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常人而言,說話能夠表達出其整個內心世界。而不會說話的人呢?張愛玲說:對於不會說話的人,衣服就是一種語言,隨身攜帶的是袖珍戲劇。張愛玲自己不僅會對日本的正反織緞上的花紋讀出一篇自己的心得,甚至將一個人的衣著比作「貼身的環境」。
於是,她獨立異行,「衣不驚人誓不休」。「再沒有心肝的女人,對穿過的衣裳,也有一份發自內心的依戀。」對於張愛玲,「依」字可將人字旁去掉,改成「衣」;而「依戀」在張愛玲眼裡就是「衣戀」、「戀衣」。
終其一生,張愛玲的「衣戀」,是對她所說的話最生動的註解,人們可以從中聽到她的心聲。
張愛玲自己就做過一條類似英國十九世紀中期的「半圓球形」連衣裙,不過沒有裙撐子。最奇怪的是裙裾下擺並不撒開,而是全部收攏,變成了一個燈籠狀,燈籠裙下露出她的一雙腳,在馬路上招搖而過。
她穿的另一件奇裝異服是一件民國初年時興的大圓角短襖,像《秋海棠》劇中羅湘綺穿的,只是下面沒有系百褶裙。
可以想像,這樣的張愛玲走在民國時上海的街頭,該是怎樣一種風景!她曾在一篇文章中說,在街頭走過,後面跟著一群鬧哄哄的小孩,因為她的穿著實在太引人注目了。
張愛玲對於服飾的愛好,可以說到了一種偏執的程度,這大約和她成長時期對於穿著的痛苦回憶分不開。中學時代,她就讀的是上海著名的聖瑪利女校,同學大部分都家境優越,相比而言,張愛玲的境況則遜色許多。她在女校的同學曾回憶張愛玲時說:「她不修邊幅,表情總是怯生生的,說話總是低低的,有點躲躲閃閃的樣子。」
張愛玲對自己喜歡穿誇張的奇裝異服有過這樣的自剖:「我那都是因為後母贈衣造成一種特殊的心理,以至於後來一度clothes-crazy(衣服狂)。」1955年移居美國後,張愛玲的生活一直比較簡單簡樸,但是1995年9月她在美國去世後,人們發現在她寓所的衣櫥中,仍然掛著琳琳琅琅的各式衣服。
其實,古今中外,在「奇裝異服」方面比張愛玲有過之無不及的大有人在。
誰說衣服只能穿在身上?都快進入2021年了,請大膽想像!
能夠掛在脖子上的時裝,豈不是更酷更方便!
日本設計師津野青嵐(Seiran Tsuno)通過用3D筆畫出自己想要的衣服,材料是環保型,扭曲的結構和輪廓,未來感十足,像是彩色立體的燈籠套在人身上。
這些古怪又可愛衣服的靈感,很大一部分的源於她那坐在輪椅上的奶奶。
「我跟奶奶的關係非常好,她是我在世界上最喜歡的人。」津野青嵐說。「在我小的時候我就覺得我的奶奶應該去做時尚界的模特,因為她有無比的創造力和包容心。」
另一個靈感來源,是「靈魂出竅」。津野青嵐通過調研日本關於靈魂出竅的傳統民俗文化,試圖解釋在民俗傳統的這個領域中服裝的關鍵功能,思考它是否能成為一種「靈魂出竅」的表現媒介。
服裝怎麼還能想到「靈魂出竅」這麼玄乎的東西?
原來,1990年出生於日本的津野青嵐在成為職業設計師之前,是一名精神科護士,由於課業無聊且壓力過大,她開始嘗試 DIY 和製作一些很有主見的穿搭來緩解壓力。
護理行業和時尚行業,看上去兩者怎麼也不搭槓,但事實上,津野青嵐確實做到了「關聯」。她對於時尚設計的靈感,有時就來自於這個專業的學習過程,甚至是與精神病患者的交談。
5 年多的護士經驗,讓她面對過很多思覺失調症患者。而這些患者可以聽到或看到一些實際不存在的東西,對正常人來說,是幻覺的東西,對他們來說就是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現在,這份看似是「陰陽眼」的感官,被青嵐轉化為時尚,成為了無限交織的螢光曲線,帶著漂浮的狀態,套在了實實在在的肉體上。
由於壓力太大在護校待不下去之後,青嵐選擇轉去了日本最古怪的時尚學校 Coconogacco 。Coconogacco 直接翻譯的話就是「個性學校」,在這裡度過的時光讓她對時尚有了更為深刻的見解。
關於服裝設計,津野青嵐的想法是要創造一種與無形世界交流的人文氣息。
她通過不同的實驗,最後找到了3D 筆作為自己的創作的工具。
在材料的選擇方面,她最終選擇使用一種叫PLA的可降解塑料。這種材料畫出來時是液體,幹了就會塑形。她先把自認為能體現人體靈魂漂浮的模具做出來,再用筆勾勒。
手製作品非常脆弱,仿佛能隨風飄走,只能擁有片刻生命。這就跟她的創作理念非常相符,一場「與無形世界的化裝舞會」。
帶著她「奇怪」的作品和對她奶奶的愛,津野青嵐的作品入選了 2018 年 Vogue Italia ITS 競賽的總決賽,更是名單內唯一的日本人。時至今日,她的作品也引起了更多人的共鳴和興趣,在國外社交媒體上的粉絲達到了3萬多,這是她從來沒想到過的結果。她最初只是希望能抒發內心的情緒和把自己的奶奶推上時尚界。
「任何人都不會對這樣的服裝感到不適,而是能夠像我的奶奶一樣,即便坐在輪椅上,也可以穿著這樣誇張的衣服,展現獨一無二的態度。」
她希望穿衣服的人,無論健康與否,身材好不好,都能享受到裝扮自己的樂趣。
衣服是一種語言,能夠展示出每個人的性格、身份、品味、心理,甚至成長經歷。
就張愛玲而言,對於衣服的癖好或許是一種自我心理療愈的方式,她通過衣服對年少時的缺失找到一種內在的安慰與平衡感,雖然「生活的戲劇化」並不健康,但她在自製的戲劇效果裡,暫時得到了一種心理上的補償。
那麼,對於津野青來說,除了經歷,還有創意。而創意沒有固定的評價標準,關鍵是要有自己的獨立意識和想法。
有人說,人活在這個社會上本來就是帶著一個面具活著。可是你要相信,讓人認識你最直觀的一個方式就是衣著,從衣著可以看出一個人的修養。對一個追求生活品味、講究生命質量的人來說,不應該為「原生」的各種烙印所固化,至少,通過衣著大膽地去演繹你更加生動、更為鮮活、更顯精彩的人生故事。
文化康養,讓你走得更遠。
編輯:凍檸茶
微信號:pablon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