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百年:如何不附庸風雅的穿越她

2020-12-15 騰訊網

從小就覺得,張愛玲這個名字頂時髦了,缺少真實感。

丁玲、蕭紅有那麼點嚴肅,她們的文字除了老師引讀帶學,大概小孩子們不會看。冰心甚是溫暖,親切感強。

不過,這都是語文教材上的臉譜化名字。依稀記得,冰心出現的次數會多一些。

但張愛玲的超級話題性猶如林徽因,體現在她們與當代獨立女性、先鋒女性的連通共鳴,體現的最大噱頭就是老才女標籤。

應該承認,網際網路時代以前,除了大受歡迎的林徽因,張愛玲也是那琳琅滿目的文化消費符號,在出版物市場上具有非凡的號召力、影響力。

茶餘飯後,談張愛玲成為了有面子、倍兒精緻的社交活動。張愛玲真假語錄化身為上檔次年輕人的社交貨幣。

書店裡擺著豪華裝幀下的《張愛玲全集》,電視節目、意見領袖拿張愛玲反反覆覆做選題、勾兌內容。

甚至,明星們讀點書就拿這倆人來炫耀虛榮。當然,我不認為蘇有朋說他平素酷愛鑽研張愛玲小說在此之列;而且,張艾嘉、胡因夢、林青霞這一代的臺灣女星談張愛玲可不只是隨便說說,她們都做過專欄作家,交付過實實在在的鉛字,讓讀者有理由相信,螢光燈背後的另一面,大美人們有耐心、有涵養消受張愛玲ip。

普通人的家庭閱讀生活中,高大上父母們追逐「張愛玲」潮流,枕頭邊通常會放上《半生緣》和《傾城之戀》;報紙期刊裡的文藝評論、花樣繁多的暢銷人物傳記,也願意扯上張愛玲做切口,因為她足夠叛逆和各色。

文化泡沫的浮躁和膨脹構成,其實很簡單。有時候只需要一個奇女子的人設,就妥了。

張愛玲的小說畢竟不少,比林徽因有賣相的元素更多,耳濡目染到80後、90後的孩提時代。

所以,「張愛玲熱」,持續了十幾年,某種程度上,過度解讀張愛玲,就像過度解讀魯迅、胡適、陳寅恪一樣,非得把大知識分子弄的面目全非才算是舒服。應了才女金句,一襲華麗旗袍裡面爬滿蝨子。

蝨子多了不癢,張愛玲看多了,卻要小心睡不著:她構造的故事、意象、人物和情節,剝去偽裝後,就剩下殘忍、無力、疼痛感了,讓看客極難抽離、沒處遁逃、躲藏,想喘息而不敢。紅塵滾滾、情深痴痴、聚散無常的混亂,不按章法出牌的人性艱難,讓張愛玲的筆觸,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不知道夢裡追隨的到底是什麼。

很多人高估了她陷進去胡蘭成的pua有多深,有多走心,卻忽略了他們相處的真實過程裡,張愛玲並不卑微和自作多情,也沒有黏黏糊糊。

張愛玲的編劇作品

張愛玲不是熱情的人,氣質冷漠,並不顯得好相處。親日通敵漢奸者的清奇腦迴路,與渣男新世相,面子裡子都是一致的,那就是儒雅的不要臉,攀附思維硬上,出名還算趁早的張愛玲在豐碩稿費裡,賞胡蘭成點兒而要飯錢外,真沒倒貼別的。他們之間往來的那些信札文字,只是文字,外人認真不得。兩人的事兒,和生活裡真相有很大的差距。在他們徹底斷了以後的幾十年間,漢奸還不時暗送秋波,試圖勾搭回這位聲名顯赫的前妻,均以失敗告終。張愛玲逢親近的人都說過胡蘭成的人品有多滑稽,貪便宜的心思有多掉價,包括打著她的名號出他自己的書,做一些賺錢的事,張愛玲輕蔑的表達過這種看法:胡蘭成的錢怎麼總不夠花。

自從抗戰勝利,中華民國裡,張愛玲有價無市,誰都敬而遠之,事實上被無形封殺。切身利益換來的感情苦果和愚蠢代價,只要張愛玲自己不計較這個,怎麼都行。

胡蘭成這一part有些心理落差上的緩衝時間,正常的療傷癒合,完了也就完了。其實,不管怎麼復盤,張愛玲所採取的止損措施沒有一步是曲折、拉鋸和浪費的,她當然有自己的幻想,可是比大多數迷糊女人更強悍的是,她可以在曲終人散時不賴著返場,推翻、斬斷自己的情感束縛。

張愛玲和第一任丈夫胡蘭成

張愛玲有語不驚人死不休的邏輯,卻不願在敘事上留下些許溫存。這兩年,中國社會和心理學界關注原生家庭對個人成長的負面影響,於是有人對張愛玲的小時候更感興趣,扒的也算細。

即使她的爺爺奶奶,是晚清名臣張佩綸,是位極人臣者李鴻章的長女,她也沒有一個配的上這種家世背景的父親。極品爸爸是有老啃老,沒老啃家底,外帶抽鴉片惡習的主,張愛玲和爸爸的小老婆因為幾句話的事兒,就能被爸爸連揍帶羞辱,其惡劣情形,比《大宅門》裡演的窯姐姨奶奶和丫頭轉正姨奶奶所受的窩囊氣還不如;而她那個媽,美其名曰接受新式教育,卻以此為幌子,從來不盡當媽的責任,不做當媽的準備,因為也是個巨嬰。張愛玲出生兩三年,巨嬰媽媽說旅歐就旅歐,當張愛玲略微大點,巨嬰媽媽則說去學畫畫就去學畫畫,借著名去法國遊歷。

這就是張愛玲的一雙父母,給了她天賦異稟的禮物,也鐫刻了她自私和敢於表達自私、另類、不合群的基因。張愛玲對親情的敵意和抵抗,雖十分微妙,但是有來處、有淵源的,她從不隱藏對自己母親的嫉妒,母親的摩登和超前衛在她眼裡,是對手,是挑戰,且不能與其在女性的釋意裡共存。她最恨母親的一件事,就是剛成年,有一次和母親及外國黑人壯漢一枚(母親友人)一同去海灘曬日光浴,玩兒水嬉戲,疲了後回酒店過夜休息,不知怎麼,就和外國朋友睡一屋了,什麼也沒發生,第二天一早,母親進屋查看,異常不悅,讓張愛玲走兩步,是處女就走兩步,然後從走路姿勢,判斷張愛玲是否偷嘗禁果。這個事兒,張愛玲記母親一輩子,因為一個民國少女在未開化的現代,經歷家人的這種盤問,那個臊勁兒是要找地洞鑽進去的,尊嚴感受生不如死。

張愛玲親弟弟對姐姐不賴,那沒用。就像她小說裡常有的人物樣貌,主人公若是被侮辱與被損害的,常常遷怒於親人,溢出人性中最無情的底色。她總是踩乎弟弟在文學領域所忙活的事情,弟弟每以近乎哀憐低賤的口氣求助於她一分,姐姐的吝嗇就變本加厲一分。張愛玲確非常人,惻隱之心的濃度極低,就能做到居高臨下,一篇也不寫給親弟弟。

張愛玲和弟弟

她大大方方,出手闊綽的時候,只能是對著兩任丈夫。第一任漢奸丈夫,用她的錢養別的女人,第二任老外丈夫,用她的錢照顧前一窩孩子外加給自己看病。張愛玲和第二任丈夫相處的還不錯,女方是自由主義者,男方是社會主義者,倆人差一代歲數,誒,能玩兒成命運共同體,尿到一個壺裡。

張愛玲和第二任丈夫賴雅

張愛玲一生都按自己的性情樂觀活著,不太做人設,不作秀、不刻意、不尷尬。哪怕倒黴她也認,這一點,像個男的,呈現出的剛毅,樸實自然。她從不提好漢當年勇,也不因境遇迥異而戀既往、惑當下、期未來,她就是縱情向前,不問目的地。頹廢、消沉、苟安、不可自拔在她這裡,很少有滋生的空間,她說過錢是好東西,她看不到錢的什麼壞處,而實際上,她把錢看的不重,也沒有抱怨過用錢衡量自己價值時的不公:抗戰光復後,新中國成立之前的這段時光,以及她離開內地,遠赴香港做編劇謀生的選擇,都沒有讓她掙到錢,而且變的拮据,甚至去美國的一張機票錢,她都囊中羞澀。

但是她對這個世間的直白表達,也脫離了世俗太遠,且造成的間距過於大,影響著她的生存質量。她1995年差一個月75歲時怎麼客死LA的,死後多長時間被發現的,到現在所有的事實也不是很清楚。注孤生。

剛解放的時候,她想融入新中國文壇,只因開大會,大家穿的不是藍一套,就是黃一套,才三十歲的張愛玲嚇壞了,操著上海口音,慌張的說到「吾是穿旗袍額呀,吾才弗要幫伊拉穿額一樣呀。」

我是穿旗袍的呀,我才不要跟他們穿的一個樣呢。

很任性是不是,典型的沒大局觀念。但這種任性,有什麼錯。她不喜歡她就走了,而不是走了之後,就惡毒攻擊她不喜歡的。

十三年前的十一月初,張愛玲小說改編的電影第二次在中華人民共和國上映(第一次是許鞍華導演的《半生緣》),由李安執導的電影《色戒》,勾勒出的新型人物關係和心理視角,令觀影者拍案叫絕。才演過一部數字電影的湯唯一點都不怵全香港演技最好的梁朝偉,而且為藝術獻身,儘管這次大膽的突破性演出被廣電總局封禁了兩年。

湯唯演到位了張愛玲定義《色戒》的一句話精髓:通往女人的心,往往是從通往女人的陰道開始的。

很野性是不是,典型的不知禮義廉恥。但這種野性,有什麼錯。她19歲就會寫出這麼拉仇恨的文章,標題是「我的天才夢」,主旨是,本姑娘三歲背的一手好唐詩,別看我媽跑歐洲不管我,本姑娘七歲就能寫小說,別看我媽再次跑歐洲不管我。本姑娘想告訴全世界,只需要一點美國式的宣傳,May be我,就會被視為神童。

1939年,誰知道神童是什麼意思。

快八十年後,小張愛玲近七十歲的「神童作家」蔣方舟也將近三十而已,她受邀前去張愛玲就讀的香港大學採風,並在柴灣區港大同學會,給一幫小學五年級學生上了三天語文課,然後她到達了加多利山嘉道理道,拜訪了張愛玲最鐵磁的密友之子,也是張愛玲遺產執行人宋以朗。

蔣方舟得出了這樣的結論:

張愛玲,不懂女間諜是怎麼個事兒,也不懂趙四小姐趙一荻是什麼樣的女人,可是她寫完《色戒》和《少帥》就覺得非常開心,因為她把自己放進去了,什麼什么女間諜,去她的,張愛玲只要把女間諜變成女學生,變成她自己在香港大學的經驗、看法,這樣,她就能很快寫出來。

2020年的9月對張愛玲有特別意義,9月1號,她去世25周年,9月30號,則是她百年誕辰。和她同屬天平座的曹禺,大她十歲零一周(9月24日),卻比她晚離世一年三個多月,曹禺在戲劇文學的創作上,天賦曾經比肩張愛玲於小說,只是因為抑制真性情,從而失去了創作的靈光。

張愛玲比很多同時代作家強的還有一點,就是保持住了當代性,經得起好幾茬當代中國人的共鳴考驗,大家覺著,她就活在跟前兒,雖然很多時候也尖酸刻薄毛病多,但像極了我們認識的身邊女性芸芸眾生。

好看你就點點我

作者介紹

設計排版楊世君/祝銘

往期閱讀

慢閃之間

微信 |filmagination

深度掌故,高度人物

寬度時評,溫度漫談

相關焦點

  • 金句化的張愛玲,與真實的她差得有多遠?|百年誕辰
    不要緊,過兩年就老了」「愛就是不問值得不值得」——這些零散的資料如同飄浮在空中的花瓣,塑造出一個色彩繽紛、又空洞迷離的張愛玲。2020年9月26日《新京報書評周刊》專題《張愛玲百年誕辰:紅塵零落,紛紜人間》。
  • 張愛玲誕辰百年︱謝其章:張愛玲的投稿路徑
    張愛玲是自由撰稿人裡最出色最成功最純粹的一位,她靠稿費養活了自己(同時滋潤了無數讀者),據說她去世後的遺產裡包括三十幾萬美元。張愛玲的投稿生涯分幾個階段,本文想說的是第一階段,大致是從1940年到1952年,重點落在張愛玲給雜誌投稿的路徑,也就是說張愛玲與雜誌編輯的關係、是投稿還是約稿、雙方相處得如何等等無關宏旨的小事。
  • 才女張愛玲的水平到底如何?賈平凹:她的文章裡有「毒」
    沒錯,這句話就是出自文學才女張愛玲,她於1920年出生,1995年逝世,到2020年9月30日,這個說出名要趁早的女人,已經誕辰百年了。說來也是很巧,前段時間一直在看張愛玲的作品,順便還寫了一篇關於她的文章,沒曾注意到,今年居然是她的百年,真是時光如流水,我們只看到它靜靜的流,卻沒有注意到它每一個聲響都是在對過去的歲月告別!
  • 附庸風雅的俗人
    俗人有兩種,一種是不風雅但也不附庸風雅的人,另一種是骨子裡俗卻附庸風雅的人。
  • 百年回眸,打撈張愛玲文學中的「港漂」印跡
    學術論著涉及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及視聽文化,著有《亂世書寫:張愛玲與淪陷時期上海文學及通俗文化》。今年是張愛玲誕辰百年,也是她逝世二十五周年。2020,「愛玲愛玲」,文學圈內圈外,紀念專題、分享會、講座層出不窮。在中文世界裡,張愛玲自帶「熱搜體質」,已經被說得足夠多,且從未冷卻過。
  • 張愛玲誕辰100周年,一場西湖邊的讀書會讀不盡華麗蒼涼
    張愛玲,中國現代史上獨樹一幟的文學女神。2020年適逢她的百年誕辰。穿越百年風塵,一場錢報讀書會,因張愛玲的傳奇而聚。初冬的西湖,遠山近水如畫,還未脫去深秋的斑斕色彩,只是多了一抹靜謐淡雅。「極端的冷漠,社交不適應症,13年沒有見過任何一個人,沒有接受過媒體任何一個訪談。」「1994年張愛玲獲得臺灣《中國時報》『特別成就獎』,主辦方要求拍一張照片,她手拿捲起的報紙,露出金日成去世的消息報導,這是她最後的照片,最後的影像,最后蒼涼的手勢,在她人生最後的場域。」分享會現場,淳子以凝練的語言,描述了張愛玲華麗而蒼涼的一生。
  • 一生所愛張愛玲
    我不知道她當時抬筆寫第一個字的時候,是否會想到,這些文字將持續影響到她的百年誕辰(並當然將繼續影響下去)。這麼多年來,太多人在她的文字中沉墜進去、沉墜進去。在她的作品中,我們看見生的希望,和未知的藍圖。幾年前,我去香港實地探訪了她的足跡。在半山倉皇的夜色間,我覺得我像在追逐張愛玲的魂。心一下子很痛很痛,仿佛感受到了她的痛苦,以及那些痛苦,如何形成一個人的文字。
  • 張愛玲:一生都在尋求懂得
    張愛玲去溫州找胡蘭成和小周談判時,就發現了範秀美,但範秀美是胡蘭成同窗父親的姨太太,張愛玲應該也沒想到他們已經有了夫妻之實。張愛玲擅長畫畫,看到範秀美長得漂亮,還幫她畫像,但剛勾畫出臉龐、描出眉眼和鼻子,就停筆不畫了。這樣古怪,搞得範秀美尷尬又心虛。
  • 張愛玲與丈夫賴雅:世人眼裡的「不般配」,為何在她眼裡卻是真愛
    1956年,張愛玲懷了賴雅的孩子,因為當時二人都面臨經濟困境,加上居無定所,張愛玲被迫打掉了她此生唯一的孩子。張迷認為,張愛玲最終孤獨終老,死後七天才被人發現,與她無後有很大的關係,而無後的根源還是在賴雅身上。
  • 止庵:張愛玲在往前走,讀者卻沒有跟上
    1992年2月14日,張愛玲在美國洛杉磯立下遺囑,遺囑中提到:「《小團圓》小說要銷毀」,由於這句話,2009年《小團圓》出版時備受爭議。時隔六年,在紀念張愛玲逝世二十周年之際,《小團圓》手稿影音本《手稿復刻》出版,手稿出版的背後又有著什麼樣的考量?10月19日,《手稿復刻》出版研討會在北京大學百年大講堂舉行。
  • 張愛玲讓她的女主角穿什麼衣服去相親?
    她在文中調侃,「有個西方作家(是蕭伯納麼?)曾經抱怨過,多數女人選擇丈夫遠不及選擇帽子一般的聚精會神,慎重考慮。再沒有心肝的女子說起她『去年那件織錦緞夾袍』的時候,也是一往情深的。」女人如此看待穿衣,那麼男人又是如何看待女人的穿衣呢?文化學者黃子平卻選擇從張愛玲作品中「衣飾」這個角度切入,所要探討的實際上作品裡「張看」衣飾的「他者」目光。
  • 她是張愛玲的閨蜜,她寫胭脂,寫弄堂,唯獨不寫愛情
    她與張愛玲並稱為「海上姐妹花」她是那個時代的舊人,她寫弄堂,寫胭脂水粉,寫婚姻生活,獨獨不寫愛情。
  • 尋她芳蹤·張愛玲經典語錄
    1) 在飯桌上她想起之雍的寄人籬下,坐在主人家的大圓桌面上。青菜吃到嘴裡像抹布,脆的又像紙,咽不下去。——張愛玲《小團圓》2) 她有種茫茫無依的感覺,像在黃昏時分出海,路不熟,又遠。——張愛玲《小團圓》3) 雨聲潺潺,像住在溪邊,寧願天天下雨,以為你是因為下雨不來。
  • 只要人生的困境不新鮮 張愛玲就不會過時
    到了2020年,當劉川鄂閉門在家完成這部無關課題、無關報獎的《張愛玲傳》修訂本時,他並不覺得如釋重負,只是覺得終於可以給自己一個交代了,所以他在《序言》的結尾寫道:「我希望這本書對得起我這麼多年對張愛玲的痴迷。」  2020年,張愛玲誕辰百年,研究張愛玲40年的劉川鄂在11月推出了他反覆修訂增刪、長達45萬字的《張愛玲傳》。
  • 陳子善和他的張愛玲:三十三年不是夢
    且不管答案如何,我想,張愛玲的粉絲們,會衷心地對陳子善說一句:謝謝。一、張愛玲因《小艾》知道陳子善說到陳子善與張愛玲的緣起,可以確鑿無疑地追溯到一篇文章——《小艾》。其實,他當時不知道,《小艾》公諸於眾時,遠在美國的張愛玲已經看到了,並與她在香港的好友宋淇展開討論:這個陳子善是什麼人?陳子善後來得知,張愛玲對自己這個作品是不滿意的,或是在當時那個語境下,她不願意重印。
  • 百年愛玲②|一代名媛黃逸梵——張愛玲的母親,是當年滬上的奇女子
    封面新聞記者 何晞宇沒有張愛玲,誰也不會記得她。但沒有她,就沒有作家張愛玲。黃逸梵本人並不滿意這段婚姻。據張子靜回憶,父母結婚早期,黃逸梵常常回娘家。黃逸梵不滿意的原因之一,就是「性格不合」。張志沂是個典型的遺少,無法適應時代的巨變。而新時代對於傳統提出種種挑戰,如推翻父權夫權,解放女性等,給了黃逸梵追求自己夢想的機會。黃逸梵積極地擁抱著新時代帶來的一切,訂各種現代文學刊物,渴望新知。
  • 賴雅又老又窮,張愛玲卻用了十年的時間與他相守,她不覺得虧嗎?
    1956年8月,36歲的張愛玲嫁給了65歲的作家賴雅。當時的賴雅各方面都在走下坡路,他已經沒有什麼賺錢能力了,還一身病痛,給不了什麼拿得出手的幸福給正值美好年華的張愛玲。但張愛玲,卻義無反顧地跟了她,很多人不理解,都說她太虧了!可兩個人之間的情感,又哪是外人能完全看得清道得明的呢?
  • 張愛玲瞧不起她,林徽因懟她,魯迅諷刺她,她卻活成詩人般的模樣
    不過這條鄙視鏈之中,有一個人比較特別,張愛玲瞧不起她,林徽因懟她,魯迅諷刺她,她卻活成詩人般的模樣。這個與眾多文人有各種各樣恩怨糾葛的才女,便是冰心,她原名謝婉瑩。在當代也算得上是個家喻戶曉的民國文人,畢竟有不少人算是看她的文長大的,但今天不說她的成就,來說說她跟才子才女們的糾葛。
  • 張愛玲與她的《傾城之戀》
    有《張愛玲全集》行世。提到張愛玲就不得不提她的小說《傾城之戀》,《傾城之戀》是一個動聽的而又盡人情的故事。《傾城之戀》裡從腐朽的家庭走出來的流蘇,香港之戰的洗禮並不曾將她感化成為革命女性;香港之戰影響範柳原,使他轉向平實的生活,結婚並不使他變為聖人,完全放棄往日的生活習慣與作風。柳原與流蘇的結局,雖然多少是健康的,仍是庸俗。在許許多多的悲劇當中,這個好的結局顯得脫穎而出。
  • 那一年,張愛玲在美國是如何被解僱的
    ▲張愛玲(圖/視覺中國)「被炒」的理由,張愛玲沒有公開講出來。原因估計有兩個,一是聘她的頂頭上司陳世驤先生突發心臟病離世,當事人不在場;二是張愛玲並非一個絮叨的人,高冷如伊,寫書都惜墨如金,何況這等「雞毛蒜皮」瑣事?這便埋下了一個謎。坊間與此相關的解釋並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