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曾嚴厲評價張愛玲的作品,張愛玲則以《自己的文章》作為回擊

2021-01-11 曉讀曉看
張愛玲

1943年春,是張愛玲在上海文壇初露頭角的時候,她的兩部中篇小說《沉香屑——第一爐香》和《沉香屑——第二爐香》刊登在周瘦鵑主編的《紫羅蘭》雜誌上,由此開啟了她傳奇般的文學生涯。

此後的張愛玲一發不可收拾,佳作不斷,在上世紀四十年代的上海文壇一時風頭無兩。在短短一年時間裡,小說《傾城之戀》、《金鎖記》、《封鎖》等相繼發表,在文壇掀起一陣強勁的張愛玲旋風。

在一片「太突兀了,太像奇蹟了」的叫好聲中,1944年4月,傅雷發表了《論張愛玲的小說》一文,他清醒而冷靜地站在一個文藝批評者的立場,對張愛玲一年來發表的小說進行了極為嚴格的審視。對於《金鎖記》,他不吝讚美之詞,在細緻分析了小說成功的描述手法和深刻完整的人物刻畫後,將這篇小說稱為當時「文壇最美的收穫之一」,認為《金鎖記》的「結構、節奏、色彩,在這件作品裡不用說有了最幸運的成就。」

張愛玲作品

傅雷特別總結了《金鎖記》在心理分析上的成功。他說張愛玲在七巧病態心理的刻畫上,顯示了令人「毛骨悚然」的精彩。還有在彩色運用上,非常大膽、潑辣,「色彩鮮明,收得住、潑得出的文章!」這些張愛玲作品的獨特風格,使《金鎖記》堪稱一部完美之作!頗有魯迅先生《狂人日記》的某些故事風味。

或許是張愛玲的起點太高了,作為翻譯家和文藝評論家的傅雷先生,對這個橫空出世的年輕作家有著很高的期望和標準,在這個高標準上,《傾城之戀》就顯得過於膚淺了。

傅雷認為《傾城之戀》「儘是些玩世不恭的享樂主義者的精神遊戲」,主角白流蘇和範柳原這種對生活疲乏苟且,只會玩弄些小聰明、小智慧的人物,委實擔當不了悲劇的角色。「既沒有真正的歡暢,也沒有刻骨的悲哀。」總之,《傾城之戀》中,作者「對人物思索得不夠深刻,生活得不夠深刻」。雖然也有一些亮色,但由於人物塑造上的失敗,終究使這部作品流於平庸。

張愛玲作品

而對當時正在報刊連載的小說《連環套》,傅雷則直接給予了否定。他認為小說內容貧乏,故事拼湊痕跡明顯,並且有嚴重的常識上的錯誤。「聰明機智成了習氣,也是一塊絆腳石。」傅雷嚴正指出了張愛玲在創作上面臨的缺陷和必須要有的突破勇氣,並建議張愛玲可以從多角度、多方位來觀察和思考人生,以避免單調與閉塞。他在文中寫到:「無論哪一部門的藝術家,等到技巧成熟過度,成了格式,就不免要重複他自己。」

如今我們來看這篇文章,也不得不佩服傅雷先生深刻而敏銳的洞察力,他意識到了張愛玲當時過度膨脹的心理,看到了這種膨脹心理背後的危機。他指出張愛玲如果一味炫技,《連環套》將逃不過夭折的命運。這種尖刻的批評,在當時的一片唱贊之聲中,仿佛一種十分刺耳的不和諧音,對於當時風頭正盛的張愛玲來說,可能是無法接受的。然而歷史就是這樣弔詭,似乎不幸被傅雷言中,之後的張愛玲在創作上果然開了倒車。

傅雷

小說《連環套》的連載沒過多久就爛了尾。張愛玲後來自己解釋說,因為一期一期的連載,稿子催得太緊,使她分身乏術。究竟是否和傅雷的嚴厲批評有關,就不得而知了。事隔三十多年後,柯靈寫了一篇文章《遙寄張愛玲》,其中提到,張愛玲對自己當年寫的《連環套》,提出了比傅雷更為苛刻的自我批評。

但當時的張愛玲對傅雷的批評是很不以為然的,為此她還專門寫了《自己的文章》來闡述自己的文學觀點。「我以為用參差對照的手法是比較適宜的。我用這手法描寫人類在一切時代之中生活下來的記憶。而以此給予周圍的現實一個啟示。」張愛玲說她小說裡大都是些不徹底的人物,他們只是時代的廣大負荷者而已,「他們沒有悲壯,只有蒼涼。悲壯是一種完成,而蒼涼則是一種啟示。」

張愛玲

張愛玲很反感這種「理論並非高高坐在上頭,手持鞭子的御者」,而應該「如馬之兩驂,或前或後,互相推進。」「人們急於要求完成,不然就要求刺激來滿足自己嗜好。他們對於僅僅是啟示,似乎不耐煩。但我還是只能這樣寫。」

當然,我們相信傅雷只是站在一個文學批評者的角度來寫這篇文章的,有褒有貶,也非常正常。而且我們能感受到傅雷對於這個當時極具天才的年輕作者抱有著有很高的期望,「文藝女神的貞潔是最寶貴的,也是最容易被侮辱的。愛護她就是愛護自己。」

但張愛玲永遠是獨特的,在她「成名要趁早」,作品出版要「趁熱打鐵」的觀點下,使她早年過度透支了自己的文學生命,以至於在後來漫長的人生中,幾乎再也沒能出現年輕時那樣光芒四射的作品了。

張愛玲《色戒》

經歷漫長的時間和蒼茫世事,張愛玲以後的作品風格與前期截然不同了,思考更加成熟和有深度了,哪怕在經濟狀況很窘迫的情況下,她也耐下心來去仔細打磨一部作品。像她後期著名的小說《色戒》,不過萬餘字,卻前後經歷了將近三十年才正式面世,她早已不容自己的作品有絲毫瑕疵了。

人生雖經歷無數波折變幻,這樣愛惜自己名聲和作品的張愛玲,才是我們真正喜歡的。

相關焦點

  • 《雲集》|張愛玲全集主編止庵:傅雷評論張氏小說,立場可笑
    傅雷是著名的翻譯家、文藝評論家,他評價張愛玲的觀點會有怎樣的偏頗,作為張愛玲研究專家的止庵先生又是怎麼解釋的呢?01傅雷評價張愛玲文學,主要是1944年發表的《論張愛玲的小說》一文,重點評價了《金鎖記》、《傾城之戀》、《連環套》三部作品,對第一部與後兩部作品的態度迥異。傅雷大加讚揚《金鎖記》,用上了「頗有《狂人日記》中某些故事的風味。
  • 傳奇人物張愛玲:被評價為真正坐在文字的頂端,作品集全收錄
    她的筆是個傳奇,她寫人寫事情克制、理智,筆下的人物卻像有生命一樣;她的文章裡色彩應用得濃烈,大紅大綠,可是不管再怎麼用顏色,調色盤下面的底色都是悲涼的;她創作的經典人物有父親是個賭徒的白流蘇,有一輩子都在怨恨著的金鎖,在文字的應用上,張愛玲坐在了金字塔的頂端,看過她的書,會讓你有一種原來文字可以這麼寫的感覺!
  • 究竟誰能改編張愛玲的作品?
    張愛玲的小說一直屬於熱門IP,只要開拍,話題度從來不會少。但也很容易產生反噬。之前一直流行一句話:「張愛玲碰不得」,改編張愛玲的作品,難度天大,因為張愛玲書粉都太難滿足了。周潤發版本的《傾城之戀》,大家覺得繆騫人的白流蘇「慘不忍睹」,她的表情一直「介於惶恐與空白之間」。這部電影被認為是導演許鞍華「從導以來的最劣表演」。
  • 新《半生緣》開播遭群嘲,張愛玲的作品為什麼難以改編?
    上個禮拜積壓已久的新版《半生緣》悄悄網播,雖然前期一直以張愛玲原著為重要宣傳點,但面對現實的主創們很是心裡有數,不僅將劇名改成了《情深緣起》,還周到地刪去了「改編自張愛玲原著」字樣。但掩耳盜鈴只能安慰自己,沒有觀眾會因此放棄拿《半生緣》的標準去審視這部失敗的作品。
  • 張愛玲的禮物
    12年後,家住香港的宋以朗意外地獲得了一份「禮物」——張愛玲的文學與物質遺產。這位並不熟悉張愛玲作品的統計學家,被動地走進了張愛玲的世界,並逐漸成為她作品的辯護人和「招魂者」。而在整理張作的幾十年內,他也拼湊出了自己在時代中失落、流散的家族往事。
  • 胡蘭成的《今生今世》是描寫張愛玲最好的文章?!
    張愛玲少女成名,但一直很刻意維持自己的私人空間,很少有私生活的記述,這一點和那些靠販賣自己私生活揚名的女作家多少有點不同。她生前,除了出版的文集如《老照片》、《張看》、《餘燼錄》等偶有虛虛實實地旁涉自己真實生活外,基本上對自身的處境與心境始終都很緘默,以至於後來「張學」興起,想找她的文獻材料,都極困難。
  • 張愛玲誕辰百年︱謝其章:張愛玲的投稿路徑
    沒有標點的「第一封投稿信」這封信題為「第一封投稿信」,刊在1944年12月初版《流言》第123頁,作為《存稿》的配圖。《古今》前面我寫到張愛玲將自己的兩篇英文作品譯成中文(不是簡單的譯,對原文有大的修改)交給《古今》。周黎庵回憶裡提到,是柳存仁介紹張愛玲文章給他的。周黎庵曾在《古今兩年》裡寫道:「金雄白先生有一次對我說,上海的雜誌有三個型,一是古今型,二是雜誌型,三是萬象型,其他的雜誌都可以歸納到這三種型中去。」
  • 民國四才女:楊絳嫌棄張愛玲,張愛玲嫌棄冰心,冰心嫌棄林徽因
    相比於楊絳先生的安穩人生,張愛玲可謂一生不幸。但在楊絳先生去世後,她的好友出版了楊絳先生寫給他的私信,上面有著楊絳先生對張愛玲女士的一些評價。她說:"我的外甥女說張愛玲死要出風頭,故意奇裝異服,想吸引人,但她相貌很難看,一臉"花生米"(青春豆也),同學都看不起她。"
  • 楊絳的一封私密信件被公開,信中對張愛玲評價犀利,充滿「偏見」
    或許是和友人間的無話不談,楊絳先生的語言極為直白,她直接在信中寫下了「我覺得你們都過高看待張愛玲了,我對她有偏見」之類的語句,絲毫不避諱別人的看法,直言自己對張愛玲的不喜。其實在寫下這封信時,楊絳先生並沒有親眼見過張愛玲,她對於張愛玲的了解不過是通過自己的外甥女的一面之詞。
  • 楊絳評價張愛玲:長得難看愛出風頭還奇裝異服,文筆不錯意境卑下
    楊絳在這種環境下生活,所以她的文章看起來平平淡淡,卻並不貧乏,在樸素之中又有著絢爛華麗,她的作品都是安安靜靜的但卻並不古板,暗藏活潑,靜中藏動。戰爭階段張愛玲失學了,她想要到上海完成學業,可無奈沒錢,於是她寫信給遠在異國的母親,可母親給她的回信卻是讓她放棄學業。張愛玲對父母徹底失望了,她想要活得更自我,之後的日子為自己而活。
  • 怎麼評價民國美女張愛玲的戀愛觀?對當今戀愛觀有什麼啟示?
    首先我覺得對一個人的戀愛觀的評價,如果脫離了她當時所處的社會歷史環境的話,這樣是不道德的。那麼張愛玲這一生究竟經歷了哪些風波呢?張愛玲(1920~1995),中國現代著名女作家,本名張瑛,其作品主要有小說,散文,電影劇本以及文學論著,她的書信也被人們稱為著作的一部分加以研究。她家世顯赫,外曾祖父李鴻章,祖父張佩綸都是清末名臣。1922年,張愛玲2歲時,全家搬家到天津英租界,在那裡,張愛玲4歲時進入私塾學習。
  • 請問如何全面評價張愛玲的小說?
    張愛玲是我喜歡的一位作家,她的小說在中國近代文學史上自成一派,她創作的很多作品真的讓人愛不釋手。 就是在今天,依然有很多人喜歡,很多作品被拍成了電視劇,電影,例如:《色戒》《半生緣》。今天我們來探討一下張愛玲小說的特點。 1.張愛玲筆下的人物大多屈從傳統道德。 《半生緣》講述了曼楨和世鈞的悽美愛情,最後的結局是令人遺憾的。
  • 楊絳為何如此評價張愛玲?長相難看愛出風頭,文筆不錯卻意境卑下
    楊絳一直覺得張愛玲的作品裡的女性太過流於世俗,而且都是性饑渴者。其實對於文學作品,本來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一部作品受到好評,必然也會收到一些人的批評,但楊絳先生對張愛玲作品的評價也實在是過於言重,甚至有些詆毀之意。我本人還是一直非常喜歡張愛玲的,不管是她這個人還是她的作品,我一直都很喜歡。
  • 和許子東教授聊張愛玲 為什麼我們今天 依然愛讀張愛玲?
    但另一方面,她是現代文學裡面很少有的有審母意識的作家,一般現代文學作家都有審父意識或弒父情結,但是審母的、解構母愛的作品是非常少的,所以用簡單生硬的女性主義學院理論很難去套張愛玲,套不進。這正是這個作品好的地方,這正好反映了理論的蒼白。理論把文學削足放到自己的鞋子裡面,這其實是理論的問題。書鄉:您也提到說在整個現代文學史裡,張愛玲也是一個非常難以安放的作家。
  • 標榜張愛玲為勵志的「技能滿點天才」,和把她的作品理解為「小資...
    張愛玲筆下男男女女的愛恨對今天的讀者來說有什麼意義?9月30日是張愛玲誕辰100周年,值此機會,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格非、書評人止庵、作家張悅然進行了一場對談。從他們的談話中,我們可以窺見生前作為作家的張愛玲與身後作為「網紅」的張愛玲有何不同。
  • 張愛玲的真愛:桑弧
    人的一生,總是自己個性的一些悲劇。生活裡,不得不再一次印證這些老來常談。如果張愛玲不是張愛玲,此時的桑弧,其實真能給張愛玲帶來所有的歲月靜好的。問題在,桑弧還是桑弧,他的沉穩與理智,他的出身與當時的身份,一樣決定了這麼一份因緣。因緣終究是成不了姻緣的,兩個這麼相像的人,選擇了各自的安好。
  • 楊絳評價張愛玲:長得難看,愛出風頭還奇裝異服,你們太高看她了
    在那個時代,其實多少都會出現一些「文人相輕」的情況,但如此直白的負面評價,在文壇上還是非常少見的。楊絳的一生和張愛玲的一生,屬於完全不同的兩段經歷,楊絳出身名門,在21歲就與錢鍾書相識相戀,此後感情順遂,生活幸福。在2016年逝世之時,她已經是105歲的高齡,這長長的一生中,她的光芒也並未完全被錢鍾書掩蓋,依舊有著自己明亮、堅韌、平淡而回甘的特質。
  • 楊絳評價張愛玲:長相難看,自以為是還愛出風頭,你們太高看她了
    在楊絳先生至鍾叔河先生的一封書信中,她評價張愛玲這個人是侄女口中所說的死要出風頭,故意奇裝異服。但是相貌很難看,雖然文筆不錯,但是意境卑下等等。甚至明確表示自己對張愛玲是有偏見的,覺得大家都高看了張愛玲。那麼,是什麼讓楊絳這麼評價張愛的呢?楊絳先生的一生都十分的順利,也可以說是十分正派。
  • 林徽因懟她,張愛玲諷刺她,魯迅瞧不起她,為何他們都看不慣冰心
    民國出了很多文學藝術領域的大家,到今天不僅他們的作品可以供後人討論,他們之間錯綜複雜的愛恨情仇也常常被作為茶餘飯後的消遣。而冰心呢就是其中一位,提到冰心人們的印象首先便是她的優美文筆,而且她的一些作品非常受小朋友喜愛。可不為人知的是,在民國同時期的作家圈子裡冰心的人緣並不是很好。
  • 張愛玲:最好的愛情,是成全自己
    沒過幾年就拋下了張愛玲和她的弟弟去出國留學了。雖然四歲以後新潮的母親離開她去出國留學,我們也相信張愛玲在心中曾責怪母親,但最後還是會理解吧,以她的心性,成年後又經歷世事波折,她漸漸的理解了母親當時的選擇,既然別人不能給予自己愛,那麼就請自己學會珍愛自己吧。或許張愛玲骨子裡的那份自孤芳自賞的性情就來源於這位新潮母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