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集》|張愛玲全集主編止庵:傅雷評論張氏小說,立場可笑

2021-01-11 忱讀

止庵先生是研究張愛玲文學的大家,現在市面上能買到的張愛玲全集就是由止庵主編。

最近讀@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再版的《雲集》,全書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點評納博科夫、卡爾維諾、帕慕克等人的作品,另一部分是專門對張愛玲所繪《傳奇》人物的圖贊。

其中有一段評論對張愛玲作品的研究,談到傅雷時,書中說「《論張愛玲的小說》立場近乎可笑」。

傅雷是著名的翻譯家、文藝評論家,他評價張愛玲的觀點會有怎樣的偏頗,作為張愛玲研究專家的止庵先生又是怎麼解釋的呢?

01

傅雷評價張愛玲文學,主要是1944年發表的《論張愛玲的小說》一文,重點評價了《金鎖記》、《傾城之戀》、《連環套》三部作品,對第一部與後兩部作品的態度迥異。

傅雷大加讚揚《金鎖記》,用上了「頗有《狂人日記》中某些故事的風味。至少也該列為我們文壇最美的收穫之一」這樣高的評語。

但是對《傾城之戀》、《連環套》,評價呈現兩極化,認為《傾城之戀》「儘是些玩世不恭的享樂主義者的精神遊戲,儘管那麼機巧、文雅、風趣,終究是精煉到近乎病態的社會產物」。

在傅雷看來,能寫出《金鎖記》的作者,有能力從《傾城之戀》的主人公白流蘇、範柳原身上挖掘出更深刻的人性本質。特別在戰爭的大背景下,個人命運隨時代浮沉、經歷巨大變故,應該升華出更高尚的人格。但到故事結束,主人公脫離了戰場危險,又回到追求世俗的金錢和情慾上來。

傅雷與張愛玲是同時代人,比張愛玲大十二歲。在張愛玲發表《第一爐香》等,令她一炮而紅的作品前,傅雷已經是著名的學者、文藝評論家,因此對張愛玲的評價,有一種「愛之深責之切」的責任感,希望她寫出更加深刻的作品,流芳百世。

對於傅雷懇切並嚴厲的批評,年輕氣盛的張愛玲並不買帳(以張的性格來說,大概年老也不會買帳),隨即發表《自己的文章》一文作為回應,表示很反感這種「理論並非高高坐在上頭,手持鞭子的御者」,說「現在似乎是文學作品貧乏,理論也貧乏」。夾槍帶棒地向傅雷招呼過去。

然而此事並沒有完,同年11月,張愛玲在雜誌上發表小說《殷寶灩送花樓會》,明眼人一看便知,是影射傅雷和情人成家榴,而且把男主人公刻畫得十分病態。

據說傅雷看到後,氣得嘴唇發抖,哆哆嗦嗦地說:沒想到張愛玲是這樣的人。以後兩人便斷絕了來往。

1982年,傅雷夫婦的生命,早已隨一個荒誕混亂的時代破碎。張愛玲在一次給友人的信中寫道:決定不收《殷寶灩送花樓會》進新小說集,《殷寶灩送花樓會》寫得實在太壞,這篇是寫傅雷。表達了對昔日這位特殊「友人」的懷念和懺悔。這是後話。

然而,說回傅雷對張愛玲的批評,確實存在對張氏文學的誤讀誤解。張愛玲在《自己的文章》中的尖刻,也並非全為洩憤,而是強烈表達個人創作理念。

這一點,止庵先生對張愛玲的解讀很透徹。

02

「他們多是注重人生的鬥爭,而忽略和諧的一面。其實,人是為了要求和諧的一面才鬥爭的。——張愛玲《自己的文章》」

在《雲集》以及其他場合,止庵認為,張愛玲小說之經久不衰的魅力,來源於主題的深刻和永恆。

張愛玲小說的視域都很窄,故事就落在某一城、某一地的一對男女身上,情節圍繞兩人的愛情起伏展開,通常以第三人稱視角和女主人公視角切換地進行敘述。

在《自己的文章》中,張愛玲說她的作品「樸素」,這不是說文風質樸,她的的文字風格時是精巧機智富有生趣的,而是說表現的主題「樸素」。它沒有階級鬥爭的力量與沉重,沒有意識形態鬥爭的冰與火的考驗。它所表現的是普遍地存在於每個人身上,最真實又最深層的人性。

比如《傾城之戀》,白流蘇為謀的長期飯票,與範柳原交鋒、鬥智,最後落敗,甘心成為別人的情婦。如果小說只在講白流蘇為錢、為面子、為衣食無憂而引誘範柳原。那麼主題確實如傅雷所說的庸俗。

但是結婚只是手段,白流蘇的目的是生存,不是活著有口飯吃得生存,而是達到精神世界的平衡。她需要有一個支點,支撐她獲得平衡,這個支點對她,就是婚姻。

活著需要一個支點,這是最普遍的人性。對於《金鎖記》裡的曹七巧,金錢是她的支點。對於《色戒》裡的王佳芝,失去貞操的價值,是她活下去的支點。她疑心自己被人以革命的名義騙取了清白,所以一定要去執行刺殺任務,除非重新獲得失去貞操的另一種價值。

任何人的精神世界都需要一個支點,可能是錢,可能是愛情,可能是一個執念。人不需要它也能活,但它就是存在於人心裡,是造物主安放在人性中的悲哀,被張愛玲以冷峻無情的筆調,用一個個愛情故事呈現出來。

所以張愛玲小說的主題並不像傅雷認為的庸俗,反而從飲食男女的心機、算計與真愛中,滲透出生命的蒼涼感。

國家飽受苦難的四十年代,社會意識中有對文學作品要求嚴肅、悲壯、宏大的傾向。傅雷對文壇初露頭角便鋒芒畢露的張愛玲有很高期待,因此才會用一片文辭精美的評論,對張愛玲進行誠懇地勸誡。

但限囿於特定時代環境,特別是缺乏對張氏文學觀察的長度,只能通過一個時期的作品了解張愛玲的創作理念,評價沒有得到張愛玲本人及後世評論家的肯定。

但是作為讀者,我們很幸運有傅雷這樣一次用心良苦的評價,才有了張愛玲對自己文章的解釋,以及包括止庵先生在內的眾多學者對張愛玲文學的解讀,為欣賞張愛玲,提供了很有價值的參考。

相關焦點

  • 止庵:張愛玲在往前走,讀者卻沒有跟上
    1992年2月14日,張愛玲在美國洛杉磯立下遺囑,遺囑中提到:「《小團圓》小說要銷毀」,由於這句話,2009年《小團圓》出版時備受爭議。時隔六年,在紀念張愛玲逝世二十周年之際,《小團圓》手稿影音本《手稿復刻》出版,手稿出版的背後又有著什麼樣的考量?10月19日,《手稿復刻》出版研討會在北京大學百年大講堂舉行。
  • 張愛玲誕辰一百周年《張愛玲全集有聲劇》獨家上線喜馬拉雅423聽書節
    據悉,張愛玲、餘華、莫言、白先勇、博爾赫斯、村上春樹、東野圭吾等多位知名作家作品的有聲書將上線喜馬拉雅,亮相423聽書節。《張愛玲全集有聲劇》極致還原了張愛玲作品的全貌。700集的有聲劇不僅包含了張愛玲的經典小說名篇,如《傾城之戀》《金鎖記》《半生緣》等,還有《天才夢》《談女人》《對照記》等張愛玲的自傳散文佳作。
  • 傅雷曾嚴厲評價張愛玲的作品,張愛玲則以《自己的文章》作為回擊
    張愛玲1943年春,是張愛玲在上海文壇初露頭角的時候,她的兩部中篇小說《沉香屑——第一爐香》和《沉香屑——第二爐香》刊登在周瘦鵑主編的《紫羅蘭》雜誌上,由此開啟了她傳奇般的文學生涯。此後的張愛玲一發不可收拾,佳作不斷,在上世紀四十年代的上海文壇一時風頭無兩。在短短一年時間裡,小說《傾城之戀》、《金鎖記》、《封鎖》等相繼發表,在文壇掀起一陣強勁的張愛玲旋風。在一片「太突兀了,太像奇蹟了」的叫好聲中,1944年4月,傅雷發表了《論張愛玲的小說》一文,他清醒而冷靜地站在一個文藝批評者的立場,對張愛玲一年來發表的小說進行了極為嚴格的審視。
  • 幾分真實幾分誤讀:重談張愛玲的舊小說習氣、男女之情和自傳式解讀...
    這篇文章對張愛玲寫於同年的《連環套》的批評最為尖銳,傅雷認為這部小說越到後來越注重情節,追求刺激,像是流行劇本,「突兀之外還要突兀,刺激之外還要刺激,」仿佛是「一串五花八門、西洋鏡式的小故事雜湊而成的」。傅雷不無擔憂地寫道,「才華最愛出賣人」,暗示張愛玲寫作的光芒大過深度、詞藻大過實質。
  • 張愛玲經典著作推薦
    ▍▍推薦理由《傾城之戀》是張愛玲全集(止庵主編)中短篇小說集之一。本書收錄了張愛玲早期創作的小說作品,包括《第一爐香》《第二爐香》《金鎖記》《心經》《封鎖》等,還有廣為流傳的《傾城之戀》也在其中。在這些故事中,她從來都是局外人。
  • 止庵《沽酌集》:一本「讀書的書」
    從名家們對於「讀書」這件事情的看法總是能發現有趣的細節,如上述的魯迅因為「拒絕規訓」而沒有給出書單,而從更寬泛的意義上「書目實際上是文學史的雛形,至少其中體現了撰寫者完整的文學史觀」,因此魯迅的《中國小說史略》、周作人的《中國新文學的源流》也可視作是一份「書目」。
  • 謝其章︱「唉,唐文標,愛死了張愛玲!」
    本來還想請教許先生對張愛玲和唐文標有何評論,飯桌氣氛融洽得不得了,竟滑溜過去了。張愛玲「兀自燃燒的句子」多到可以出一本語錄。唐文標(1936-1985)的文字不是灼灼其華一路,更像其身份「數學家、詩人、文學評論家、戲劇學家」的雜糅。唐文標這個人,縮小了來說是個學者,放大了來說是個「盜版」者。唐文標是卓有才華的學者,只不過他惹惱和激怒的是張愛玲,因此被放大了無數倍。
  • 讀了幾十種《張愛玲傳》,終於等到了一部45萬字的張愛玲全傳
    01學者、2009年版《張愛玲全集》主編止庵曾經感嘆《張愛玲傳》的難寫:昨天與一位打算寫張愛玲傳的朋友聊天,我說寫一本張愛玲傳,現存材料不夠。《小團圓》《雷峰塔》《易經》於此都只有「破」的意義,沒有「立」的意義。
  • 張愛玲:我不喜歡壯烈.我是喜歡悲壯,更喜歡蒼涼
    張愛玲的《金鎖記》被傅雷盛讚為:文壇最美的收穫之一。 除了毒舌,她還是出了名的「愛說狠話」: 胡蘭成死了,她給朋友寫信說:「同時得到(稿費)七千美元和胡蘭成的死訊,難免覺得是生日禮物。」 從張愛玲1995年去世到現在,這25年間,國內「張愛玲熱」的勢頭一路走高。幾乎每位女性的書架上都有3到5本張愛玲小說。 小到日常審美趣味,大到愛情觀、人生觀,我們無一不在被她影響、塑造。
  • 關於張愛玲的20個誤會
    書中人物有源可溯與否本來是見仁見智的事,但可笑在於此後無數「作家」將《小團圓》內故事直接徵引來當作傳記內容,直接把小說等同於自傳。如果他們有耐心等到2011年《雷峰塔》《易經》出版,恐怕會發現——這兩部張愛玲寫於1956-1963年的英文小說,才真像自傳——把女主角「琵琶」改成第一人稱「我」,你再看看?比九莉更加張愛玲。
  • 一百年後,我們再談張愛玲都談些什麼?
    一百年後,當我們談論張愛玲時,我們在談些什麼?9月19日,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格非、作家止庵與作家張悅然同讀者相聚一堂,分享他們眼中的張愛玲與她的作品。活動現場,作家們從不同側面講述自己閱讀張愛玲的感受。作家格非慨嘆於張愛玲作品在「瞬間捕捉的美」,她的獨特,在於她對書寫對象的炙熱情感:「不管是對人,還是對事物,張愛玲對觀察對象充滿情感,她的感情比一般人濃烈。」
  • 【張看小說】張愛玲的怨念——從《金鎖記》到《怨女》
    1944年5月,傅雷以「迅雨」為筆名在《萬象》月刊第三卷第11期發表《論張愛玲的小說》,其中說:「它(《金鎖記》)是一個最圓滿肯定的答覆……是張女士截至目前為止的最完滿之作,頗有《狂人日記》中某些故事的風味。至少也該列為我們文壇最美的收穫之一。」可是同月,張愛玲寫散文《自己的文章》,對傅雷的誇獎和批評全不買帳。
  • 張愛玲的一生:讀懂情慾世界的生存法則
    處女作《第一爐香》被紫羅蘭雜誌主編看到後,他驚呼:「從來沒看過這麼好的小說!」白先勇贊她:「寫作風格獨樹一格,不僅是富麗堂皇,更是充滿了豐富的意象。」傅雷稱她的《金鎖記》是「文壇最美的收穫之一」。陳奕迅的金曲《紅玫瑰》和《白玫瑰》的歌詞,便取自張愛玲同名小說;代表作《傾城之戀》《半生緣》也都曾兩度翻拍成電視劇;小說《色戒》被好萊塢大導演李安翻拍,梁朝偉、湯唯主演,一舉斬獲臺灣金馬獎、威尼斯影展金獅獎,如今依然被萬千影迷津津樂道。
  • 止庵、史航談小說《暗殺》:用多久修復童年
    實際看完這個小說後,我有很多感觸。「暗殺」,是一個人、一個組織對另外一個人或者一個組織的暗殺,不是公開處決,也有歲月殺、滄桑殺的感覺,挺特別的小說。  我們儘量不劇透小說的結尾。這個小說就像剝洋蔥,一層有一層的眼淚,只是,最後的眼淚要留給你們自己回家慢慢流淌。這個故事對一些見過很多推理小說、戰爭小說、荒誕小說的人來說也許不算什麼,可能只是我跟止庵眼皮子比較淺,被震撼了。
  • 【人物】張愛玲的一生:讀懂情慾世界的生存法則
    處女作《第一爐香》被紫羅蘭雜誌主編看到後,他驚呼:「從來沒看過這麼好的小說!」白先勇贊她:「寫作風格獨樹一格,不僅是富麗堂皇,更是充滿了豐富的意象。」傅雷稱她的《金鎖記》是「文壇最美的收穫之一」。陳奕迅的金曲《紅玫瑰》和《白玫瑰》的歌詞,便取自張愛玲同名小說;代表作《傾城之戀》《半生緣》也都曾兩度翻拍成電視劇;小說《色戒》被好萊塢大導演李安翻拍,梁朝偉、湯唯主演,一舉斬獲臺灣金馬獎、威尼斯影展金獅獎,如今依然被萬千影迷津津樂道。
  • 【人物】民國大家之張愛玲:現代文學史中最具天才的作家
    張愛玲(1920年9月30日—1995年9月1日左右),原名張煐,筆名梁京,祖籍河北豐潤,生於上海,中國現代女作家。7歲開始寫小說,12歲開始在校刊和雜誌上發表作品。1943至1944年,創作和發表了《沉香屑·第一爐香》《沉香屑·第二爐香》《茉莉香片》《傾城之戀》《紅玫瑰與白玫瑰》等小說。1955年,張愛玲赴美國定居,創作英文小說多部,但僅出版一部。
  • 標榜張愛玲為勵志的「技能滿點天才」,和把她的作品理解為「小資...
    張愛玲筆下男男女女的愛恨對今天的讀者來說有什麼意義?9月30日是張愛玲誕辰100周年,值此機會,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格非、書評人止庵、作家張悅然進行了一場對談。從他們的談話中,我們可以窺見生前作為作家的張愛玲與身後作為「網紅」的張愛玲有何不同。
  • 領讀經典-現代文學 |張愛玲:《傾城之戀》
    山東師範大學新聞與傳媒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戲劇影視文學一級碩士學科負責人、文學與影視藝術博士學科負責人、電影學碩士學科負責人;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作協全委會委員、中國作協小說委員會委員、山東省作家協會原副主席、《山東文學》《百家評論》主編;山東省政協常委;山東省黨外知識分子聯誼會副會長;山東中國現代文學學會副會長、山東中國當代文學學會副會長、莫言研究會副會長。
  • 張愛玲的兩段婚姻:真正貴氣的女人,從來不依賴婚姻
    1944年,著名的翻譯家傅雷評價張愛玲:作品中全都為男女問題這噩夢所苦,除了男女之外,世界畢竟還遼闊得很。此時的張愛玲年僅24歲,正陷於和胡蘭成的情感糾葛中。她的第一次婚姻,就如同傅雷批評的一樣,純粹而熱烈,以至於忽略了全世界。
  • 豆瓣8.5《傾城之戀》:冷靜、古典美、悲劇,張愛玲的悲觀主義
    傅雷在評論《傾城之戀》時曾說這是一部40年代淪陷區的廢墟上綻開的罌粟花,後來被人們大量用於評論張愛玲本人。張愛玲,中國現代女作家,祖籍河北豐潤,生於上海。張愛玲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一個獨具魅力的作家,她不屬於任何流派,是個獨特的存在,為中國小說史做出了獨特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