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8月,36歲的張愛玲嫁給了65歲的作家賴雅。當時的賴雅各方面都在走下坡路,他已經沒有什麼賺錢能力了,還一身病痛,給不了什麼拿得出手的幸福給正值美好年華的張愛玲。
但張愛玲,卻義無反顧地跟了她,很多人不理解,都說她太虧了!
可兩個人之間的情感,又哪是外人能完全看得清道得明的呢?
跟了賴雅十年,耗盡了最好年華,張愛玲果真虧大了嗎?未必!
這十年,她失去了許多,但也收穫了許多........
01
在美國,張愛玲也是孤獨的,她只有借用文字療愈自己。也許是緣分,也許是天意 ,在文藝營,她遇見了已經過氣的作家賴雅,初識時,她沒想到這個大自己29歲的男人會成為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之一.。
賴雅風趣、幽默、博學,具有紳士風度,他時常逗得張愛玲開心大笑。他的笑,他的自信,他的樂觀,感染了張愛玲,治癒著她的孤獨和慢慢抹去了她30多年的生命裡的一縷縷灰色的痕跡。
在張愛玲的人生裡,她沒有過多少溫馨與幸福的時光,她的家庭沒有給她,她的父母沒有給她。
而在美國,生機勃勃的賴雅,溫度之外還「包藏著能量」的賴雅,困境中也能給她以安全感的賴雅,卻給了她內心渴望卻一直缺乏的東西。
在賴雅面前,張愛玲可以收起她平時的冷漠與孤傲,不再偽裝,不再有戒備,可以像一個小女孩一樣聽賴雅講有趣的事,然後開心大笑。
與他在一起,她可以放鬆自如,也不需要像她與胡蘭成那樣,為了留住愛而卑微到塵埃裡。
同時,張愛玲也給了賴雅從未遇到過的愛的力量。
兩個都過得不太如意的人,能感覺到彼此的暖意,他們在有些寒冷的日子裡抱團取暖,相依相偎。
在這個基礎上,金錢,年齡等都不是最重要的了,當時已經年老、落魄的賴雅也給不了她這些,她是清楚的。
最浪漫的事,不是你給我的豪言壯語,而是與你在一起,我能感覺到溫暖,踏實,安全,這也是張愛玲之前可望而不可及的。
在1958年9月30日,張愛玲38歲生日的時候,賴雅陪著她一起享用晚餐,一起去看電影,他們一起為電影中的情節高興得笑出了眼淚,張愛玲說她過了有生以來最快樂的一個生日。
與賴雅在一起的最初幾年,這個又老又窮的男人填補了她人生中缺失的一些東西,給了她一段最溫暖最值得回味的時光。
02
賴雅的前半生順風順水,衣食無憂,也許他是個天生的樂觀派,只是享受當下的生活,沒有考慮過自己以後的人生。
所以之前他沒有攢下什麼錢,他沒想到有一天自己會過上窮困潦倒的生活。
過了花甲之年的賴雅,在各方面包括身體都開始走下坡路,文學無大的建樹、經濟狀況拮据、摔斷了腿並數度中風的他,順風順水的人生也就此劃上了句號。
賴雅在各方面都日漸頹廢的時候,他開始更多地依賴張愛玲,不管是從物質上,還是從精神上,他感覺自己已經離不開她了,他對她,已經到了一種痴戀的程度。
張愛玲與賴雅在一起,她除了享受賴雅帶給他的精神上的富足與溫暖之外,在經濟上,更多的是她在賺錢養家,特別是在賴雅日漸蒼老之後,家庭的重擔更是落在了她的身上。
張愛玲在美國發展也並不順利,他們的生活過得很拮据,她不得不思考如何賺更多的錢來養家。
但和賴雅在一起,她是個有家的人,她能感覺到家的溫暖,這點,也是給她的一種安慰和繼續去奮鬥的力量。
同時她也是個不服輸的人,她總是對自己新的作品充滿期待,因為,她的作品就是她的希望,精神上的,還有她養家需要的物質上的。
賴雅給她的幸福是寶貴的,也是有限的,後來他和她一起經歷磨難,因為理解與懂得,日子過得有些心酸,但卻是幸福的。
1961年,張愛玲回國尋找更多寫作素材和賺錢渠道,賴雅不習慣沒有她的日子,他真的老了,從身體到心靈。
張愛玲的回國之行並不順利,她甚至要賺到錢才能買返程的機票,而遠在美國的賴雅還在眼巴巴地盼著她回去。
張愛玲說,我工作了幾個月,像一隻沒有得到回報的狗一樣,一直沉默的辛苦,沒有拿到一分酬勞。
此時此刻,飽經人世冷暖的她,仿佛又再一次感受到悲涼與無助,一邊是事業不順,沒有多少經濟來源,另一邊是窮困潦倒,身體衰弱的賴雅在盼著她。
但張愛玲還是像安慰小孩子一樣安慰賴雅,在他面前,她溫柔無比,她告訴賴雅:要吃好一點,快樂一些,健康一點。
張愛玲成為賴雅的依靠後,她也就把自己當成了一個真的大人,生活自理能力差的她也學著做以前她不擅長的事情:照顧人,外出買東西,做家務。
也許正是有他的存在,她才能夠感受到自己還有個家,有人需要他。她也感到她肩上的責任。
03
1963年7月賴雅再一次摔倒臥床不起,後來又連續幾次的中風,讓他從此癱瘓在床,大小便失禁。
而張愛玲的創作,也處在低谷,他們沒有多少主要經濟來源,兩個人不得不去住廉價的住宿。
這段時間,張愛玲做翻譯工作養家餬口,還要照顧癱瘓在床的賴雅。這些對於生活自理能力比較差的張愛玲來說,真的是嚴峻的考驗。
她不但要照顧自己,要掙錢養家,要操持家務讓家庭運轉,還要照顧一個大小便失禁的癱瘓病人,張愛玲再次品嘗到了人生的艱辛。
那段時間也確實是難為了張愛玲,面對一個活力不再的老人,面對一個離不開人的癱瘓病人,她可能會有一些怨言,但是她並沒有丟下他不管。
她在儘自己的責任,她的內心是柔軟的,是善良的,賴雅的親生女兒連暫時照顧他都不願意,但是張愛玲不能,她做不到。
她一直親自照顧賴雅,一直到1967年他去世,那一年張愛玲47歲。
賴雅去世之後,能夠在黑暗中給她的那一點光微弱的光也沒有了,她心痛,從此她又重啟了自己的孤獨,把心再次塵封起來,獨自走完後半生。
與賴雅在一起的十年,是張愛玲人生中最寶貴的十年。這期間,酸甜苦辣,各種滋味她都嘗遍,也許其中夾雜著太多的苦難與不如意,也許在外人看來,張愛玲嫁給賴雅,沒過上幾天好日子,虧大了。
但在張愛玲的心中,她認為得到了許多以前她人生中沒有得到過的東西,這些東西帶給她精神上的溫暖是無法用物質利益來衡量的。
到後來與賴雅在一起的艱難歲月,也許她怨過。但最終,她戰勝了自己,用自己的感恩與骨子裡的善良為這段不被外人看好的姻緣畫上一個完美的句號。
想必,她在告別這個世界的時候,對這段經歷是無悔的,因為她終有一段時間是愛過,被愛過,溫暖與被溫暖過的,雖然這段時光很短,但有過,就夠了。
因為愛過,所以慈悲;因為懂得,所以寬容——張愛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