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鄉記》手稿。
香港大學出版社英文版《雷峰塔》封面。
今年是張愛玲逝世十五周年。日前最新一期臺灣《皇冠》雜誌刊登了張愛玲的軼文殘稿《異鄉記》,其書稿即將由臺灣皇冠出版社出版。記者獲悉,該書的簡體中文版已在緊鑼密鼓的出版過程中,最晚下半年也可以與內地讀者見面。負責校訂這部書稿的張愛玲研究專家止庵稱,《異鄉記》是張愛玲在1946年初由上海往溫州尋找胡蘭成的途中所寫的札記,共計三萬多字。「文字非常精緻,漂亮,是張愛玲早年作品的風格。」此外,張愛玲未刊的遺稿《雷峰塔》英文版將於4月中旬由香港大學出版社出版,中文版則由皇冠出版社於今年9月推出。
下半生創作的靈感來源
《異鄉記》講述「沈太太」由上海到溫州途中的見聞,但手稿到了八十頁就突然中斷。止庵稱,他看到筆記本最後一個字被填滿,之後就中斷了「也許還有另一個筆記本」。
據悉,《異鄉記》的內容相當於《小團圓》第十章的前八個自然段。但《小團圓》中這部分內容一共只有一千多字,《異鄉記》則寫了三萬多字。
「張愛玲先寫了《異鄉記》,之後以這個為材料,寫了很多東西。《十八春》、《秧歌》、《怨女》等作品都使用過《異鄉記》的材料,尤其是《秧歌》,很多段落就是從《異鄉記》的某些段落改寫的。」止庵說,《異鄉記》的語言非常細膩、精美,本身是一部好作品,也可以說它是張愛玲後來很多作品的素材。
張愛玲文學遺產執行人宋以朗曾表示,發表這篇軼稿的原因是,「《異鄉記》的發表,不但提供了有關張愛玲本人的第一手資料,更有助我們了解她的寫作意圖及過程……《異鄉記》是張愛玲下半生一個重要的靈感來源」。
張愛玲曾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初跟宋鄺文美說:「除了少數我覺得非寫不可(如《異鄉記》),其餘都是沒法才寫的。而我真正要寫的,總是大多數人不要看的。」由此可見《異鄉記》對張愛玲的重要性。
張愛玲寫農村殺豬、過年
止庵昨天告訴記者,以前一般認為張愛玲擅長寫上海都市和大戶人家的生活,對農村比較陌生,而《異鄉記》則完全寫農村經歷,「柯靈曾說張愛玲未到過農村一步,怎麼能寫農村?現在看來張愛玲是有農村經驗的。」
止庵說,從《異鄉記》可以看出,張愛玲一路走了好幾個月,沿途在農村留宿,有的地方一待就是一個月。在《異鄉記》中記錄了農村過年、殺豬、農民的生活等細節。後來《秧歌》裡面有一段寫殺豬的,就跟《異鄉記》一模一樣。張愛玲過去的作品很少寫到底層人,但《異鄉記》裡寫到火車上的士兵、農民、逃難的人和開小店的人等等。「能看出張愛玲對底層普通人的同情。」止庵引用了賈樟柯的說法,這是「張愛玲經驗之外的經驗」「
止庵稱,過去以為張愛玲在1945年到1947年之間,只寫過《不了情》和《華麗園》兩部作品,《異鄉記》的發現填補了一個空白。書中有修改痕跡,很明顯可以看出是為《秧歌》改的。給一些人物改的名字,就是後來《秧歌》裡的人物名字。
此外記者獲悉,張愛玲未刊的遺稿《雷峰塔》英文版將於4月中旬由香港大學出版社出版,中文版則由皇冠出版社於今年9月推出。據宋以朗介紹,《易經》本來是一本書,後來被分為兩本,上半的《雷峰塔》講述上海童年家庭故事,與《私語》、《小團圓》有重複的地方;下半的《易經》講述抗戰故事,與《燼餘錄》、《對照記》有重複。 本報記者 田志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