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簡稱粵,位於我國秦嶺以南的沿海省份,南與香港澳門接壤,也是我國當今經濟最發達的省份之一,廣州、深圳等全國特大城市均位於廣東。
廣西簡稱桂,和廣東相鄰,是我國西南地區的邊境省份之一,與越南、寮國等國接壤。
人們普遍將廣東和廣西並稱為兩廣,這兩個省如同兄弟一樣,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乃至生活習俗都非常相似。
那麼,廣東和廣西在歷史上有著什麼樣的淵源呢?
他們的「廣」字,究竟是誰命名的?
兩廣的淵源
廣東和廣西之所以有很多相似之處,一來是因為地理位置緊緊相鄰,同屬嶺南地區,又在同樣的緯度下,氣候和地理環境自然相差不多。另一方面,在古代,這兩個省份有數千年都是同屬於一地管轄的,其親密程度甚至要高於四川和重慶的關係,與東北三省相類似。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野心也在不斷膨脹,目光開始向此前周朝沒有涉及的地區發展,於是將攻打楚國的六十萬大軍用來繼續開疆拓土,抽調了其中的五十萬軍隊兵分五路向東南和正南兩個方向同時進攻,兵鋒直指閩越和華南地區。
秦始皇曆經三次,終於打下了中國東南、華南各地以及現在的越南部分地區,將其納為秦朝統治範圍。
而在秦末天下大亂時,參與攻打百越的秦朝將領趙佗則是趁著亂世局面割據了嶺南地區,建立了南越國,也就是現在的廣東和廣西。
趙佗雖然是秦朝將領,但是在劉邦建立漢朝以後,對漢朝並無敵意,並且還主動示好,有心歸附大漢。可在他死後,他的兒子卻對大漢充滿敵意,並斷絕與漢朝的來往。
直到武帝時期,漢武帝劉徹抽調了十萬罪人和江淮以南的水兵,分五路進攻南越。
歷時一年激戰,最終攻下南越,並將其劃分為儋耳、珠崖、南海、蒼梧、鬱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等九個郡,直接歸大漢管轄。
而兩廣的廣字,也就是在那個時候由漢武帝命名的。
公元前111年,漢軍統一嶺南後,漢武帝下聖旨,稱「初開粵地,宜廣布恩信」,於是,取「廣信」兩字在此地建立了廣信縣,因為當時的嶺南地區並沒有什麼像樣的大縣城,廣信縣在當時的嶺南已經是政治、經濟中心了,所以後來的廣東、廣西兩省中的廣字也就是從這裡來的。
到了宋代,廣東、廣西都屬於廣南路,但為了方便管理,宋朝便以廣信縣為界,以東為廣南東路,以西為廣南西路,基本奠定了後來廣東、廣西兩省的邊界,兩省的名字也就是那時候開始定下來的。
兩廣相似之處的來源
那麼,為什麼說兩廣有那麼多相像之處,看上去仿佛就是一個地方一樣呢?
前面說過,因為兩省在歷史上大多都是歸屬於一個州或一個路管轄,所以地緣方面非常親近。當然,這只是其中一個原因,而更主要的原因在於,兩廣地區的人大體上都是同根同源的。
因為在秦朝以前,嶺南地區基本都是各個部落在分別治理,隨著秦軍先後多達五十萬大軍的攻入,嶺南地區各部族死傷慘重,而秦軍的五十萬人在佔領嶺南地區後,也沒有北上還朝,而是作為駐防軍留了下來。
第二年,秦朝又向嶺南地區遷徙了三十萬人,與之前攻打嶺南的五十萬秦軍共同在此地扎了根。所以,在漢代以前,嶺南地區的原住民應該只有本來的各部族土著和後進的這八十萬秦人,而這八十萬秦人就是第一批進駐嶺南的漢族。
所以打根上講,兩廣地區的原住民就都是由這兩部分人組成的。
後來在漢代和後漢三國年間,因為戰爭原因,又有一批批將士留在了這裡,並且構築城池,逐漸形成了早期的嶺南地區郡縣規模。
直到1500年後的南宋時期,因為蒙古人攻佔了宋朝首都臨安,大宋的難民隨著南移的朝廷大批湧入兩廣境內。因為在秦漢時期進入兩廣的大多為軍人和農民,所以這裡在之前一直文化氣息不濃。而南宋時期的二次遷徙則有很多都是宋朝各地不願屈膝投降的官僚和讀書人,這些人紮根兩廣後,教當地人讀書寫字、學習文化,將漢族的文化精髓帶到了這裡。
所以,兩廣地區歷史上的文化名人和有名的知識分子都是從南宋以後才逐漸湧現的。也正因為這兩次移民和本來原有的土著民基本都是一致的,外加兩廣地區歷史上大多都是同屬於一個州或一個路管轄,所以才造就了兩省如同一家的地緣結構。
如果說,兩省還有些許的不同之處,那就是廣東省並非邊疆省份,而且海岸線較長,地理位置突出,所以經濟和文化上都較為開放。而廣西因為與越南、寮國等民族接壤,自古以來交往較為頻繁,所以境內少數民族很多,文化上也較為複雜。
但不管怎麼說,兩省同屬嶺南文化圈,又同根同源,自然是同氣連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