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雅又老又窮,張愛玲卻用了十年的時間與他相守,她不覺得虧嗎?

2020-12-16 紫葉喃語

1956年8月,36歲的張愛玲嫁給了65歲的作家賴雅。當時的賴雅各方面都在走下坡路,他已經沒有什麼賺錢能力了,還一身病痛,給不了什麼拿得出手的幸福給正值美好年華的張愛玲。

但張愛玲,卻義無反顧地跟了她,很多人不理解,都說她太虧了!

可兩個人之間的情感,又哪是外人能完全看得清道得明的呢?

跟了賴雅十年,耗盡了最好年華,張愛玲果真虧大了嗎?未必!

這十年,她失去了許多,但也收穫了許多........

01

在美國,張愛玲也是孤獨的,她只有借用文字療愈自己。也許是緣分,也許是天意 ,在文藝營,她遇見了已經過氣的作家賴雅,初識時,她沒想到這個大自己29歲的男人會成為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之一.。

賴雅風趣、幽默、博學,具有紳士風度,他時常逗得張愛玲開心大笑。他的笑,他的自信,他的樂觀,感染了張愛玲,治癒著她的孤獨和慢慢抹去了她30多年的生命裡的一縷縷灰色的痕跡。

在張愛玲的人生裡,她沒有過多少溫馨與幸福的時光,她的家庭沒有給她,她的父母沒有給她。

而在美國,生機勃勃的賴雅,溫度之外還「包藏著能量」的賴雅,困境中也能給她以安全感的賴雅,卻給了她內心渴望卻一直缺乏的東西。

在賴雅面前,張愛玲可以收起她平時的冷漠與孤傲,不再偽裝,不再有戒備,可以像一個小女孩一樣聽賴雅講有趣的事,然後開心大笑。

與他在一起,她可以放鬆自如,也不需要像她與胡蘭成那樣,為了留住愛而卑微到塵埃裡。

同時,張愛玲也給了賴雅從未遇到過的愛的力量。

兩個都過得不太如意的人,能感覺到彼此的暖意,他們在有些寒冷的日子裡抱團取暖,相依相偎。

在這個基礎上,金錢,年齡等都不是最重要的了,當時已經年老、落魄的賴雅也給不了她這些,她是清楚的。

最浪漫的事,不是你給我的豪言壯語,而是與你在一起,我能感覺到溫暖,踏實,安全,這也是張愛玲之前可望而不可及的。

在1958年9月30日,張愛玲38歲生日的時候,賴雅陪著她一起享用晚餐,一起去看電影,他們一起為電影中的情節高興得笑出了眼淚,張愛玲說她過了有生以來最快樂的一個生日。

與賴雅在一起的最初幾年,這個又老又窮的男人填補了她人生中缺失的一些東西,給了她一段最溫暖最值得回味的時光。

02

賴雅的前半生順風順水,衣食無憂,也許他是個天生的樂觀派,只是享受當下的生活,沒有考慮過自己以後的人生。

所以之前他沒有攢下什麼錢,他沒想到有一天自己會過上窮困潦倒的生活。

過了花甲之年的賴雅,在各方面包括身體都開始走下坡路,文學無大的建樹、經濟狀況拮据、摔斷了腿並數度中風的他,順風順水的人生也就此劃上了句號。

賴雅在各方面都日漸頹廢的時候,他開始更多地依賴張愛玲,不管是從物質上,還是從精神上,他感覺自己已經離不開她了,他對她,已經到了一種痴戀的程度。

張愛玲與賴雅在一起,她除了享受賴雅帶給他的精神上的富足與溫暖之外,在經濟上,更多的是她在賺錢養家,特別是在賴雅日漸蒼老之後,家庭的重擔更是落在了她的身上。

張愛玲在美國發展也並不順利,他們的生活過得很拮据,她不得不思考如何賺更多的錢來養家。

但和賴雅在一起,她是個有家的人,她能感覺到家的溫暖,這點,也是給她的一種安慰和繼續去奮鬥的力量。

同時她也是個不服輸的人,她總是對自己新的作品充滿期待,因為,她的作品就是她的希望,精神上的,還有她養家需要的物質上的。

賴雅給她的幸福是寶貴的,也是有限的,後來他和她一起經歷磨難,因為理解與懂得,日子過得有些心酸,但卻是幸福的。

1961年,張愛玲回國尋找更多寫作素材和賺錢渠道,賴雅不習慣沒有她的日子,他真的老了,從身體到心靈。

張愛玲的回國之行並不順利,她甚至要賺到錢才能買返程的機票,而遠在美國的賴雅還在眼巴巴地盼著她回去。

張愛玲說,我工作了幾個月,像一隻沒有得到回報的狗一樣,一直沉默的辛苦,沒有拿到一分酬勞。

此時此刻,飽經人世冷暖的她,仿佛又再一次感受到悲涼與無助,一邊是事業不順,沒有多少經濟來源,另一邊是窮困潦倒,身體衰弱的賴雅在盼著她。

但張愛玲還是像安慰小孩子一樣安慰賴雅,在他面前,她溫柔無比,她告訴賴雅:要吃好一點,快樂一些,健康一點。

張愛玲成為賴雅的依靠後,她也就把自己當成了一個真的大人,生活自理能力差的她也學著做以前她不擅長的事情:照顧人,外出買東西,做家務。

也許正是有他的存在,她才能夠感受到自己還有個家,有人需要他。她也感到她肩上的責任。

03

1963年7月賴雅再一次摔倒臥床不起,後來又連續幾次的中風,讓他從此癱瘓在床,大小便失禁。

而張愛玲的創作,也處在低谷,他們沒有多少主要經濟來源,兩個人不得不去住廉價的住宿。

這段時間,張愛玲做翻譯工作養家餬口,還要照顧癱瘓在床的賴雅。這些對於生活自理能力比較差的張愛玲來說,真的是嚴峻的考驗。

她不但要照顧自己,要掙錢養家,要操持家務讓家庭運轉,還要照顧一個大小便失禁的癱瘓病人,張愛玲再次品嘗到了人生的艱辛。

那段時間也確實是難為了張愛玲,面對一個活力不再的老人,面對一個離不開人的癱瘓病人,她可能會有一些怨言,但是她並沒有丟下他不管。

她在儘自己的責任,她的內心是柔軟的,是善良的,賴雅的親生女兒連暫時照顧他都不願意,但是張愛玲不能,她做不到。

她一直親自照顧賴雅,一直到1967年他去世,那一年張愛玲47歲。

賴雅去世之後,能夠在黑暗中給她的那一點光微弱的光也沒有了,她心痛,從此她又重啟了自己的孤獨,把心再次塵封起來,獨自走完後半生。

與賴雅在一起的十年,是張愛玲人生中最寶貴的十年。這期間,酸甜苦辣,各種滋味她都嘗遍,也許其中夾雜著太多的苦難與不如意,也許在外人看來,張愛玲嫁給賴雅,沒過上幾天好日子,虧大了。

但在張愛玲的心中,她認為得到了許多以前她人生中沒有得到過的東西,這些東西帶給她精神上的溫暖是無法用物質利益來衡量的。

到後來與賴雅在一起的艱難歲月,也許她怨過。但最終,她戰勝了自己,用自己的感恩與骨子裡的善良為這段不被外人看好的姻緣畫上一個完美的句號。

想必,她在告別這個世界的時候,對這段經歷是無悔的,因為她終有一段時間是愛過,被愛過,溫暖與被溫暖過的,雖然這段時光很短,但有過,就夠了。

因為愛過,所以慈悲;因為懂得,所以寬容——張愛玲

相關焦點

  • 她是威震上海灘的大姐大,打敗張愛玲,和胡蘭成相守餘生
    那年她三十八歲,人家看她總要看小十年,且覺得女人的妙年只能是像她現在這樣的歲數。」佘愛珍出生時社會已比過去開化很多,所以她打小沒經過啥三從四德的薰陶。她性格爽利,做事潑辣彪悍,爬牆上樹,打架鬥毆,還曾把鄰居小孩打破了頭。其父原本重男輕女,但他覺得自己這個女兒是可塑之才,於是送她去上海啟秀女中讀書。
  • 張愛玲的姑姑,52年孑然一身,最終嫁給初戀相守了12年時間
    張茂淵就是這樣一位女子,她的一生,只為了等待李開弟的出現。很多人對張茂淵並不太了解,但是她的侄女張愛玲,卻是家喻戶曉的著名作家。我們都知道張愛玲家族在晚清和民國,都是一個名門望族。張愛玲的祖父張佩綸是晚清名臣,祖母李菊藕是李鴻章的女兒。李菊藕嫁給張佩綸後,為其生下一兒一女,兒子就是張愛玲的父親張廷重,女兒就是張茂淵。
  • 張愛玲母親說她是拖油瓶,蕭紅母親重男輕女,所以女孩要窮養?
    張愛玲母親說她是拖油瓶,蕭紅母親重男輕女,所以女孩要窮養?幼年時期,因為大家年齡還比較小,所以我們十分容易受到各種各樣事物的影響,其中對我們影響最大的,就是我們的父母。假如一個小孩子出生在一個幸福美滿,精神生活豐富的家庭,那麼這個小孩的未來也不會太悲慘。
  • 「我願意」:十年愛情的結局是,終將和你相守一輩子
    「十年之後,我們是朋友,還可以問候,只是那種溫柔,再也找不到擁抱的理由。」陳奕迅的這首《十年》,似乎寫出了情侶們分別後的深深憂傷。然而,在現實生活中,互相體貼關愛的兩個人,在經歷了風雨的十年之後,等來的是,相守一輩子的誓約。
  • 張愛玲與賴雅:他是她的肩,讓她得到依靠,卻讓她擔起更重擔子
    張愛玲最後一次給胡蘭成寫信,已經是十年前的事了。可即使如此,那封信的內容,她仍能一字不落地背下來。張愛玲不願再想往事,於是找出一張明信片,飛快地寫了兩句話。她省去了上下款。他有著孩子氣的活潑,和青年人一樣有感染力的朗朗笑聲,他身上散發著那種樹葉漸漸變黃時特有的色澤和光彩。賴雅毫也不掩飾對這個沉靜憂鬱、周身散發著神秘感的東方女子的興趣。她似乎冷若冰霜,眸子裡是夢一般的荒涼;可她又極其慈悲柔順,總是安靜地崇敬地聽著他講述一切,偶爾她也會答或問上幾句。
  • 十年老股民了,一直炒一直虧,越來越覺得沒意思了,又不甘心虧著離開...
    2020-12-16 21:13:45 | 作者:劉泳楓 我認為要在股市賺錢,心態一定要放平穩,如果接受不了虧錢的可以少投一些
  • 張愛玲,不對等的愛情註定了不完美的結局
    張愛玲就是其中一位。張愛玲1920年出生於上海,自幼開始懂事的她就知道父母的關係很僵硬。父親張廷重是舊社會的大少爺,人也老實。母親黃逸梵受到新時代思想的影響。比較前衛。看不上老實木納的丈夫。即便自己為了生育了兩個小孩。在張愛玲七歲那年,她開始動手這文章,父親也另娶了她人。張愛玲的個性清高固執。她和繼母向來不和。
  • 張愛玲與丈夫賴雅:世人眼裡的「不般配」,為何在她眼裡卻是真愛
    很多人猜測:張愛玲是因為前夫胡蘭成的出軌,傷透了心,所以她最後以這樣的方式作踐自己。對於這些猜疑,張愛玲卻始終沒有給過任何回應。謎一樣的張愛玲,總是習慣把自己活成「謎」。對於賴雅,張迷們總是耿耿於懷,因為他在張迷眼裡實在是「汙點」太多。1956年,張愛玲懷了賴雅的孩子,因為當時二人都面臨經濟困境,加上居無定所,張愛玲被迫打掉了她此生唯一的孩子。
  • 張愛玲百年:如何不附庸風雅的穿越她
    當然,我不認為蘇有朋說他平素酷愛鑽研張愛玲小說在此之列;而且,張艾嘉、胡因夢、林青霞這一代的臺灣女星談張愛玲可不只是隨便說說,她們都做過專欄作家,交付過實實在在的鉛字,讓讀者有理由相信,螢光燈背後的另一面,大美人們有耐心、有涵養消受張愛玲ip。
  • 她是張愛玲的閨蜜,她寫胭脂,寫弄堂,唯獨不寫愛情
    她用十年的時間磨出一部《結婚十年》,再版三十六次。她是民國「極富盛譽的女作家」——蘇青。 她是民國時期不能不提的一個獨立新女性。 她是張愛玲欽慕的新女性代表。蘇青和張愛玲並稱為上海姐妹花,比起張愛玲的名氣,蘇青的名氣小了很多,但是這並不抵擋她的才華。
  • 張愛玲《封鎖》:一場突如其來的豔遇
    張愛玲描寫的很妙:封鎖了。搖鈴了。「叮玲玲玲玲玲,」每個玲字是冷冷的一小點,一點一點連成一條虛線,切斷了時間與空間。 電車停了。「電車裡的人相當鎮靜」,男主角呂宗楨是銀行裡的會計師,他剛剛下班,還按照老婆的吩咐去某個小胡同裡買了菠菜包子。他看到包子就來氣,覺得女人真是瑣碎煩人,讓自己這個西裝革履的精英,拎著包子滿街跑。
  • 張愛玲隱瞞了她最驚豔的身份:天才插畫師
    >     幾乎未受過任何訓練     完全自學成才     這是16歲時張愛玲發表的小作     《某同學之甜夢》     再來看看她畢業時畫的「同學錄」     張愛玲覺得留言簡直太low     不如直接把祝福畫出來
  • 張愛玲:從一段執迷的愛到歸於安穩,其實她一直都從心而走
    她坐在船頭上望著那藍天和碧海,呆呆地出神。波濤中映出她的破碎的身影——啊!清瘦的——她長籲了一聲!「一切和十年前一樣——人卻兩樣!雍姊,她是依舊!我呢?怎麼改得這樣快!——只有我不幸!」暮色漸濃了,新月微微的升在空中。她只是細細的在腦中尋繹她童年的快樂,她耳邊仿佛還繚繞著那從前的歌聲呢!
  • 張愛玲如果看了《情深緣起》會氣死嗎?
    因為張愛玲在顧曼楨身上,代入了自己。 「曼楨有這麼個脾氣,一樣東西一旦屬於她了,她總是越看越好,以為它是世界上最最好的……他知道,因為他曾經是屬於她的。」這是《十八春》裡,世鈞漏夜替曼楨去樹林,找回她的紅絨線手套。在曼楨眼裡,手套是自己用慣的最好,人也是屬於自己的最好——她的「這麼個脾氣」的原型不是別人,正是張愛玲自己。
  • 她因嫉恨閨蜜張愛玲,將和胡蘭成的私情寫進了小說之中
    蘇青不再相信所謂的婚姻和愛情,她靠賣字為生,字裡行間將男女之事看得透徹而犀利。她在眾多男人之間流轉,不為誰刻意停下腳步,也不為誰再流淚傷懷。張愛玲曾用一句「偉大的單純」形容蘇青。女人本是單純的,而身上的枷鎖和扮演的角色太多了,漸漸的,她們開始變了。
  • 張愛玲與她的《傾城之戀》
    民國時期曾湧現出一大批才女,林徽因、蕭紅、陸小曼、張愛玲。都說亂世出英雄,但是那個年代卻湧現出一大批「巾幗」,她們用文字記錄下那個時代的特徵,記錄下那個時代人性的特點。但她們的愛情之路也是坎坷,其中最讓人憐憫的是便是張愛玲。
  • 賴雅:從浪子到張愛玲伴侶
    張愛玲和賴雅當賴雅離開文藝營時,張愛玲還有兩個月的時間可以離開。於是賴雅準備在文藝營附近的薩拉託加小鎮租住下來,等待張愛玲。後來的三個月內,張愛玲離開文藝營來到薩拉託加,之後他們遷到彼得堡,舉行了簡單的婚禮。厄運在他們新婚時接踵而至。先是家中遭竊,接著賴雅中風,隨後張愛玲歷時數年創作的小說《粉淚》被退稿,然後是張愛玲母親去世……所有的苦難都沒有擊垮張愛玲。她和賴雅靠變賣母親留下的古董生活,張愛玲包攬了全部家務,並且無師自通地學會了油漆手藝和殺蟻技術,被賴雅稱為「殺蟻刺客」。
  • 如果不痴迷《紅樓夢》和毛姆,張愛玲會這樣寫小說嗎?
    靠這種熟稔,她1969年寫《紅樓夢未完》,1973年寫《初詳紅樓夢》,1975年寫《二詳紅樓夢》,1976年寫《三詳紅樓夢》,然後四詳、五詳,直到1977年《紅樓夢魘》在臺灣皇冠出版社出版。張愛玲一生的巔峰,是在23歲到25歲,天才像一場火山噴發,光芒萬丈;而知天命的十年時光,則是一泓深不可測的火山湖,她在紅樓大夢裡沉溺。
  • 張愛玲與賴雅美國生活全景還原:他們有愛嗎?她那封信是最好答案
    張愛玲是不那麼看重現實和世俗的,所以,她雖知道賴雅已經很老了,可她依舊義無反顧地嫁給了他。在張愛玲的字典裡:感覺舒服比什麼都重要。相比那些和張愛玲同齡的男子,賴雅的儒雅和成熟及善解人意最是令她動心。賴雅懂她,且懂她的作品,他視她為東方的一塊瑰寶。依稀記得,張愛玲與第一任丈夫胡蘭成相愛也是因為這種「懂得」。
  • 張愛玲:最好的愛情,是成全自己
    儘管父母如此,張愛玲的心中仍舊覺得在天津的童年生活,是美好有趣的。她覺得日子是明亮而靜美的,天津的家有一種春日遲遲的空氣讓她喜歡。她在院子裡的鞦韆架上快樂的嬉戲玩耍,她用毛筆蘸了水在井邊的青石上練習寫大字。每天不知所云得背著唐詩。在張愛玲的印象中,那段生活應該有著特有的舒適悠閒與慵懶吧。在張愛玲八歲的時候,他們全家又離開了天津去往上海。