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庵:張愛玲在往前走,讀者卻沒有跟上

2021-01-21 騰訊網

[摘要]張愛玲自己在往前走,但評論家和讀者卻沒有跟上。《小團圓》的出版,改變了張愛玲研究的整體情況,縮短了我們與張愛玲之間的距離。

騰訊文化實習生 楊竹琳 發自北京

研討會現場。

1992年2月14日,張愛玲在美國洛杉磯立下遺囑,遺囑中提到:「《小團圓》小說要銷毀」,由於這句話,2009年《小團圓》出版時備受爭議。時隔六年,在紀念張愛玲逝世二十周年之際,《小團圓》手稿影音本《手稿復刻》出版,手稿出版的背後又有著什麼樣的考量?

10月19日,《手稿復刻》出版研討會在北京大學百年大講堂舉行。張愛玲文學遺產執行人宋以朗、著名畫家冷冰川、張愛玲文學研究專家陳子善,《手稿復刻》策劃人止庵一同向讀者分享了成書原委。

張愛玲。圖源網絡

宋以朗:出版《小團圓》,我的決定是完全正確的

作為張愛玲文學遺產的執行人,宋以朗在《小團圓》出版之初曾飽受非議,時隔六年,再問起他當年的決定,他仍是說:「我當年決定出版是對的。」《小團圓》出版後歷經了該不該出版的討論,經歷了八卦研究,但最終還是歸於書的文學性上,這是他最期待看到的。如今,學界對張愛玲的討論和研究都離不開《小團圓》,「張愛玲研究學」也因為《小團圓》而變得完全不同,這是他最欣慰的地方。

止庵:《小團圓》縮短了我們與張愛玲之間的距離

作為《小團圓》和《張愛玲全集》的主編,止庵認為《小團圓》出版對張愛玲研究是一個重大變化,或者說是重大事件。木心說張愛玲是亂世佳人,世不亂了,人也就不佳了。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我們不了解張愛玲的晚年。我們過去讀得比較多的是她1943年到1945年的作品。如果將張愛玲的創作生涯延續到1976年左右,我們會發現她的創作歷程會有很大的變化,用她自己的話來說就是「從絢爛歸與平淡」,原來有很的戲劇性的、傳奇性的東西,後來就沒有了。這個變化我們不習慣,但又不得不承認。張愛玲自己在往前走,但評論家和讀者卻沒有跟上。《小團圓》的出版,改變了張愛玲研究的整體情況,縮短了我們與張愛玲之間的距離。

陳子善:手稿本身已經成為一種研究對象

張愛玲《小團圓》手稿。

有傳言,1995年張愛玲孤獨地死在洛杉磯的某一間屋子裡,身邊放著沒有寫完的《小團圓》……故事中的細節可以精確到稿子翻在了哪一頁,寫到了哪一行。外界對《小團圓》的嚮往和討論賦予了《小團圓》無限的神秘感與傳奇性,當「傳奇」真正解開面紗面向大眾時,它無可避免地會受到諸多質疑和猜測。《小團圓》是否完整?是真是假?也只有張愛玲的原版手稿才能結束這些議論和非議。

看過《小團圓》手稿的人都會被震撼到,厚厚的一摞半透明薄紙,一頁一頁,都標著頁碼,一行一行,工工整整。這樣的東西,沒有人會忍心銷毀它。看到她的字,我們會想像她寫下的這些字的心情;看到每一處改動,也總會琢磨琢磨她為什麼要改這些字。

陳子善認為手稿是一個作家創作思路最直接的體現,手稿本身也能成為研究的對象。1934年北京琉璃廠的一家書店出版了劉半農主編的《初期白話詩稿》,這是第一次復刻五四初期詩人的手稿,包括李大釗、陳獨秀、周作人、魯迅很多人。從1934年到今天,對現代作家手稿的研究、影印非常多。就張愛玲來說,我們現在能看到的是她9歲時投稿信的手稿;上海一家雜誌刊登的60字左右的《紅玫瑰與白玫瑰》手稿;今年上海展覽會上的舊本《太太萬歲》的手稿;以及電影《色,戒》上映後,臺灣皇冠出版的《色,戒》紀念版中公布的《色,戒》手稿。這些手稿與定本之間存在著很多差別,給我們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課題。這是《小團圓》復刻的重要的學術價值。

冷冰川:上千上萬種女性主題,只有一種歲月的美和它的幻滅

張愛玲在出版英文版的《更衣記》,以及中文小說《金瑣記》、《傾城之戀》、《紅玫瑰白玫瑰》時,都自己做了插圖。有些畫的是她在香港留學時的老師、同學,跟書的內容很遠,但這些插圖又是張愛玲的另一種表達。這次畫家冷冰川也為《手稿復刻》配了插畫。

用止庵的話來說,張愛玲的作品中有一種「黑暗的光」,她穿越表面的溫情,直達生命的最本質、最殘酷、最無法面對的地方。冷冰川的畫極盡陰柔、冷豔之美,這種「冷豔」的氣息跟張愛玲的作品很契合。

冷冰川插畫作品。

正如手稿的獨一無二,冷冰川的插畫也是不可複製:「把中國墨塗在厚卡紙上,不起稿子,沒有構思,直接用刀在紙上即興刻畫。全神貫注,跟著刀鋒去轉,情感就會通過刀表達出來。」他為《小團圓》畫了95幅小插畫,又創作了另外12幅有著連貫線索的大插畫。從女性的幼年,一直畫到老年,包括她唯一的一次懷孕。畫中的女體、植物、月影、貓、蛇、骷髏等意象,暗示了青春、情慾和死亡,正如冷冰川所說:「上千上萬種女性主題,只有這樣一種歲月的美和它的幻滅。」

本文系騰訊文化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雲集》|張愛玲全集主編止庵:傅雷評論張氏小說,立場可笑
    止庵先生是研究張愛玲文學的大家,現在市面上能買到的張愛玲全集就是由止庵主編。最近讀@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再版的《雲集》,全書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點評納博科夫、卡爾維諾、帕慕克等人的作品,另一部分是專門對張愛玲所繪《傳奇》人物的圖贊。其中有一段評論對張愛玲作品的研究,談到傅雷時,書中說「《論張愛玲的小說》立場近乎可笑」。
  • 止庵《沽酌集》:一本「讀書的書」
    而止庵寫文章一般喜歡從某一個作家的某本書講開來,因此常被問及「為什麼總拿著一個書來寫文章」,止庵說:「有一本書跟這兒擱著,就好像是跟這作者有個切磋,有個交流,比方他書裡沒有說到的,我就補充說一點,比方他說的有不對的地方,我就給訂正一下,或者他有的說挺好的,我就給讚美幾句,這是一種交談的方式,我覺得寫作其實就是一個交流。」
  • 一百年後,我們再談張愛玲都談些什麼?
    一百年後,當我們談論張愛玲時,我們在談些什麼?9月19日,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格非、作家止庵與作家張悅然同讀者相聚一堂,分享他們眼中的張愛玲與她的作品。活動現場,作家們從不同側面講述自己閱讀張愛玲的感受。作家格非慨嘆於張愛玲作品在「瞬間捕捉的美」,她的獨特,在於她對書寫對象的炙熱情感:「不管是對人,還是對事物,張愛玲對觀察對象充滿情感,她的感情比一般人濃烈。」
  • 張愛玲散文《異鄉記》臺灣首刊 描寫農村殺豬過年
    今年是張愛玲逝世十五周年。日前最新一期臺灣《皇冠》雜誌刊登了張愛玲的軼文殘稿《異鄉記》,其書稿即將由臺灣皇冠出版社出版。記者獲悉,該書的簡體中文版已在緊鑼密鼓的出版過程中,最晚下半年也可以與內地讀者見面。負責校訂這部書稿的張愛玲研究專家止庵稱,《異鄉記》是張愛玲在1946年初由上海往溫州尋找胡蘭成的途中所寫的札記,共計三萬多字。「文字非常精緻,漂亮,是張愛玲早年作品的風格。」
  • 止庵《沽酌集》:自斟獨酌,品書論道
    1、只做過讀書一件事的止庵買書如沽酒,讀書如慢酌。多麼豪氣的一句話,讓人不由得想起了一卷書,一壺酒,立志仗劍走天涯的書生形象。但等見到止庵老師照片之後,卻發現形象上有很大的偏差。止庵老師非常有學者範,儒雅,沉靜,一雙眼睛仿佛能看透世間的一切。
  • 標榜張愛玲為勵志的「技能滿點天才」,和把她的作品理解為「小資...
    張愛玲筆下男男女女的愛恨對今天的讀者來說有什麼意義?9月30日是張愛玲誕辰100周年,值此機會,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格非、書評人止庵、作家張悅然進行了一場對談。從他們的談話中,我們可以窺見生前作為作家的張愛玲與身後作為「網紅」的張愛玲有何不同。
  • 《沽酌集》出新版 止庵:讀閒書之道,首先在於挑選
    作家、學者止庵的《沽酌集》,近日由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新書發布在北京三聯韜奮書店·美術館店舉行。作者止庵與嘉賓——編劇史航,以「閱讀使我真正成為我」為主題,與到場讀者進行了分享。 《沽酌集》收錄止庵文章54篇,大多與書有關,或是書人書事,或是書評隨想。
  • 止庵×史航:讀書與其說是興趣愛好,不如說是一種能力
    值《沽酌集》新書出版,12月,我們邀請作者止庵與編劇史航在北京三聯韜奮書店·美術館店,與近100位讀者,進行了一場「閱讀使我真正成為我」的主題分享。當談及自己的讀書觀,史航認為自己是「隨消費隨閱讀」的讀者,「大多數時候我讀這個書還是為了到微博上顯擺,或者同學聚會,我會說:你知道《朱自清日記》怎麼說這麼件事。
  • 讀了幾十種《張愛玲傳》,終於等到了一部45萬字的張愛玲全傳
    01學者、2009年版《張愛玲全集》主編止庵曾經感嘆《張愛玲傳》的難寫:昨天與一位打算寫張愛玲傳的朋友聊天,我說寫一本張愛玲傳,現存材料不夠。《小團圓》《雷峰塔》《易經》於此都只有「破」的意義,沒有「立」的意義。
  • 張愛玲手稿復刻本展廣州舉行
    原標題:張愛玲手稿復刻本展廣州舉行《小團圓》是張愛玲濃縮畢生心血的傑作,帶有濃厚的自傳色彩。1976年完成後,因故未發表;2009年首次正式出版,在廣大讀者和學界引起極大反響。2015年,由新經典文化策劃、故宮出版社首次出版《〈小團圓〉手稿復刻》,共印九十九部,每部編號,限量發行。
  • 張愛玲長篇散文遺作《愛憎表》內地首度發表
    《愛憎表》是張愛玲在1990年動筆寫作的一篇長篇散文,但最終並未完成,去年該文手稿被張愛玲的文學遺產執行人宋以朗交由研究張愛玲小說的香港學者馮睎乾整理成文,中文繁體字版首先發表於臺灣《印刻文學生活志》2016年第7期上。
  • 止庵:讀書之道不必求多,首先在於挑選
    《沽酌集》止庵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總的來說它是一本關於書的書,是一本讀書的書,但是它不是書評或者書介,就是讀書的一些感想。這個感想其實是以書為由頭,然後談我自己的一些想法。」12月5日,在以「閱讀使我真正成為我」為主題的新書發布會上,止庵這樣介紹這本書:「這個書不是一本新書,是一本以前出過的書。一個二十年前的書,現在來讀的話——確實我在把書稿交給出版社之前,自己認真讀過一遍,也請朋友看過,大家都說這個書沒有過時,還是像一本新書一樣,對我來講是一個很大的誇獎。
  • 止庵:不必求多,首先在於挑選
    止庵:不必求多,首先在於挑選《沽酌集》收錄學者止庵文章五十四篇,既有對周氏兄弟、張愛玲、廢名、錢穆等現代文學作家及其作品的品評與考據;也有對日、法、俄等外國文學、歷史、藝術作品的賞讀;更有說「文心」的篇目,兼談作者買書、讀書、寫書、編書的心得。
  • 張愛玲與胡蘭成:盲目的愛,有時候是傷害
    張愛玲以小說聞名,但是她卻有一篇簡短的散文,深得大家的讚賞。這篇名氣不小的散文,僅僅三四百來字,篇名也很簡單,就叫——愛。但是這篇散文對於愛的詮釋,卻讓無數讀者為之感動。其中有這麼一句經典而傳頌至今的句子:於千萬人之中遇見你所遇見的人,於千萬年之中,時間的無涯的荒野裡,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剛巧趕上了,那也沒有別的話可說,唯有輕輕地問一聲:「哦,你也在這裡嗎?」
  • 張愛玲誕辰一百周年《張愛玲全集有聲劇》獨家上線喜馬拉雅423聽書節
    據悉,張愛玲、餘華、莫言、白先勇、博爾赫斯、村上春樹、東野圭吾等多位知名作家作品的有聲書將上線喜馬拉雅,亮相423聽書節。《張愛玲全集有聲劇》極致還原了張愛玲作品的全貌。700集的有聲劇不僅包含了張愛玲的經典小說名篇,如《傾城之戀》《金鎖記》《半生緣》等,還有《天才夢》《談女人》《對照記》等張愛玲的自傳散文佳作。
  • 止庵、史航談小說《暗殺》:用多久修復童年
    這個故事對一些見過很多推理小說、戰爭小說、荒誕小說的人來說也許不算什麼,可能只是我跟止庵眼皮子比較淺,被震撼了。「司空見慣尋常事,斷盡江南刺史腸」,我們可能就是江南刺史。  不管怎麼說,這個小說是一個特別好的標杆。止庵是學醫的,這個小說就像開口很小的微創手術,最小的創口深達五臟六腑。  止庵:這個書是我推薦給史航的,很多年前這個書出過一次,但是基本沒有人知道。
  • 防控一線送餐人:「沒有退路,只有往前走」
    防控一線送餐人:「沒有退路,只有往前走」 2021-01-15 1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張愛玲經典著作推薦
    ▍▍推薦理由《傾城之戀》是張愛玲全集(止庵主編)中短篇小說集之一。本書收錄了張愛玲早期創作的小說作品,包括《第一爐香》《第二爐香》《金鎖記》《心經》《封鎖》等,還有廣為流傳的《傾城之戀》也在其中。在這些故事中,她從來都是局外人。
  • 前輩一文罵到張愛玲棄作:想把故事還給讀者的文學實驗,做錯了?
    這是『熟極而流』,跟讀者打哈哈。逃不過夭折的命......」最重的「罵言」還屬文中結尾的「這是為你好」的暗諷:「一位旅華數十年的外僑和我閒談時說起:『奇蹟在中國不算稀奇,可是都沒有好下場。』把故事理解權,還給讀者的一次「文學實驗」1943年11月,張愛玲在《天地》月刊上發表了一文《封鎖》,正是這片「奇文」,為她帶來了此生「又愛又恨」的難忘姻緣。彼時的她,已經得到上海文壇的「肯定」,可謂事業蒸蒸日上,大有一舉「登頂」的意氣風發。
  • 張愛玲誕辰百年︱謝其章:張愛玲的投稿路徑
    原信沒有標點,我就不必多此一舉了,想來讀者能夠讀懂一個九歲孩子的意思。我是對著原書原圖抄錄下來的,因此看見《張愛玲年譜》(天津人民出版社2014年1月出版)對這封信的釋文及所加標點,如「畫畫子」認成「書:子」,不禁駭笑。據我所見,引用這封投稿信的張愛玲研究者沒有一位不漏抄或不抄錯。我們的張學家長於誇誇其談地議論,於史料和史實方面簡直一塌胡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