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庵先生是研究張愛玲文學的大家,現在市面上能買到的張愛玲全集就是由止庵主編。
最近讀@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再版的《雲集》,全書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點評納博科夫、卡爾維諾、帕慕克等人的作品,另一部分是專門對張愛玲所繪《傳奇》人物的圖贊。
其中有一段評論對張愛玲作品的研究,談到傅雷時,書中說「《論張愛玲的小說》立場近乎可笑」。
傅雷是著名的翻譯家、文藝評論家,他評價張愛玲的觀點會有怎樣的偏頗,作為張愛玲研究專家的止庵先生又是怎麼解釋的呢?
01
傅雷評價張愛玲文學,主要是1944年發表的《論張愛玲的小說》一文,重點評價了《金鎖記》、《傾城之戀》、《連環套》三部作品,對第一部與後兩部作品的態度迥異。
傅雷大加讚揚《金鎖記》,用上了「頗有《狂人日記》中某些故事的風味。至少也該列為我們文壇最美的收穫之一」這樣高的評語。
但是對《傾城之戀》、《連環套》,評價呈現兩極化,認為《傾城之戀》「儘是些玩世不恭的享樂主義者的精神遊戲,儘管那麼機巧、文雅、風趣,終究是精煉到近乎病態的社會產物」。
在傅雷看來,能寫出《金鎖記》的作者,有能力從《傾城之戀》的主人公白流蘇、範柳原身上挖掘出更深刻的人性本質。特別在戰爭的大背景下,個人命運隨時代浮沉、經歷巨大變故,應該升華出更高尚的人格。但到故事結束,主人公脫離了戰場危險,又回到追求世俗的金錢和情慾上來。
傅雷與張愛玲是同時代人,比張愛玲大十二歲。在張愛玲發表《第一爐香》等,令她一炮而紅的作品前,傅雷已經是著名的學者、文藝評論家,因此對張愛玲的評價,有一種「愛之深責之切」的責任感,希望她寫出更加深刻的作品,流芳百世。
對於傅雷懇切並嚴厲的批評,年輕氣盛的張愛玲並不買帳(以張的性格來說,大概年老也不會買帳),隨即發表《自己的文章》一文作為回應,表示很反感這種「理論並非高高坐在上頭,手持鞭子的御者」,說「現在似乎是文學作品貧乏,理論也貧乏」。夾槍帶棒地向傅雷招呼過去。
然而此事並沒有完,同年11月,張愛玲在雜誌上發表小說《殷寶灩送花樓會》,明眼人一看便知,是影射傅雷和情人成家榴,而且把男主人公刻畫得十分病態。
據說傅雷看到後,氣得嘴唇發抖,哆哆嗦嗦地說:沒想到張愛玲是這樣的人。以後兩人便斷絕了來往。
1982年,傅雷夫婦的生命,早已隨一個荒誕混亂的時代破碎。張愛玲在一次給友人的信中寫道:決定不收《殷寶灩送花樓會》進新小說集,《殷寶灩送花樓會》寫得實在太壞,這篇是寫傅雷。表達了對昔日這位特殊「友人」的懷念和懺悔。這是後話。
然而,說回傅雷對張愛玲的批評,確實存在對張氏文學的誤讀誤解。張愛玲在《自己的文章》中的尖刻,也並非全為洩憤,而是強烈表達個人創作理念。
這一點,止庵先生對張愛玲的解讀很透徹。
02
「他們多是注重人生的鬥爭,而忽略和諧的一面。其實,人是為了要求和諧的一面才鬥爭的。——張愛玲《自己的文章》」
在《雲集》以及其他場合,止庵認為,張愛玲小說之經久不衰的魅力,來源於主題的深刻和永恆。
張愛玲小說的視域都很窄,故事就落在某一城、某一地的一對男女身上,情節圍繞兩人的愛情起伏展開,通常以第三人稱視角和女主人公視角切換地進行敘述。
在《自己的文章》中,張愛玲說她的作品「樸素」,這不是說文風質樸,她的的文字風格時是精巧機智富有生趣的,而是說表現的主題「樸素」。它沒有階級鬥爭的力量與沉重,沒有意識形態鬥爭的冰與火的考驗。它所表現的是普遍地存在於每個人身上,最真實又最深層的人性。
比如《傾城之戀》,白流蘇為謀的長期飯票,與範柳原交鋒、鬥智,最後落敗,甘心成為別人的情婦。如果小說只在講白流蘇為錢、為面子、為衣食無憂而引誘範柳原。那麼主題確實如傅雷所說的庸俗。
但是結婚只是手段,白流蘇的目的是生存,不是活著有口飯吃得生存,而是達到精神世界的平衡。她需要有一個支點,支撐她獲得平衡,這個支點對她,就是婚姻。
活著需要一個支點,這是最普遍的人性。對於《金鎖記》裡的曹七巧,金錢是她的支點。對於《色戒》裡的王佳芝,失去貞操的價值,是她活下去的支點。她疑心自己被人以革命的名義騙取了清白,所以一定要去執行刺殺任務,除非重新獲得失去貞操的另一種價值。
任何人的精神世界都需要一個支點,可能是錢,可能是愛情,可能是一個執念。人不需要它也能活,但它就是存在於人心裡,是造物主安放在人性中的悲哀,被張愛玲以冷峻無情的筆調,用一個個愛情故事呈現出來。
所以張愛玲小說的主題並不像傅雷認為的庸俗,反而從飲食男女的心機、算計與真愛中,滲透出生命的蒼涼感。
國家飽受苦難的四十年代,社會意識中有對文學作品要求嚴肅、悲壯、宏大的傾向。傅雷對文壇初露頭角便鋒芒畢露的張愛玲有很高期待,因此才會用一片文辭精美的評論,對張愛玲進行誠懇地勸誡。
但限囿於特定時代環境,特別是缺乏對張氏文學觀察的長度,只能通過一個時期的作品了解張愛玲的創作理念,評價沒有得到張愛玲本人及後世評論家的肯定。
但是作為讀者,我們很幸運有傅雷這樣一次用心良苦的評價,才有了張愛玲對自己文章的解釋,以及包括止庵先生在內的眾多學者對張愛玲文學的解讀,為欣賞張愛玲,提供了很有價值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