、哲學和歷史等多個學科結合在一起的一部巨著。《國富論》的思想對經濟學和國家政策的制定產生了深刻的影響,迄今為止,仍然深深影響著人類的生活環境。二、本書講的是什麼呢?
  • 地大物博,泱泱華夏文化
    祖國古代的稱號我們的祖先在很早的時候便自稱為夏。區夏即夏區,指保持夏文化的地方,指周自己。有時稱有夏,有字是名詞詞頭,常用在朝代名前。亦稱時夏,時即「是」字,代詞,為「這個」之意。周滅商後,分封了許多諸侯。
  • 古代文學史——《中國文學史》先秦文學(四)
    第五節 先秦敘事散文對後世文學的影響 【為史傳文學直接祖述】△先秦敘事散文的體例、思想、寫作藝術等對後世史傳文學的創作有直接啟發。《史記》體例是在先秦編年史、國別史的基礎上的創新和發展,而《漢紀》、《資治通鑑》等,則是《春秋》、《左傳》編年體史書的直接繼承。
  • 先秦時代性觀念非常開放,僅《左傳》就記載了16起通姦案例
    中國古代情形,大體也是如此。先秦典籍中提到不少上古之時的風流韻事。如《楚辭·天問》談到禹的傳說:「焉得彼塗山女,而通之於臺桑?」此事前面已提到過。又如《呂氏春秋·當務》雲「禹有淫湎之意」,也指此事。《天問》又云:有扈牧豎,云何而逢?擊床先出,其何所從?是說亥正與有易女行淫,有易之人入而擊其床,亥被殺,女則先逃逸了。
  • 成語典故|「爾虞我詐」源自《左傳》,本為:我無爾詐,爾無我虞
    成語典故|「爾虞我詐」源自《左傳》盟誓,本意為「我無爾詐,爾無我虞」文:枯木中國的成語很有趣,是古代漢語詞彙中的一種長期沿用的固定短語,每個成語簡潔精闢,言簡意賅,而其背後大多都有一個典故或者故事成語的形成,大多源自古代經典著作或者名人趣事,在形成的過程中,大多意思延續本意,然而也有不少,經過演變,反而成了相反的意思,諸如「爾虞我詐」就是其中之一。
  • 華夏榮耀集團2020年影視項目發布會在滬舉行
    現場,華夏榮耀集團董事長宇鵬先生表示:「由於疫情原因,影視行業受到了巨大的衝擊,在中國電影停擺的170多天中,影視行業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影視人也經歷了前所未有的磨難,很多人為了電影夢一直堅持,現在終於迎來曙光。電影行業復工後,所有的影視人對電影行業的復甦充滿信心。
  • 美國軍人:中美「修昔底德陷阱」不存在,西方該研究《左傳》!
    他認為《左傳》就是值得研究的史料。與「修昔底德陷阱」相比,《左傳》對當時最強大的兩個國家——晉國和楚國爭霸的描述,更好地反映了中美關係的現狀。因為晉楚爭霸見證了兩個相互競爭的大國在駕馭一個多國體系時面臨的多方面挑戰,雙方都沒有試圖摧毀或推翻這個體系,而是希望按照自己的方式拉攏他國和實現領袖地位。
  • 華夏起源再探——兼論華夏祖先之謎
    以王國維先生、楊向奎先生為代表的東方說認為,自上古以來,帝王之都皆在東方,古代兗州一帶河濟流域實為中國文化的發源地。現代考古學之父李濟教授和史前考古的領軍人物蘇秉琦教授卻認為,欲探究華夏人群和文化之來源,必須將目光投向深遠的北方。目前,西方說為多數學者所接受,東方說只佔少數,北方說更是寥寥無幾。
  • 漢族與華夏是什麼意思
    每天一點小知識——在夏,商和周時期,居住在中原地區的居民自稱為華夏族。後來經過了春秋戰國時期的民族大融合,華夏族成為同化了其他民族的共同體。魏晉南北朝時期發生了民族大融合。「華夏」是中華民族古代時候的稱呼。中原各族自稱為「華夏」,管周邊各族叫「夷、蠻、戎、狄」。「華夏」兩個字就是指美好與壯大的意思。(14)【小提示】:記錄一些看過的奇聞異事,不喜勿噴!
  • 文學IP作品改編電影,華夏星光文學與電影系列活動舉行
    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杜翔翔近日,南國書香節暨第二屆深圳書展華夏星光文學與電影系列活動談文學IP作品改編電影主題沙龍在華夏星光影城舉行。文化學者胡野秋、影評家王樽及影視編劇孫海帆出席活動並分享交流。該活動由深圳出版集團有限公司主辦,深圳華夏星光影業有限公司承辦。▲主持人與嘉賓交流活動首先播放了由經典文學IP改編而成的電影片段,片段欣賞完畢後,胡野秋點評道:「這些年的熱門文學IP改編嘗試,大多屬於網絡文學改編,本身具有一定的熱度,在大流量加持下,已經逐漸變成了『粉絲影視』,路人並不買帳,甚至有時粉絲也不滿意。」
  • 「象箸一動銀千兩」,簡單的筷子是如何影響中國古代政治的?
    筷子的出現直接解決了華夏民族飲食上的不便,隨著歷史的演進,筷子的種類也越來越豐富,職能更加多樣化的同時,其內涵價值逐漸被人們所熟知筷子作為一種文化的產物,實際上是華夏民族智慧的結晶。因為華夏民族的飲食習慣是食用烹煮過的熟食,而熟食溫度過高難以用手直接接觸,所以筷子應運而生。
  • 從《左傳》中解讀先秦語言文化精神
    我們再來看看《左傳》記載的在鄭國的三次賦詩活動:一次是《襄公二十七年》的垂隴賦詩;一次是《昭公元年》記載的趙孟再次經過鄭國時的又一次賦詩活動;還有一次是《昭公十六年》的六卿賦詩。春秋時期,辭令創作已經進入專門化甚至於職業化的時代,人們已經有意識地對辭令進行精心創作,《左傳》就是一部「建言修辭」的典範之作。
  • 用袁天罡奇門遁甲的視角,看華夏衣冠之十二章紋的前世今生
    袁天罡奇門遁甲是解讀華夏文化秘源的一條重要紐帶。本節我們會拿出千年世傳的古籍《客師萬言歌訣·閼逢闕奇門篇》來解密古老的華夏智慧結晶:華夏衣冠之十二章紋。一、章紋溯源開篇前我們先簡單了解下十二章紋。袁氏重於家承,從古至今承載著無數華夏 智慧之寶藏,關於十二章文之十二種力量應在上古就已經出現,根據《客師萬言歌訣》中所提到的"華夏肇始於羲皇"可推斷華夏衣冠十二章紋應在羲皇(伏羲)時期己開始延續上古之智以而逐傳於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