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走」是我們每天都需要完成的最隨意、最簡單的動作,幾乎所有人都是「無師自通」的學會這兩個動作。但是,我們的站姿真的正確嗎?我們真的會走嗎?
從人體生長發育的角度來看,嬰兒在11-12個月左右,脊柱逐漸發育成熟,走路欲望增加,開始自然的嘗試依靠桌子長期站立,隨後開始嘗試沿著矮桌子的邊緣行走。「站」、「走」這兩個基本動作也逐漸被我們所掌握。
但隨著長期伏案學習、工作,使用手機、電腦等電子產品,或是運動損傷後對出現的異常姿勢糾正不及時,如肌肉拉傷、踝關節扭傷、關節不明原因疼痛等,都會對我們的「站姿」、「步態」產生多方面的影響,使其發生改變。例如長期伏案學習、工作,會導致站立、走路時始終出現的「圓肩、駝背、頸前伸」的異常姿勢。(「猥瑣頸」站姿、駝背站立的糾正詳細內容請點擊以下連結。)
(青少年圓肩駝背、體態不正怎麼辦?附訓練方法)
(圓肩駝背站姿) (骨盆前傾站姿)
那麼今天小編就為大家介紹一下正確的「站姿、步態」的標準是什麼?以及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應該如何進行糾正。
正確站姿的標準是什麼?如何糾正異常站姿?
在醫學中或康復醫學中,對於正確站姿的定義是:
①從正面看:雙耳連線,雙肩最高點連線,雙側髂前上棘連線,雙膝連線,雙踝連線,這5條線都與地面平行。雙眼平視前方,微收下額,上身挺直,雙肩放鬆,雙手自然垂於身體兩側,雙腳自然分開,腳尖向前,稍窄於肩。
②從側面看:耳垂、肩峰、股骨轉子中心、膝蓋外側1/2、足踝尖連線與地面垂直。
正確、良好的站姿可以很好的幫助我們將身體的重量通過脊柱、雙腿及雙足向下傳遞至地面,使我們不僅站的輕鬆,而且站的更穩定。減少長期站立時頸肩痛、腰痛、膝關節疼痛的出現,降低運動損傷的發生。
通過對導致異常站姿原因的總結,小編將異常站姿分為以下兩類:
①肌肉記憶功能錯誤導致的站姿異常
這類姿勢異常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最為多見,如「猥瑣頸」站姿、駝背站立、骨盆側傾站姿等,存在這類站姿異常的人,其脊柱、骨盆等骨性結構發育正常,早期一般表現為相關肌肉的緊張及肌力的不平衡,長期持續便會出現骨性結構的改變。這主要是由於長期保持錯誤姿勢進行學習、工作和運動,使得肌肉形成錯誤記憶,導致姿勢異常的出現。
例如「猥瑣頸」站姿,主要是由於長時間坐位學習、工作,使得頸深屈肌等肌肉疲勞,而胸鎖乳突肌等表層肌群代償工作而出現,早期主要表現為站立、端坐狀態下頸部前伸,俗稱「猥瑣頸」,長期持續下去,便會導致頸椎曲度變直,引起頸、肩部不適,頭痛,嚴重時甚至會導致突發性暈厥。
對於這類站姿異常的矯正,更多的是通過日常錯誤姿勢的改變,配合對應肌群的放鬆和訓練來完成的。「猥瑣頸」站姿、駝背站立的糾正的詳細內容請點擊以下連結。
(青少年圓肩駝背、體態不正怎麼辦?附訓練方法)
接下來小編為大家講解一下骨盆側傾站姿的糾正性訓練。
骨盆側傾站姿,主要是由於腰部兩側肌群肌力不均衡,同時髖關節周圍肌群力量不足導致的。在進行矯正訓練時,通常採用「腰及髖部周圍肌群拉伸+髖周圍肌群訓練+腰部薄弱側(一般是骨盆較低側為薄弱側,需進行力量訓練)肌力訓練」
拉伸方法如圖所示:單側拉伸時間為30-60秒/次,2-3次/天。(對於拉伸感較為明顯的部位,可適當延長拉伸時間)。
腰部薄弱側肌力訓練方法—側向平板支撐
動作方法:如圖所示,側臥位,膝關節屈曲,肩關節外展90°,通過單側腰部肌群發力,做側向平板支撐,保持10-30秒。(訓練後期,可將雙下肢伸直來完成以上訓練。)
髖部薄弱側肌力訓練方法—貝殼外展
動作方法:如圖所示,右側臥位,雙膝關節屈曲90度,上身貼近地面,同時將彈力環放置於膝關節處,以踝關節為支點,通過左髖肌群發力,使左下肢向外打開,10-15個/組,2-3組/次,左右側交替進行。
②身體結構問題導致的站姿異常
關於這類身體結構發育問題導致的站姿異常,最常見的就是脊柱側凸導致的站姿異常,由於脊柱在頸胸段、胸腰段向側方凸出,導致雙肩高低不一、骨盆側向傾斜、長短腿等異常站姿的出現,因此,對於這類原因導致的站姿異常,脊柱側凸的矯正應是重中之重。(對脊柱側凸相關內容比較感興趣的,可以點擊以下連結回顧往期文章)
(青少年特發性脊柱側彎是什麼?如何自查)
感謝大家對於本期內容的閱讀,下一期小編將為大家帶來正確「步態」的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